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美篇四周年-回忆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李玉奇

<h3></h3><h3>五十一年前的1968年8月18日,我们12名分别来自兖州一中,济南铁中,兖州铁中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兖州县漕河公社谈村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怀着奉献青春,建设新农村的理想信念,不怕苦,不怕累,踏踏实实,任劳任怨,虚心向村民学习,很快得到了群众的认同,有的担任了生产队会计,有的当了民办教师,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当了电工,有的当了饲养员。1970年4月,我们知青组组长孙海燕代表谈村知青组参加了山东省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并作了大会典型发言,1970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出版的大众日报在第二版用整版篇幅全文刊登了她的发言,并配发了“坚定地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的评论员文章。1970年11月,孙海燕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以后几年,大家也被陆续推荐上学,招工。今年是知青上山下乡51周年,我们也都是70岁左右的老年人了。回顾当年下乡的经历,虽然吃了些苦,受了些罪,但也经受了磨练,锻炼了意志,了解了社会,增进了与农民的感情。令我们以后的道路走的更踏实,做事情更有把握,克服困难更有底气,挫折面前更有自信。</h3> <h3>1968年3月,我所在的兖州一中高十级一班同学王厚胜光荣入伍,成为第二炮兵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临行前,师生合影留念,并以此照作为毕业合影。</h3> <h3>1968年7月,我从兖州一中高中毕业,并在我家附近的坑塘边照了这张照片。</h3> <h3>高中毕业前,学校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报名工作,部分毕业生报了名,我们兖州一中六名报名下乡的学生被分配到兖州县大安公社谈村大队插队落户,分配到谈村知青组的还有來自济南铁一中和兖州铁中的六名学生。</h3> <h3>1968年8月18日,兖州县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欢送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奔赴农村。我的同学查淑明事先借好了照相机,提前赶到离县城四十多里的谈村,拍下了我们乘坐兖州驻軍的汽车到达谈村和村民欢迎知青的热烈场面。</h3> <h3>谈村村民召开大会,热烈欢迎知识青年,我们高呼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口号表示感谢。</h3> <h3>知青组长孙海燕在欢迎大会上发言</h3> <h3>到谈村后,大隊党支部书记刘继軍给我们讲村史</h3> <h3>组织知青学习毛主席语录</h3> <h3>对知青进行忆苦思甜教育</h3> <h3>老贫农讲家史</h3> <h3>贫协主席管文庆(因他辈份高,我们也随村民称呼他为五姥爷)辅导我们进行政治学习</h3> <h3>知青组成员谈学习体会</h3> <h3>我和李秉厚交流学习心得</h3> <h3>给村民挂毛主席像</h3> <h3>生产隊长介绍隊里的农业生产情况</h3> <h3>到谈村后,怀着建设新农村的理想投入到艰苦的劳动中锻炼自己。王玉英在农田建设工地</h3> <h3>王洪玲向村民学习间苗</h3> <h3>李秉厚在打麦场上</h3> <h3>我和村民一起挖渠</h3> <h3>王玉英,刘树秀在打麦场上劳动</h3> <h3>孙海燕学扬场</h3> <h3>我在苹果园打药</h3> <h3>周桂芳当了生产隊的饲养员</h3> <h3>李燕玲当上了赤脚医生,热情为村民服务</h3> <h3>随叫随到送医上门</h3> <h3>三夏大忙背着药箱参加劳动,给村民包扎伤口,后面蹲着干活的是我。在朝夕相处中,我们建立了感情。1972年5月,李燕玲被推荐上了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济南机务段,我也在1973年秋天离开了谈村,到县知青办工作。1975年国庆节,我们终成伴侣,结为夫妻。</h3> <h3>1970年6月小麦大丰收,我们也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站在中间的是知青组副组长颜景煥</h3> <h3>左起依次为:李秉厚,颜景煥,李玉奇,颜斌,周桂芳,王玉英,李燕玲,黄丽华</h3> <h3>上河工又苦又累,我们也争着报名参加</h3> <h3>劳动休息时,孙海燕,黄丽华和村民一起学习</h3> <h3>在苹果园和大隊长谈从起探讨如何加强果树管理,提高苹果产量。