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军人

白云

<h3>  前几年,我老家的房子翻新了,很多旧物件都清理掉了,但是有一架单轮土车,父亲却一直珍藏着。土车是张平叔叔打的,它是我父亲和张叔叔七十年的友谊的见证。</h3><h3> 小时候,每年春节前,村里都要组织给军烈属家庭贴对联。对联由小学的老师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编写,家家不重样。贴对联,则是师生们的一大乐事。小学生们列队从学校出发,踩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点,甩着大红绸、跳着忠字舞,走街串巷去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其中,印象最深的便是张叔叔家,因为他们家即是军属,又是烈属。</h3><h3>张叔叔有两个哥哥,张叔叔的二哥,二伯伯,是在1947年的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牺牲的,时年21岁。那是一场持续了六昼夜的恶战,仅民兵、民工就投入了近10万人,担架1万余副,大马车4000余辆......我爷爷编在担架队,他说,石门战役期间,夜如白昼。担架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冲上去,抬上就跑。而更多的阵亡战士,只能等偶尔停火的的间隙,争分夺秒地抢运。那些马车,除了向一线输送弹药和食品,还用刨了自家的树赶制的木棺,把牺牲的年轻将士带回家。</h3><h3> 我父亲当时五岁多,他清楚地记得二伯伯回村时的场景。他的灵柩停在村南一处空地上,张爷爷执意要看儿子最后一眼,可是,当灵柩被打开的瞬间,二伯伯的一只胳膊“噌”的抬了起来,手捂在了脑袋上......二伯伯是头部中弹,牺牲前一瞬间的动作,成了他永久的睡姿。</h3> <h3>图一:右一为张大伯</h3> <h3>  那一年,张叔叔尚在蹒跚学步。老年丧子,幼儿尚小,大儿子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音信渺茫、生死不明。纵然如此,年近花甲的张爷爷和张奶奶,把悲痛埋在心底,毫不动摇当初送儿参军的初衷!</h3><h3> 1937年,日本人一来,张叔叔的大哥,15岁的张大伯就参加了由聂荣臻率领的由红军改编的115师,并于次年入党。大伯当连长期间带过很多连队,常常是几场战斗下来,人员几近全部牺牲,然后扩军,牺牲,再补充,又牺牲。大伯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战役的无数场战斗,负伤累累,好几次险些丧命,但却越战越勇,荣获“战斗英雄”光荣称号。</h3><h3>张大伯曾担任68军军长,该军有“常胜军”的美誉,电影《奇袭白虎团》、《英雄儿女》主人公原型分别是该军的战斗英雄杨育才、一等女功臣解秀梅。作为这支铁军中的一员,张伯伯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h3> <h3>图二:做示范者为张大伯</h3> <h3>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家人才和张大伯取得了联系。其实,二伯伯牺牲时,大伯已经是东北野战军的一名虎将了,正在隆化、辽沈、平津等战役的枪林弹雨中拼杀。</h3><h3>&nbsp; &nbsp; 小时候,每当看到绿色的吉普车从我家门前驶过,就知道是军长伯伯回来了,于是撂下手中的东西,不顾一切、气喘吁吁地追着小汽车跑,只为看一眼身着绿色军装、气宇轩昂地迈着标准的军姿的大伯。</h3><h3> 40多年后,再次见到张大伯,那是在中央九台、河北卫视同时热播的八集大型纪录片《平山记忆》里。镜头里,接受采访的94岁的张大伯,张平将军,容光焕发、声音宏亮,一口地道的平山话,亲切而又铿锵。</h3> <h3>图三:前排左四为张大伯</h3> <h3>  张叔叔的父母都是80多岁时离世的,张奶奶80岁时不小心摔伤,之后的五六年,一直卧床,作为唯一留在老人身边的儿子,张叔叔夫妇的孝顺、伺候老人的周到细心,在村里有口皆碑。</h3><h3>俗话说:家国不能两全。张叔叔兄弟三个在民族解放及和平建设时期所做的一切,只是平山、是西柏坡老区无数个家庭的一个缩影。</h3><h3>&nbsp;&nbsp; 致敬军人!</h3> <h3>图四:在纪录片《平山记忆》里接受采访的张大伯</h3> <h3><br></h3><h3>部分图片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