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放飞心情 王彩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 </p><p class="ql-block"> 本文于2014年完成初稿,但一直搁着,今年突然有了把它做成美篇的想法,于是到处收集老照片,在母亲八十三岁寿辰之际,把它呈现给我的母亲和亲友们,作为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p><p class="ql-block"> </p> <h3>年轻时的母亲</h3> <h3>年轻时的父亲</h3> <h3><br></h3><h3> 我的母亲没有高尔基笔下的母亲那么伟大,只是众多中国妇女中及其普通平凡的一个,但她心地善良慈祥,胸怀宽厚博大,是一个大爱无私的母亲!</h3><h3> 从2011年说起,那年夏末,妈妈生病了,按照她的情况和医生的推荐,去内蒙医院查了几天,最后确定是老年性抑郁,得知病情一家人压力很大,各种担心与难过不言而喻。我们到处求医问药,治疗着……</h3> <h3>年老时的母亲</h3> <h3>年轻时的母亲</h3> <h3>母亲三姊妹</h3> <h3>  </h3><h3> (一)苦难的童年</h3><h3><br></h3><h3> 1937年农历6月,母亲出生在陕西省府谷县的一个大户人家。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开始很幸福,可后来由于她父亲常年在外打仗,她母亲的妯娌挑拨婆婆挤兑欺负她,拿她母亲生了个女孩说事,那时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她父亲在重男轻女思想支配和家庭压力下,将外婆休回娘家。那个年代,外婆的父亲觉得很丢人,就将外婆卖给一个苏姓的大户人家,苏家本想让外婆给他家生个儿子,结果又生一女孩,苏家很不满意,整日欺凌打骂外婆。外婆忍无可忍写了状子去告状,但苏家早已买通衙门,衙门的人将外婆送回苏家,结果是丧心病狂的一顿毒打,甚至扒光了衣服打,硬打的人遍体鳞伤,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赤裸着撂在后院里。好心的邻居也是外婆本家的姑妈,让俩个年轻人趁着夜色翻墙进入后院,把人用毯子包住,连扶带拖偷偷救了出来。人已经牙关紧咬,水米不进。姑妈找来老中医针灸、喝药用尽各种办法,慢慢的外婆苏醒过来,但已被折磨的精神有点失常……</h3><h3>从小目睹着外婆一幕幕苦难经历,母亲幼小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每每回忆起来伤感的情绪都难以控制。</h3><h3> 重新活过来之后,外婆无可奈何带着5岁的母亲和那仅有几个月的女儿离开那里,沿途乞讨、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一个村落。一番周折后,外婆凭借自己有文化,找到一份教书的工作,挣点微薄的铜钱,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一天的饭仅仅是每人一个很薄很小的饼子,年仅5岁的母亲,还要将分给她小饼子吃上一半,留着一半等妹妹饿的哭闹时用,但最终妹妹还是在饥锇和疾病中死去。现在想想,我的母亲,半个小饼子维持一天,手里还有半个饼子,却再怎么饿也不能吃,一个5岁的幼儿,是怎么做到的啊<font color="#010101">!这么幼小的玩童就有如此毅力!她怀揣善心,懂得体贴母亲、照顾妹妹,为大人分忧解难,多么不容易。</font></h3><h3> 最最难熬的一次,母女三人逃亡途中走失了方向,又累又饿,到处荒无人烟,近乎崩溃时,遇到一个路过的小和尚,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被小和尚领着走出荒漠,来到一个庙前,小和尚让她们等着,一会儿拿出三片薄薄油糕给母亲她们吃(这本是小和尚从家带给师父的一共才五片),这可是救命的东西……从此,母亲一直没齿难忘,不忘小和尚的救命之恩,每每讲给我们听时,都告诫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要从善积德,帮助遇到困难的人。