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上篇)

云中子

<h1>  2014年10月21日,杭州国泰旅行社有限公司和区有关部门组织,开始了云南腾冲、瑞丽行。我们一行于11.45时,赴萧山机场集中,下午1.45时,乘坐民航8L9868航班,前往翡翠之乡、边陲重镇腾冲。中途经停云南首府昆明,傍晚6点半左右抵达,当晚入住观音塘社区河畔小区的腾冲观光酒店。</h1> <h1> 第二天即10月22日,游览观光的第一站,是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公园位于腾冲和梁河县境内,以古火山地质遗迹及相伴生的地热泉为特色。</h1><h3></h3> <h1>  腾冲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内,有97座火山体,其中火山形态保存完整(有火山口、火山锥)的有25座,火山锥类型多样。公园内有数级熔岩台地,主要有环火山口熔岩台地、环火山锥熔岩台地和裂隙溢出的熔岩台地,面积大、坡度平缓。腾冲火山熔岩构造景观主要有熔岩空洞、熔岩塌陷、熔岩流动和原生节理构造;火山碎屑岩可见熔集块岩、熔角砾岩和熔结凝灰岩;火山弹引人注目,主要有火山弹、火山角砾、火山灰、浮石、火山渣。其中火山弹形状各异,主要有纺锤状、面包状、麻花状。各种类型的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熔岩流堰塞湖泊等火山地貌十分显目,构成壮丽的火山旅游景观。</h1> <h1>  进入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内有详细的图片说明和引导地图。</h1> <h1>  腾冲国家火山地质公园内99座火山锥中,最负盛名的是地处县城23公里马站乡的大小空山,,是腾冲火山地质公园的主景区。小空山位于大空山的右侧,小空山高仅50来米,以低矮峻秀,郁郁葱葱而得名,海拔1937米,相对高度40米,火山口直径150多米,深47米。浑圆的椎体空空洞洞,看似无物,却盛满了大自然的无穷奥秘。</h1> <h1>  大空山以兀挺直刺苍穹而得名,海拔2072米,,火山锥高100米,火山口直径140米,深40米。大小空山相距不过数百米,形同一对孪生姐妹,相伴而生,均属截顶圆锥状火山,喷发后山顶留下宽落的火山口,呈锅状。</h1> <h1>  腾冲火山形成于距今约340万年到1万年间的上新世至全新世,其中距今约1万年左右形成的火山有4座。较早形成的火山熔岩由于遭受长期强烈风化,火山锥体大多破坏,仅保存6座仍能见穹丘地貌或火山山体的火山,部分是休眠火山。</h1> <h1>  腾冲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誉,地处世界瞩目的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地质构造带之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急剧聚敛的接合线上,地下断层非常发育,岩浆活动十分剧烈,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火山密集区之一 。</h1> <h1>  腾冲火山具有时代年轻、活动频繁、分布密集、种类较齐全和形成地质条件特殊的特征,地下岩浆至今仍在活动。它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沧海桑田巨变,多次岩浆喷发和多次构造旋回,留下了众多的地质遗迹,形成了奇丽壮观的自然景观。</h1> <h1>  腾冲龙川江畔,矗立着一大片火山爆发时喷出的未露于地表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柱状结晶,地质学上称为“柱状节理”,当地人则形象地叫它为“神柱”。地质专家经过调查认为,腾冲的“神柱”,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片规模最大、保存完整、年代最短的柱状节理。</h1> <h1>  柱状节理,传统理论认为其是岩浆喷发冷却形成的。火山喷发过程中,火山内部岩浆外溢,但同时外部岩浆冷却固结成岩会阻止下部岩浆的外溢,如果下部的岩浆积累了超过上覆岩浆所能承受的压力,就可以冲破外部冷却的岩浆而继续外溢,当下部的岩浆压力不足时,岩浆便留在火山通道中慢慢冷却。在这个冷凝的过程中,柱状节理和等温面就会随之发育。</h1> <h1>  黑鱼河位于腾冲火山公园的黑鱼河峡谷,与火山胜景柱状节理毗邻。黑鱼河是一条地下暗河,是腾冲火山运动后在熔岩流的作用下,岩浆堵塞地下河,使地下水流出地表的河流。黑鱼河,因出水口每年的夏秋时节都会流出成千上万条的黑鱼,故此得名。</h1> <h1>  黑鱼河巨泉,流量为1400立方米/秒,是腾冲最大的低温温泉,一年四季清澈见底,不但流量不减,而且股股水流各具特色。黑鱼河河水,是天然的优质矿泉水, 河水注入龙川江,与江水交汇时形成清浊分明的两种颜色,看着别有一番情趣。</h1> <h1>  黑鱼河的河水或激流四射,或平缓舒展,体现的是“清泉石上流”,激石水开花的胜景。</h1> <h1>  当天下午我们游览此行的第二站,北海湿地。北海湿地位于县城西北向,距城12.5公里,是1994年12月,国家首批公布的全国33处国家重点湿地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6.29平方公里,其中北海湿地面积0.46平方公里,水面面积0.14平方公里,海排面积0.32平方公里。</h1> <h1>  北海湿地保护区四面环山,地理位置特殊,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大片漂浮于水面的陆地,犹如五色缤纷的巨型花毯,具有生物复杂多样性、生产力极高的特征。同时,它还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观光价值与科考价值。