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行)02 一座穿越的城市——喀什古城

<h3>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佛教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汇点碰撞融合,造就了这样一座明珠之城——喀什。&nbsp;<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喀什古城位于新疆喀什市区中心,拥有几百年历史,是喀什噶尔和维吾尔文化最经典的代表。</span></h3> <p> 老蔡有一本手抄本,上面记录了全国各地的5A景点,是他希望能走遍的地方。喀什古城便是本子上的一员,于是便有了我们今天的之行。新疆旅行,多数走的是北疆。喀什属于南疆,距离乌鲁木齐约1500公里,汽车和火车费时费力。为此,我们定了乌鲁木齐飞喀什的航班。11:15的航班,13:05到,约2个小时。 &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小孟婶向我描述了她眼里的喀什:“那里有着和内地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和习俗,犹如去了半个中亚;到了那儿,你们就是少数民族了。喀什市百分之九十五的少数民族,汉族就百分之五左右吧。”“中亚市场里会有很多的东西是阿拉伯那边过来的……”“要吃点那边的特色烤肉和饭菜,那边以牛羊肉为主……”无限期待。</p><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乌鲁木齐用网约车很方便,车子很多。送我们去机场的路上堂弟告诉我,到喀什用网约车就不方便了。到喀什机场后,我不死心试着用了一下,没想到立马叫到了车,洋洋得意。上车后和司机聊了一下,果真喀什开网约车的人非常少,用网约车的人也非常少,本地人都没有使用的习惯。他送客后不想空车回,在机场等了半小时才等到了我。我是多么的幸运!</p><p> 到酒店再出去的时候,就再也叫不到网约车了,不过招手停的出租车挺好叫。想着就半天时间,于是第一站去了喀什东巴扎。“巴扎”指集市,维语。</p> <p>喀什老城东侧河对面的喀什东巴扎(即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是喀什最著名的市场,这里汇集了干果、丝绸制品等众多的新疆特产和手工艺品。网上评价说价格实惠,是购买纪念品最合适的地方。作为来自商业贸易发达的浙江人来说,这里的购物兴趣实在不是很大。购物环境、价格和商品的档次都无法打动人心,尤其是服装等。想买干果的话还是非常不错的,东西都是论公斤开价,价廉物美。还有门口卖水果的,便宜好吃。</p> <p>巴扎门口卖水果的哥俩,能说一口生硬的普通话。杏子10元1公斤,油桃5元1公斤。这价格不是一般的白菜,关键是很好吃。老陶不顾烈日,买了3斤杏子,2斤油桃,共20元。只是苦了回去的路,老蔡的双肩包一下多了5斤的负荷。</p> <h3>哥俩一起认真读称:</h3> <p>这称的起点位是在零点位的右侧,不知小哥俩是否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我想他俩应该是真不知道。</p> <p>老陶的水果搞定后,需要解决老蔡的胃。下午四点多的时间,烈日当头,我已经分不清这是算午餐还是晚餐。就近随意进了一家店,要了农家面,像极了我们南方的馄饨皮,味道挺不错,里面却放了好几块羊肉。</p> <p>酸奶3元一碗,或许是口味太本土化了吧,连一向爱吃酸奶不挑剔的老蔡都皱眉说太难吃了:</p> <h3>在这里,我们就是少数民族:</h3> <h3>饭后出来,恰逢古城开城仪式,原来古城东门每天10:30,12:00和18:00有三场开城仪式。老陶说自己都已经忘了新疆舞怎么跳了,可一上场依然自信满满,姜还是老的辣。</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放上两段开城仪式的视频,感受一下古城的热情:</h3> <h3>喀什和内地的时差将近三个半小时,我们有点无法适应。看完开城仪式差不多18:30了,可太阳依然热烈。赶紧回酒店凉快凉快。第二天,我们正式游古城。</h3> <h3>早起卖馕的摊贩:</h3> <p>3元很大一个馕,热呼呼的,有点硬,嚼嚼却挺香:</p> <h3>小的1元就够了:</h3> <h3>上午9:45,古城还是静悄悄的:</h3> <h3>游喀什古城,主要是品味这里维吾尔特色风情的建筑和街道。目前的老城建筑大多经过改造,房屋相对崭新完好,不过在改造时也保留了丰富的当地风情。在这里可以看到黄色的土墙和砖墙,有圆拱、彩色门窗等特色的装饰,十分漂亮。</h3> <h3>古城里的家家户户都用花花草草将建筑和植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h3> <h3>古城里的警察:</h3> <h3>看到古城里的鸽子,想起堂弟说的,喀什的鸽子汤是一特色可以尝尝:</h3> 老陶的背后是广场舞的古城阿姨们: <h3>古城的小店,“我在喀什等着你”:</h3> <h3>这种床上铺个毯子,放张桌子,便是他们喝茶聊天的好方式:</h3> <h3>除了品味建筑,古城街道上有很多特色的店铺。古城内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主题,名叫一个个巴扎。街上还有伊斯兰风情的茶馆,卖葡萄、馕、羊奶冰淇淋等特色小吃的摊贩,吃吃逛逛,倒也算惬意。</h3> <h3>5个人可以包一辆车,于是我们找了两人一起搭伙,并100元请了一位红衣服的讲解员:</h3> <h3>讲解员古丽(维语,美女)带我们去的帽子巴扎,老陶是来装酷的,老蔡是正儿八经来买帽子的:</h3> <h3>城区内有一些民居可以进入家访,一般这类的民居都在门口挂有说明,进入后可以参观典型的维吾尔民居内部,不过一般家里也都挂了很多售卖的商品,或者30元听一场歌舞,商业气息浓厚。当然如果只是看看,拍拍照,都是免费的。