</h3><div> 母女俩最终定居在在东胜,艰难地度日,后来经人介绍,外婆与一个姓邓的安徽人结了婚,他也是个军人,对母女俩都不错,外婆给母亲取名邓玉琢。6岁时母亲又遇一难,一天父亲去送别驻地军队,幼小的母亲跟着追了过去,不料正赶上部队的马群过来,她没处躲,跑进了旁边的灰堆里,然而灰堆里面的灰还着着火,两脚烫的急忙往外跑,又跑回马群里,被一战士发现,一把抱起来,她疼得直哭,脚上那双外婆新做的虎头鞋,已经化为灰烬,只剩一片在脚面上还顶着个火球……,双脚严重烫伤,不能下地,继父多方打听,百里地上找到了偏方——獾子油,给母亲敷药,悉心照料数十日。幼小的母亲第一次体会了父爱,之后常常感恩戴德,各种补偿回报。</div><h3> 一年后姓邓的家中有事丢下外婆母女走了,临行前给留下一封信说他一定会回来找她们。半年后外婆听说丈夫在达旗,母女二人雇牛车赶了一天一夜的路,找到邓后才知其又另有了家小。</h3><h3> 可怜的母女又一次被无情的抛弃了……孤儿寡母又回到了东胜,没多久外婆和邓的孩子出生了,这就是现在我们的二姨。</h3><h3> 终于熬到解放了,外婆在一家学校里教书,妈妈的童年结束了苦难时期,开始到外婆所在的学校学文化。后来外婆又改嫁了王氏,就是我们记忆中的外公。之后才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外公没文化,但性情温和,总是笑嘻嘻的,看上去慈眉善目,是东胜国营澡堂的职工,还得了好多先进工作者奖状。几年后,快40岁的外婆生了个男孩,就是我们的舅舅。</h3> <h3>历尽人间悲剧的外婆</h3> <h3>外公外婆大舅二姨</h3> <h3>  </h3><h3> (二)忙碌的年轻时期</h3><h3><br></h3><div> 母亲年轻时很漂亮,白皙的脸庞,标致的眉毛,大花眼睛,唇红齿白,两条长长的大辫子,姣好的身材,不胖不瘦,中等偏高的个头。</div><h3> 18岁那年,母亲在东胜区政府院里偶遇了在此工作的我们的父亲王世武。父亲曾是外婆的学生,这时是东胜区的副区长。于是托人提亲,比较顺利的和母亲成了家,愉快的生活着。 </h3><div><br></div><h3><br></h3> <h3>父母爷爷奶奶和大姐</h3> <h3>  母亲共生了我们六个孩子,四个女儿大,俩个儿子小,我排行老四。大姐和二姐还很幼小的时候,就送回老家,让奶奶和爷爷帮着带,妈妈到学校继续学文化,高小毕业后被当时的伊盟气象局录用参加了工作。在我出生的前几个月,外婆去世了,妈妈悲痛万分送走了最最疼爱自己的苦难深重的母亲……</h3><h3> 连着生了四个女孩儿与其说妈妈压力山大,不如说爸爸压力山大。</h3><div><br></div><h3><br></h3> <h3><br></h3><h3> 经历过苦难的母亲很热爱生活,珍惜好日子,她心地善良,与邻里相处甚好,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也会养上各种花卉,什么倒挂金钟、月季花等等。还把家里为数不多的照片,一张张端端正正的贴在相册里,经常翻出来给邻里乡亲看,并耐心讲解。那时只要母亲做好饭,邻居家的孩子就会很习惯的自己盛饭吃,现在想想这都与母亲的爱心和善心分不开。</h3><div> 母亲朴实宽容,孝顺父母,是个慈祥的有大爱的人,不管生活多难,只要有人相求,就会慷慨解囊、有求必应。别说邻里们,就连那时经常会有讨吃要饭的可怜人上门,每每记得平日非常节俭的母亲都会给他们舀半碗或一碗糜米(那时没大米),可自家还是一天三顿玉茭子面。后来生活稍稍好一点点,还会外加一个馒头给要饭的。妈妈说谁也会有落难的时候,困难的人最需要帮助。慈悲是母亲的一大优秀品德,我们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感受到。</div><div> 母亲再忙也要常常去照应外公,洗衣做饭、拆洗被褥等等,尽量帮外公多做些。还经常让我们陪外公去看电影、干些家务。