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基地授牌(原创)

鄭吳章

<h3></h3><h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h3><h3>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文化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讲话精神,深入调查研究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决定,将闽粤赣边区具有代表性,位于乌山、大芹山、车本、邦寮、科岭,树海、长乐、小芦溪等闽南革命老区的13处革命历史旧址、纪念馆,作为第一批“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基地”,以进一步挖掘、收集、整理闽南党史、军史等革命历史资料,讲实红色故事,唱好红色声音,加强宣传老前辈革命历史的艰辛和无畏,弘扬革命先烈为创建新中国而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培育家国情怀,让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时期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h3><h3> 2019年 7月31日至8月7日,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陈建英,副会长柯鲁生、沈龙生,副秘书长翟永学、陈忠杰、曽文彬、郑吴章先后到这些研究基地授牌。</h3><h3> 笫一批研究基地名单(不分先后)如下:</h3><h3> 1、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h3><h3> 2、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h3><h3> 3、诏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h3><h3> 4、中共闽粤边特委旧址(车本)</h3><h3> 5、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机关旧址(邦竂)</h3><h3> 6、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h3><h3> 7、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h3><h3> 8、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h3><h3> 9、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h3><h3> 10、漳州战役南靖决战纪念馆</h3><h3> 11、王占春旧居纪念馆</h3><h3> 12、南昌起义军秀芦会议旧址纪念馆</h3><h3> 13、平和暴动纪念馆</h3> <h3></h3><h3> 7月31日,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率先分别向革命根据地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诏安红星乡“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诏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授“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基地”的铜牌。</h3><h3> 云霄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诏安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副会长,诏安县委党史与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等同志参加授牌活动。</h3> <h3>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位于乌山)</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乌山逶迤于福建南部的诏安、云霄、平和三县的边界。自北而南,绵延百里,在革命战争年代,乌山成为闽南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重要革命根据地。1935年夏,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清剿”,中共闽粤边特委决定出击外线,红三团四连指导员卢胜率一支40多人的队伍,从尪仔石山出发,挺进乌山,开辟了以云霄水晶坪、半岭和诏安北蔗、进水为中心的乌山游击区域,成立了闽粤边区红军独立营。是年11月,特委派何鸣到乌山十八间,宣布成立中共云和诏县委。</span></h3><h3> 乌山是中国南方一块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乌山地区先后成立了饶和埔诏县委、饶和埔诏革命委员会、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等组织,组建了工农红军第48团、饶和埔诏第三连、闽粤边区独立营、闽南政治保卫队、王涛支队第四大队、钟骞支队、闽南支队,闽粤赣边纵8支队等革命武装。抗日战争中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南地委机关移驻乌山,领导闽南人民开展抗日反顽斗争、农村游击战争和城市第二条战线斗争,直至配合南下大军解放闽南全境。乌山革命根据地书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光辉的篇章。</h3><h3> 乌山因山外表呈乌黑色,故名之,主峰海拔1050.6米,核心区域在诏安县官陂镇.红星乡.金星乡境内,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20公里,面积约900平方公里。革命旧址位于云霄县和平乡通贝村,桥头村,由住所、电台室、前哨报社印刷所、财务处、炊事房、警卫哨、秘密交通要道、看守所、军械处、伤兵处等10余处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组成。</h3> <h3>乌山红色旅游展示厅(诏安县红星乡)</h3> <h3>诏安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诏安县城关)</h3> <h3>  8月3日,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分别向漳浦县车本“中共闽粤边特委旧址纪念馆”,平和南胜乡邦寮“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国强乡“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文峰镇“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授“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基地”牌。