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去年,本人在《美篇》发过一文,名为《大岭上,那条小街》。文章发出后,大岭的那些老地方,那条曾经繁华的小街,引发许多朋友们从心底发出强烈的的共鸣。不只是西河煤矿的职工、居民对这条小街感到无比的亲切,就是周围的数个村庄的乡亲们,都对这个曾吸引着无数个人无数次涉足的地方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虽然,她的旺盛的生命与繁华都已是昨日黄花,但这里的那些老地方、老故事,留给人们的不只是充满温馨的记忆,更是一种时代特有的璀璨与靓色。</font></h3> 大岭小街旧影<br><br>将大岭喻为一个小城,是十分贴切的。半圆的山坳间,人口密集,商贸兴盛,语声鼎沸,车水马龙。她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城,那一排排红瓦砖房依山势而建,或山顶,或山腰,或崖畔,鳞次栉比,神采奕奕。在那条小街上,门市部,邮局,储蓄所,饭店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体密实实地挨摆着,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站式的服务”,西河矿的职工及家属们,东边的渭头河村、西边的大奎庄、南边的泉头村、矾场村甚至更远点的万山村,都可以来此享受便捷式的服务,这是多大的一个客流量!于是,大岭这所小城的名气变得炙手可热,一提大岭,周围村庄的乡亲们下起童稚,上至耄耋,无人不知,随便一个人都能扳起手指数落出大岭的那一处处名胜。<br>大岭蔬菜公司是人们热切关注的一个地方,最吸引人的蔬菜便是大白菜。那时蔬菜的种植、储藏技术非常低下,冬天的大白菜冻得像琉璃球一般,记得价格是五分钱一斤。就是这五分钱一斤的冻白菜也似乎是一种奢饰品,二分钱一筐的白菜叶子成为人们抢购的目标。大早上,买白菜叶的人们便在蔬菜公司的门前排起了长队,买菜的工具则是用担杖挑着的架筐(人们大都称之为系筐,因为这筐的筐头上立着三条在顶端交并的系子)。买上白菜叶的都是一副高兴的面孔,挑起担子兴致勃勃地打道回府。 矿山救护队旧址<br><br>矿山救护队是处理和抢救矿井火灾、矿山水灾、瓦斯与煤尘爆炸等矿山灾害的职业性、技术性、军事化的专业队伍。当年的西河煤矿就有一支矿山救护队,队部在大岭这条小街的西端往北一点。橘红色的服装,高亢的口号,严格的训练,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令人非常羡慕,许多小伙伴们甚至悄悄地集合起来,躲在一边观摩一番,然后找个宽绰的地方如此这般地演练一番。 小火车经过的这个路口,许多人应该都还记得<br><br>昆桃线(昆仑至桃花峪,后为昆西线,即昆仑至西河)小火车更是让人们铭记在心。那个年代的交通不够发达,去大昆仑十几里路没有公交车,这列小火车则为大家提供了极好的便利条件。两毛钱的车票似乎贵了点,但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乘坐小火车往返于昆仑大岭之间,赶集、购物,走亲访友,或转道去博山领略山城的秀丽风光。在车厢里享受着慢悠悠的节奏,观赏者沿途村庄的景色,伫听车头发出的喘息声及轮与轨的碰撞声,正可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大岭生活区的老房子,远处即是大奎山<br><br>还有大岭粮店、西河矿医院,西河矿子弟小学,西河矿职工俱乐部等那些人们熟知的地方,都曾是那么耀眼,那么多姿多彩。<br>时光极易逝去。大岭这座小城走过了她的初始,走出了她的成熟,也经历了她的辉煌。如今的大岭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但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给人们带来的欢愉,甚至不会忘记那一条条不是太宽绰的小路,包括路上的坑坑洼洼...... <h3><font color="#010101">西河煤矿子弟小学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河煤矿子弟小学旧址</font></h3> 西河煤矿幼儿园旧址<br>(照片来自网络,谨向原创致谢。若有不便,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