</h1> <h1>  这里也是片奇特的水上草原,水草密密麻麻,根部交错在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草腐烂,新的长在腐烂的草根上,然后又腐烂,然后又长出新的,最后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各自浮在水面上,宛如一个一个的小草岛,通常有一米多厚,脱了鞋子赤脚走上“草岛”,感觉就像踩海绵一样柔软。据说当地人,经常把随意切开的一小块草排当竹筏子来划,去捕捞鱼虾;甚至还有人干脆在草排上开个洞,把鱼竿伸到那洞里钓鱼,其乐融融。</h1> <h1>  据说北海湿地,每年的四月中下旬,是最美丽的季节。那时,满目是成片盛开的紫蓝色的北海兰,美不胜收。而我们到达时的秋天,尽管草排颜色有些枯黄,但依然令人兴奋不已,空气里飘着草叶的清香,芦苇丛中不时传来嘎嘎的野鸭叫声,湖面上不时有游人初踩草排的惊喜呼声。若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只不过这片“大草原”,是漂浮在水上的。</h1> <h1>  金黄色的草排,翠绿的群山,衬托着蓝天白云,组成了一幅神奇绚丽的湿地风光图,令人印象深刻。</h1> <h1>  北海湿地公园一侧金黄色的草排旁有个小湖,湖中有黑白两只天鹅,白天鹅除红色的嘴巴外,浑身雪白,优雅的像个绅士。黑天鹅,红红的嘴巴配上黑黑的羽毛,黑白两种颜色本身就是绝配,再加上柔滑的羽毛光泽,显得比白天鹅还要漂亮。它们游弋在蓝色的湿地湖面,身边泛着环环相套的光圈涟漪,真的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h1> <h1>  北海湿地公园旁,还有手工艺艺人的表演。图中的这位女士,是位用竹丝编织防晒遮雨笠帽的艺人,看她的一招一式,就知是位手艺精湛,做工精细的好把手。</h1> <h1>  第三天即10月23日上午,游览我们此行的第三站,叠水河瀑布。进入景区,有一块介绍景区的平面示意图及景区简介石碑,石碑两旁有一幅对联:叠水如棉,不用弹弓花自散;节理似柱,无需斧凿自擎天。此联,比较好地形象说明了景区的特点。</h1> <h1>  叠水河瀑布高46米,是全国仅有的城市火山堰塞瀑布,崖壁上排列着奇妙的柱状节理群。瀑布河流是大盈江从北向南贯穿腾冲,在流经腾冲县城西地区时,遇到一个巨大的断层崖,水从左峡夺路而出,从46米高的崖头跌下深潭,响声如雷,水花四溅,形成了“不用弹弓花自散”的壮丽景观,然后继续奔涌向前。在气势磅礴的瀑布上,凌空架有民国二年(公元1922年)九月,滇西都督大理张文光创建的太极石桥。</h1> <h1>  据《腾冲县志》记载:民国元年,松园王姓设织机欲借水力,凿其石,石内现太极图,识沸腾。时邑人张文光为协都督捐款建石桥。名曰“太极桥”。此桥以江中大石为墩,上建一小巧玲珑之石亭,斗状盖顶,内顶镌“太极图”,亭外石匾镌刻“观瀑”二字,故称石亭叫“观瀑亭”。</h1> <h1>  信步太极桥上,临空观瀑,形如银河倒泻,又若万马驰骤,雷霆轰鸣,惊心动魄。瀑布对面,一峰独起山巅之上,是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永昌太守严时泰建造,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名将子龙一度扩建的观瀑楼台,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黎元洪题书,名其“龙光台”。台内两厢有刻石多方,都是名人学士的佳作。最为著名的是清代光绪进士、郡人寸开泰撰写的206字长联。</h1> <h1>  瀑布飞泻的崖顶,巨石蹲立,若龟似鳖,形态各异。太极桥下激流奔驰,破青崖,披白练,若银河倒泻,雪喷云飞,棉絮纷披;玉漱飞鸣,山谷应声,数百步外即闻水汽篜腾,日光射影,常现五彩虹霓;珠沫四溅,如同牛毛细雨,飞洒周围,常年不停。当地人士多用“龙洞垂帘”、“久雨不停”来形容它的特点。</h1> <h1>  叠水河瀑布景观,自古有名。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己卯年(公元1639年)4月16日来游,记道“其水从左峡中透空平坠而下,崖深十余丈三面环壁。水分三派飞腾,中阔丈五;左骈崖齐涌者,阔四尺;右嵌崖分趋者,阔尺五。盖中如帘,左如布,右如柱,势极雄壮”。“从西崖绕南崖,平对而立,飞沫倒卷,屑玉腾珠,遥洒人衣面,白日间真如雨花雪片”。</h1> <h1>  辞别叠水河瀑布,我们来到此行的第四站,参观瞻仰滇缅保卫战烈士陵园—国殇墓园。墓园位于腾冲西南1公里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占地80余亩,由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李根源上将倡导修建,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3></h3> <h1>  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反攻。远征军右翼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含远征军直属部队)强度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又在盟军配合下,围攻腾冲城,于1944年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腾冲。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6000余名,远征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h1> <h1>  腾冲国殇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策应密支那抗日作战取得胜利之后,为纪念功克腾冲的国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烈士陵园。