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端午放假,姑娘带我们和小外甥去苏州一游,从上海乘高铁半个小时就到。八日上午参观了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博物馆,馆内既有精美的丝绸文物陈列 ,动态的栽桑养蚕展示,又有传统织布机操作表演和现代丝织技术在生活上的应用。</h3><h3><br></h3><h3>因节假日,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专业学者、有青年学生、有来买丝绸纪念品的,还有不少外国游客。馆内秩序良好,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参观了各个展厅,在回住处的路上,公路两边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街道宽敞平坦,但我的心里却很不平静,展厅的不少画面浮现在眼前,解说员的声音久久还在耳边回响。</h3><h3><br></h3><h3>我国种桑养蚕,发展丝织文化历史悠久,誉满全球,秦代苏州曾东渡黄河到日本传授养蚕织绸和缝制衣服的技术,苏州生产的丝绸绫缎利用海上通道不断进行贸易。隋唐时期苏州绸缎经张家港进行出口,宋代苏州丝绸就以各种形式输往辽金、高丽、日本等邻国。还有一部分丝织品输往越南和阿拉伯,明代大量丝绸随郑和下西洋输往东南亚和中东。清代政府以丝绸交换日本红铜,并频繁与西方国家进行丝绸贸易。</h3><h3><br></h3><h3>我们的先辈心慧灵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创造冶丝织造染丝的技术,世界在他们的机梭声中焕发出丝光般的华彩,在数千年的丝织品织造历史中,古老的中国以其特有的织染工艺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如中国提花机的发明和改进,代表了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琐认为:西方使用提花机经由中国传入,并使用时间比中国至少晚了四百年。宋代苏州的丝织业已非常繁荣,织染绣等各种能工巧匠大量涌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又一次证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在看展览的图片中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一首古诗:昨日入城市,回来泪满巾,便身罗绮子,不是养蚕人,这也可能就是封建社会人们穿衣的真实写照。那时国内消费品中有不少绸缎用于帝王服装和颜色各异的官服、官帽。从一品到九品文武官员的补子看封建社会的丝织品很多用于皇宫和官用。统治者等级森严,从衣服中间的补子就看得一清二楚。文官补子是鸟类,一品文官是仙鹤,四品文官补子是大雁,七品文官补子是鸡,武官补子图案是勇猛动物,一品麒麟,二品狮子🦁️,四品老虎🐯,五品是熊,七八品是犀牛🦏,九品是海马🐎。这些图案形状各异,五颜六色。没有一定的技术是很难完成这一批一批的官服制作,有的官服龙飞凤舞,有的是晴空万里,有的是四海翻腾,有的是苍松翠柏,有的金光闪闪,真是有钱人穿金戴银,绸缎衣衫。老百姓粗布衣服,有的还衣不遮体,这也可能就是“布衣”的来历。</h3><h3><br></h3><h3>展厅里印象深的还有:旧社会女人穿的丝织品绣花小鞋,做工精致,费心良苦,女人们的脚三寸叫“金莲”,四寸叫“银莲”,五寸叫“铁莲”。女孩子们不知从几岁开始绑脚 ,长为三 ,四寸长 真是忍受巨大痛苦和磨难。在那重男轻女的社会里,男人在外闯荡,妇女在家操劳,妇女地位低下,绑脚已极大限制了女人的活动自由,缩小了她们的发展空间,也摧残了她们的健康,对她们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当时的同龄人一样,我姥姥就是一位小脚女人,我记忆里她出门就柱拐杖。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妇女解放了,商店里摆放着号码不同的女式鞋,有布鞋、皮鞋👞、凉鞋👡、运动鞋👟旅游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新社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妇女顶着半边天,读书、工作、参军、医生、教师、料理家务、教育子女、搞科研参加体育比赛等等,样样都能走在前。</h3><h3><br></h3><h3>引起我思想共鸣的还有那从1664年到1919年丝织刺绣的绣花钱包是供有钱有势人家小姐太太用的,用于放银票、货币。人家乘车或坐轿出门,身上穿戴是丝棉织品,手里拿的是五颜六色匠人制作的工艺品,也是富贵人家的配套设备,摆排场、讲阔气和耍派头用的。</h3><h3><br></h3><h3>穷人没有钱,即便有两个零花钱有条布口袋就够用了。我小时候听村里人讲:穷汉带铁,三步两捏,当时不懂其意,后来才逐步理解了穷人本来就钱少,缺少为贵,衣服口袋里装上两个钱,生怕丢了,所以就走走捏捏,三顾两看,才有了“三步两捏”这个说法。我小时候家里缺钱,父亲给队里放羊 虽然挣的工分不少,但年底算帐我家是“缺钱户的”,欠生产队口粮款,后来我们长大后,假期能挣工分了,慢慢就不欠队里的口粮款了。那时我心里也渴望有个理想的钱包,买不起市场卖的,就找一张比较硬朗干净的包装水泥的牛皮纸自己叠一个有模有样的钱包,但里面的钱寥寥无几。</h3><h3><br></h3><h3>上中学享受国家助学金每月两元,参军享受补贴每月六元,逐年增至十五元,当二级工是36.3元,虽然没买过像样的挂包和钱包,但维持家人生活还是略有盈余。现在儿女们都成家立业,我俩每月有退休金,比起我们父辈富裕多了。出门时,别忘了:身、手、钥、钱,手机微信还可以支付,钱包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h3><h3><br></h3><h3>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的弊端和生产力的落后,丝绸织品只供小范围群体使用,也有部分产品用于出口贸易。解放以后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丝织品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用途,丝织品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用品 ,我国南方在古远就有茶叶和丝织品出口。古有丝绸茶叶,自古南方比北方富裕是不争的事实。</h3><h3><br></h3><h3>看到博物馆种桑养蚕基地展览,使我不由的想起了我们榆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种桑养蚕,结合榆社地下资源缺乏的实际,利用边头堰底、房前屋后的二坡地,道路两旁种桑树养蚕,确也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的举措,利用当地资源脱贫致富。但由于县主要领导调动平凡,倒至一些生产计划朝令夕改缺乏联系,榆社养蚕没有稳定发展起来。当时为了便于农户蚕茧销售问题,为之配套的县里建起了颇有规模的榆社丝织厂,从巢丝到丝织一条龙生产,由于不少参与者忘不了这段历史,榆社种桑养蚕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一个话题。</h3><h3><br></h3><h3>在参观结束时,我们还看了钱小萍展馆,她是国家级丝绸专家,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创始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她既是一位运用丝绸技艺研发我国第二代人造血管的科学家 ,又是一位创作出别具一格美丽锦缎的艺术家。更是一位研究挖掘古丝绸技艺的先行者以及创作、编撰多部丝绸专著的学者。钱小萍是丝绸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和学者于一身的集大成者。她创建了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在全国各地开展工作,带领科技人员,成功挖掘研究复制了一批失传的丝绸文物珍品,从先秦到双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对弘扬中国丝绸文化,丝织技艺作出了卓越贡献。</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