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心中的南昌

熊啊雄

<h3> 多年来,我曾经怀着“朝圣”的心情,先后拜访过韶山、井冈山、遵义、延安和党的一大会址……。</h3><h3> 我的内心并非有着多么“高、大、上”的神圣境界,而这仅仅是为了慰籍自我心灵,寻找昔日“来路”,回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老百姓的普通情怀。<br></h3><h3> 作为一名曾经的当代军人,寻访南昌,成为心中的必选。</h3><h3><br></h3> <h3> 汽车停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斜对面的停车场,我迈步朝座落在街对面当年的南昌“江西大旅社”走去。</h3><h3> 楼前的一座大型雕塑,栩栩如生。一尊尊刚毅的身影仿佛带着我回到1927年8月1日的凌晨。</h3> <h3> 先辈手中的钢枪枪口打出的“第一枪”,不仅是打向了国民党反动派,并且打向了中国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投降主义”。</h3><h3>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军在中国共产党员的表率下,所向披靡,一往无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与此配合的工农运动也此伏彼起,波澜壮阔。</h3><h3> 而这时,各个利益既得集团处于一片恐慌。英美在华势力急了,地主老财急了,资本家财团急了。</h3><h3> 于是,他们明里,暗里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勾搭并达成协议:必须铲除共产党,取消他们的政治主张,以保护既得利益集团。</h3><h3> 蒋总司令笑纳各方送上的“保护费”后不仅听了、接受了,并且付诸行动了。他疯狂“清共”,用流淌在上海宝山路上的共产党人的鲜血书写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历史。</h3><h3> 随后,1927年5月21日晚,驻守长沙的武汉国民政府的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步蒋介石后尘,率军捣毁了湖南总工会、农民协会、农民讲习所等共产党控制的组织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h3><h3> 此间,共产党员、中国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杀害。</h3><h3> 此时,地处武汉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也让共产党人大失所望,7月15日与蒋介石牵手,完成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h3><h3> 一场“三民主义”主导下的民众解放运动,就此夭折。</h3> <h3>  说好了的解放民众的国民革命,怎么说变就变了呢?细想起来,是别人当家做主,别人手里有枪,麾下有军队。而共产党人仅仅是帮助出力的配角而己。</h3><h3> 书生意气的总书记陈独秀,太相信国民党了。他反对共产党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h3><h3> 不仅于此,甚至在8月1日武装暴动前夕,陈独秀还指派张国焘专程赶往南昌劝阻周恩来等共产党人放弃武装起义。气得恽代英差点把游说劝阻起义的张国焘捆了起来。</h3><h3> 这时,江西大旅社的96间客房里的军人们和部署在南昌城内的起义部队己经是个个磨拳擦掌,做好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起义准备。</h3><h3>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紧张地组织策划并领导了这次震惊中外的武装大暴动。</h3> <h3>  为什么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是南昌?</h3><h3> 我在历史的长河中淌漾……。</h3><h3> 1927年3月,蒋介石准备与冯玉祥、阎锡山联手进行针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二次北伐”,计划在南昌设北伐军指挥部。陆续先后调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9军、11军、贺龙领导的20军等部队聚集南昌待命。而这些部队大多以共产党人为骨干。</h3><h3> 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共产党人和贺龙紧紧抓住历史的“窗口”机遇期,积极策划行动。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以国民党“左派”的名誉,打着讨蒋大旗组织的“兵变”。实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一次武装起义。</h3><h3> 其间,20军军长贺龙对周恩来说:我现在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是我服从共产党的指挥。随即,受命于危难之际,担负起起义军总指挥的重担。</h3><h3>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h3><h3><br></h3><h3> 江西大旅社二楼大会客室里坐在旧式雕花椅上的人们,正在蕴酿组织一次全新的划时代的伟大革命。</h3><h3>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南昌城内枪炮齐呜,弹雨横飞。</h3><h3> 从这一刻起,中国共产党人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枪炮声不断地在全国各地打响。