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h3><h3>汇集了我军人的照片,</h3><h3>写下了我军中的故事。</h3> <h3>2019年5月1日前,在街道居委会领到了,属于我们退役军人的“光荣之家”牌。</h3><h3>“光荣之家”</h3><h3>我为伟大的国家,</h3><h3>我拥有这块牌子,</h3><h3>我为此感到光荣,</h3><h3>我家都觉得光荣,</h3><h3>我敬重这块牌子,</h3><h3>我就是光荣之家。</h3><h3>2019年5月1日<br></h3> <h3>1981年底,当兵后第1次回家,探亲时与父母兄弟合影。</h3><h3><br></h3><h3>序</h3><h3>参军去</h3><h3>读初中时,爱上画画,</h3><h3>1978年高中毕业,报考美院,那个年代人才济济,几千个报考者,才200个准考证,能够挤进考场也算是佼佼分子,招生极少,我收到只是落选通知。</h3><h3>毕业那年,开始停止安排上山下乡,本来的务农对象改不定向,暂不安排工作,真有点茫然。</h3><h3>看到一年一度招兵开始,这是出路,自己是个上进分子,高中已是团员,且有一技之长,到部队应有自己的天地,于是报了名。体检合格啦,招兵干部家访,尽摆自己美术专长,被夸奖到,是人才,部队很需要。记得当年接兵干部还带着我去其他应征青年家访,到充当翻译。</h3><h3><br></h3> <h3>我的第一张军装照一一经过一个半月新兵训练,领取了帽徽领章,正式成为合格军人。</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入伍</h3><h3>接到入伍通知,1979年12月2日中午,在家吃完中午饭,便穿上领到的肥大棉布罩衣新军装,头戴大棉军帽,身披大红花,家里来了不少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同学,谢别后,在爸爸陪同下,来到街道办事处,和10个一起入伍的青年人,登上了接送新兵的部队卡车。车开动了,我们和送行的人们挥着手,再见、再见了。</h3><h3>车来到沙河兵站,下车后,分别又上了各团的车箱,一团有来自4条街道27个小伙,上了军列。14点多,呜,列车徐徐开动,我们暂别广州,踏上军旅征程。</h3> <h3>这是第一去部队驻地湖北光化县县城摄影店的照片。</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征程</h3><h3>列车是个闷罐铁皮车厢,透过小小的方窗,看着渐渐远去的家园,心有说不出的滋味。改革开放已经一年了,广东毗邻港澳,南风劲吹,春风扑面,悄然的发生了变化,听着车轮叮当丁声,广州渐渐远去,完成4年服役期后才会回来。</h3><div>列车开出一段,我看见带兵干部,从包里拿出一叠5元和1元说,来给你们发津贴费了,我们每人领到6元,这是第1次军饷。也是唯一的一次6元。1980年起,提升到7元。</div><div>途中吃了三次饭,每次在兵站车停取饭,我们这群战友手上都扎上发的白毛巾,一副冲锋队的打扮,一路小跑,冲到取饭的地方,只看见饭和菜一盘盘装着,摆在大桌上。我们抓紧时间领到了自己的饭菜,就往车上搬。</div><div>在车上,要是急了,小的就把车门拉一条小缝儿。小弟弟向着门缝外面,阵阵寒风吹得冻冻的,难挤不出水来啊,好不容易喷出水花,又随风飘进车厢。</div><h3>有1人为解决大的,竟然拉到饭盆,满得车厢都臭得熏熏的,完了,把盆扔到车外了事,事在晚上,受到批评,下不为例。</h3> <h3>维护的机型</h3><h3></h3><h3>军中故事</h3><h3>到营区</h3><h3> 在第三天晚上21点一刻左右,车到达许昌,下了火车,来接的是辆大客车,我们拿着背包上了车。很快就离开了市区,郊外两旁难见灯光,都是黑黑的。</h3><div>突然有人叫起来了,原来看见有人和驴一起拉车,对于我们南国,这景象真没见过,大惊小怪的。</div><h3>到达营区,进入房间,看到了准备好的地铺,掀开一看,底下全是麦杆,我们将在这里开始兵的生活。</h3> <h3>与新兵连同班和邻班的北京战友一起合影。后排左起,白明、黎家进、王孝忠、邢国栋,前排左起,高峻岭、王建华、黄耀照。</h3><h3><br></h3><h3></h3><h3>军中故事</h3><h3>寒冬也冲凉</h3><h3>车上也经三天没洗澡了,对于爱天天冲凉广东人来说,简直是受不了。