平和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副会长、中共车本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南胜乡党委组织委员、三平管委会同志等参加授牌活动。</h3> <h3> 中共闽粤边特委旧址纪念馆</h3><h3>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中共闽粤边特委旧址位于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里曾是漳州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素有闽南井冈山之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红三团)的主要活动区域,陶铸、邓子灰、卢胜等一批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英雄的足迹。1932后,这里先后成为红三团、中共漳州中心县委、中共靖和浦县委、中共闽粤边临时特委、中共闽南特委机关驻地。</span></h3><h3> 中共闽粤边特委在整个闽南革命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整个闽粤边区革命斗争中,闽粤边特委成功运用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即: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把闽粤边区的革命事业推向鼎盛时期。</h3> <h3>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位于平和县南胜镇义路村邦寮山。</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34年8月,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中共闽粤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南胜邦寮召开,成立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书记为黄会聪。下辖6个县级党委机关,5个县级苏维埃。所辖武装有: 闽南红三团,饶和浦诏游击队,潮澄饶红三大队,潮澄饶特务大队。管辖红色区域有: 饶和浦诏苏区,靖和浦苏区,潮澄饶游击根据地。</span></h3><h3> 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确定红军游击队主要任务是在靖和浦根据地周围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红色区域,牵制敌人兵力,配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以策应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h3> <h3>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平和县国强乡)</h3> <h3> 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简介&nbsp;</h3><h3> 大芹山地区,又称平和山内,位于平和县中部山区。它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中共闽粤边特委领导开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它东连靖和浦根据地,南接云和诏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芹山主峰位于国强、大溪、九峰三个乡镇交界处,高达1544米,是闽南第一高峰。数条山脊从主峰向四周延伸,形成的山脉曲折迂回,蔓延百余里。中心区域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时常云雾缭绕,云蒸霞蔚,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在群山环抱之中,散落着百余个村庄,大的五六十户,小的只不过三五人家,小山坳里偶尔还有单家独户的,袅袅炊烟,昭示着这里的宁静生活。这一带林产丰富、产粮较多,自然环境优越,便于联系,利于联防,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回旋地域广阔,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地方。</h3><h3> 1935年7月,中共闽粤边特委为了实现游击战略的转变,派出红三团第一连,进入大芹山区,与坚持在山内开展革命斗争的陈天才接上了联系。同年11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委员林路在郭坑村(今三五村)建立了中共和中区委,由陈天才任书记。随后,在林路的指导下,和中区委逐步开辟了大芹山革命根据地,大芹山周围的30多个保都有了党的工作基础,其中19个保则完全处在党和红军的控制之下。1936年2月,特委决定把大芹山地区建成敌我缓冲区,成为特委与闽西游击区、乌山根据地的交通走廊,在后溪仔村建立了闽西南交通总站。之后,和中区委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建立农民抗日救国会,宣传、发展抗日力量,争取社会各界人士为党和红军游击队工作,很快使大芹山地区成为稳固的革命后方基地。1937年春后,特委机关迁驻郭坑村,并在此启动与国民党军157师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闽粤边红军游击队也进入该地区休整,这里成了闽粤边区党和红军游击队的战略后方基地。同年6月,特委在高坑陈氏祠堂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决定闽南国共合作抗日谈判的重大事宜,史称“高坑会议”。<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它为“六.二六”政治协议的签订奠定基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使闽粤边根据地成为南方8省15块根据地最早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合作抗日协作的区域。</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抗日战争开始后,大芹山根据地为重建红三团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在中共漳州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普遍建立了抗日救亡群众组织,创建了碧野垦荒公司等合作社,开办“列宁小学”,打击消灭汉奸武装“乌军”,粉碎日寇“闽南自治”的阴谋。在抗战最艰难时期,陈天才等中共平和县委领导人坚守大芹山革命支点,埋藏生产,积蓄力量,并配合刘永生带领的闽西南经济工作队和王涛支队挺进闽南,开展开仓济粮和抗日反顽斗争,迎来抗战的胜利。