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个叫乡愁的地方

心有玲兮

<h3><br></h3><h3>那晚,与母亲通电话,她说回了趟老家,然后说起了我小时候的事儿,这么絮絮叨叨的聊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手机没电。放下手机充电,躺在床上睡意全无,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屋内更显得静谧,思绪便飘回到乡下了……</h3><h3>我的家乡在粤北始兴,是一个美丽的山区小县,不过在三十年前,它还不够美。我出生那年刚好土地改革,开始实行土地分田到户即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庭不久也分家了,父亲母亲带着哥哥和我便开始了独立而艰难的生活。</h3><h3>山区交通不便,也没法生产其他农副产品,守着那么个一亩三分地还得全仗天气,遇上个风调雨顺年大家都丰收了价格又上不去。为了解决日益增长的家庭开支,农作物种植由花生水稻马蹄又增加到辣椒黄烟西瓜,但因为洪水台风冰雹等恶劣天气并没有增加多大的收入。记得有一回摘了辣椒去收购站卖,父母亲在前面拉着车子快步走着,我在后面一路小跑跟着,突然头上的草帽掉了便停下来捡,结果发现身后有三只大狗跟着我,因为我的转身蹲地动作(狗以为我拾石头砸它)被吓跑了,本来怕狗的我真实的上了一课。</h3><h3>虽然那时的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是小孩子的娱乐活动却并不少。我们自己用竹子做枪朴树籽当子弹也能玩上好几天,捡了石头瓦片泥巴摘些树叶便是过家家,玩弹弓打纸牌跳大海玩石子,自力更生零成本的玩具丰富了我们的童年时光。农村娃最喜欢的就是过年,因为新年意味着有新衣服有东西玩有好吃的还可以见到很多亲戚小孩。进入腊月,地里的活渐渐少了,但是过年的活就开始了,特别是小年一过,天天都忙得很打扫卫生做年料置备年货到长辈家贺年等等。我们能参与的就是做年料,包括油角炒米饼糍粑等等,外婆家隔得近,一般年二九吃完早饭,妈妈便收拾好年货,我和哥哥便扛着去送节。</h3><h3>老人或小孩还有一件天天干的事就是放牛。村里各家把牛赶到一个相对固定的草坝上,然后开始聊天玩耍,到点就一起把牛赶回自家牛圈里。我不喜欢去放牛,因为小时候被牛顶过有心里阴影(大概是穿了红衣服又挡在牛前面,被牛角从前方撩到后方去了),不过因为干不了其他活还是得硬着头皮去,还好牛不记仇都相安无事。那会家里养鸡蛋多,放牛回来便经常蛋炒饭解决空空的肚子。再大点,放牛时我喜欢带上一本书,偶尔可以安静的看看,也许文学的兴趣就是从那时候培养起来的。</h3><h3>我们村位于县里两条主要河流交汇处,又被戏称“河包蛋”(家乡话村和蛋同音),这两条是灌溉河流,水多清澈,夏天就成了小孩们游泳的地方。不过也应了那句老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到我读初中时,河水水位严重下降几近断流。村里还有一条小河,早些年大家都还在河里洗菜洗衣服,河水清澈见底,偶尔还可见小鱼小蟹。后来因为大河水位低和水污染等问题,都成臭水沟了,可喜的是近几年整治修了河堤,虽然不能再洗菜游泳了,但流水又重新欢喜的流淌着了。</h3><h3>小时候家里的钟是那种古老的挂钟,那时家里用水是手摇的,我和哥哥很想知道揺出一缸水需要多少时间,便一个人看着挂钟计时一个人去揺水,哥哥需要4分多钟而我快要6分钟。其实那会我很不喜欢揺水的,因为手上长茧了。后来家里买了一个电子表挂在床头当闹钟叫醒我们起床去上学,记得有一次皎洁的月光倾撒满整个房间,妈妈错看了时间以为天亮了便叫我和哥哥起床,我俩起床去学校,途经同学家便叫上一起,结果才发现还是凌晨三点钟。如今家里装了自来水管,我们的手再也不会因握钢管起茧了,我还依然怀念那会“开始•结束计时”的童趣了。</h3><h3>03年上大学后,在家呆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最后一次在老家住是第一次带那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回家。当晚遇上强对流天气,听着呼呼大风声,真的很担心房子的瓦片被刮走。第二天空气清新无比,推开院门见到地上一大束南瓜花和一把青菜,拿进来问母亲,母亲说哦应该是某某人送的,前几天她也给过。老公问我就这样摆门口不怕人拿走吗?我脱口而出农村这东西多得送人。回头想想,这也就是淳朴的民风的最佳体现吧。</h3><h3>故乡,希望你越来越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