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童年的记忆 — 有趣的稻草龙</h3><h3> 说来也巧,我的家乡(彭坊)怎么就那么多与龙有缘的节日?不会是龙的故乡罢,元宵节,有三条精致漂亮的刻纸龙,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农历的七月节(七月十五日,当地有叫鬼节)又有三条几十米长的,用稻草编扎成的稻草龙(方言叫;管索灯),据长者们说,七月节玩稻草龙,既是庆丰收,又是驱鬼邪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是那个年代(50年代)孩子们唯一能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孩提时代的我,曾是编扎稻草龙最拿手的小头目,记得热日炎炎的夏天,田野里的稻子(早稻)已收割完毕,一坵坵,一束束的稻草被烈日嗮得干瘪瘪的。那时,小伙伴们正在为七月节编扎稻草龙筹划着。先到田野里瞄好谁家的稻草最长,最适合扎草龙。到了月朗星稀的夜晚,小伙伴们一齐上阵,把别人家的稻草偷来扎草龙。草龙的编扎,要多人合作,先要把一束束的稻草理顺,除去草衣,由多人均等的拿好,分成三股,递给师傅,而师傅接过三股稻草,各执一股,在其他两人的帮助下使劲拧实后交叉编织(像拧绳索一样)-------至几十米长后,就结成龙尾,然后,用剪刀剪去接头,草头,草叶,使整条龙整洁美观,然后扎上龙头,龙头分上下颌中间要特制一宝珠,(可点蜡烛的圆形灯笼)然后,用色纸装饰,下额装上长长的胡须,上额缀上大大的鼻子,和鼓鼓的眼睛,插上两条交叉的触角,洁白的牙齿,长长的舌头,在宝珠的照耀下,真有点张牙舞爪的姿势三日的晚上,小头目放响几个鞭炮,小伙伴们就叽哩呱啦地聚拢到一起来扛草龙。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木棍,均匀地捆扎在龙身上,口中的宝珠点上明晃晃的蜡烛。整条龙火光点点,姻雾缭绕,犹如腾云驾雾的活龙。一切就绪,就准备游龙讨香火了,小头目指配好一个力气稍大的小伙伴,挎着篮子,跟着扛龙头的小头目,挨家挨户讨香火去了,此时各家各户的大人们要准备好许多香烛,鞭炮等待草龙及孩子们的到来。龙游到谁家,龙头要朝其大门鞠上三个躬,小头目念念有词;“龙头入屋,兴家发福,供子讨媳妇,顶田并做屋,快快赛赛,做婆做太,要香要蜡烛。” 说完后接过大人的香烛,又朝下一家讨香烛去了--------到了十五的那天晚上,舞龙是那时孩子们最狂欢的时候,孩子们尽情地舞,大人们在场外助威呐喊;加油、加油、呐喊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真是热闹极了,大家累得满头大汗还舍你得放下,只好在大人们的敦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将稻草龙烧去。 第二天早上,小伙伴们还要把烧去的草灰扫去(要用干净的器具,不能用土簊)送到江边,烧上三柱香,把草灰洒向江中,以示对龙的崇敬和表示“龙归大海”的美好心愿。一年一度的七月节玩稻草龙的习俗早已被时代七月节玩稻草龙的习俗早已被时代淡忘 ,然而,童年时美好的记忆仍在我脑海里浮现,至于这唯一让乡下的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始于何时谁也无法佐证,只知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成‘四旧’终止了。我经常会这样想;现在的孩子们虽然有更多的娱乐活动,但他们失去了更多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活动。 彭慕源2012年2月18日</h3> <h3>稻草龙制作过程</h3> <h3>用竹篾制作龙珠</h3> <h3>制作龙身,用稻草捻成龙身</h3> <h3>今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晚你是否也带上家人小孩一起来体验非遗文化@一起游稻草龙。欢迎六年级以上同学来报名参加!</h3> <h3>感谢老艺人们的辛苦付出</h3> <h3>龙头制作完成✅</h3> <h3>稻草龙龙头制作中</h3> <h3>郭老师为了拍好照片也是拼了</h3> <h3>我经常会这样想:现在的孩子们虽然有更多的娱乐活动,但他们失去了更多带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的活动</h3> <h3>后继有人了</h3> <h3>学摄影找方圆</h3> <h3>往年的舞稻草龙</h3> <h3>“龙头入屋,兴家发福,供子讨媳妇,顶田并做屋,快快赛赛,做婆做太,要香要蜡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