虽接近零度的气温,没有热水也挡不住冲冲的欲望,只有冷水,硬着头皮,有人带头拿着脸盆打开龙头,装满一盆,一咬牙,哗,就往身上浇,冲得身上直冒烟,淋到身体通红,爽啊,得到经验,动作快就不觉得冷了,哗,哗,哗,痛快,根本不知什么后果。老兵们看着都觉得发抖,好像比我还冷,寒冬中冲凉水澡,他们想都不敢想啊,就是我们广州兵创造了奇迹。带兵干部吓得够呛,生怕我们冻感冒。结果第二天直接受到团司令部关注,对广州新兵通报批评,规定以后不能再洗冷水澡,否则要被处分处理。还特意安排卫生所安护士过来看看,安护士是广西人,会讲白话,第一次见到她的印象是文雅,端庄,漂亮,斯文,大方,所以,我们这些广州新兵遇到了会讲白话的大姐,感到很亲切,她问我们有没有感冒发烧的,告知说,冬天洗凉水,容易生病,这里天气不如南方,知道不,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可再洗了。</h3> <h3>经过4个半月的学习培训。回到许昌团里,被安排机务三中队工作,分在同中队的广州战友,机械的张广平、钦建忠,特设的黎家进,无线电的陈宏涛,这是工作夏服照。</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南北战友</h3><h3>我们从郁郁葱葱的南国广州来到了中原大地,感受到冬天的凋零,高大的树只剩下了干和枝,孤零零地挂着几片黄碣的枯树叶,伴随喜鹊的喳喳声,更感到了寒冷。洗完的衣服晾在外面,没半个小时,衣服像钢板一样的硬,都结冰了。</h3><h3>晚上我们早早的熄灯躺下。正朦胧入睡,灯又被打开了,又一批战友到达,互相介绍之后,他们是北京入伍的,叽里呱啦地议论着,怎么广东人脑袋朝着墙壁睡的?交流之下,原来,北方是头朝着床边睡的,这真是南北有差异啊。他们最急向广东战友学习地方问候语,有广州战友很认真教,“利豪”、“调理劳模”,哈哈,什么话呀。</h3> <h3>三中队的战友,张广平、钦建忠、黎家进、陈宏涛军装照。</h3><h3><br></h3><h3>军中生活</h3><h3>刚到部队</h3><h3>没几天,就有机会进城了,部分新兵被送派去城里搬大米,到了许昌县粮仓,180斤重的大麻包袋,有的战友背着就走了,别看是城里来的,还是有点气力,我是背不到就两个人搬吧。</h3><h3>几天以后,新兵陆续到齐了,一起进行文化测评来进行摸底。</h3><h3>明确学机务20多人一起,到校部学员队学习新兵训练和专业培训。</h3><h3>我们这年的战友来自北京、安徽合肥、湖北天门、四川内江和广东广州。</h3> <h3>和广州战友张广平、北京战友杨纯闹玩。</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前往学员队路上</h3><h3>去校部教导队的一早上路,上了一台南京嘎斯卡车,熊指导员送的我们。12月初,已是冬的季节,车有蓬但缝隙还是很透风的,行车中寒风刺骨,我们相拥而坐,穿着领到了旧大衣,也难以抵寒冷。</h3><h3>走了一段,路上下起了小雨,车轱辘不断地卷起泥水,把衣服都整脏了,两个广州战友座驾驶室,自以为得意,由于汽车老旧,倒霉的雨刮器坏了,两人只好轮流用手帮司机摇雨刮,累的够呛。路上要解决问题,难遇厕所,急了的话,车靠边停下,一排小伙站在路边,脸朝田野一起放水。</h3><h3>中途在南阳下车吃的牛饭,在一家小吃店,不大,有十几张桌子,碗筷都是脏稀的,离小吃店很近有个卧龙岗公园,吃完饭还进去玩了会。完后车继续前行,再途经襄樊才到达校部,5个小时,在下午两点左右到的光化百花山校部教导队。我们在这里进行新兵训练和专业学习。</h3><h3><br></h3> <h3>我和广州战友张广平、北京战友丁晓明、王志全、李卫军、杨纯。</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新兵训练印记</h3><h3>在三中队。学机械在四中队。</h3><h3>新兵开始训练了。</h3><h3>只听见带兵领导喊道,“请听口令,立正!“这是我们入伍后听到的正式第一声口令,口令过后,顿时,我们一个个都站直了,听着教导员讲述着动作的要领……然后,进行动作练习。部队的生活,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了“立正”的含义,这个动作,是一个军人的基本姿势,是否到位,是素质有力体现。