关山难阻战友情

阳光(杨德振)

<h3>  关山万里,战友情深。这几天频频见诸媒体、刷爆自媒体、微信圈的热门词汇基本上是“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八一慰问“、"军民联欢"、“战友聚会"、"强军梦"、“强国梦”等等。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以各种不同方式庆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辰九十二周年;许多从过军的战友和在役的军人也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光荣的节日。一些退役的战友更是不远千里万里,相聚在一起,为的是追忆那份永远的荣光和火热军营生活,追溯那份铁血丹心的执着与倔强。一声声问候与祝福、一个个热烈的握手与拥抱,一次次畅快的聚集与倾诉,表达的是亲如兄弟的那份浓浓真情。</h3> <h3>  军歌嘹亮,军姿犹在,军营难忘。</h3><h3> 在这个特殊日子里,我想到在离开军营三十一年间,无意间邂逅数个几十年未曾联系、未曾谋面的老战友,陡然升起稠密、浓烈的感情和美好记忆,平添许多欣慰之情和无限快意;战友之情,血浓于水,战友之情,万里相系。关山万里,难阻战友情。</h3> <h3> (一)</h3><h3> 古诗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林”,在这繁杂的人世中,有时的确是这样,你熟悉的那个面孔、恩人或朋友,他转眼间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任凭苦苦寻觅和多方打探,就是不见踪影,踏破铁鞋无觅处;但有时偶然又“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这么巧,必然之外有偶然,偶然之中存意外。想到生活中有的朋友,在人生中,走着走着就跟“丢了”,再也不联系、无相见,成了陌生的“熟悉人”,虽然手机里、微信上有他(她)的号码和名录,却再也没有沟通与联系的冲动。惟有战友见面,一见如故,热络亲近,谈笑风生,调侃无拘,嬉笑开怀。我同老领导余远栋就是这种偶然的巧遇,让我们彼此一声叹息:人生时光如白驹过隙,大好时光让彼此近在咫尺却仿佛天涯,音信尽失,以致于彼此音容笑貌渐渐模糊……</h3> <h3> 1988年初,余远栋从老部队军务科科长位置上转业回老家广东海丰县,作为他下属的一个兵,我对这个领导还是敬重有加的,他思想虽然较为保守,人却老实守拙,甚至有些过于板正,不灵活,但正是这样,我才觉得这个人值得依赖、值得交往、值得服从,不会产生被耍弄、被忽悠的感觉,不像我所接触的个别军官,表面上道貌岸然,心里却滑里滑头,把下属不当人看,变着法子瞎折腾,让你服从他的长官意志和权威,按现在时髦一点的话说,根本不知道以德服人,完全是一副以权压人、以势欺人的派头,我最见不惯这种官僚作风,有时鄙视加忽视。例如有一次星期六晚上我同几个战友打“拖拉机”牌,某位春风得意的领导跑过来,责令我们遵守部队熄灯号的规定,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完全是居高临下、劈头盖脸的训斥,我对这种人哪怕是首长根本不屑一顾,连起立就懒于起来,依然继续打牌,他气喷喷的走了……第二天,我也懒得搭理他,一连好几天,给他脸色看,我要用我的个性和态度纠正他对部下的偏正和不当教育行为,尽管是首长,也要学会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理劝人。</h3> <h3>  而余科长则恰恰是与他相反的人,心地善良,教育部下也是循循诱导,不摆官架子,不打官腔,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许多部下反而服管服教,维护他的权威,小心翼翼不让他难堪和下不了台。</h3><h3> 而逢年过节,余科长又很有人情味,叫上手下的几个战士包括我去他家吃餐饭,他太太是典型的潮汕美女,也做得一手好菜,人又热情豁达,因此叫我们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几个战士格外感到温暖和温馨。要知道,在等级分明的军营里,不是很多军官能做到这一点的,他做到了,我觉得就是我的好领导和应该感谢的恩人。所以,他转业后,我一直惦念着他。但事实上没过多久,我也离开了老部队,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广州,从此两个人更是杳无音信,互不相知;在我心理,一直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当面哪怕是道声谢也要让余科长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做个好人是值得的,对下属有爱心是有回报的。不能让人产生“好心没好报”甚至“忘恩负义之人比比皆是”的心理歧感。</h3> <h3> 没想到,上苍还真给了我这样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机会。09年10月的一天,我正在酒店门口送一名客人,蓦然回头间,一下子看见了已有些憔悴、步履跚跚的老科长,二十多年未见,亲切感依在,亲和力犹存,我马上跑上前去,叫声:“老领导”,他却一下子愣住了,我说“我是你的兵杨德振呀!”