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历史悠久的固安从远古走来。固安的先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督亢陂的潺潺流水浇灌了丰腴的土地,督亢地图的魅力吊起了秦始皇庞大的胃口。刘放和张华的神来之笔点缀了魏晋纷杂的政坛。隋朝的固安图经记载了这里的物华天宝。南北朝的张缅、张缵等人和唐代的张说、张柬之一门张显着这块故土的人杰地灵。明朝状元杨维聪为固安赢得了状元之乡的美誉。于成龙作为康熙重臣,为家乡、为中国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至今被家乡引为自豪。</h3> <h3>张华 (232~300)</h3><h3>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年轻时便多才多艺,受到时人赞赏。在曹魏时历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拜黄门侍郎,封……</h3> <h3>刘放 (?~250)</h3><h3> 刘放(?一250),字子弃,方城(今固安)人。汉广阳顺王之子西乡侯刘宏后裔。郡举孝廉,时逢乱世,曾游说渔阳王刘松,后跟随曹操,深得器重,参司空军事。魏文帝曹丕即位(220),任中书监,赐爵关内侯。文帝三年(222),进爵为魏寿亭侯。魏明帝时尤受重用,进爵西乡侯……</h3> <h3>韩婴</h3><h3> 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治《诗》兼治《易》,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h3> <h3>张缵 (499~549)</h3><h3> 张缵(499~549),宇伯绪,张缅三弟。以梁武帝第四女富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封利亭侯。为秘书郎时固求不徙,遍览阁内图书。数年后迁为太子舍人。23岁迁太尉谘议、参军尚书吏部郎,出任吴兴太守。其治理政务省烦琐,求清静,民吏皆得其便。梁武帝手诏称其为“外氏英华……</h3> <h3>张绾</h3><h3> 张绾,字孝卿,张缵四弟。以才高口辩驰名。初为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后又迁国子博士,北中郎长史,兰陵太守,员外郎散骑常侍,御史中丞,豫章内史。安成人刘敬官依仗妖道叛乱,犯豫章,张绾修城设防,旬月间平复叛乱。复为御史中丞,又为宪司,弹劾人等无所……</h3> <h3>宰相、汉阳郡王张柬之</h3><h3><br></h3><h3>张柬之(625—706),字孟将,祖籍固安县(时为方城县)。</h3><h3><br></h3><h3>少年时涉猎经史,补太学生,尤好三礼。祭酒令狐德芬异其才,期望能像王佐那样。中进士后任清源丞。永昌元年(689)应试贤良台对策,千余人中张柬之考取第一名,实乃后世之状元。擢为监察御史,后出为合州、蜀州刺史。</h3> <h3>667年。730年</h3><h3>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固安县,后徙家洛阳。</h3><h3>张说三任左右丞相,三作中书令,一总戎于幽并二州。辅佐唐玄宗消除太平公主叛逆。唐兴以后朝中上下无人匹敌。张说擅辞文,尤其长于碑志,唐代无人能及。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廷页并称“燕许大手笔”。亦长于诗,天下诗人,都喜讽诵。谪岳州后,其诗文愈加凄婉,颇具特色,人谓得江山之助。著有《张燕公集》30卷。</h3> <h3>王复 (1416~1485)</h3><h3> 王复(1416年-1485年),字初阳。顺天府固安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沙垡屯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王复之父王骐,官至裕州同知。王复天性宽厚,沈静寡言。三岁丧母,侍奉继母亦十分孝顺。王复少年时即博闻强记,得到知县刘敬赏识,入县学。正统六年(……</h3> <h3>杨维聪 (1490~1550)</h3><h3> 杨维聪(1490~1550),字达甫,号方城,固安县城内(今河北固安)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其父杨和是成化年间的丙午科举人。杨维聪是正德十四年解元,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h3> <h3>杨春元,字仁甫,号明宇,固安县大辛庄人(当时称西辛里)。其家族始于周朝杨侯,世居关西。后于东晋居洛中。明洪武时,其世祖护驾迁居固安城西南大辛庄。杨春元乃世祖七世孙。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月,以容止端庄、居住京城、家教严整,而尚荣昌公主,拜驸马都尉、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h3> <h3>于成龙(1638~1700),顺治十年随父迁至固安县南房上村。康熙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奉诏主持浑河治理,京畿免受水患数十年,御赐河名“永定河”。 </h3> <h3>刘凌沧(1907~1988),固安县南赵各庄人,中国工笔重彩人物著名画家。所作《广陵赏菊图》、《文姬归汉图》、《杨妃出浴图》等作品,在北京引起轰动。在民族绘画工笔中吸收西方绘画风格,可谓独树一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