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双塔山八一军旗红

雷洲平

<p class="ql-block">  从1970年冬末入伍,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14师修理营,至1976年3月退伍,我从河北高碑店(拱卫首都北京的南大门)转战承德双塔山(燕山深处/滦河畔),渡过了5年多美好的青春时光。至今许多年轻人不无疑或地问我,什么是铁道兵?何谓修理营?都修什么东东,能待那么多年头…。</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简称: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序列中的铁道工程技术兵种。</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最多时铁道兵总兵力达40余万人,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华北至西北和东北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工程等大型铁路,立下了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中国人民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栉风沐雨、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壮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我入伍铁14师后驻军在河北保定地区新城县高碑店是因为铁道兵14师是修建京原线的主力部队。京原铁路(Beijing-Yuanping Railway),简称京原线,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北京市和山西省原平市的国铁Ⅰ级客货共线单线铁路,线路呈东西走向,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三线建设”期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修建的重要战备铁路,也是晋煤外运中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419公里。设计和运营时速80公里/时。</p><p class="ql-block"> 1972冬,铁道兵14师转战承德是其主战场移至沙通线(从北京昌平至内蒙古通辽市),后正式称为京通线。京通铁路建于1972-1980年,1972年10月开工,1977年12月通车,1980年5月交付运营。京通铁路是中国华北地区通往关外的东北地区的第二条铁路干线,也是晋煤北路分流外运的一条通道。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这是一条重要的战备铁路。京通铁路的运营通车,对冀北山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讲我的铁兵生涯,重点还得说明白修理营是个什么队伍?修理营是师后勤部直属单位,专事维修全师所有单位装备的汽车、工程机械及其它机械电器设备。为了承担装备的维护和保障一线部队的建设施工,修理营齐装满员估计得达到550人以上。全营除营部直属机构外,下属三个修理连外加一个制氧班和一个炼钢排。这就是一个军事化的工厂,一个工作效率高的中型企业。有人问:你们是当兵的,有枪吗?能打仗吗?其实现代人大都不了解上世纪70年代,经过的人还应有记忆。毛泽东时代是全民皆兵,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种部队,是战斗队、工程队、生产队、宣传队。就像那时流行的军歌:“解放军是个革命大学校,毛泽东思想红旗举得高,…。” 从新兵军事训练起,我们的队列、射击、投弹和刺杀都是严格按照陆军条例执行的。铁道兵战士拿起枪🔫能战斗,拿起工具能修路。</p><p class="ql-block"> 五年多的铁兵生涯,在修理营这个团结的营队里得到首长和老同志的关怀和指导,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的知识和经验,锤炼了坚强的毅志品质。部队学得的机械维修专业知识使得我在尔后上大学时相应的专业课就学得较轻松。教机械设计和制图的李教授曾戏谑我:"雷洲平依你的经验可以不听课,省点时间去加强其它课程”。我曰,“不敢,经验代替不了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 尤其是在修理营转场基建时(1972至1973年),曾在营、连工程师/技师的指导下参与过二连钢结构厂房的建设。这段经历使我后来在地方企业管理大型工程项目时,干起来亦觉得有底气,甚至有驾轻就熟之感…。</p><p class="ql-block"> 驻扎在承德的四年半时间,我们恰好在双塔山下安营扎寨。营部和一连之间隔着一条小河(芒流河)和一条铁道专用线(通往承德矿山机械厂)。背靠双塔山,一连在山脚下的东侧; 二连在脚下的南侧; 三连安排在山脚下的西南侧(借用了矿山机械厂的职工宿舍和部份厂房)。一连的连部和主厂房是地方国有单位原新建的一处厂房及其附属办公用房(框架和砖混结构),三个排和食堂则依据靠山的地形,坐北朝南盖起四排大房屋(大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厂房只是个毛坯空框架,除连部外的其它房屋全部要在山坡脚下从头来建设。于是,工程师按图划线,各个班、排各自挖基坑,备石料和三合土,制水泥瓦。屋架统一由木工班制作; 电路电器由电工班安装。全连干部战士在指导员、连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苦干+巧干",不出半个月左右,营房建好了。当我们拆掉帐篷,搬进崭新的营房,那感觉真好!“自力更生,山沟填平,营房崛起,四合团聚"。