</h3><h3>训练中,</h3><h3>左右不分,而面面相对时,是挺尴尬的;</h3><h3>一步一动,直练得腿脚发抖;</h3><h3>顺拐啦,总是令人俊笑不已;</h3><h3>从噼里啪啦,到嚓,嚓,嚓,随着整齐的脚步声,军人的感觉出来了。</h3><h3>在新兵的时候,王凤楼副参谋长的军人仪态,感觉就是——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到军营第一次看电影,我被进场的口令所吸引,只见他军姿严整,挺胸昂首,腰带紧扎,言语标准,口令清晰,声音清亮有力,在指挥入场。</h3><div>不久北京战友告诉我们,那王副大队长(时任学员队副大队长)是他们北京的,看他们内挺自豪。</div><h3>时至今日,每看到王副参谋长名字,耳中又响当年指挥的语音,因我个高,会站在队伍的前列,进场坐下后,王副参谋拿着的手提喇叭正好在我头上,“警通连进场”、“场务连进场”……清亮的声音,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h3> <p class="ql-block">在机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中故事</p><p class="ql-block">方方正正</p><p class="ql-block">新兵训练,我们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同条例,的三大条例,队列条例、内务条例和纪律条例,通过条例学习,明白了军人生活做的规范。</p><p class="ql-block">内务,我最先感觉受的是床上功夫,把被子叠成豆腐块,这是基本功。床上摆放东西,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整齐划一,这是军人每天起床后必须做的。</p><p class="ql-block">记得新兵连有内务评比,比的就有这个,每周一次,第一就会获得流动红旗,各班都在争取,我们班并不占优,因军大衣是二手货,都是干部用过的,新旧颜色不一,被子是新的,未成形,要叠成有棱有角,是挺费工夫的,经过一段实践,我突想了一妙招,用板凳推,把所有棱角线弄得直直的,真荣幸的取得了红旗,但这个动作很快就被人掌握了,还好,先下手为强,拿了一次旗。</p><p class="ql-block">新兵训练最后科目是射击投弹,听到呯呯的枪响,打完了步枪的8发子弹,再投出手榴弹实弹,随着“轰”的一声,结束了新兵训练,啊,发给领章帽徽,当我们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上领,心情无比激动,终于正式成为军人。</p> <h3>三中队战友广州陈宏涛、上海冯益飞 、湖北李忠炳、北京杨纯合影。</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机务工作</h3><h3>到部队后被安排学机务。在新兵训练结束后。开始了专业学习,我学习的是电气,与仪表一起为特设专业。从飞行原理到飞机构造,具体到电气设备,半年多结束学习。</h3><h3>回到团里被安排到机务一中队,后又调整到三中队,因为我有美术专长,他们需要一个人能搞黑板报的。</h3><h3>开始接触机务工作了,终于摸到了真飞机,很兴奋,不枉为空军战士。</h3><h3>在师傅指导引领下,开始熟悉着业务,电气专业真宽广,飞机所有的尖端,都是我们的领域。</h3><h3>航行灯都安装在机翼尖上,红的左,绿的右,白的尾,垂直尾翼最高端是一闪一闪的。</h3><h3>按照检查线,围着飞机转圈圈,爬机底,钻机舱,机头上要望一望,那里是个发电机。要想飞机动,必须打开肚皮那里插,插准插牢必须的。插好电池有电源,发动飞机就靠那里的电。</h3><h3>在机务队,我工作了两年,两年都获嘉奖。做好工作是我处事的原则,在完成好本职业务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特长,把中队的黑板报办得有声有色,第1年就获得了嘉奖。</h3><h3>第2年的嘉奖有点特别,是重大故障发现</h3><h3>记得第二年有一天,我们按照日常去维护飞机,常规的检查完毕,最后是检查发电机供电。</h3><h3>在机械师试车时检查,我们是要蹲站在机舱外面,必须要紧拉的机舱边,推动油门,加快发动机转动,通过电压表检查判断,螺旋桨高速转动产生巨风,若拉不稳,会吹下飞机的,冬天是非常难受。