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浴血时光,致敬烽火岁月 —— 谨以此篇献给建军92周年

hql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浴 血 烽 火 岁 月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一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援老抗美参战纪实</span></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郑 于 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2019年7月31日)</h3><h3> </h3><h3> 1971年,应老挝政府请求,为支援老挝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解放战争,毛泽东主席签发了中央军委关于援老抗美作战命令,我随部队义无反顾地登上入老参战的征途。</h3><h3> 回首浴血时光,致敬烽火岁月。</h3><h3> 入老参战到今天,已经走过48个春秋,它时常拨动我的心弦。它是一滴生命的泪珠,一段烽火的经历,一缕欢心的笑容,更是一篇青春的华章。</h3><h3> 循着记忆去寻一个旧日的梦,写一段肺腑之言,道一番人生感悟,寄一片深切的思念,有一种放飞生命的渴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 穿 上 老 挝 军 装</h1><h3> </h3><h3> 这是一段被尘封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这是继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之后,中华儿女迈出国门英勇拼杀又一个战场,是我军援外作战史不同寻常的一段经历。</h3><h3> 上世纪6、70年代,美国在老挝推行"特殊战争",美军共执行58万次轰炸任务,共投下2、6亿枚、超过200万吨炸弹,其中8000万颗未引爆。1971年春,战争即将进入最后阶段。</h3><h3> 1971年12月,我所在部队奉命在云南勐腊边境集结。在这里统一换装,我脱下心爱的解放军军服,整整齐齐叠好,毅然穿上老挝人民军服装。此时,我的内心有一种慷慨赴义的感觉,即将在战场经受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h3> <h3>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块 白 布 </h1><h3> </h3><h3> 这是一块一米见方的普通白布,曾被士兵们称为”包袱皮“。当年,战土们用它包裹换洗的军服,夜间睡觉时用来当枕头。<br></h3><h3> 出征前夕,所有参战人员都领到这样一块白布,要求将个人贵重物品捆扎成包袱,准确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经统一登记造册后集中存放,直至参战结束。</h3><h3> 在驻地留守处储物间,整齐摆放着战士们全部家当的筒单而又特别沉重的白布包裹。</h3><h3> 大家十分清楚,战场意味着有牺牲,也十分明白,白布包裹所留住的期待和可能的诀别。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也将裹进这块白布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挺 进 边 关</h1><h3> </h3><h3> 置身云南最南端的边陲小镇一一勐腊,我巳感受到热带雨林神秘的氛围,领略到宁静祥和的边寨风情。<br></h3><h3> 这里,战争是那样的遥远。</h3><h3> 这里,夜幕笼垂,大地沉睡。</h3><h3> 通往老挝陆路口岸的”磨憨军事捡查哨",位于勐腊县城东南方。几个月历兵秣马,凝聚成关卡时钟的分分秒秒。</h3><h3> 1971年12月21日凌晨。</h3><h3> 在夜幕掩护下,披着伪装网的武器装备车队,驶离磨憨军事捡查哨,即将跨越国境。再看你一眼,祖国母亲,我将离你远去。同车战友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向祖国敬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 挝 寒 光</h1><h3> </h3><h3> 汽车沿着公路行驶,映入眼帘的是被炸平的村庄、田园、山林。一片战争創伤的荒凉景象,烽火硝烟笼罩大地。</h3><h3> 这里战场环境复杂。