</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解放战争时期,在以陈天才为书记的中共平和县委领导下,大芹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成了闽南革命武装的重要扩展区域,闽南支队第三连、第七连先后在此建立,民兵组织规模空前,并带领群众猛烈开展反“三征”,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最终迎来了平和的解放。</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在风雨如磐的峥嵘岁月里,谭震林、魏金水、卢胜、王胜、刘永生、尹林平、彭德清、何浚、朱曼平、卢叨、李德安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指导工作,领导革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斗争。涌现了赵国强等54位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之后单国强乡就有239人被评定为“革命五老”。大芹山根据地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和重大牺牲,他们的历史功勋,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反映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的著述主要有:《中共闽南地方史》、《漳州革命老区史》、《平和革命斗争史》、《情系大芹山》、《巍巍大芹山》、《芹山魂——纪念陈天才同志诞辰100周年文集》、《烽火征程》、《峥嵘岁月》、《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漳州卷》等。主要事件有:1.山内来了红三团;2.卢叨:特委派我去谈判;3.何鸣被捕的白沙事件;4.高坑会议;5.谭震林来到大芹山;6.创办列宁小学;7.剿灭乌军;8.五位亲人遇难;9.王涛支队下闽南;10.乌龙坑战斗与赵国强牺牲;11.水尖山会议;12.水尖山战斗;13.组建闽南支队第三、第七连;14.牺牲幼女等。</span></h3> <h3>红军三平会师纪念馆(位于平和县文峰镇)</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被迫转入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趁机加大对地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力度,他们调集了十几万的军队对闽西、闽南以及闽粤边区的红军游击队进行残酷“清剿”。</span></h3><h3> 闽粤边区这块革命根据地是当年南方八省15块根据地中,很重要的一块,它由中央直接领导,而中共闽粤边区特委也是中央直接领导,在这种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情况下,闽南红三团主力在中共闽粤边特委的领导下,迅速调整作战方针,决定冲出外线,与饶和埔打成一片,向闽西推进。与此同时,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也制定了“把闽西南打成一片”的战略方针,决定由红九团下闽南“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跟红三团并肩作战”。红九团接到命令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谢育才带领一个营和当地游击队汇合,在永定与平和交界处打游击,以便麻痹并牵制敌人;另一路由团长吴胜、政治部主任赖荣传带领余下的四百多人,于1935年四五月间,从永定县梅州五指山开始出发,沿着闽粤边区向南进军,在平和县南胜镇横店村与红三团取得联系,1935年8月中旬,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和独立第九团在三平寺大雄宝殿胜利会师。</h3><h3> 这次会师是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伟大创举之一,具体意义是这次会师它主要打开了闽西、闽南两块根据地的通道,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减轻了敌人对其他苏区的压力,扩大了红军的影响,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以及为以后的共和国培养了一批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h3> <h3>  8月4日,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前往南靖县梅林乡“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南坑镇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龙山镇“漳州战役南靖决战纪念馆”授“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基地”牌。南靖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副会长,县老干局副局长,梅林镇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南坑镇党委书记,龙山镇组织委员等同志参加授牌活动。</h3> <p class="ql-block">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位于南靖县梅林乡枓岭下斜自然村)</p><p class="ql-block"> 梅林科岭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老根据地,早在福建三年游击战争中,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伍洪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战斗和生活,1935年8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科岭下斜自然村成立了“岩永靖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岩永靖边区革命斗争。1936年5月在岩永靖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科岭乡苏维埃政府成立,6月下旬,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机关搬到紧邻科岭的龙岩适中之石门炉。1936年7月成立了“岩永靖北区苏维埃政府”,这里是闽西南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一个可靠落脚点。1937年4月25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议在南靖县梅林乡科岭村召开,张鼎丞主持会议,邓子恢、谭震林等人参加。会议制定《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闽西南人民抗日救国纲领》,为此后在闽西南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奠定了基础。