</div><h3> 那时,只要有农村老家亲戚的小孩来串门,母亲都会给他(她)们做一件新衣服穿,而我们都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每到过年父母都要给老家的爷爷奶奶捎去一整袋白面,但我们也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顿白面。那些年代本身缺衣少食,加上我们家子女多,母亲又不太会安排生活,虽然父亲当时也算个大干部,工资不低,可家里日子过的特别困难,虽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也常常是一天三顿玉茭子面。而且,这能够填饱肚子的玉米面,还是母亲用省下的布票与邻居们换着买的,或用粮本上不多的白面指标和邻居换着买较多的玉米面,以求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粮食。父母总是想办法叫我们尽可能吃饱穿暖,在那时物质紧缺的供给制时代。</h3><h3> 父亲在找母亲之前还成过亲,那是过去的包办婚姻,有一个女儿。等到七十年代,家里生活稍微好点的时候,父母亲就将那个大姐姐从农村接到家里,母亲对她像待亲生女儿,于点滴中见真情。现在我们姊妹及其家小都很亲密。</h3> <h3>1969年全家福</h3><h3>  这期间也就是69年,二弟出生了,家里又是一番喜悦,4岁的大弟弟已经开始淘气,全家人都很疼爱两个小弟弟。但可怜我们的父亲被关押在那里,年三十晚上集体看电影《白毛女》,喜儿唱“我盼爹爹快回家……”我的父亲也有家难回,亲人不能团聚,只能泪流满面……缺失父亲的家里,母亲照顾着我们,心中失落的过着大年,艰难度着日,不管多难,都坚持着。</h3> <h3>  </h3><h3> (三) 勤劳的中年</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非常要强,什么事也不服输,什么苦活累活她都做过,经历了苦难磨砺。本来她是伊盟气象局的正式职工,但</font>六一年,为了响应国家“精兵简政”的号召,主动退职在家。可后来,为了补贴家用,又到处去打零工,最苦重的就是当壮工,自己吃苦,还带着十几岁的大姐一起在东胜砖瓦厂打零工推砖车,这可是青壮年男人干的活呀,两个可怜的弱女子!</h3><div><br></div><h3><br></h3> <h3>1975年全家福</h3><h3>父亲是个特别严肃的人,非常正直,听他的同事讲是个既德高望重又不失风趣幽默的好领导,但在家里他思想言行却带有比较严重的封建家长制烙印。从我记事开始,就觉得家里气氛一直比压抑,很少见到父亲的笑容。现在回想,父母又要在外工作奔波,又要操持家务,非常辛劳。母亲还得打临工、苦工,回到家还忙碌不停。所以刚刚40来岁的母亲,原本很白净清秀的脸庞也就开始过早的衰老了。</h3> <h3><br></h3><h3> 母亲有着倔强的性格,认准的事一定会做完,是个极有毅力的人。大约六十年代末,在盟气象局工作的年轻的母亲,带领同事三人,用50元钱,硬是在荒凉的泊尔江海公社,我们的老家,建起了一个气象站。母亲当时讲给我听时还没觉得什么,但后来越想越觉得母亲真了不起。</h3><h3><br></h3><h3><br></h3> <h3>母亲和气象局同事</h3> <h3>母亲和纺织公司幼儿园同事</h3> <h3>  1987年的一天,母亲骑自行车在新华书店那条比较狭窄的马路上行走,那时也没有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分,不慎被粮食局的小客货车撞到,还从腰上碾了过去……胯骨骨折。可怜的母亲多灾多难,为此留下后遗症,九一年母亲因旧伤导致腰椎结核,在北京做了腰椎移植手术,术中从母亲的一侧腿大腿根取了一块软骨植在腰椎上,术后那条腿整个肿的黑红黑红的。刚刚能下地时,母亲就忍着剧痛坚持和父亲一起练智能气功,这一练就是几十年,练得很刻苦很专注,一直练到现在。母亲的气功坚持了十几年后,硬是使满腿的红肿慢慢退去,渐渐剩下小腿前面巴掌大一片。前几年在北京治疗时听大夫说那片中间颜色发黑的部分已坏死掉了,母亲因耳背听不清楚,我们也不敢告诉她,每次看到我的心就紧紧的,很疼。 </h3> <h3>  意志坚韧的母亲还很豁达,有些大大咧咧,无论生活怎么艰辛,都有着慈祥的笑容,还会抽空给我们讲故事,如今我也只记得灰姑娘的故事和母亲自己受苦受难的故事了。<br></h3><div> </div><div><br></div><h3><br></h3> <h3>父母和亲家及孩子们。</h3> <h3>1990年父母和孙子</h3> <h3>  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因为从小受冻挨饿,经历那么深重的艰难困苦,所以,非常珍惜现今的幸福生活,珍惜每一粒米,从不浪费一粒粮食,也不让我们浪费,有好吃的时老是说我不爱吃,而吃饭时,每当所剩不多想要倒掉的时候,她却说她还要吃,并不是没吃饱,是怕浪费啊。</h3><h3> 过去生活很简朴,衣服小了都是姊妹们一个顶给一个的穿,一直到上高中时,我们都穿打补丁的衣服,那已经是八十年代初了。就是到了2000年以后,母亲也一样节俭。经常提醒我们生活好了也不能浪费,那是造孽。在母亲影响下的我们学会了勤俭节约,从不敢铺张浪费,否则,会受到良心的谴责。</h3> <h3>1991年春节全家福</h3> <h3>1993年孩子们</h3> <h3>1993年10月,赫儿一岁生日</h3> <h3>1993年冬天</h3> <h3><br></h3><h3><br></h3><h3>母亲直到70岁那年还要自己骑自行车、下山药窖等等,我们姊妹费尽心机才使她停止做这些事……</h3><h3> 但现在,刚刚75岁的母亲,忽然变得十二分不自信,感觉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不行,却还是为众人着想的多,老是念叨就怕把我们这个影响了、那个拖累了、这个休息不上、那个累着了……就是不想想自己,唯一想一次自己,还是念叨:“我现在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帮不了你们,这可怎么办呀?”哎,我的妈妈呀!母爱无疆啊!你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了。<font color="#010101">因为妈妈的一生是以付出为主导的,当她的行为和力量不足和受阻时,自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font></h3><h3> 母亲生来只知道替别人着想,现今因病有些糊涂了,还是一心只为别人着想。病情初发的时候,我陪着母亲住在呼市看病,也是我最难过的时候,我眼睁睁的看着妈妈被病魔折磨的无法入睡,翻来覆去,但又无能为力,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妈妈呀妈妈,受罪呀妈妈、妈妈呀!</h3><h3> 等到妈妈好不容易睡着了,我偷偷的哭,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哭……甚至有时狠毒的想:像这样受罪,还不如像父亲那样突然离去,不用受罪,不用受折磨。唉,做女儿的尽然有这么极端的想法。</h3><div> </div><div><br></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h3><br></h3> <h3>1994年春节</h3> <h3>  父亲于九八年就潸然而去,年仅67岁。原本身体健康的父亲,因突发心脏病过早的离世,让全家人都痛心疾首。好日子才刚刚开始,爸爸他就走了,真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h3><h3>心痛不已的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挽救已逝的亲人,只能把巨大的悲痛的苦水慢慢吞下,决心要把对父亲的遗憾加倍的补偿给母亲,可今天的母亲……</h3> <h3>父母和父亲的姊妹们</h3> <h3>父亲和海化的领导同事</h3> <h3>偶然看到妈妈珍藏的爸爸的笔记本,简直可以做市里的工业志了</h3> <h3><br></h3><h3> (四)奉献的中老年</h3><h3><br></h3><h3> 40多岁的时候,母亲在纺织公司幼儿园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肯吃苦、能付出,被任命为当时的幼儿园园长。