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沧桑一一北大街逸事

蒙骑之子

<h3>  北大街约建于宋淳化年间,是通往北城门的交通要道,长680米。北达北城门,南接东大街,街口正对大慈阁。</h3><h3> 清代此街曾设参将署、保定营务处、京旗粮调局、北洋电报局和军器库,民国年间曾驻保定军法处、河北银行、河北日报社等单位。</h3> <h3>1937年的北大街南口</h3> <h3>1989年的北大街南口</h3> <h3>2019年的北大街南口</h3> <h3>  北大街的繁荣与东、西大街另有不同,这里既是当时保定的第四大商业街,又是一条官绅巨贾聚居的街道,整条街从南向北分布着许多官邸豪宅,相连的街巷胡同多达20多条,高门大院密布其间。有名的大院有明朝征西将军、保定卫指挥、锦衣卫千户贺虎臣府第,俗称 " 贺家花园 ",由十多套大院廊庑相连,建筑精美。因修建卢汉铁路发家、号称 " 东半城 " 的程老茂,住宅院内瓦房高深,环廊四合,红漆抱柱,雕梁画栋。靠卖烟发迹的王氏宅,前二进院是客房院,三进四进是内宅院,宅院后部是花园,园内堆土为山,上建凉亭,山下两侧建花厅、书房,环境清幽雅静。还有四进大院旁带假山亭台花园的钱宅,大院宽阔的石宅等。</h3> <h3>  如今,在紧邻大慈阁的北大街东侧,直至石柱街交叉路口南侧,又新崛起一片占地面积二十八亩,总建筑面积23000平米,大小房间七十多间,全部采用明清样式的澎园仿古建筑群。</h3> <h3>  这座朱红大门两侧的楹联"集文博万象收今藏古弘扬国粹,聚朋友千家说地谈天品味珍玩",集中囊括了澎园的宗旨,让人一看便知是座古玩城。</h3><h3> 澎园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彭建忠的保定市大地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他酷爱收藏古玩,因此投资兴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古玩城,为保定市几千名藏家创造出一个交流藏品的平台。自2008年12月开业以来,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也曾兴旺了几年,整天门庭若市。然而好景不长,逐渐难以为继,终于在去年5月停业,从此闭门谢客,辉煌不再。</h3> <h3>  从南向北穿行在北大街上,沿途很多交汇的街巷名字读来都饶有味道。这些老巷子里,藏着数不清的故事。</h3> <h3> 石柱街,是北大街上的头道口,因街中曾立有一根“泰山石敢当”的大石柱而得名。</h3> <h3>  街口东南拐角处,矗立着又一座澎园大门,四柱三间七楼式砖石结构,通高9.8米,宽11.5米,进深6米,正中镶嵌白玉石,匾额上书“澎园”二字。七踩斗拱石雕,造型独特,雍容典雅,堪称北大街沿途一景。</h3> <h3>  街口向西百余米路南,胡同口有两个扇形装饰物,旁边标有"秋闲阁艺术馆"几个醒目的大字。</h3> <h3>  这条狭长的小巷尽头,隐藏着一处清末民初的古宅一一枣尔胡同31号院。</h3> <h3>  此院为民国时期易县人许润民旧居,是枣儿胡同里面最讲究的建筑。建筑风格为清末民初样式,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302平方米,有大门、倒座、耳房、二门、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许润民在西大街开了保定第一流的照相馆——“真光照相馆”。建国后,真光照相馆改为保定第一家国营照相馆。另有人考证,此院当年还曾为直隶总督袁世凯在保定的寓所之一。</h3><h3> 如今,这里己经成为一处2A级景区。馆内陈展着明清、民国迄今的书画名家、政界名人作品3000余件,其中吴昌硕、吴作人、齐白石等众多书画名家的成扇多达500余件。还珍藏有32件清代状元扇,在国内收藏界独树一帜。</h3> <h3>此院修缮前后对比</h3> <h3>  不能不说,这处百年老宅能够在城市改造拆建过程中幸存下来,并引入私人投资进行修缮利用,又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堪称保定古城老民居保护的一个典范。</h3> <h3>  离开枣尔胡同重返北大街,很快行抵二道口一一琅瑚街交叉路口。</h3> <h3>  琅瑚街,因早年街上建有土地庙,庙前两侧立有一狼一虎两个石墩,取狼虎谐音而得名,后经雅化改为“琅瑚”。