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逍遥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7月3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宽阔河面猛缩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汹涌澎湃落峡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浪花飞溅水升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流直下声咆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百米宽 变二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米深浪翻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里黄河聚一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里壶嘴是龙槽。</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壶口瀑布介绍</i></b></h1><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南距陕西西安35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宜川县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评为“第十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之一。国家黄河壶口水利风景区荣誉的授予,成为壶口景区继国家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景区之后第四张国家级名片,为延安市唯一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29日,山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布紧急通知,通知称“接黄委会通知,国庆节期间,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将保持比较高的水位,不具备开放条件。为确保安全,国庆节期间景区暂时关闭。”</p> <p class="ql-block"><b>地形地貌</b></p><p class="ql-block">在黄河尚未形成统一的水系之前,秦晋峡谷地带当时大部分是注入三门湖的一条内陆河流。</p><p class="ql-block">汾渭地堑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时段的差异性下降,因而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深浅不一且彼此分隔的湖泊,象临汾、运城以及关中地区等自第三纪以来到第四纪初期,主要为湖泊、沼泽环境。特别是到上新世末,随着汾渭地堑张裂系的形成,湖泊规模越来越大,早更新世时,在现今的陕、晋、豫3省交界处,包括陕西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毗连的一块地方,形成一个面积约2.3万平方千米的湖泊一山门湖这个古潮就是关中、临汾—运城、灵宝—三门峡诸盆的前身,三门峡湖区的沉降和周围地区的抬升,加速了秦晋古河道的加深和延长。秦晋峪谷和壶口瀑布就是在这样的古地貌基础上逐步形成。</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点就是瀑布,因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瀑布的下面即有由瀑布冲下所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层被蚀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会形成一个不长的峡谷,表示瀑布不断后退的结果。壶口瀑布的地形正是这样。孟门曾经是壶口瀑布过去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即“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之壶口瀑布;而孟门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十里龙槽乃至孟门石岛,都是黄河水流冲刷出来,而水流的侵蚀作用,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控制,不同时期由于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壶口瀑布朔源迁移的速度与“龙槽”上延的速度不同,多年来瀑布跌水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退移,龙槽也以同样的速度向上游延。</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人文历史</i></b></h1><p class="ql-block"><b>古码头与集镇</b></p><p class="ql-block">古码头与集镇以河东岸的东龙王辿与河西岸的圪针滩规模较大。另外,河西岸的衣锦渡、小河口、官头渡等渡口分别与河东岸的冯家碛、马粪滩、蛤蟆滩相对。壶口上下之所以形成诸多渡口,是因为壶口瀑布是黄河水上运输的一道天然障碍,它将黄河水运通途分割为两段。往来船只行驶到壶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货,通过“旱地行船”,越过壶口瀑布,到另一处渡口再装船水运。加之,秦晋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冬季又有冰桥之便,因而出现一个个渡口。当时,这些渡口是黄河中游地区南、北、东、西水运货物的集散地。秦晋峡谷的黄河水运为内蒙古和中原、陕西和山西等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龙王辿旧址</b></p><p class="ql-block">在京包铁路通车以前,黄河航运很发达,东龙王辿是当时这段黄河重要的水陆码头和商业较为繁荣的集镇之一。当时,每届3月桃汛期即开始流船,除雨季特大洪峰时间断外,直至每年小雪、大雪河水流凌期,从不间断下行货运商船。上游人们为了物资交流,每到冬季,即伐木造船,开春后载上当地出产的甘草、红枣、粮食、皮张、兽骨、煤炭、瓷器、食盐、碱面等土特产品,经壶口运往下游的风陵渡、孟津一带,连船带货全部出售,然后空人徒步返籍。这些船只,除少数官船外,大多数为商船。以载粮食计算,大船可装粮9000余公斤,小船装6000余公斤。正常年景路经码头的船只达四、五千只。东龙王辿停船最多时有1000多只,有几百人做“旱地行船”的拉船工。据东龙王辿保存的多种碑文记载,此镇兴于明初,繁荣于清代,尤其是乾隆至道光年间为鼎盛期,衰落于抗日战争前,前后约经历了400余年。