</h1> <h1>  国殇墓园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构成。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其东北向的中轴线上,建有“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及墓园大门。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循石级而上,至嵌有“碧血千秋” 刻石的第二台阶。</h1> <h1>  腾冲国殇墓园忠烈祠:正前方挡土墙上,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台阶上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题名碑石,共9618人。</h1> <h1>  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2004年,在忠烈祠旁增设盟军墓地。2005年11月,国殇墓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9月14日,实行对外免费开放。2011年,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公布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3年8月,在国殇墓园东侧,改建滇西抗战纪念馆,收集展出抗战文物8万余件。2014年8月,入选第一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h1> <h1>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位于2013年8月15日开馆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西侧,全长133米,镌刻着103141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的姓名 </h1> <h1>  辞别国殇墓园,我们来到此行的第五站腾冲热海景区。腾冲热海景区,位于腾冲县城西南20公里处。在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热泉在呼呼向外喷涌。</h1> <h1>  腾冲热海景区,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有80余处,其中20个温泉群的水温,达摄氏90度以上。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腾冲热海这样面积之广、泉眼之多实属罕见。</h1> <h1>  热海景区这里青山环抱,一水喧腾,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东到忠孝寺,西连芭蕉园,面积约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种地热景观类型丰富。目前已开发了大小滚锅、哈麻嘴、美女池、狮子头、珍珠泉、鼓鸣泉、怀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10余个景点。图为美女池,又名“仙人澡堂”,由三股泉流汇聚而成,水温45摄氏度,水池清澈见底,池依石壁,石壁波澜如画,充满神秘色彩。</h1> <h1>  热海景区的温泉、汽泉,按化学成份来分,可分为碳酸泉、硫磺泉、硫酸泉等。在碳酸和硫磺泉区草木茂盛,一片青绿;而硫酸泉区,在一片热气腾腾,长约80米,宽约40米的地面区域内,到处是嘶嘶的响声,地表砂石裸露,寸草不生,人们不敢涉足,成为天然“禁区”。</h1> <h1>  热海景区气候温暖,空气清新,矿泉水明澈洁净,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对风湿、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皮肤病等数十种顽疾有独特疗效。热海景区内旅游服务、医疗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已成为旅游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于一体的上佳景区。</h1> <h1>  热海中最壮观的“大滚锅”,形如八卦,呈圆形,直径6.12米,池广约10平方米,水深1.5米。内有三个喷水孔,水温达摄氏96~97度,锅底水温达摄氏102度。走近“大滚锅”,可以感受到足底已经发烫,池内碧水急剧翻动,跃出水面尺许,形成硕大水花。因水温足够高,当地人在旁边将玉米、鸡蛋、花生等放入锅内煮食,生鸡蛋5分钟即可煮熟,其他食物也都立等可取,真当是别有风味。大滚锅是腾冲地热最著名的景观,大滚锅又称“一泓热海”,因盛产硫磺,又称硫磺塘。</h1> <h1>  珍珠泉:为热海景区内一双泉坑,是由众多喷气孔形成的凝结水坑,泉水温度达摄氏96度。泉中升起的凝结型气泡在水中形成串珠状,徐徐涌起,且在水面轻轻滚动形似珍珠,因而得名。</h1> <h1>  姐妹泉:是热海景区的主要温泉之一,与大滚锅一冷一热。姐妹泉两个泉眼并列,既像姐妹俩并肩而立,又形似一副眼镜,故又名“眼镜泉”。泉水晶莹透明,水温为摄氏94度。</h1> <h1>  面对热气腾腾的热海,人被感染显得格外兴奋,游客纷纷拍照留念。这不,我们也来了一张四人合照。</h1> <h1>  怀胎井:又名龙凤井,为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左右两个泉眼,也称新老两井。左井主男,右井主女,两井水温相差约摄氏40度 。井沿用青石围护,石栏上刻有十二生肖,传说已婚妇女喝此泉水,可早生贵子。而且无论你想生男还是生女,想要什么属相,只需站在井边相对应的位置和属相旁,再喝上几口井水,便可梦想成真,因此得名“怀胎井”。