</h3><h3> 空中,美军RS一71、U2高空侦察机,B一52大型轰炸机、F一4战斗轰炸机,超音速、亚音速战机,中高空、超低空偷袭。</h3><h3> 地面,右派势力、敌特工活动频繁,刺探军情、埋设地雷、向我方人员开冷枪。</h3><h3> 这里自然环境恶劣。</h3><h3> 印度支那屋脊的大自然赋予原生态和极端的热带雨林气候,是人类生存最恶劣的一面。原始丛林,沼泽、野兽、蚂蟥、虫蚁、蟑气,随处可见。</h3><h3> 这里一年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雨水綿绵,湿热难忍;旱季,持续40多度高温。</h3><h3> 今天,我们奔赴战场,为了战火远离我们神圣的国土,将与美军空中亮剑。当热血凝聚成意志,我们将用满腔热血,书写铁血人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峡 谷 溪 流</h1><h3></h3><h3> </h3><h3> 通往越南奠边府的4号公路5公里,南面是勐赛盆地,部署防空炮群。公路北面,高山峡谷,幽深莫测; 两岸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自古以来罕有人迹踏踩。</h3><h3> 峡谷小溪,潺潺流水,我们要在这里安营扎寨。</h3><h3> 山谷溪边,错落着数幢简陋的营房,这是我们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树木和竹子,自己建起来居住的房屋。</h3><h3> 原生态与战争环境,使溪水滋生大量对人体极大危害的细菌。部队要求所有生活用水,必须加温到40度以上等许多防病措施。</h3><h3> 夜晚,蚊虫、鼠蛇随时"光顾"。兽声,风吹树叶沙沙声,小溪流水声,组成了摧眠曲。</h3><h3> 繁重战备任务,恶劣生活环境,如同两个战场。战地所有军需物资,全靠境内运来。远离口岸,部队长期吃不上蔬菜,副食品黄豆、海带、粉丝、豆腐皮等干菜,常常是盘中菜。</h3><h3> 水土不服,生活艰苦单调。我们在山坡上开垦种菜,伙房边围栏养猪。蓝球场、乒乓球场等健身娱乐场所也应地而生。</h3><h3> 这段记忆,刻骨铭心。这段经历,收获坚强,还有燃烧在心底的岁月激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勐 赛 0 公 里</h1><h3> </h3><h3> 老挝上寮的勐赛,具有重要战略位置,是我部空中防区。</h3><h3> 美军在泰国空军基地,每天几十批架次战机,途经勐赛飞往越南轰炸。</h3><h3> 老挝3条主要战略公路1、2、4号线,在0公里交汇。1号公路连结我国云南边陲勐腊,是参战部队交通运输生命线。2号公路通往老泰边境勐洪直到湄公河。4号公路通往越南奠边府。这里是老挝、越南、泰国解放力量军队交通运输枢纽。</h3><h3> 活跃在区域的是中国工程兵、炮兵、运输兵、护卫地面部队的边防兵,还有老挝巴特寮战斗部队。友军任务不同,却同仇敌忾。</h3><h3> 在0公里附近山簏,几棵木棉树盛开的红花竞相斗艳,似燃烧在枝头的火苗。木棉花,人们俗称英雄花。</h3><h3> 仰望木棉,祖国儿女将用青春和刚毅怒放蓝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 监 哨 送 粮</h1><h3> </h3><h3> 地监哨,是远离部队的前出尖兵,从不同警戒方位,发现敌机,识别机型,判断速度,监视动向,及时向指挥所提供空情,先机制敌。</h3><h3> 建在普霍洛山峰顶的地监哨,多位战士单独执行任务。他们的装备、生活用品全靠人扛肩挑。部队机关为他们送粮,成了日常任务。</h3><h3> 那一天清晨,我与8位战友乘车来到山脚下,每人背一袋装50斤的大米上山。要穿越三个不同高程的山峰,钻进一片遮天蔽日的丛林。没有路,大家寻着他们留下的标记,爬坡登崖,披荊斩刺行进。走累了,就背着粮食往山坡一靠,喘口气再走。静静的山谷,只有我们的喘气声。下午3点许到达山顶,几个人几乎累瘫了,尿出来的不是尿,而是血水。</h3><h3> 歌亦带泪,哭也芳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激 战 勐 赛</h1><h3> </h3><h3> 勐赛盆地,四面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莽莽的原始森林。盆地中央,一座废弃机场杂草齐腰,成了这里显著地标,一栋两层楼破人空的华侨商店。盆地南面,直线距离琅勃拉邦美空军基地60多公里,敌机一升空直接威胁我防区安全。</h3><h3> 这里部署我部1与3 分队的中高空火力网。</h3><h3> 1972年12月28日上午10时许,雾气渐渐散尽。警戒雷达、地监哨发现,敌3架T一28型攻击机,利用低空低速和山峦凹谷,避开我方阵地雷达,临近防区边缘,窥伺袭击。