据清同治九年(1870年)修复捻军东渡烧毁庙宇碑文记载,当时捐资修庙的商号有63家,其中钱庄、皮庄、当铺、盐店、药铺和京货店等。其经济活动相当可观。</p><p class="ql-block">东龙王辿码头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相应的商业机构,而且要有一支相应的庞大的航运组织,才能加快“旱地行船”的速度。于是,在清代康熙初年出现了民间搬运组织“六股头”这一组织主要由吉县壶口附近的6个大村:南原、上市、中士、留村、南村、古贤所组成,负责分配搬运任务,组织人力与分配酬金,税款等。这一组织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长达200年的活动中,对繁荣当地经济,开展文化交流都起到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另外,衣锦渡,冯家碛、圪针滩、小船窝等,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摆渡口和航运码头。山峡乡民、军旅、商贾常常由此往来。象圪针滩古渡口,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古集镇风貌,岸边缆船的石孔以及石岸上船夫开凿的山路,依然如故。</p><p class="ql-block">在东龙王辿与圪针滩,还保留有明代窑洞数百孔,完整的院落及用石板铺砌的古街道等。</p><p class="ql-block">自京包铁路修成后,内蒙货物均在包头起运,一般不再利用秦晋峡谷段的黄河水道。黄河大桥建成后,公路四通八达,壶口附近的这些渡口和码头便失去作用。</p><p class="ql-block"><b>历代军事遗迹</b></p><p class="ql-block">“秦晋分疆处,雄关古意多”,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因此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历史上发生在壶口一带的军事活动主要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黄河第一寨——石堡寨</b></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晋国为了谋图关中平原,曾与河西黄龙山的狄人两次大战采桑(今壶口附近的小船窝)。</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羌族首领姚襄,在黄河沿岸筑姚襄城(今河东南村坡),待机进犯关中。</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末期,姚襄城为北周滩头阵地,阻止北齐西渡黄河。</p><p class="ql-block">隋开皇十三年(617年),唐公李渊率军进壶口,“滨之民献舟者日益百数”,继而攻取长安。</p><p class="ql-block">南宋末年,蒙古军取坊州,越黄龙山由圪针滩渡黄河,从金人手中夺回隰州。</p><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惠宗(顺帝)残余势力退出北京,为便于渡河西逃在壶口龙槽两岸凿石栽桩架设铁索桥,号称“黄河飞桥”,遗迹犹存。</p><p class="ql-block">明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起义军乘黄河结冰时,由壶口一带过“冰桥”,攻克山西吉县。</p><p class="ql-block">清末,转战陕北一带的西捻军,于同治五年(1866年)由梁王张宗禹统率,在西龙王辿强渡黄河冰桥,越吕梁山,救援东捻军。</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阎锡山在日军威逼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率残部由山西太原退至壶口东岸南村坡,和西岸桑柏村以及宜川秋林一带,并在原铁索桥址架设渡兵铁索桥。</p><p class="ql-block"><b>残存的军事遗址主要有:</b></p><p class="ql-block">清长城。建于同治五年至十一年(1866年—1872年)清政府为堵截西捻军东渡黄河,保证京津安全,调淮军在黄河东岸筑长城。长城北起平渡关,南至禹门口,全长75千米,外墙高10米以上,顶面宽5米,上面设有炮台,并建有垛口、通道、堡门等。东龙王辿是当时中心指挥所所在地,驻有提督以下的指挥机关,兵3500人。</p><p class="ql-block">南村坡与马粪滩。南村坡位于壶口上游河东5千米处。马粪滩在南村坡下。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党第二战区指挥部及山西省政府所在地,驻守长达5年之久。现留有石砌的“忠烈祠”、“乐千堂”等大型建筑和保存完好的石窑洞建筑群,望河亭及当时驻军的土窑洞数百孔。当时驻有2万多人。</p><p class="ql-block">石堡寨。位于壶口上游云岩河口处,三面临空,东侧岸崖壁立,可俯视黄河。据传为宋金时代所建,西捻军曾据此与清军相对峙。现有堡门、堡墙及石窑洞数十孔。</p><p class="ql-block">另外,河东岸的小船窝、蛤蟆滩等,过去都设置过驻军机构。</p><p class="ql-block">石刻艺术</p><p class="ql-block">壶口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古代经济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当时人们将许多重大活动刻文于石上,保存下来的主要石刻有东龙王辿碑刻,现存有10余块,其中有:</p><p class="ql-block">①龙王庙献戏碑和重修乐楼碑。此两碑分别刻于嘉靖年间和康熙初年,碑文记录了龙王辿集镇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情况。</p><p class="ql-block">②牛马王庙重修乐楼、山门碑,记录了作为水旱码头和重要集镇的东龙王辿兴盛时期的状况。</p><p class="ql-block">③修复捻军东渡时烧毁庙宇碑,刻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从侧面反映了东龙王辿当时经济活动情况。</p><p class="ql-block">④清军抵御捻军强渡黄河的战斗中阵亡将士纪念碑,为研究捻军的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⑤官碑镶嵌在圪针滩古渡口岸边的石崖上,记载黄河漂运木料中,发生的抢木料事件,全碑保存十分完整。</p><p class="ql-block">⑥孟门石刻。清代徐洹瀛题写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刻于孟门巨石之上,形象地概括了孟门山的自然特点。</p><p class="ql-block">⑦民国八年(1919年)石刻。对壶口瀑布在陕西一侧区域范围及土地管理作了明确规定,是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重要史料(布告原文在文化文物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