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难得可以睡个懒觉,说是懒觉其实也不是很晚,不过比起前面的算是了。今天的行程就是到喀什,不到三百公里的路,非常轻松。</h3> <h3>这么些天了,我们对付的路完全可以算是“雄奇秀险”,经历过了说得出来的各种复杂路面,现在来走这样的,还有些不适应,开着容易犯困。</h3> <h3>下午两点多到了喀什,找个住的现在还真不容易。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南疆重镇、历史名城,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来的人多了,住的地方自然紧张。住下后,洗衣喝茶很是轻松,人员到齐后踏着夕阳,我们开始了另一种旅游—寻找新疆的美食!</h3> <h3>我们按照酒店大堂经理介绍的地址一路寻来,门口看着挺大气的。</h3> <h3>店内的装饰极具民族气息。</h3> <h3>做手抓肉这小伙挺帅的,和我年轻时候有得一拼。</h3> <h3>烤鸽子</h3> <h3>烤鱼(有点像我们的红烧鱼)</h3> <h3>大盘鸡</h3> <h3>手抓肉</h3> <h3>馕包肉(下手太快,拍的时候已经残缺不全了)</h3> <h3>馕坑肉(这个也是)</h3> <h3>第二天早上起来习惯性的看看窗外,好大的雾哦。等到下得楼来,才发现不是雾,用当地人说的就是下沙子。那种感觉就像读书的时候,进了一间刚刚扫过的教室!</h3> <h3>想着今天不用车了把它送去4S店好好保养保养吧!没有想到这里要10:30才上班,我来得太早了。只好作罢,先去老城,下午再来。</h3> <h3>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其语源有突厥语、古伊兰语、波斯语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解释。</h3><h3>今日的喀什地区古代称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内)、乌禾宅 (今塔什库尔干南部)、西夜(今叶城)等诸国地。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候张骞奉旨通西域时进驻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h3> <h3>一幢幢伊斯兰风格的传统建筑是喀什老城的灵魂。走在老城街巷,彩色木门、雕花阳台、嬉戏的维族孩子…随手一拍都是一张明信片。转过几个街角到喀赞其亚贝希巷,看一家家做铁锅的手艺人坐在门脸前敲敲打打,老木匠戴着老花镜雕着馕戳子…东边还有花帽一条街琳琅满目。走累了,可到吾斯塘博依路的百年茶馆喝壶果茶,听维族大叔弹唱。天黑后夜市开启,烤鸡蛋、烤包子、酸奶刨冰…普通的食物吃出不一样的风情。在喀什老城与其说旅游,不如说是找回生活。</h3> <h3>在门口纳凉的老人,你只要驻足观看,他们就友好的拉你品尝面前放着的烤馕。</h3> <h3>烤包子的老店,站了好一会没有买到,只好作罢。</h3> <h3>面对镜头,小伙子一点也不怯懦,还伸手比了个相当个性的手势!</h3> <h3>安全起见,市场上所有的刀具都加了根铁链子。</h3> <h3>酸奶刨冰,一种常见的饮品,就连我这个不吃酸奶的人也能喝下去两大杯。</h3> <h3>冰渣、酸奶、果汁加上蜂蜜,在他手上的碗里上下翻腾充分融合。</h3> <h3>木头制作的各种工艺品</h3> <h3>花廊</h3> <h3>精致的彩门</h3> <h3>老花镜下笃定的眼神,一生只专注一件事情的手艺人。</h3> <h3>满街奔跑游玩的孩子</h3> <h3>卖皮帽子的小店</h3> <h3>下午保养车子,香妃墓就没有去成,晚上继续美食慰籍一下失落的心情。依然是各种肉,开始有点怀念蔬菜了。</h3> <h3>葱爆羊蹄</h3> <h3>手抓肉</h3> <h3>回到酒店,想到明天即将离开喀什,心理还是有些不舍。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追风筝的人》吸引到喀什,又有多少人踏足喀什后为它特有的生活感而沉迷。总之,大家有机会来一次喀什,在这里体会时间的静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