据科学研究证实,此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水氡含量特别丰富,对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舒张血管有很好的疗效。</h1> <h1>  告别热海景区,中饭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用餐,餐前趁上菜的间隙,随处转转,饭店旁的喷水池中,小块水草,犹如镶嵌在蓝色碧毯上的珍珠,引人入胜。</h1> <h1>  此处的龙井,不禁使人想起杭州的龙井,顿时有他乡遇家乡之感,倍感亲切。</h1> <h1>  公园里硕大的水车造型,颇具南国情调。</h1> <h1>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此行的第六站——和顺镇,共有两个景点,第一个景点是和顺古镇。</h1> <h1>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和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现称和顺镇。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h1> <h1>  百岁坊:和顺有三座,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坊。百岁坊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也是和顺一景。和顺共有牌坊9座,可惜均毁于“文革”。改革开放后,新建、恢复了和顺顺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洁、盛微幽光四座牌坊。</h1> <h1>  和顺古镇向来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使其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虽然现在和顺与其他地方一样,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在开客栈搞建设,但是当我们走进和顺古镇的一刹那,还是显得安静祥和 ,没有喧嚣。</h1> <h1>  和顺历史悠久,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当年随明初武将傅友德、兰玉、沐英等征金齿、腾越来的这些人,战争结束后,大多以军功得封,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他们身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然背井离乡,处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都侵润和保存了这批人带来的中原文化的精髓;同时,它又是个“外向型”社会,中原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h1> <h1>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建筑、纯朴的居民,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既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访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犹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地起到防滑的作用。</h1> <h1>  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1年)是和顺文化的摇篮,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文昌宫,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殿阁雄伟、雕梁画栋、石栏回环、气势轩昂。现被辟为腾冲神马(是民间进行祈福、禳灾、祭祀等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艺术馆、魅力名镇展厅。</h1> <h1>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青水秀,垂柳拂面,绿影婆娑。民国元老、李根源上将曾在诗作中赞赏和顺:“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h1> <h1>  和顺古镇中有两块国家领导人题词的大照壁,一块是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题词:“和顺和谐”。</h1> <h1>  另一块是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协主席李瑞环题词:“内和外顺”。</h1> <h1>  腾冲,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顺,就在“官马大道”之旁。因此,和顺是西南最大的侨乡,以华侨出国历史长,早在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侨属多,为国内人口的167.6%,而成为著名的侨乡。华侨分布在缅甸、印度、泰国、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10多个国家。