</h3> <h3>  在琅瑚街与北大街的交汇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历史院落遗存。两处建筑相距不过百步,如今却命途相异。</h3> <h3>  东侧的“北大街55号院”,为民国直隶督军曹锟副官司冠三的故居。传说司冠三为曹锟算命特别准,因而被其提拔为副官,并以此宅相赠。建国后曾为多家政府机关占用。2014年迎来新生,由民间资本注入进行了修缮,辟为一家民营木雕博物馆,并成为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遗产保护部保定办事处驻地。</h3> <h3>  瞧这气势!不愧官宦人家的豪宅大院。</h3> <h3>  相形之下,西侧的“琅瑚街80号院"也就恁不起眼了:只是一栋风烛残年的老旧建筑,在喧嚣闹市中孤处一隅,任凭风吹雨打,岁月流逝……</h3> <h3>  该院建于1920年,为一组中西合璧风格的民国建筑,原系当地樊家祠堂。当年的樊家是保定商贾大户,经营多个产业,曾捐资修缮大慈阁。其家族成员樊榕曾为保定商务总会首任会长。建国前夕,樊家迁居台湾,这座祠堂遂改为民居,从此年久失修,日趋破败。</h3><h3> 以下是近20年前后的房屋状况对比</h3> <h3>1998年</h3> <h3>2018年</h3> <h3>1998年</h3> <h3>2018年</h3> <h3>1998年</h3> <h3>2018年</h3> <h3> 1996年至1998年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时,樊家祠堂对面还有这样一座清代老宅,据说主人为一名御医,院内建有花园。可惜今己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h3> <h3>  如今的樊家祠堂仍有两位孤寡老人居住,大门、左右门房,穿堂屋和后院尚存,但己成危房,墙体严重开裂,仅靠几道铁箍勉强加固,再不尽快修缮保护,也许过不了几年,这所老宅就要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h3> <h3>  随着时光流转,昔日北大街上众多豪门大院,早己为新建居民楼所取代,成为寻常百姓家,只有那一桩桩陈年逸事,依然为人津津乐道。</h3> <h3>  从樊家祠堂沿琅瑚街继续西行百余米,路东这条街巷是大纪家胡同。</h3> <h3>  大纪家胡同,传说因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曾在此安家生活而得名。因为紧连北大街,胡同里的高门大院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代著名将领贺虎臣的宅邸——贺家花园。</h3><h3> 直至民国时期,贺宅都是当年保定城中最大的宅院,分东西两院。东院的正门就在北大街上,由十多套院落和一座大花园组成,从东向西延伸至大纪家胡同西口。西院是贺氏家庙,供奉贺氏祖先。1949年以后,贺宅先后改为省艺校、制帽服装厂。</h3><h3> 如今这一带已是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全无往日遗迹。</h3> <h3>  再循原路折返北大街,继续前行。</h3> <h3>  右侧路口出现一个后平嘉胡同的指路牌。</h3> <h3>  后平嘉胡同西起北大街,东至中华路。明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康之变”时,有蒙古族兄弟二人,跟随朱棣作战有功,封为副千户,赐姓平,兄名平毅良(原名不言不花)、弟名平毅清(原名不忽尔),二人分住前后街,故名前、后平家胡同,后改为前、后平嘉胡同。</h3><h3> 如同大纪家胡同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再也难觅当年气韵。</h3> <h3>  前方不远就是北大街的尽头一一与东风中路交汇处了。</h3> <h3>  这座状若飞虹的过街天桥所在地,应该就是当年北城门(拱极门)所处的位置。</h3><h3> 最后,谨以下面两帧照片来为本篇收尾</h3> <h3>  上图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北门城墙远眺北大街,下图为当今从过街天桥俯瞰北大街。此情此景,旧貌新颜,是否让您感慨万千,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