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我的故乡芳墩村

梧桐

<p class="ql-block">  初写是2019年的建军节,再来翻写又是一种心境。自从16岁外出求学、再到参加工作,20年来也没有在村内认真走走看看,那景、那人、那情...儿时那些满满的回忆瞬间映入脑中</p> 祖籍溯源 <h3>  上饶市弋阳县芳墩村,是开国中将吴克华将军的故乡,3900多人,80%为吴姓。</h3><h3> 根据吴氏族谱记载,明朝1463年,延陵吴氏贞七公选址后,其子豹文公携天伦、天常、天祥三子在此安居立业,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长中幼等10个房,共3000人左右。</h3><h3> 上图便是吴氏开村鼻祖豹文公及其三子的坟冢,是芳墩村的根基所在、精神象征!</h3> 吴氏宗祠 <h3>  吴氏宗祠是祖上基业,历经风雨沧桑、见证历史荣辱,福泽子孙兴旺,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 在记忆中,宗祠曾作为临时学校,承担着全村教育重任,在严厉著称的吴长标校长带领下,从宗祠中走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7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有些深刻的记忆,“煤油灯、咸菜、刻苦学习”算那时的三大标配,我偶尔也会去那里看看老师学生的教和学,有着难以抹去的记忆。</h3><h3> 2016年在国家的支持下,拨款对吴氏宗祠进行彻底修缮和保护。如今,宗祠是重大节日和大型庆典承办地,尤其每年的清明节,是吴氏子孙祭祖追先、增强凝聚的重要场所。</h3><h3><br></h3><h3><br></h3><h3><br></h3> 三角塘 <h3>  三角塘,位于村北哨,水面大概15亩,集体所有,却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欢乐记忆,是全村每年五谷丰登的标志性象征。</h3><h3> 90年代前出生的人应该记忆犹新,每年腊月是三角塘捕鱼、全村分鱼的时候。干塘那天,各房选派精壮劳力,紧密分工,放水的、网鱼的、分鱼的、拈勾的、指挥的,大概四、五个小时就能按份分好;而看热闹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围观、吆喝、助威,有顽皮的少年则偷偷到出水口去捡漏,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事有着极强的内动力,家长也是鼓励的!分鱼是高潮环节,意味着家中的年货更多了。分鱼时,拈勾的按照纸条叫名字领鱼,大家听到名字后兴高采烈的去领鱼,由于分配不均、有多有少,难免出现部分村民失望的叹息声,当然欢乐声是主题!</h3><h3> 在那个年代,三角塘承载着全村人民的欢乐,也是年关的希望所在!</h3> 古村小道 <h3>  近600年的历史,成“旧”了芳墩的古老历史,村内最著名的古迹是长门弄,这里有着全村最古老、最齐全、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我精确不了年代,大概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那建筑、那门帘、那门匾,便是直接的证明。</h3><h3> 从小学到初中,我无数次经过这里,背着书包,到同学家里等同学,为了上学有个知心的伴,长门弄和三角塘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嬉戏、“小二郎”,这里承载着我最欢乐的记忆之一!</h3><h3> 古村小道,欢乐最多,也记忆犹新!</h3> 芳墩母亲河 <p class="ql-block">  这是芳墩村的母亲河了,从杨家桥到里家桐再到九石碑,一衣带水,血浓于情,在我10岁左右的记忆中,里家桐是村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河,早上5、6点钟就喧哗无比,一批批村民接踵而至,一担又一担河水被村民挑回家中,这可是一天的家用水了,我唯一一次挑过回家。清晨挑完食用水后,妇女便提着衣物来綄洗,后来的人还要排队等着。那一敲、一搦、一搓、一洗,再加上叽叽咋咋的拉家常,构成了早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再说杨家桥,那是我们儿时最美好的记忆,是夏日我们洗澡甚至漂流的圣地,有些妇人带着闺女在最高处嬉戏,有些迷信的男人就会破口大骂,女人怎么能骑我们头上!最后聊九石碑,一口泉水就有着满满的记忆,芳墩村可是有着自己中学的,高峰期有300人的学生,那九石碑就是我们洗澡嬉戏的天堂,也是男生向女生展示雄性激素的得意时期。</p><p class="ql-block"> 村内母亲河承载太多的历史和记忆,山山水水,我记忆最深的就这条河!</p> 一单特产 <p class="ql-block">  话都不用多说,我们口馋的碗间粿、油炸粿等小吃,小菜干是当之无愧的芳墩特产,那是暑假最美满的回忆。小菜干都是7、8月开始制作,一是蔬菜最丰盛的时候,茄子、丝瓜、芋头梗,应有尽有;二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小菜干最需要的阳光,不然,怎么能成“干”。</p><p class="ql-block"> 有想法的小伙伴们,午休时就是快乐时,这时候是大人熟睡的时候,那些小菜干静静地躺在竹竿中,是我们的“瓮中之鳖”,虽然乐趣,但确实害人不浅,到了傍晚,就是一片妇女的骂声,这也意味着炎炎夏日,辛勤变成了泡影。</p><p class="ql-block"> 母亲每年也还是会做小菜干,不为什么,就是一种芳墩的传承!</p> 家中枣树 <p class="ql-block">  我家有棵枣树,是父亲18岁当兵那年亲手栽种的,至今45年,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没有之一。枣树一般5月开花,8月成熟,常年伴随我度过暑假,那些年代的暑假,清晨我会爬到树中,感受下凌空登高望“近”的美好感觉,有时为了抓鸟、有时摘些熟、有时为了沉思,长辈们说我早熟,当枣子打下后,母亲就会洗干净,晚上来煮熟,再晒成枣干珍藏,但是,藏得再严也挡不住我灵敏的嗅觉,偷吃一干二净,然后被母亲胖揍一顿!</p> 经典标语 <p class="ql-block">  我们八十年代的后辈,“吴家大门”、“吴家小门”、“XXX 家”充满了小伙伴家的木门中,图中我仔细回想了应该是1996年我亲手写上的,在2021年拆除了,有点可惜!像鲁迅《三味书屋》中写道的桌上刻字,“吴家小门”代表着全村小伙伴对家的热爱!</p> 写在最后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好说故乡人杰地灵、也不好说人才辈出,但一定可以说长盛不衰,子孙世代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