当敌机临近7、2公里,从5号与6号山间出现,阵地雷达、指挥仪同时发现目标。敌机尚未对地面发起攻击和轰炸,就遭到炮火猛烈打击。瞬间,阵地火光闪闪,山谷震动。其中一架敌机被击毁,另二架丢盔弃甲逃窜。</h3><h3> 勐赛亮剑啸长空,豪气千云抒壮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敬 礼,五 公 里</h1><h3> </h3><h3> "中国烈士陵园" 座落在2号公路5公里的山坡上。整齐划一的墓棺下埋葬着129位英烈的遗骨,一块块墓碑刻写着他们的部队、姓名和卒年。</h3><h3> 碑文记载先期入寮的兄弟部队24位烈士事迹。1971年5月14曰中午,美军F一4战机两批7架次,低空、多方位袭击2分队阵地,敌机被击毀两架,击伤一架,而炸弹夺走了24位战友的生命。</h3><h3> 如今,岁月转回,凄风冷雨,英烈们无声长眠在这里,岁岁月月,看朝霞初升,沐夕阳斜照。</h3><h3> 我的心被震撼,双眼湿润了。</h3><h3> 我们与躺在地下的战友,有过共同的信念和意志,有着共同的敌人和战场。如今,曾经鲜活生命的战友却留在异国他乡,而我们多了一份使命和激奋人生。</h3><h3> 寄一片哀思,愿英灵安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 桥 保 卫 战</h1><h3> </h3><h3> 勐拉大挢,位于4号公路24公里,横跨勐拉河,是通往越南奠边府的咽喉。桥南桥北,山峦起伏; 沿河两岸,丛林密布; 桥下水流湍急,桥上车流不息。</h3><h3> 我部4分队驻守在大桥南北的4个山头上。</h3><h3> 1972年5月31日上午,一层薄云遮盖上空。敌一架T一28型攻击机,沿着山谷低空飞行,并继续临近,企图突袭。“目标8000",指挥员命令进入一等。敌机绕过山头,突然朝阵地俯沖,我先敌开火,密集炮弹形成火力网。敌机仓促发射6枚响尾蛇火箭弹,距我阵地50米的山谷爆炸。炮火闪电般射向目标,云层中立即冒出一团烟火。火炮余烟与震起尘土,交织成巨大的黄色烟柱,将蓝天与大地连接一起。被击伤的敌机拖着浓烟逃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占 芭 花 绽</h1><h3> </h3><h3> 1972年3月,正是老挝占芭花绽放的季节,在这个属于它们的季节里,在这片异国烽烟的土地上,思念祖国,思念親人的儿女们,迎来了中央慰问团。</h3><h3> 这一天,天空晴朗。逶迤的群山,似巨人张开双臂;挺立的林木,如哨兵群体列队;清新的占芭花,象粉黛展容和我们一起喜迎祖国慰问团的到来。</h3><h3> 驻地入口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用青竹精心扎制的“迎親门”引人注目。</h3><h3> 慰问团带着祖国人民的深情厚爱,来到战地慰问参战指战员。同时,还为官兵送来了慰问纪念册、英雄牌钢笔和搪瓷杯等纪念品。搪瓷杯一侧印有庄严的天安门图案,那是祖国的象征;另一侧印着“为全世界人民服务”八个大字。纪念品深情一片,战友们爱不释手。</h3><h3> 两年间,我们迎来了云南省、昆明军区慰问团,还迎来了老挝中央慰问团和越南政府文化代表团。</h3><h3> 每当望着珍藏的慰问纪念品,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它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见证了共和国卫士用青春和热血不辱使命。</h3><h3> 让记忆诉说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这就是参战军人的家国情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湄 公 河 畔</h1><h3> </h3><h3> 距湄公河仅一公里的北本,南岸就是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区域,接壤处是泰国乌塔堡美国空军基地。</h3><h3> 这里,敌我双方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巳是短兵相接。</h3><h3> 在防区最前沿的我部2分队与兄弟部队,架起空中天网,如一把尖刀刺向敌人的心脏。</h3><h3> 1972年9月29日凌晨,云团弥漫,群山隐没在一片浓雾之中。突然,一架美空军战斗轰炸机,执行对越南轰炸任务返航泰国基地,飞临勐洪防区140公里时,施放强电子干扰,被莫沃山的5号雷达站(配属雷达三连)捕捉、跟踪,并连续准确向指挥所通报目标航线。敌机临近89公里时,部队进入一等。当敌机临近14公里时,山谷丛林中一发发炮弹,似出鞘的利剑直刺夜空。