</h1> <h1>  和顺古镇的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2、3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筑,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有“书香名里”、“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2005年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和顺以独特的6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中华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成功当选全国十大魅力名镇的第一名,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h1><h3><br></h3> <h1>  和顺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清光绪末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柏联集团将其原样搬至和顺,易地保护。总兵府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离古镇入口很近,目前是一座客栈,房间露台面朝湿地,有一条小河,景色优美。</h1> <h1>  来到和顺古镇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泓碧水绕村而过。改革开放后,和顺以文化为灵魂,以保护为基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展文化旅游,一跃成为云南著名的旅游胜地。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态村示范点。2003年,和顺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等联合推荐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h1> <h1>  古树群:和顺古镇自然生态优越,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颗,除了魁阁的两颗秃杉,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也颇具特色。古树群由7颗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5颗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h1> <h1>  这位女士坐在古宅门前的台阶上,追忆时光 ,品味历史,美滋滋地留下了自己的倩影。</h1> <h1>  挥别和顺古镇,我们来到古镇的第二个景点艾思奇故居。艾思奇故居位于和顺古镇水碓村,是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在大门头悬有“艾思奇纪念馆”匾额,在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艾思奇的生平事迹。</h1> <h1>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20年2月,诞生在水碓村故居。其父李日垓,是辛亥革命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艾思奇两岁就随父在外,青少年时代就参加了党领导的外围组织,1935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战后援会宣传部长、延安马列学院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央宣传部哲学小组指导员、边区文联执委等。解放后,当选为中国新哲学研究会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副校长兼哲学教研室主任等职。艾思奇是影响广泛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哲学著作,特别是《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两本书,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丰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论宝库作出了卓越贡献。艾思奇于1966年3月22日,因病逝于北京,享年56岁。追悼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送了花圈毛主席亲笔在他的悼词上添加了“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一语。</h1> <h1>  艾思奇故居,系一幢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楼房,建筑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较为精巧,高屋大院,串楼通栏,点缀西式小品阳台,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 古朴典雅。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h1> <h1>  3月24日第四天,早餐后我们乘车前往此行的第七站,游览边贸城市瑞丽。