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安《百石缘博物馆》,是以观赏石为主体的博物馆。馆藏观赏石种类丰富,琳琅满目,异彩纷呈。</h3><h3> 世界上最不缺的是石头,能够做为观赏的石头,却是天公不经意间匪夷所思的杰作。《百石缘博物馆》馆藏的观赏石,首次面世。藏品之精,独一无二;品相精美,令人赞叹。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凭着我的印象,带您走进《百石缘博物馆》的石头世界,一睹观赏石惊艳的丰采吧。</h3> <h3> 习近平主席说:“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h3><h3>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大唐长安城,《百石缘博物馆》邂逅盛世长安,无疑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又一独特的节点。</h3> <h3> 西安《百石缘博物馆》,位于西安古城东长乐公园东侧,毗邻“韩森冢"——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墓。东有兵马俑,西临钟鼓楼,南依大雁塔,北傍大明宫,地理位置得天独厚。</h3><h3> 《百石缘博物馆》展馆面积3900平方米,分设七个展厅:矿物晶体馆、沙漠漆馆、孔雀石馆、葡萄玛瑙石馆、综合石馆、小品石馆、根雕根艺馆。</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大门上方悬挂着</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学大师文怀沙题写的馆名</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 石 缘</b></h1> <h3> 展馆内部布局大气通透,展品独立玻璃柜,全方位展示,360度可观。</h3> <h3>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步入展馆,大厅正面一条长286cm,高136cm,宽33cm的古铜石中华龙,昂首含珠,凌空腾飞,正如盛世中华蓬勃日上。</h3><h3> 中华龙前方一硕大长江石,流泉飞瀑,蔚为壮观。原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的一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书法更加气势如虹,大气磅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观赏石,娑婆世界独树一帜,令人称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馆入口上方悬挂着</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国锋</b>同志的题辞</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 民 族 魂 </font></b></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老的丝路驿站</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曾否演绎石头的传奇</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唐诗宋词</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是否有过石头的绝唱</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大自然的神奇</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令人惊艳</span></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在岩石裂隙或空洞中自由发育而成的矿物晶体晶簇,在漫长的三维空间中有序地排列生长,形成多姿多彩、晶莹剔透、变幻莫测的观赏石艺术精品。</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百石缘博物馆》中《矿物晶体馆》馆藏矿物晶体,令人耳目一新。记得石界一位大咖看到馆藏红玉髓后说:太美了!国家地质博物馆都没有体量这么大这么精美的红玉髓。价值连城,举世无双,世所罕见,堪称国宝。</font></h3><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让我们一睹其靓丽的身姿吧</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矿物晶体馆</b></h1><p style="text-align: left;"> 矿物晶体馆收藏了红藍玉髓、水晶、黄铜矿、褐铁矿、石膏晶体、文石、莹石、方解石、异极矿、葡萄石、水晶萤石等数十种矿物晶体。</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欧洲有句名言,石头是上帝随手揑的,矿物晶体是上帝用尺子精心设计的。千姿百态的造型,艳丽多彩的色泽,漂亮珍贵的质地,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拍案称奇。</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二 沙漠漆馆</b></h1><h3><b> 沙漠漆,</b>观赏石中的贵族。金黄色的漆皮高贵典雅,晶莹剔透,犹如一层喷涂的油漆,光洁靓丽,美不胜收。</h3><h3> 大漠戈壁,地下水矿化程度很高。高浓度的氧化铁、氧化锰逐渐渗透在砾石表面形成漆膜。经过大漠戈壁亿万年风沙的磨砺,使其更加温润细腻,韵味十足。</h3><h3> 广义的沙漠漆,泛指大漠戈壁中形成漆皮的各个石种。现在观赏石中所指的沙漠漆,只是局限于玛瑙、蛋白石等载体外皮儿形成金黄、枣红、白、黄等颜色靓丽的石种。特别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沙漠漆,色泽纯正,质地温润细糯,大部分是玛瑙质地的沙漠漆极品。这种漆皮的沙漠漆,已受到国际赏石界的公认与推崇,有着极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h3> <h1><b> 三 孔雀石馆</b></h1><h3> 先说个小故事:天宫瑶池有一个美丽的绿衣仙女,喜欢上人间一位英俊的炼铸工匠,经常化作一只孔雀飞往人间。玉帝得知,将其化为顽石。工匠痛不欲生,千辛万苦终于寻觅到绿衣仙女所化的绿色宝石。将其捧于手中,置于枕边,永相厮守。爱情永恒应是孔雀石的独特魅力。</h3><h3> “芳情雀艳若翠仙",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形成于铜矿床的的氧化带中。颜色呈多种绿色,玻璃光泽及丝绢光泽。属单斜晶系。多呈柱状、针状、钟乳状、结核状等千姿百态的纤维集合体。天然造化,鬼斧神工,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天雕艺术佳品。</h3><h3> 《百石缘博物馆》孔雀石展馆,展出了南非、刚果、马达加斯加、老挝、赞比亚、俄罗斯等国及我国广东阳春、江西、湖北大冶等地的孔雀石百余方。