</h3> <h3> 8月1日的枪声不仅震动了国民党,也惊醒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h3><h3> 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h3><h3>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h3><h3> 毛泽东同志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h3><h3> 会后,毛泽东同志赶回湖南,于9月9日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12月11日叶剑英领导了“广州起义”。</h3><h3> 从此,全国各地纷纷响起向国民党反动政权抗争的枪炮声。</h3><h3> </h3> <h3> 先辈们当年不怕流血牺牲的奋起一博,为后来的红色军人留下终生的难忘记忆。</h3> <h3> 从那一天起,“八一”成为人民军队闪闪发光、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h3> <h3>  </h3><h3></h3><h3> 周恩来主持设计的八一军旗的方案经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代表审定后,于1949年3月13日通过了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h3><h3>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对外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式样。</h3><h3> 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缀印的金色“八一”,高高地飘扬在新中国的兰天白云间。</h3> <h3>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指挥发端于南昌起义,成长于红军时期,壮大于抗日战争时期,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红色军队横扫中国大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h3><h3> 千里长江,万船齐发,八一军旗迎着纷飞的弹雨直指南岸。</h3> <h3> 我曾经服役的老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3军,那一年在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的指挥下,突破国民党军重兵把守的“长江天堑”,于5月22日攻克国民党军严密设防的江南重镇——南昌。</h3><h3> 油画上持八一军旗者的原型是13军首任军长周希汉,站在军旗前的人物原型是首任政治委员刘友光。</h3><h3> 他们率领的威武之师成为22年后首克南昌城的人民功臣。</h3> <h3> 人民解放军13军37师109团、110团、111团等部队以牺牲500多年轻战士生命的巨大代价,经过鏖战攻克南昌城,终于在5月22日回到了22年前人民军队的诞生地。</h3><h3> 5月23日上午9时,13军37师师长周学义、师政委雷起云率领全师官兵举行了隆重的南昌解放入城式。赵华青、顾永武、何云峰、吴效闵、张谦、陈兴建等师、团领导和全师官兵受到南昌人民的热烈欢迎。</h3> <h3>  6月6日,陈赓司令员带领二野四兵团前线指挥所人员冒雨进入南昌。</h3><h3> 指挥这支部队的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曾经三次进入南昌城。</h3><h3> 陈赓见到37师师长周学义和政委雷起云,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第4次到这里。</h3><h3> 第一次是1927年2月,受命到南昌了解敌情。</h3><h3> 第二次是1927年7月27日随周恩来参加南昌起义。</h3><h3> 第三次是1933年8月,在上海养伤被蒋介石特务抓捕后,押到南昌听蒋介石“劝降”。</h3><h3> 解放南昌城后,陈赓感慨万千,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日冒雨到南昌,这是我历史上第四次至此。这次则以胜利者姿态来此,前三次入城,或为亡命客,或者站不住,或为阶下囚,但均表现了我党之艰苦奋斗。无有前三次,则无今日人民之光荣。特志之,以纪此行。”</h3> <h3> 这张老照片是先辈们在获得新生的南昌城留影存念。<br></h3> <h3>  望着这座90年前孕育了人民军队的灰色楼房,突然觉得她在今日南昌钢筋混凝土构建的森林里,显得是那么的矮小。</h3><h3> 尽管如此,她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却足以让世界感到振憾 ——当年那支2万多人的起义军经过22年的淬炼,己经发展壮大成为今日全球瞩目的强大军队。</h3><h3>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h3><h3> ……</h3><h3> 向往南昌,回望南昌,感恩南昌。</h3><h3> 我在这里找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92年前的来时路。</h3><h3> 这条漫漫长路一头承载着初心,一头连接着未来。</h3><h3> ……</h3><h3> 蓦然回首,心生些许遗憾:</h3><h3> 同为豫章,何时能现当代王勃?</h3><h3> </h3><h3><br></h3><h3> 熊啊雄图文</h3><h3> 于2019年8月1日凌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