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炙热的夏天,撑把伞走在太阳底下行走三分钟,伞柄都发了烫,研习营更是热火朝天。虽说昨天的满负荷已经足够疲惫,但一晚的休息之后,今天上午又满血复活了。<br></h3> <h3>早晨一走进教室,就听说昨晚有些小伙伴们睡得可不踏实啊,加班加点讨论作业—《我把“没有”送给你》的教学设计,一早进教室又在讨论开来,这状态不亚于当初的勤学苦读。</h3> <h3>嘘🤫,微光组设计正等导师审查中,有没有小激动,小紧张😓?</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瞧,下面热情澎湃的小伙伴们,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分享,看到他们的表情没?洋溢着骄傲与满足!</h3> <h3>在老师的分享过程中,导师机智地穿针引线,启发我们思考、碰撞,让研讨来的更猛烈些吧。</h3> <h3>哇,设计如此精心别样,六个小组六种版本,是不是期待设计的大图?来,满足你们的眼球!</h3> <h3>是不是很惊喜,为同伴们点赞👍👍,而且是大写的👍哦!</h3> <h3>本环节导师总结:我们共读绘本的方式是多样的,老师们要想到怎样去读,什么时机呈现,什么方式呈现。书要多读几遍,和文本对话,和人物对话,和自己对话,和我们的生命产生链接。</h3> <h3>上午第二个环节是欧老师为我们分享图画书的创意与写作,她以《神奇的种子》为例,分年级来教我们怎样去设计。</h3><h3>也许,曾经图画书在我们眼中是一本快速翻阅的图书而已,但是通过今天的讲座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以下策略去解读绘本:编辑咒语、链接作者的语言态度、演评、感受画风、封面有剧透、环衬有话说、表情会说话、底色的小秘密、跨页的艺术、理清情节等等。</h3><h3>我们还可以学着编故事,如《神奇的种子店》用气泡图的形式,设置广告语,续写神奇的___开张啦,通过以上这些策略和方法,我们似乎又与绘本走近了一步,绘本教学也不再是那么神秘的事了。</h3> <h3>第三个环节是李华老师针对两篇名师的教学案例引导我们分析。这两篇案例是张学青老师的《我要大蜥蜴》和周益民老师的《寻找圣诞老人》。</h3><h3>李老师启发我们从三个问题去思考:</h3><h3>1.哪些设计是我没有想到过的;</h3><h3>2.他们用图画书来做什么(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归纳)</h3><h3>3.他们的设计启发我想尝试(基于一本图画书的一个主题目标式设计)</h3><h3><br></h3> <h3>问题抛出,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绞尽脑汁,畅所欲言,灵感再一次碰撞,智慧也再一次被叫醒。</h3> 李华老师告诉我们,一份设计我们要思考语言的训练点在哪里,想要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语言素养。<br><h3><br></h3> <h3>当窗外走过其他研习营的老师,我们才知道时针已指向12:00,满满一上午,燃烧脑细胞的一上午,并没有感受到肚子的饥饿,反而是收获了满满的干货。</h3><h3>尽管酷暑难耐,但如此热火朝天的场景,一定比太阳的温度还要高吧,最热莫过学习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