</h3><h3> 一次下大雨,幼儿园小院里积满了水,当班的阿姨都怕湿了自己的腿脚,在屋里看,而母亲为了孩子们冲出去,很费劲的用铁锹豁开了下水道,让水流走。类似的事例很多,不论在哪,母亲都会冲在前边,从不计较得失。</h3> <h3>府谷老家的老舅舅,当时80岁的老人来和我们过春节。</h3> <h3>爷孙乐</h3> <h3>父母和亲家</h3> <h3>  母亲虽然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有着博大宽厚的胸怀,能够忍辱负重、宽以待人,既坚强、又能识大体、顾大局。</h3><h3> 那是98年夏天,原本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因心梗意外去世,简直是晴天霹雳,全家人痛苦的都要奔溃了,母亲更是因如此重大的突然打击,精神上受了重创、懵了,有好几天不能自己,对一批一批来探望她的亲戚朋友们一遍遍的叙说着父亲去世的经过,甚至已经有些祥林嫂的情形……</h3><div> 慢慢的人们渐渐散去,我看到母亲悲痛欲绝的凄惨神情,一家人跌跌撞撞相互扶持着,从噩梦中一步一步走了出了,回到了惨痛凝重的现实……</div><h3> 痛定思痛痛更痛,父亲心脏病突发,是因医院抢救不及时而造成悲剧的。那天早晨,7点多父亲晨练时感到不适,就早早回了家,家里人在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急救中心的人二十几分钟才到,还缺东少西连必备物品都没带齐,心电图机器电池里没电了、氧气瓶里仅有一点点气根本不够用等等,本来是“争分夺秒”的“急救”,他们却在单程二十多分钟的路上跑了四个来回才把所需东西找齐!试想有多少宝贵的抢救时间被误掉,再坚强的人也经不起这么久的折腾等待,父亲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急救队伍活活的耽误了、永远的耽误了……</h3><h3> 为此,大姐出面与当时的伊盟医院交涉,但母亲不让我们打官司。最后院方领导和医院急救中心领导数人专门来家里道歉,万万没想到这种情况下,甚至还有些精神恍惚的母亲,竟然说出了很有高度的一番话:</h3><h3> “ 第一,国家给了你们这么好的医疗条件,从通信交通各方面给你们全力保障,而你们为救人做了什么?第二,急救中心,你们是救命中心,平时干什么去了,用时缺这少那你们怎么能救人?你们这是在害人、杀人啊!第三,奉劝你们用你们自己的良心好好想想、好好改改吧,千万再不要让其他的好人们再被你们耽误了!”</h3><div> “ 人已经去了,再怎么说也活不过来了,希望你们以此为戒。我们也不想和你们打官司,假如你们的亲人遇到这种情形,你们的心里会怎么想?!还会像现在这么无动于衷吗?!”</div><div>我坐在那儿被母亲怔住了,前些天还担心她成为祥林嫂,今天居然这么清醒、这么高大!</div><h3> 唉!母亲,因为包容,你不让我们去与他们纠缠;因为宽厚,你不让我们去打官事;因为心中有大爱,你一个极普通的妇女,公而忘私,如此痛苦时心中还想着其他人家不要重蹈覆辙,受此伤害,有如此高的境界!</h3> <h3>1999年母亲带孙子外孙过六一儿童节</h3> <h3>  可现如今,刚刚75岁的母亲就得了受罪的病——老年性抑郁……</h3><h3> 母亲的病主要是因家中的一些突然变故引起的,尤其是父亲的突然离世。父亲走后,母亲便一个人待的时间居多,虽然我们姊妹也会陪母亲住几日或接母亲在各自家里住一段。或许是思念父亲,我们常常遇到她一个人坐在床上发呆;也有很多时候是在本子上写东西。我会让妈妈给我讲她过去的事来分散她对父亲的思念。姊妹们要帮母亲找个保姆,被母亲坚决拒绝了,她说我什么都能做干嘛非要找保姆,找回来我也不用。</h3><h3> 得病乱求医,确诊后的一段时间,大姐将母亲接在她家里精心照料着,后来我们轮流照料。