</p> <h3>陈建英会长与南靖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林会长在科岭岩永靖军政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前交谈</h3> <h3>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位于南靖县南坑镇树海大岭村白咏自然村)</h3> <h3> 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h3><h3> 和地委干训班遗址简介&nbsp;</h3><h3> 中共闽南地委旧址位于南靖县南坑镇大岭村白咏自然村。1942年“南委事件”后,中共闽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将一批党的骨干分散隐蔽在南靖山区。1945年夏秋之间,陈天才、卢炎率20多人的武装工作组,到南靖大岭、北坑等山区开辟新区,发展游击队员和 20多名接头户。同年12月,王涛支队代司令员郑金旺、政委陈仲平率第一大队100多人和陈天才带领的武装工作组在大岭系山扎营,展开波浪式军事行动,消灭民团、土匪,打击豪绅恶霸,开仓分粮。1946年初,中共闽粤边临委书记魏金水、王涛支队司令员刘永生和闽南特委领导卢叨等到大岭、北坑等新区指导工作。登高远眺,万顷林涛,魏金水欣然命名为树海。从此,以南靖大岭、北坑、象溪为中心,跨越山城、南坑、船场、书洋、梅林、奎洋等镇的70多个行政村,方圆数百里的树海根据地成为闽南游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月,中共闽南特委在树海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边委指示,调整加强力量,发展白区工作。同年11月,中共闽南特委改为地委,机关转移到树海,随后相继组建中共树海支部、树海武装工团、中共永和靖边区县工委、中共南靖县工委。1949年6月,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整体迁进树海大岭白咏,成为领导闽南各地武装革命斗争和城市隐蔽战线斗争的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杨涛会长,率一批老同志抵漳调研,重走老革命根据地,在与接待的中共漳州市委书记童万亨会谈时,向其介绍中共闽南地委为迎接闽南全境的解放,挺进树海,客观上成为“闽南西柏坡”的历史作用,应该在此建立纪念馆。在革命老前辈推动下,在漳州市委的重视下,2005年6月,中共南靖县委、南靖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南坑镇大岭村白咏建立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纪念馆为单层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span style="line-height: 1.8;">展示厅。中共闽南地委旧址于2005年6月被南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南靖县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被中共南靖县委、南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南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12月被中共漳州市委、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中共闽南地委干训班遗址位于南靖县南坑镇大岭村大岭脚水尾圆楼水尾祠。1947年1月,中共闽南地委决定挺进南靖树海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着手组建闽南支队革命武装,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开展。1949年6月,中共闽南地委机关进驻南靖树海大岭村,书记卢叨、副书记陈文平、组织部长卢炎、宣传部长兼平和县委书记陈天才、宣传部副部长高明轩等都在此开展工作。1949年7至9月,中共闽南地委为迎接大军南下、解放漳州、接管政权,决定在闽南地委所在地树海游击区的大岭脚水尾圆楼水尾祠举办地委干训班,学员有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来的知识青年和大学生,以及来自漳州、厦门国统区已暴露或已为敌特注意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共47人。干训班共举办3期,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明轩负责,地委副书记陈文平作了《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干训班学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约法八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论联合政府》和城市政策等等。学员们通过培训,接受党的方针政策和纪律教育,端正了参加工作的动机,明确了形势、任务、城市政策和各项纪律,为解放漳州、厦门,接管政权,搞好新区基层政权建设和支前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学习结束后,地委副书记陈文平宣布成立“龙溪军管会″,主任高明轩,副主任陈子喻,9月18日高明轩率龙溪接管团150多人,在伍平同志带领一排武装护送下,离开闽南地委机关,告别了树海,向漳州挺进,抵漳后,全体同志由组织统一安排,投入到漳州城市的接管工作。闽南地委领导也先后到达漳州,与9月23日抵达的长江支队同志举行联席会议,成立福建省第六行政专署和第六军分区司令部,统一领导解放后龙溪地区党政军工作。中共闽南地委干训班遗址水尾祠为砖木结构,是当地的赖氏祠堂,占地500平方米,现仍为原貌。中共闽南地委干训班遗址水尾祠于2005年11月被南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南靖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被中共南靖县委、南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南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h3> <h3>漳州战役纪念馆(位于南靖县龙山镇南坪村)</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漳州战役主战场遗址简介</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漳州战役主战场遗址位于南靖县龙山镇南坪村十字岭、风霜岭。</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32年4月,红军东路军攻打漳州(史称漳州战役),南靖是主战场。南靖县境内的天宝山山脉榕仔岭(含宝林桥)、笔架山和十字岭、风霜岭、五峰山,距漳州20多公里,是漳州的咽喉和屏障,驻守漳州的国民党陆军第49师在这一带重兵布防,右翼以146旅扼守十字岭、风霜岭;左翼以145旅防守榕仔岭、笔架山、宝林桥等阵地,并筑有坚固的各种防御工事,企图利用有利地形和防御建筑阻挡红军的进攻。