</h3><h3>我推了两次油门,发现发电机不供电,惊讶,再推,还是,身体为之一振,在学习认知中,发电机不供电,这可是重大故障。有关部件被拆下来,送到定点中队去检测。结果出来了,是发电机调节盒线路脱落,重大故障被及时发现,排除了安全隐患,兴奋啦,有记功机会。</h3><h3>等待,最后下来了,给予的是嘉奖,理由,因为我们是初教机,不到立功条件。而在当年,我们一起学习的三团战友,也发现同样故障,他们是高教机,结果立了三等功。羡慕啊</h3><h3>听到这消息,感慨。</h3> <h3>在部队机场</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调电影组</h3><h3>1981年下半年,校部组织了一次书画巡回展,我送了一批作品去,终于有机会可以展示自己。展览巡展到我团时,我参与了布展。</h3><h3>展览后,团政治处征询我的意见,拟调我去俱乐部,非常感谢胡付山干事的帮助,当然高兴啦,愿意,等了二个月,有新兵下中队,调成。这里也得由衷感谢季红兵指导员给予的关心支持。</h3><h3>到电影组,我可以更好发挥美术专长,写标语,画幻灯。电影组工作是要早起床晚睡,需负责放广播,每天调好闹钟起床,到广播室打开扩音机,准时放起床号,随着喇叭声响,宿舍的灯一盏一盏的亮起,到晚上放熄灯号,在号声中,营区的灯接二连三地熄灭,才踏黑回宿舍。</h3><h3>最爽是飞夜航时,不放号。</h3><h3>唯失落的是伙食差了,机务队吃是地勤灶,到电影队后吃的是大灶,伙食标准差三分之一,1,05和0.75,一天差三毛,当时三毛是三两肉啊,感觉到每天晚餐多是素食,有时还要咬大馒头,对于南方人的我比较难啃。</h3> <h3>在部队二年半后,因美术特长,调团俱乐部。在搞美术创作。</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幻灯汇演。</h3><h3>刚到电影组不久,就有任务了,校部通知,要进行一次幻灯汇演比赛,内容主要反映我们部队建设的风貌,还有介绍一些先进典型人物,文字由政治处宣传干事编,绘制幻灯片主要由我负责,拿手好戏,我自创造的一种方法,就是在玻璃板上绘画,再用刻刀修刮,再用幻灯片套色,出来的效果好,像版画一样,很好看。</h3><h3>幻灯评比出来了,校部第一名,我们一团第二,二团第三。校部幻灯还获得军区空军评比第1名。幻灯片绘制的是我们1980年的北京战友蒋爱国,国画工笔了得。有共同的美术爱好,我们相识在新兵连,当时都是学机务的。学习结束后就各自回团。没有机会再见。去年微信联系上了,一见如故,到起了部队的故事,聊起了共同的话题,无尽的战友兄弟情怀。</h3> <h3>机场初教六</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老乡</h3><h3>到部队,知道了有一种叫老乡情怀。就是同省份的战友。</h3><h3>到了三中队,有不少广东老乡,有1965年的潮州、1969年的汕头、,1971年的河源、1976年的梅州、1978年的广东湛江、海南(时属广东),我们是1980年的广州兵,虽说是老乡,家乡语言,基本难懂,靠普通话沟通。我们讲的广州话也叫白话。潮汕地区讲潮汕话,客家地区讲客家话。经文化探究,这些方言都是属于不同时期的古汉语。如果用广东话读唐诗是非常有韵味的。</h3> <h3>场务连陆聚琪,三中队黎家进、陈宏涛、钦建忠、张广平在机场。</h3><h3><br></h3><h3>军中故事</h3><h3>球场缘</h3><h3>在部队有很多因为共同爱好,会一起的战友交流。球场是最多的交流方式,部队最多是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打的好的会经常一起切磋。</h3><h3>而有一种比较群众化的是足球。因为足球接纳的人比较多,可以说有一个足球可以很多人参与上场。我们1980年北京、广州和合肥,再加上后来1981年天津和沈阳的这些大城市来的战友中,爱踢足球,逐渐在团里掀起了足球热潮,我们部队没足球场,营区中间有一块大点草坪比较适合踢踢,每天的晚饭后,都会陆续聚到这里,原来没有球门,大家会找一些标志物,摆上两个球门,就踢起来了,后来团里看大家的热情,就用铁管做了两个铁门,让大家过足球瘾。球场上你来我往,慢慢的大家都认识了,成了好哥们,踢得棒的战友,还组成了球队。团组织球队外出比赛,与二团,许昌市体校。团魏政委为也喜欢足球,有空就到场,战友们看到团领导来一起运动,别提多高兴,特别卖力,官兵同乐。