</h3> <h3>劳动休息时晏德华给大家读报</h3> <h3>在苹果园劳动休息时,颜景煥,黄丽华带领村民学习毛主席语录</h3> <h3>颜景煥给村民读报</h3> <h3>颜斌宣讲防止果树病害知识</h3> <h3>孙海燕谈劳动的体会</h3> <h3>给村民讲毛主席语录</h3> <h3>孙海燕与大家谈心</h3> <h3>黄丽华,王玉英表演节目</h3> <h3>当时农村干活劳累,生活艰苦,收入很低,这是我1970年全年劳动收入分配结算表。每个工分价值人民币5分6厘7,男壮劳力劳动一天计10分,价值5角6分7厘。我们知青组出勤率很高,我一年掙了3356分,相当于干了335天,全年劳动报酬只有190.29元。</h3> <h3>为了增加收入,我们知青组养了猪,喂了鸡。这是给猪打防疫针的证明</h3> <h3>1969年临近春节,我们回到兖州城里照了这张合影,年二十九,我们冒着大雪赶回谈村与村民一起互相拜年,排演节目,过革命化的春节</h3> <h3>我们知青组被评为兖州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参加了县先代会,受到了县革委领导的接见并合影。当时的县革委主任是驻兖的济南军区炮兵十二师政治部主任鲁华(二排左起第三人)。第四人是组长孙海燕,前排自左至右为:李玉奇,晏德华,李秉厚,刘树秀,后排左起为:颜斌,李燕玲,黄丽华,周桂芳,颜景煥,王玉英,王洪玲</h3> <h3>参加县先代会后谈村领导班子成员与全体知青合影。后排右一为大隊长谈从起,右二为党支部书记刘继軍,右三为党支部副书记管丙林,中排左三为贫协主席管文庆(五姥爷)</h3> <h3>全体知青合影</h3> <h3>1970年4月,组长孙海燕代表谈村知青组赴济南参加了山东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并做了典型发言。当年5月4日大众日報用第二版整版刋登了孙海燕的发言,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h3> <h3>先进知青组互相参观学习。这是我们与兖州县道沟公社红旗一村知青合影</h3> <h3>兖州县毛泽东思想展览馆的工作人员到谈村体验生活,与我们合影</h3> <h3>县,乡领导也來谈村考察走访</h3> <h3>我们知青组被评为省先进集体后,为宣传的需要,记者來补拍了有关的镜头,下面几张照片明显看出摆拍的痕迹</h3> <h3>有些照片被山东省档案馆收藏。这是济南知青博物馆展出的我们知青组的照片。</h3> <h3>1970年秋天,兖州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成立了知青宣传队,配合形势需要编排文艺节目到各乡镇村演出。我担任了宣传队长,宣传队员有的表演水平较高,特别是几个济南知青,有的会弹钢琴,有的会跳芭蕾舞,有的唱歌演戏水平很高,演出了钢琴伴唱红灯记,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较高水平的节目,深受农民群众和广大知青的欢迎。这是知青宣传队合影。后排左二是知青办主任史克厚,左一是我,前排左三是知青办工作人员李兆桂,知青都称她为李老师</h3> <h3>组长孙海燕于1970年10月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县里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数千人齐聚兖州火车站,欢送她去北京上大学</h3> <h3>上学期间,孙海燕保持了艰苦朴素的知青本色,这是她寄给我们的照片</h3> <h3>1970年以后的几年里,我们也从谈村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当了教师,有的去了机关,有的去了企业。但不管走到哪里,谈村老百姓对我们的关心照顾,与村民朝夕相处,甘苦与共建立起的深厚情感永远牢记在我们心中。这是1986年夏天,我回谈村看望“五姥爷”管文庆,几年后,他就因病去世,我们事后得知,又去谈村祭奠,表达哀思。</h3><h3><br></h3> <h3>1986年8月,孙海燕把她八岁的女儿从北京带到谈村拜访村民,体验农村生活。这是五老爷的嫂子四奶奶教她烧锅做饭</h3> <h3>1996年10月,我们重回谈村,向村党支部,村委会赠匾,表达感激之情</h3> <h3>在村委会合影(王玉英在淄博因事未能参加)</h3> <h3>与乡亲有说不完的话</h3> <h3>近几年,在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下,谈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整洁的环境,宽阔的街道,平整的柏油路面,令人振奋</h3> <h3>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和百姓大舞台</h3> <h3>村里通了公交車,进城更方便了</h3> <h3>祝我们的第二故乡谈村越来越兴旺,越来越漂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