他的脑海中马上搜索20多年前在军营中的人际往事,不一会反应过来了:</h3><h3> “小杨,你怎么在这儿”</h3><h3> “我在这儿工作呀”</h3><h3> “啊!……”他似乎有些若有所思。</h3><h3> 我马上邀请留下来一起吃餐饭,他却急着要赶回汕尾开会,事后我得知,他已担任汕尾市刑侦大队政委,重任在肩,责不怠人,道别时,我们彼此留下了手机号码。</h3><h3>如果不是有缘,刹那之间,我们都会错失见面的机会,顿时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也许一生也不会再碰面了。我心中背负的感激情恐怕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愧歉了。好在苍天续缘,没有让我背负小人之名,让曾经帮助、关心过我的人感到心寒。</h3> <h3> (二)</h3><h3> 09年中,二十四年未见面却又在不经意间邂逅的还有老部队无线连的老班长陈育亮。近十年间,意外邂逅部队老领导、新闻老师的还有:江卫阳、季阳林、彭化义、于前章、杨新华、邓志春(微信)、余海军等人;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昨天海军少将、战斗英雄杨志亮大哥还给我发来了“八一”节日的祝福,在此对杨志亮将军和各位领导、战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h3><h3> 如果说上述这些领导和老师与我是机缘巧合的话,那么在09年“八一”建军节之际,我们人为地组织了一场更为声势浩大的战友聚会。七十多名麻城籍海军战友在家乡聚集,有的二十七、八年未谋面,更有的从娘胎出来到当兵、到复员都未见过面,三、四十年光景见一次面,这该是怎样震憾人心的一种场面啊!</h3> <h3>  我是从广州特地赶回去参加这个活动的。活动的组织者是一个叫朱经超、一个叫何明晰的战友,另一个叫江敬先的战友赞助支持一切活动经费。我作为南方片区的代表在会上讲几句话并动员到会战友为一个得白血病战友捐款。活动是在一个小餐厅举行,来的战友中有的已两鬓斑白,声音显得有些嘶哑;有的已背驼腰弓,少言寡语,表情凝重;也有的衣着光鲜,风采依旧,笑逐颜开。大家相见,不免一番感慨。原先英姿飒爽穿水兵服的小伙子,现在都成了“奔五”的人,有的甚至当上了爷爷、外公,真是岁月催人老啊!岁月的风霜无情地镌刻和映照在每一个战友的脸上、身上和心上。</h3><h3> 当我发完言,引领大家唱完“战友之歌”后,开始发动大家替得病的战友胡学东捐款,全场的战友一个接一个来到捐款箱前,捐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在旁边被人搀扶的胡学东,眼睛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战友就是兄弟啊!许多战友在农村务农,日子也并不宽裕,但慷慨解囊,不甘落后,我深受感动,自己也带头多捐了一些。最后当胡学东战友接过近8000元的捐款时,忍不住哭出了声音,会场上的战友有的更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麻城电视台的摄像记者见证了这一感人场面,他理解不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缘啊。</h3> <h3>  当晚,大家在一起包下一家酒店,自由交谈,彻夜狂欢,集体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在军营中的青涩和火热生活,大家深深地感到,军队的大熔炉的确是煅造和培养了自己,就算是回来务农,其沉重的生活压力能够从容面对,缘于在军营中的意志锤炼和淬火;顽强的生存能力更得益于部队强化性训练和长期的素质积淀;还有现在所拥有的浓浓战友情,也是在部队中同甘共苦结下的,没有部队这个平台,就没有大家今天的因缘聚会。</h3><h3> 第二天,我们照了个大团圆相,并把每一个战友手机号码抄录下来,准备制成通讯录。分别时,大家恋恋不舍。天南地北,又不知道什么才能再相聚啊!</h3><h3>二十几年见一次面,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啊?浓缩的是岁月,释放的是情怀,温习的是人生,聚合的是圆满。1982年底,麻城共有100名适龄青年参军到了海军南海舰队中,留在广东驻地的有10多人,大部分人员退伍或转业回到了家乡;痛心的是,已有5人先后离开了人世,叫人不胜嘘唏。</h3><h3> 昨天晚上,麻城籍的海军战友又在麻城搞了一个小型聚会,十年间,又有四、五个战友离开了这个世界,真是令人伤悲。</h3> <h3> 本文结尾之际,我自题诗一首,就教并勉于天下战友。</h3><h3> 战友相逢莫迟疑,</h3><h3> 革命友情如磐石;</h3><h3> 从军路上相照应,</h3><h3> 天涯海角会有时;</h3><h3> 金戈铁马常忆起,</h3><h3> 时光缱绻初心持。</h3><h3> </h3><h3> 2019年8月1日</h3><h3><br></h3><h3>(原创作者:杨德振,工商硕士,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著作八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