</h3><h3>我是喜欢这项运动,但踢得不好,偶尔也去蹦达蹦大人,玩玩嘛,值此和战友接下了友谊,因为放电影的还是比较受欢迎。</h3> <h3>一起的广州战友,钦建忠、黎家进、张广平、夏穗庆、李晓滨、蒋豫圃、陈宏涛。</h3> <h3>在广播室的自拍。</h3> <h3>为团部会议室画的挂画</h3><h3>军中故事</h3><h3>军营晒画</h3><h3>这是我在俱乐部门口留影,“战士之家个字是李干事写的,匾是我刻的。团俱乐部,我负责管理,</h3><h3>我到电影组工作后,临画了一幅桂林山水画。画本来是油料股让我油库地形图的,我在上学着画了这幅山水,想挂俱乐部,后来,领导看见喜欢,挂到团会议室去了。</h3> <h3>为校部图书室画的挂画。</h3> <h3>机场来了大飞机</h3> <h3>转过来一张。</h3> <h3>自拍也。</h3> <h3><h3>1981年底,回广州探亲及已退役复员的叶伟平、从向群和二团战友张广昇、徐波、郑剑辉在广州晓港公园玩。</h3></h3> <h3>同上,左起,叶伟平、郑剑辉、黎家进、徐波、从向群、张广昇。</h3> <h3>黎家进、徐波、叶伟平、从向群、郑剑辉。</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同上</h3> <h3>1983年11月,在河南许昌服役期间,回家探亲,专门经停武汉,看看这座城市。那一天3种方式过武汉长江大桥,先是步行走过,拍下了这张留影,下桥后坐公交车过桥,回到火车站,最后乘火车经过大桥回广州。<br></h3><h3>那时黄鹤楼还没重建,过桥时,寒风细雨,冻啊。</h3> <h3>1983年初回广州探亲。与高中老师、同学聚会。</h3> <h3>与我同一年报名参军的苏进贤同学,他是陆军,已经退伍。</h3> <h3>1983年年初探亲,春生同学为我照的一张军装彩色照片。</h3> <h3>将复员退伍了,穿上便装在军营留影,张广平、钦建忠、徐小平、黎家进、刘玉广。</h3> <h3>徐小平、黎家进、刘玉广、钦建忠。</h3> <h3>在俱乐部门口。</h3> <h3>俱乐部门口的铁树。</h3> <h3>我们从广州入伍到同部队的战友27人,有的第一、二年先行退伍。1983年10月,四年服役期满,即将退伍的战友们,一起到了许昌市,吃完一顿饭,再合影一张留念。</h3><h3>战友名录</h3><h3>1、气象台,黄伟雄(黄伟雄)四年</h3><h3>2、警通连,颜龙宝(宝哥哥)四年</h3><h3>3、警通连,潘广权(随心)四年</h3><h3>4、警通连,黄锦树(tree)二年</h3><h3>5、警通连,曾焕明(已故)四年</h3><h3>6、警通连,冯旭彬(旭日东升)二年</h3><h3>7、警通连,黄活林(失联)四年</h3><h3>8、机务一中队,李晓滨(晓斌,大兵)五年</h3><h3>9、机务一中队,徐小平(失联)四年</h3><h3>10、机务二中队,范沛森(范儿)四年</h3><h3>11、机务二中队,欧国明(冲锋一号)四年</h3><h3>12、机务三中队,张广平(张广)四年</h3><h3>13、机务三中队,钦建忠(建忠)四年</h3><h3>14、机务三中队,后调团俱乐部,黎家进(大家进步)五年</h3><h3>15、机务三中队,陈宏涛(陈宏涛)四年</h3><h3>16、机务四中队,刘玉广(广哥)四年</h3><h3>17、机务四中队,蒋豫圃(圃记)四年</h3><h3>18、汽车场务连,冯伟志(冯戈)四年</h3><h3>19、汽车场务连,门三喜(巴顿)四年</h3><h3>20、汽车场务连,肖成(失联)一年</h3><h3>21、汽车场务连,夏穗庆(失联)四年</h3><h3>22、汽车场务连,陆聚麒(失联)四年</h3><h3>23、汽车场务连,从向群(失联)二年</h3><h3>24、场站器材股,叶伟平(彿公)二年</h3><h3>25、场站食堂股,郑超明(失联)四年</h3><h3>26、场站食堂股,梁锦华(锦华)四年</h3><h3>27、场站农场,王勇(勇爷)一年</h3> <h3>与超期服役的广州战友李晓斌和北京战友朱峡。</h3> <h3>感受寒风冷雪中,这是在部队的最后一个冬天。</h3> <h3>与一同超期服役的广州战友李晓斌,在退役时一起到郑州游玩。1984年10月。</h3> <p class="ql-block">书写汉字,抒发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