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续“诸流”周氏家谱的功臣:周广松

周确

<h3>近期,资深记者周确(右)回到山东老家莱州市平里店镇、有800多户人家的诸流村。主要目的:应八旬族亲周成先生力举、把已故10个月的周广松先生呕心沥血六七年整理的诸流系周氏族谱接续下去——我们的始祖周仪甫这一枝周氏“队伍”于洪武二年间、从四川碾转迁徙到这里——现在,该村40%的人家都姓周。(左一人为《烟台日报》摄影部主任申吉忠。)</h3> <h3>续譜功臣周广松生前留影。</h3> <h3>周广松(右)生前与妻子的合影。</h3> <h3>为了续诸流周氏族谱,周广松呕心沥血六七年——这是他搜集族谱时的部分资料。</h3> <h3>女辈人、超凡脱俗的周淑艳(左)接续父亲的事业而为续譜奔忙。</h3> <h3>周淑艳(莱州某中学的化学教师)将父亲周广松生前完成的《族谱》打印成册。</h3><h3> 周广生(周淑艳的年过八旬的二伯父)说:这个赛程(续谱)参与者……更健朗的接力者、”他”或许会是仪甫后裔中的女性子孙。于是这探索便更有韵味如诗……凤阁还算是壮年,对祖村的感情肯定比我们更深,一定是同志,只是没想明白《族谱》能发挥多大作用。其实我们也没想清楚……只是还在想。男裔族谱或许是打上了“男权社会”烙印的科学。或应是”夫妇基因汇合传递成人类社会”……我们能在《诸流周氏谱系》中提出并探索解决这个问题,或就是一个醒目的贡献。</h3> <h3>周淑艳(右)与周确在诸流村。</h3> <h3>回村前,周成告诉他侄女周淑艳:“你要听他的、配合他。他是本村生的,他的爷爷、爸爸,村里老人都知道……这次順路回老家看看,会送村里书画作品……进而汇报修谱工作的进展与艰难劳苦,好在是有了初步成果;做此事旨在增强诸流村历史文化底蕴,它有利于诸流村在未来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续譜》中已收两千人,其实到18、19代,每一代可能有几万人。全来认祖归谱是不可能的,但是来10%、1%就不得了,其中肯定会有许多能人……</h3><h3> 我们还要做下去,希望村领导继续给予支持,比如请几位老人把周广松初步考察整理的家庙、租坟、祖屋,以及周确家的祖居考证清楚标记出来,还有古时的水系。</h3><h3> 是不是找间空房子把已收集到的文物资料集中起来。把乐于参加下一轮工作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组织进来?最重要的是把古村文化底蕴发掘出来变为发展资源,以此为基础争取市、镇领导的支持等等……现在村委会主任周风阁就是本系族亲。希望他重视此事——家国情怀凝聚民族伟力,是民族复兴的正能量。优良家风传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抓手,中央正在关注此事。”</h3> <h3>周广松先生(19世)整理的《诸流周氏族谱》之局部。(下面多图, 仅仅为效果表格。)</h3> <h3>在诸流村,67岁的周确(左)与76岁的周俊杰(右)等两位平辈的周氏宗亲交谈(三人均为19世)。</h3> <h3>周广松家里的条幅,这是周成诗作。</h3> <h3>家里有《处世铭》等周广松的书法作品。</h3> <h3>来到周广松先生家,画面中是他的夫人。</h3> <h3>周广松(左)生前与妻子合影。</h3> <h3>周广松生前经营、管理过的供销社。</h3> <h3>诸流村好多人家门上的对联儿,都是由周广松先生书写的。</h3> <h3>本美篇作者(右一)与周广松的妻子(右二)、女儿周淑艳(左一)及外孙女(左二、南京大学博士生)在他亲手书写了对联的家门前合影。</h3> <h3>周确来到诸流村村委会,与村主任周凤阁商谈有关续《周氏族谱》的事。</h3> <h3>周确与村主任周凤阁(右)商谈《续周氏族谱》事宜。</h3> <h3>周确与村主任周凤阁(右一)商谈续周氏族谱。左二为《烟台日报》摄影部主任申吉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