</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完成车间建设和设备安装并正式投产之余暇,我们连队共青团还组织各路专业人马,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二排营房的后面修起了三合土筑基础+水泥敷面的灯光球场。这项业余工程的投入有二排的推土机、一排的运输车,还有三排的集体投资(蓝球架是木工+车工+钳工的协作产品,电杆/电路/照明控制则是电工+木工的协作产品)。这个铁道兵自制的灯光球场在当时的承德市并不多见,它给广大官兵带来许多挥洒汗水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官兵一致,同甘共苦。营、连首长深入基层,在一连三排十二班调研座谈(1974年秋)。图中左3为营长刘心高(1947年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河南籍老干部)、右2为指导员王鸿藻、左2为副指导员王朝瑞、左1为8班战士陈贤红、右1为5班战士田吉汉(退役后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干部)。</p> <p class="ql-block">一连、二连和三连的部份骨干在假日与一连王指导员谈心…。第三排左一是锻工班长张厚平,右二是木工班长胡秀明,左三是营部助理范汉桥。</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恰好是建灯光球场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一是总设计师范汉桥,左二是推土机手田吉汉,左三是篮板和电杆制作者胡秀明。前排左一是汽车和铲运机驾驶者彭毅,左二是结构焊接师陈贤红,左三是本人钳工(制作篮球架+篮球框)。差一员就是电工郭汉林。</p> <p class="ql-block">周末登上双塔山。图中前排右一是一排长罗明普,左一是文书彭毅,后排左一是营部助理范汉桥,右一是二连锻工班长余友安。</p> <p class="ql-block">一连指导员王鸿藻(河南籍,63年入伍),入伍前曾在武汉当老师教书育人。图片的中间是王指导员,其左边是文书彭毅,其右边是通讯员张忠念。本世纪初年,张忠念在上海投资经营企业,我们在一起商讨问题时,他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共产党人不惧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又过了20年,每当想起忠念的语录,就给我平添许多勇气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徐英歧,辽宁义县入伍,1970年春季兵。曾经的第十班(木工班)班长。老徐班长是文革中的"老三届",在我们这一排中是文化知识较高的,加之为人谦和,待人真诚,是十分友善的老大哥。至今未有联系上,不知何日能相见…。</p> <p class="ql-block">蒋炎林,渐江衢州人,1973年入伍,原一连三排十二班的战友。小蒋是我最好的师弟,曾经被称为“断螺丝大王”。干过机械修理的人都知道,旧机器拆缷时极易拧断螺丝,而断头螺丝的取出很难又很重要。小蒋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且心细又有耐心,学技术不到两年就掌握了取"断螺丝”的全套技术诀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八一”由广西籍战友李景华等发起铁14师修理一连承德战友聚会。此次聚会收获良多,其中之一是找到蒋炎林(失联47年后重逢)。</p> <p class="ql-block">蒋炎林携孙女与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李延庆,江苏徐州沛县人士,1974年末入伍,1975年初分配到修理营一连三排12班。我的同班战友是一位操着苏北口音普通话而性格腼腆的大个子,长的高大面庞白净,人很勤奋但心思很细密。小李后来也是12班长。感谢2020年“八一”徐州铁14师修理营战友聚会,让我们战友再续情缘…。</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八一”承德战友聚会收获良多,其中之二是与原12班江苏籍战友李延庆相会。</p> <p class="ql-block">  唐小林(小唐的大名亦是此次承德战友聚会由蒋炎林告诉我的),湖南籍,1973年入伍。原修理一连12班战友,也是钳工技术骨干。小唐个子小,一次野外打猪草时,路遇滦河,河面不宽(100多米),水深漫大腿。我们几个脱掉外裤顶在头上淌水而过,但小唐只有脱掉了内裤(裸下身)才得以过河(好在四周无闲人观望)。</p> <p class="ql-block">黄宝库,黑龙江齐齐哈尔人,1973年入伍来到修理一连12班。小黄典型东北汉子,性格耿直,虚心好学。离开部队后则失联…。</p> <p class="ql-block">图中左边是今天的黄宝库(2023年“八一”承德战友聚会)。我们俩是离开部队47后再相逢,这是我2023年八一聚会的收获之三。宝库同志说:“我就是爬,也要爬到承德双塔山来”。回味此话,让我动容......</p> <p class="ql-block">小卢(大名也忘了),也是1973年入伍的湖南兵,我12班的战友,与小唐是老乡。但小卢显年长成熟,遇是有主张,听说当过生产队长。后来也失联…。</p> <p class="ql-block">双塔山下一对兵。右边者是小谢,广东兵,1975年入伍至修理一连12班。他是一位言语不多但行动迅速的好兵,鼓励他用普通话说出意见,但说出的办法还好用。听说后来提拔为副排长,也因部队整编退伍…。</p><p class="ql-block">(2023年“八一”修理一连承德战友聚会得知信息,小谢已经不在人世。)</p> <p class="ql-block">  一晃过去了50年,这人生能经得起两晃?我的战友们,今生可安好,我们曾聚集在八一军旗下,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写于2019年八一节,修订于2021年八一节,再次修改于2023年八一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