</h3> <h3>1999年,母亲生日</h3> <h3>母亲和乌海的大姑二姑等亲戚</h3> <h3>  母亲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志力和子女们的悉心照料,慢慢的恢复着,恢复着,多少周折,经过慢长的一个月、半年、一年,母亲的病渐渐地有所好转,再慢慢的一年、一年又一年,居然在2015年底痊愈了,完全痊愈了!真是奇迹!</h3><div><br></div><h3> 与其说是母亲的大慈大悲打动了上苍,感化了天地,不如说是她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硬是与病魔抗挣,战胜了病魔,走出了阴霾,让我们亲爱的妈妈又恢复了健康,而且是痊愈,完完全全恢复了健康!这真是应了好人有好报的名言,让我的母亲又一次挺过来了。</h3><div> </div><h3><br></h3> <h3>母亲和功友们在一起</h3> <h3>  母亲的健康就是我们全家人最大的幸福。</h3><h3> 在母亲六七十岁身体还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姊妹们尽量带她去旅游,大姐带着母亲分别去新马泰和北京等地旅游,我带着母亲去过菲律宾、台湾、香港,云南、四川等地,还和母亲在海口住了几个月。母亲走在哪也不会忘记练她的智能气功,哪怕没有录音机语音引导也得练几节。母亲的毅力是我非常佩服的。</h3><h3> 身体好起来之后的母亲,腿脚大不如前,不敢带她老远足,只能在附近旅游了。</h3><h3><br></h3> <h3>2007年在海南</h3> <h3>在海口</h3> <h3>2007年在深圳</h3> <h3>2007年在台湾</h3> <h3>北京的舅舅(国家级画家)一家子来看望母亲</h3> <h3>母亲去西安看望亲人</h3> <h3>母亲和她的好友</h3> <h3>2010年春节</h3><h3>(远在加拿大的国际友人——母亲的外孙婷婷一家回来探亲)</h3> <h3>为了生活更舒适些,前几年,大姐和姐夫把他们在东胜的家腾出来,让母亲和保姆住,母亲搬进了更宽敞明亮的家,又和小弟弟是对门,心情非常好。我们除了平时回去探望母亲,大家经常会在周六日,到母亲那里小聚,一起做饭一起吃饭,找找过去的感觉,有说有笑,让母亲和我们一同体会大家庭的的温馨。</h3> <h3>2015年春节</h3> <h3>回到妈妈家包饺子吃</h3> <h3>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己上台阶,走完康巴什中心公园全程,腿上还有伤。走的我都觉得很累了,但母亲执意要自己走,公园到家的路也不坐车。</h3> <h3>2017年母亲生日</h3> <h3>2018年盛夏</h3> <h3>为了那条伤腿抬高一些,母亲平时就这样座在床上看书。</h3> <h3>家里现在最老的和最小的宝贝儿。</h3> <h3>  母亲的健康就是我们全家人最大最大的福分!现在,我们一大家人围绕在母亲的身边幸福快乐的生活着。</h3> <h3>2018年在康巴什</h3> <h3>2018年夏天</h3> <h3>爱人曾经和我说起孝顺,说孝是孝敬,顺要顺从,觉得很有道理。</h3><h3>在我们幼小的时候,母亲、只有母亲能够放下自己的全部来照看我们,而如今,母亲年迈不能完全自理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当像照顾孩提一样去照顾自己的母亲呢?俗话说,老一回小一回,我们的母亲现在就是妈宝宝了,让我们好好尽孝,好好孝顺,尽量别给自己留遗憾。逝去的已无法挽回,眼前的要好好珍惜!</h3> <h3>2019年在康巴什</h3> <h3>2019年五月</h3> <h3>2019年母亲生日</h3> <h3>在峨眉山上</h3> <h3> 这就是我的母亲,极其平凡而又非常不平凡的母亲!</h3><h3> 真心希望在母亲一百岁的时候能让子孙后代们为您续写新的篇章。</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h3> 耽误大家宝贵时间啦,非常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