4月13日,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等率领东路军进入南靖。16日,毛泽东和总部以及主攻部队进抵风霜岭、十字岭敌前沿阵地南坪、内洞一带。东路军以红四军为主力,主攻风霜岭、十字岭敌军阵地,以红十五军攻击敌榕仔岭、笔架山阵地,以红三军为后备队。原定17日开始总攻,由于17、18两天连降大雨,总攻时间推迟到4月19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4月19日拂晓,红4军主攻部队向风霜岭、十字岭的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十字岭守敌以机枪连为前卫,向红军战士猛烈扫射,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虽损失很大,战士仍奋不顾身向前冲锋。在攻至主峰最后一道防线时,守敌居高临下,用三架重机枪把守,红军进攻受阻。毛泽东命令部队加强从五峰山向十字岭俯冲攻击,守敌293团伤亡过半,团长陈启芳、营长游其富被击毙。风霜岭守敌294团见状纷纷逃窜。上午9时许,红4军占领了敌右翼阵地,尔后与红15军45师和红3军包抄敌之左翼,榕仔岭、笔架山之敌145旅290团、289团全线溃败。旅长杨逢年泅渡过河化装逃跑。下午3时许,红军东路军突破了敌设于南靖境内的所有防线,为4月20日胜利进占漳州扫清了路障。4月22日,毛泽东在漳州致电周恩来,称“南靖一战,张贞部队大部消灭,达到剪除粤敌一翼之目的......影响时局甚大,有调动粤军求得战争胜利之可能……</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漳州战役主战场遗址十字岭、风霜岭现基本保持原貌,仍为山岭。</span></h3> <h3>8月5日上午,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到“红三团政委王占春旧居纪念馆″授牌(位于漳州高新区九湖镇邹塘村)。</h3><h3> 出生于邹塘村的王占春是闽南革命先驱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政委等职。中央红军退漳后,王占春领导红三团,在以小山城,龙岑,车本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后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不幸腹部受伤牺牲,年仅27岁。</h3><h3> 王占春旧居纪念馆是漳州市十大革命遗址。</h3> <h3>8月7日漳州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分别前往平和芦溪镇秀芦村“南昌起义军秀芦会议旧址纪念馆”、长乐乡“平和暴动纪念馆”授“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基地”牌。秀芦老区人民敲锣打鼓迎接我们,并举行庄重仪式接受铜牌,那份纯朴感情让我们深受感染。沿途我们还特地前往福塘村参观“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回师入闽纪念馆”。平和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副会长,芦溪镇党委副书记,长乐乡乡长、党委副书记等同志参加授牌活动。</h3> <h3>“南昌起义军秀芦会议”旧址(位于平和县芦溪镇秀芦村陈氏家庙)</h3><h3> 1927年10月10日,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经平和秀峰进驻芦溪。11日在秀芦蕉和厝祖祠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一步研究北上进军,决定部队向永定方向挺进,并确定了向江西井冈山的行军路线。</h3> <h3>平和长乐暴动纪念馆(位于平和县长乐乡)</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平和暴动纪念馆</span></h3><h3> 平和暴动纪念馆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长乐乡下坪村,距九峰镇15公里。原址是罗家祠堂,又名下书斋。1928年3月8日,震撼八闽大地,揭开福建武装斗争序幕的平和暴动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1978年,为纪念平和暴动50周年,在当年暴动总指挥部旧址建成纪念馆。馆址面积2440平方米,筑有围墙,四面遍种花草,显得宁静肃穆。大门匾额"平和暴动纪念馆"为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所题。经1981年、1984年两次维修,初具规模。馆内分前厅后厅两部份,中有天井和走廓。展厅正中,安放着当年暴动总指挥、中共平和县委第一任书记朱积垒烈士的雕像。馆藏文物有实物60多件,图片、照片数百幅,内容丰富翔实。现该馆己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 <h3>“平和暴动”历史背景</h3><h3> 1928年3月8日,以朱积垒为书记的中共平和临时县委响应党中央“八七”会议号召,组织领导了“平和暴动”,打响了福建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拉开了“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h3><h3> 劈电持雷烈夜空,抛头洒血映山红;义旗首举惊闽地,铁狱除开见彩虹。作为福建四大暴动之首,平和暴动受到当时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的高度赞誉,被赞誉为“福建空前的壮举”“全福建暴动的先声”“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中国革命潮流的一支”,标志着八闽大地从此走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开创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h3><h3> </h3> <h3>陈建英会长,柯鲁生副会长,与平和县长乐乡乡长,副书记,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会长在长乐乡政府会议室交谈,探讨利用红色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思路。</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新时代、新理念、新担当,以这些蕴藏丰富革命史实的旧址、纪念馆为载体,用心发现,深入挖掘,解开这些红色基因密码,让先烈先辈经历的坎坷,创造的奇迹,铸就的辉煌,成为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我们高举闽粤赣边区这面红旗,不辜负革命前辈对我们的嘱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当好红色共和国压舱石!</span></h3>

闽南

中共

纪念馆

边区

闽粤

闽粤赣

特委

南靖县

革命

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