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7月31日傍晚,笔者步行经过架于城东剡溪之上的访戴廊桥。行至桥中,抬头忽见其上多了匾额楹联,心头一喜,便驻足观赏。</h3> <h3>谁知这一赏,让我很不爽。原因何在?主要是感觉这几幅匾额楹联,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欠妥和纰漏不少,有失风雅,也有损形象。</h3><h3>像这块“访戴桥”匾额,后面两字笔画交待不清楚。</h3> <h3>于是就匆匆用手机留了点影像资料。</h3><h3>回到家,顺便又在微信朋友圈里一晒。</h3> <h3>谁知这一晒,立马引来朋友们的同感。在我微信朋友圈里的三位主席(会长):嵊州市文联裘高太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周恒主席,市诗词楹联协会俞****长, 看了这样的联语,也很生气。认为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嵊州,出这样的差错,一是对文化大不敬,二是也有失嵊州人颜面。</h3> <h3>同时有新昌博物馆党支部书记何中梁、退休教师张雅珍等朋友和老师,对这样的草率随便也表示反感。还有不少朋友对此事纷纷发表看法,一时间反响热烈。</h3> <h3>裘主席还把此条信息上报了市委宣传部,并在朋友圈里转发。俞会长也将相关信息上报了有关领导。大家抱着对嵊州文化建设的热心,很是关切。此事在微信朋友圈讨论发酵。大家都期望能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h3><h3>对大家的热情,我表示感谢和点赞!</h3> <h3>今天,我将这几处楹联匾额,个人认为欠妥和纰漏的地方,作个简要梳理,也期望能抛砖引玉。</h3><h3>其中有不当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h3><h3></h3> <h3>首先从内容上考虑,个人觉得还有提升空间。</h3><h3>先来看“剡川一曲”“舣雪楼”这两块匾额内容。这两处内容引自地方志《剡录》。《剡录》有:“舣雪楼——嘉定八年尹史安之新创出东门在访载驿之南下俯清溪前列叠嶂楼之下扁曰剡川一曲”句。文有出处,值得肯定。但个人觉得精准妥贴方面还有待考虑。</h3> <h3>为什么这么说?个人认为风景名胜处的匾额楹联内容,应以为景观“点睛”和”应景“为上。所谓“点睛”多指游客于此,能披文入观而感知其文化源流或景致特色,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以更好地提升观赏品质。所谓”应景”,是指撰联赋文内容,最好能结合该处风光特色,做到情景交融,自然贴切。</h3><h3><br></h3> <h3>从这两点来看,“剡川一曲”和“舣雪楼”私下以为非理想之选。“剡川一曲”平实有过,诗意不足。也少“点睛”和“应景”之感。愚以为“剡川一曲”还不如“剡川回棹”,或“子猷回棹处”,这样至少能说明此处是当年王子䣭“雪夜访戴,兴尽而返”的折返处。由此构起后人对这段佳话的追思,也多少沾点”点睛“和”应景“之边,要比“剡川(溪)一曲(段)”情趣多。</h3> <h3>“舣雪楼”按照字义解,“舣“为小舟靠岸之意,”舣雪“是想表达停船靠岸时见雪的场景。我为此也在网上考查了方志记录:“宋朝时,沿溪有访戴驿、舣曦楼、挟溪亭、天香亭,明朝建罗星亭,为士夫迎送宴饮处。”个人以为,“舣雪楼”和“舣曦楼”两名比较,那”舣曦楼”要比“舣雪楼”胜一筹,因为它能点出子猷返舟时间为晨曦初露时,说明在雪夜摇橹一宿,不辞劳苦的情况下,兴尽而返,更能反映主人不为“身交”只求“神交”的性情意趣,更显风雅随性。