敌机被击毁,两名飞行员无一幸免。</h3><h3> 战后获悉,这是一架价值9300多万美元、世界顶级的美军F一111可变翼战斗轰炸机。</h3><h3> 在战区附近河畔密林处,成了战友"驿站"。那一天,我们几个福州兵相约汇聚,各带罐头、饼干等,以水代酒,倾吐思乡之情,庆贺空战大捷。</h3><h3> 这一仗,见到战友安然无恙,一种超然的情谊在升华,一种宽广的思绪在蔓延,这就是战友情谊。</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 乡</h1><h3> </h3><h3> 闽江房前过,岊溪村中穿 ; 眺望鹰猫峰,信步古道头。</h3><h3> 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铭刻着我成长的历程。岁月褪去尘云,却无法抹去家乡记忆中那一缕山清水秀的色彩。</h3><h3> 在战火烽烟的岁月里,夜深人静,伴随乡愁,梦游故土。旭日东升,遥望家乡,山川田园,袅袅炊烟,玩伴好友,乡贤親人,浮现眼前,湧向心中,泛起甜密而酸涩的情愫。</h3><h3> 望,是一份深沉的爱,是对家乡和親人浓浓的牵挂和思念,是痴缠的情,望穿秋水的盼。</h3><h3> 家乡是我的根,是我的源。</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凯 旋 归 建</h1><h3> </h3><h3> 1973年11月,中老边境的丛林中透出阵阵清风,为凯旋的将士拂去征尘。</h3><h3> 老挝的土地在我们的车轮下还有几米,军车即将驶入祖国的边境线,大家仰望磨憨国门的国旗,一种親切、激动的心情油然而生。我摘下军帽遮住湿润的双眼,感慨万分。</h3><h3> 这意味着两年的参战即将成为历史。</h3><h3> 两年间,我们击毁敌机4架,击伤1架。</h3><h3> 这两年,我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是山川大海,是生命大义的韵律。</h3><h3> 部队回到内蒙驻地,不久传来老挝战场停战的消息,我们成为援老抗美作战的最后一批军队。</h3><h3> 1976年4月,部队改建为地空导弹部队,移防河北担护首都空防任务。</h3><h3> 战火青春铸就军旅情怀。今天,我与战友在一次次追寻那段浴血的征程,触摸到久远的参战足迹,也领略了战场生活是如此波澜壮阔、激奋人生。内心发出了情感共鸣:</h3><h3> 勿忘昨天,无愧今天,不负明天。</h3> <h3><br></h3><h3><br></h3><h3>新版相册心语</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是足迹,更是人生的歌</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12月2日)<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h3><h3> 今天, 《浴血烽火岁月》音乐相册修订版与大家见面了,尽管图文仍有不少偏见和舛误,但我相信,从援老参战走过来的战友,喜爱《岁月》的親友,都会把它视为人生旅程中的一首歌。</h3><h3> 以纪实散文体裁的《岁月》,还原援老抗美参战的真实历史,而制作的音乐相册具有较强视读性,因而更具解读历史的真实力量。 </h3><h3> “一块白布",讲述的参战官兵领到一块白布的事,面对出国作战,没有人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读到此,一股暌违已久的浩气扑面而来,军人之魂,男儿风骨,在一块白布包裹里就可以找到。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有参战军人情义担当,它承载着历史的责任,见证了以生命为代价的奉献。</h3><h3> “湄公河畔",纪叙了对空作战的景象与战友们心灵世界的景观叠映,场面的泼墨与细节的工笔交接,写实与写意的融汇,再现援老部队鲜为人知的战斗场面。从中,可以循着战友的足迹,进入心路历程的战友情谊,那就是生命里有了同一战壕挺过来的战友,就有了超出血缘的生死之交。</h3><h3> 相册,让我们血管里久违的军人血液澎湃不息,让葱茏的戎装岁月永驻心间。</h3><h3> 可以这样说,当援老参战的文稿跃然相册上,我们称之为足迹,当足迹的血脉融入相册,我们称之为人生的歌。</h3><h3> 啟玲战友不辞辛劳,对原作相册几经整理,精心编排,使之更生动新颖。对此,深表谢意!</h3><h3>.</h3><h3> </h3> <h3><br></h3><h3><br></h3><h3>本篇文字、图片均由作者郑于国先生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