</h3> <h3>邀请进屋参观民居的维吾尔古丽:</h3> <h3>民居里供游客免费拍照的摆设:</h3> <h3>网红打卡地“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h3> <h3>有人说古城是孩子和老人的天堂。孩子们三五成群开心地在巷子里玩耍,老人们则在树荫下的长条板凳上乘凉喝茶聊天。</h3><h3><br></h3> <p>古城的孩子,个个好看:</p> <h3>古城的老人:</h3> <h3>古城的手工艺人,静静地活在他们的世界,时间似乎是停止的:</h3> <h3>从古城商业区穿过解放路(似乎每座城市都有条解放路)便来到了古城的生活区,明显觉得安静许多。</h3> <h3>古城的孩子看到观光车兴奋异常,原来扒车是他们的一大玩乐:</h3> <p>讲解员古丽下车驱赶训斥,但漂亮的面孔佯装的愠怒面对这群捣蛋鬼,似乎没有任何作用。车子一启动,这群小屁孩立马又上来了:</p> <p>几个回合后,司机大哥只要亲自下马。一阵声势巨大的呵斥,外加顿足手舞;并立马转头、启动、快速逃离,一气呵成,总算撇开了这群小屁孩:</p> <p>跟着讲解员走完古城后,我们便前往香妃墓。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系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 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是阿帕克霍加墓葬群。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子,传说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不过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p> <p>卖小工艺品的小男孩,完美的侧脸:</p> <h3>游完香妃墓,我们打车去了网上推荐的百年茶馆。喀什出租车8元起步,挺好打的。只是这么热的天都不开空调,实在有点无法忍受。到茶馆后,里面的主厅很多本地人,我们有些不习惯,坐在了窗外。</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要了壶奶茶35元,带点咸味,奶味很醇厚,喜欢:</h3> <p>点了拉面(13元)和羊肉汤(25元),应该叫缸缸肉:</p> <p>羊肉都是用这种陶瓷的杯子,在炭火上烤的。老陶诧异这杯子不脏吗?她大概忘了曾经炭火的生活:</p> <h3>在茶馆又遇到了这位在城门跳舞的维吾尔大爷,估计是认出了老陶,主动来邀请老陶跳舞,并热情地凑近我的相机:</h3> <h3>放上一小段舞蹈乐一乐:</h3> <p>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落在在喀什古城对面的艾提尕尔广场。我们住宿的地方就在艾提尕尔清真寺边,于是就留在了最后一天去逛。“尕” 字我不会念,小孟婶说这是维语“小”的意思,念“嘎”。艾提尕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古代清真寺之一,是现在新疆唯一对外开放的清真寺(门票45元)。寺内有18根柱子,加上寺外的柱子共有124根柱子,寺内有讲经台。</p>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艾提尕尔广场:</span></h3> <h3>清真寺里瘦瘦高高的白桦树:</h3> <h3>清真寺的柱子都是白桦树做的:</h3> <h3>清真寺内的挂毯,在导游嘴里全是故事。挂毯上你能看出几个石榴的造型吗?</h3> <p>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今天才知道石榴是喀什的特产:</p> <h3>古城东侧的高台民居是保留下来最原始的维吾尔城区,<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是一处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该区建在悬崖上,共有近六百户人家。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看上去松松垮垮,实际却很牢固,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span>但现在里面的居民已清空,都围起来在修缮。我不死心想去看看,老蔡跟着我,于是我们来了一趟高台民居的微探险。</h3> <h3>民居的外观<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显得苍老而破败,风吹日晒的痕迹随处可见,断井颓垣般的墙壁参差不齐,真真的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span></h3> <h3>进入后看到的搬空的民居,门上还带着锁,可见主人对房子的爱护:</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说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我和老蔡不敢进去太深,怕迷路了出不来,那就真成探险了。</h3> <h3>从门牌上可以看出这是个培训学校,可以感受到曾经的浓浓的生活气息。估计没过多久,这里又将会成为导游口中无数故事的好地方。</h3> <h3>  都说不到喀什就等于没来过新疆,我们算是真正来过新疆了,我们正站在喀什这片土地上。</h3><h3> 在这里,晚上10点多的天还是亮的,分不清中午和晚上;在这里,同一国度,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长相和衣着,听不懂彼此的语言。这是一座穿越的城市。</h3> <h3>  最后以两超级小帅哥和老古丽的照片结束喀什的行程。古城孩子的纯真和友好在这张照片里一览无余。</h3><h3> 我们来过了,于是留在了心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