</h3><h3>另外从“应景”上考虑,此处称为“楼”者更像“亭”,冦以“楼”名妥否?也需考虑。</h3><h3><br></h3> <h3>再谈谈两柱楹联:“右军笔墨空兰渚,安道风流访剡溪”“舟常倚棹怀安道,琴不调弦待子期”,都选自古人诗联,也未尚不可。但感觉从“点晴”和“应景”考虑,应有佳构。据我了解,古人于“雪夜访戴”佳话留下的诗文联赋众多,得之应该不难。于此我就打住不表了。</h3><h3>倘若对此还不满意,应想到嵊州还有诗词楹联协会,里面才子不少,不妨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们来做。我想,只有专业的人,才能做好专业的事。这是我关于楹联和匾额内容的一点看法。</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下面再从这几处匾额楹联在款式上存在的问题谈点看法。</h3><h3>首先从书法的角度来看,选用的这款电脑书法体还不够成熟。如果真要用电脑书法体,建议用启(功)体、王(羲之)体、赵(孟頫)体、颜(真卿)体、刘(炳森)体来得精到成熟。</h3><h3>有些江湖书法还不如电脑书法体,这一点我也认同。</h3><h3>当然,名家的书法是首选。化了这么多钱造了这么好的一座廊桥,出点小钱请几个名家来题字撰联,以画龙点晴,提升品位,我觉得非常值。</h3><h3>如果真不舍得多化钱,那挑几个嵊州书协会员中的写联高手来一挥,也肯定要比这样的电脑体强多了。</h3><h3><br></h3> <h3>其次是集字书法风格不统一,出现了书法体与美术体的混用,严重影响观瞻,也不合书写规范。如“舣雪楼”中“雪楼”是电脑书法体,而“舣”字用了仿宋体,(估计这款电脑书法体中没有这个冷僻字。)“右军笔墨空兰渚”中的“渚”,“舟常倚棹怀安道“联中的“棹"也是仿宋体。这样不统一的书写形式,也是楹联之大忌,是不应该的。其中还有“舟常倚棹怀安道“联中的“怀“字,是个错字。</h3><h3><br></h3> <h3>就书法作品形式完整的角度考虑,联中最好有落款和吟印,才显得完整和庄重,这些于此也成残局。</h3><h3>如果再严格些,书体还要与内容匹配统一,这就另当别论了。所以这几处匾额楹联,光从形式上看,也是问题不少的。</h3><h3><br></h3> <h3><br></h3><h3>还有这两幅联在张挂上也应调整,私下以为分南北两侧面分开,南北各挂一对为妥。这样不仅方便阅读,也少了因行走方向不同而产生上下联颠倒的问题。</h3> <h3><br></h3><h3>廊桥西侧新造小园,其廓亭上也挂了一匾一联,匾称:“烟雨廊”,联曰:“蝴蝶双飞千古盛传梁祝事;林园独秀万方争览吴越风”,似乎更有问题。一是此联内容据高太先生查实,来自宁波梁祝公园,完全是搬抄的,这又患了大忌。并且内容跟此处人文风光风马牛不相及,不应景。二是断联。每联中间还空了一格,是断开的,大约是怀疑读者阅读水平而刻意为之。估计制作者也不懂古文字学常识。三是其上的“烟雨廊”也不应景,随便出个“怀古亭”就比它应景多。四是挂的地方应是“亭子”不是“廊”。五是用了任政先生的电脑书法体显俗气土气。六是也没有完整款式。其中下联有“林园独秀”句,朋友圈里有人说“林园”是墓地呢!我回了一句,虽然此“林园”非彼“陵园”,但音近也要忌讳。</h3><h3>总之,楹联匾额可美景也可毁景,不可随意草率。</h3><h3><br></h3> <h3><br></h3><h3>最后提下廊桥西北角,双塔桥西侧桥孔下"松涛听风”四字,也不应景,试问此地"松林“何在?纯粹是霸王上弓,凑合了事。</h3> <h3><br></h3><h3>所以今日抽空整理了这些内容,希望以后能对这样的事引起重视,一起来保护好这张嵊州文化金名片和“文化强市”的美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