“一阙青绿嶙峋",毛茸茸,绿嘟嘟,瑰丽艳绿,光彩夺目,形态奇异,赏心悦目,展现了孔雀石的瑰丽身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 贴 士</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 孔雀石古埃及称为"神石",作为护身符,驱除邪恶,保护灵魂,不受邪气侵扰,平安幸福。孔雀石也具有“妻子幸福"的寓意,气质典雅,是一种高贵之石。孔雀石天然铜元素中的抗氧化酶能使皮肤细腻柔嫩,解除身体及情绪上的毒素,净化激活轮穴,强肝除毒,修复能量,提高自身免疫系统,改善性格,释放自身美好能量。</h5> <h1><b> 四 葡萄玛瑙石馆</b></h1><h3> 葡萄玛瑙石是海底火山喷发时形成的色彩斑斓,晶莹剔透,通体布满大小不一球状的玛瑙珠子,犹如串串葡萄的高硅质奇石。</h3><h3> 葡萄玛瑙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生长于玄武岩空隙及空洞中。多产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苏宏图的火山口附近。由于开采的原因,残破断裂较多,完整无裂无残的葡萄玛瑙石,是葡萄玛瑙石中的姣姣者。</h3><h3> 《百石缘博物馆》展出了内蒙古苏宏图及蒙古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的葡萄玛瑙石百余方,小则拳拳,大则1300多公斤。展出的葡萄玛瑙石色彩靓丽,完美无瑕,实属罕见,其整体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无可估量。堪称旷世奇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 综合石馆</b></h1><h3> 综合石馆分设了长江石黄河石馆、灵璧石馆、大化石馆、秦岭石馆、古铜石馆、藏瓷藏玉石馆等多个石馆。展示了不同地质构造下的地质形态。即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更有极大的科研价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 小品石馆</b></h1><h3> 小品石涵盖着观赏石中的各个石种,以其小巧而精美上位。石头虽小,其观赏、收藏、经济价值不菲,以小博大,堪称经典。</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 根雕根艺馆</b></h1><h3> 根雕根艺馆中展示了金丝楠木、黄金樟、崖柏、桫椤木等名贵树种大型根艺根雕,仅黄金樟大型根雕《金蟾献宝》就重十余吨,由此可见一斑。</h3> <h3> 实际上,《百石缘博物馆》还有一个馆,收藏了与赏石文化有关的书刊与文献。如贾平凹先生的《中国百石欣赏》一书的136篇手稿;《云林石谱》、《中国石谱》、《宝藏》、《中华奇石》、《中国图纹石》、《收藏》等古今观赏石书籍与期刊杂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9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观赏石协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授 予</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赏 石 艺 术</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保 护 示 范 单 位</b></h1> <h3> 观赏石不仅仅供人们欣赏,更承载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与科学研究价值,《百石缘博物馆》现已成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更是大、中、小学生的科学普及与观学研实践教育基地。</h3> <h3>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类的石文化源远流长。石头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宋先生全家人痴迷石头,几十年的心血凝结,汇集了大自然的奇珍,建起《百石缘博物馆》,"万古遗水滨,一朝入吾手",让这日精月华亿万年孕育的精灵与我们邂逅,讲述着远古洪荒的精采故事。适逢盛世中华,光大赏石文化,在丝路节点树起新的地标,让石头诉说古往今来,穿越历史的年轮,讲述着自然传奇。这里不仅有华国锋同志的题辞"民族魂";还有贾平凹先生的“天地精华 人间瑰宝";冯其庸先生的“万石富翁";王定国先生的“中华奇石";舒乙先生的“无言诗";邵华泽先生的"美在自然";二月河先生的“大荒山下旧精魂";屈武先生的“风云多变幻 金石不随波";史树青先生的"园无石不秀 室有石方雅";晏济元先生的“天地精华"等诸多名人名家数不胜数的题辞,既是对宋先生一家人数十年致力于收藏的精神与毅力的赞誉与肯定,更是对中华赏石文化的推崇与光大。</h3><h3> “震泽生奇石,沉潜得地灵",《百石缘博物馆》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上的赏石文化的一个节点,更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教育科普基地,"花到无艳始称绝",《百石缘博物馆》必将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靓点。</h3> <h3> 走进《百石缘博物馆》你的印象如何?</h3><h3> 石头会说话,数亿年的苍桑,日精月华,天造地化,灵性自然。</h3><h3> 她承载了什么?</h3><h3> 你拈花一笑领悟了什么?</h3><h3> 不会只是“震撼"那么单一吧?!</h3><h3> 亿万年的等待,与你邂逅,你会再来同她对话吗?</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石缘博物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借用陕西一句方言)</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嘹咋咧</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盛世长安 不乏神话</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恒心毅力 铸就传奇</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数珍稀的自然瑰宝</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文化伟绩</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的印象</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9 • 08 • 19</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 安 • 王 祥</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