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东连芒市,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瑞丽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总人口20多万(2011年)政府驻地勐卯镇。瑞丽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中国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是中缅油气管道进入中国的第一站。</h1> <h1>  瑞丽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分旱雨两季,基本无霜,年平均气温21摄氏度,年降水量1394.8毫米,年平均日照233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是一块不可多得到热区宝地。这里的三角梅艳丽娇美,独具一织。</h1> <h1>  瑞丽为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国内贸易异常活跃,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瑞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它与中国友好邻邦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9.8公里,拥有两个国家级口岸(瑞丽、畹町口岸)两个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合作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边境口岸、边境通道可以“全天候”利用。各族人民世代往来,和谐相处。</h1> <h1>  瑞丽是中国重要的缅甸翡翠交易集散地之一,世界上95%以上的A货翡翠都产自缅甸,而缅甸翡翠大部分销往中国,所以临近缅甸的瑞丽市,占据了缅甸A货翡翠地理位置的先机。在1995年前,瑞丽翡翠成品销售还都比较零散,到了1995年以后,开始慢慢兴旺。目前,在全国四大珠宝市场中(瑞丽市珠宝交易市场、华丰珠宝玉石加工区、姐告玉城毛料交易区、新东方珠宝城),瑞丽翡翠销售量至少占50%以上。由于瑞丽翡翠的高端货品较多,因而吸引了很多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的顾客。瑞丽一跃成为全国4大珠宝集散地之一,以及全国最大、最早的缅甸翡翠交易市场,赢得了“玉出云南,玉从瑞丽”的美誉。图为女士们在珠宝商店,观看挑选自己中意的翡翠成品。</h1> <h1>  独木成林:生长在刚进入瑞丽市的320国道边,瑞丽姐勒乡的芒令寨旁,远远就可看到一片伟岸青翠,郁郁葱葱,高耸挺拔的榕树林,列队于路旁,就像在迎候远方的客人一样,这就是芒令著名的独树成林,瑞丽人称它为“迎客榕”。其实这片榕树林只是一株大榕树长成,因母株上的枝干在向四周生长的同时,也会向下长出气根,气根入土又长成粗干,经过千百年的生长后,就组成了眼前这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独树成林奇景。</h1> <h1>  据说这棵独树成林的“迎客榕”,并不是最大的,它在德宏州内只能排行老五,但它树型奇特,左右前后姿势多变,加之又在国道旁,所以为众多的影视专家所青睐,如《边寨烽火》、《孔雀公主》、《带手铐的旅客》、《西游记》等10多部影视剧都在此拍摄过外景,著名影星王晓棠在这树上打过秋千,刘晓庆、陈运和等均到此树林中流连忘返。</h1> <h1>  榕树在瑞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在山坝间、村寨里、道路旁都有种植。要么独树成林,要么榕树相连成片,这里的人们视榕树为神树,只种不砍。在德宏,榕树在所有树种中,占得比重最大。</h1> <h1>  当晚,我们在瑞丽的一家傣族餐馆用餐。这家餐馆建在一处水池上,景色优美。</h1> <h1>  餐馆进出通道的地上,堆满了具有浓郁傣族风味的各种用具。</h1> <h1>  餐馆的通道上种植着各种热带、亚热带花草植物。</h1> <h1>  餐馆对面,是一家漂亮的大型傣族商店。</h1><h3></h3> <h1>  10月25日第五天,早餐后我们游览此行的第八站,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莫里热带雨林景区位于潞西市、瑞丽市和陇川县交接区的瑞丽市一侧,瑞畹桥东北约5公里处。莫里又称“扎朵”,这里是负氧离子很高的一个天然森林氧吧。</h1> <h1>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是集热带雨林、宗教圣地、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热带雨林景区。“莫里”,是傣语音译,意为“美丽的瀑布”,古人称之为“扎朵”,是傣语地名,意即“盲管式峡谷”;缅语叫“八洞”;俗称“佛脚印”。</h1> <h1>  莫里热带雨林景区森林覆盖率达 96%以上,这里生长着1540种植物种类,479种花卉及香料,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达10多种。这里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全年基本静风,莫里河从北向南,穿过盆地流入瑞丽江,河流蜿蜒而过,溪水清澈透明,溪流两畔异石奇树,鸟语花香,景观清幽秀雅。</h1> <h1>  莫里景区古木参天,森林茂密,遮天蔽日,穿行其间,使人感觉凉风习习,神清气爽。</h1> <h1>  穿行于雨林中,除不时会遇到奇树异木,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外,还猛然间会看到有如白练的山泉,从蜿蜒曲折的岩石间叮叮咚咚咚,哗哗而下。</h1> <h1>  眼前的这颗大树伸出无数根叉,如有力的手掌,紧紧地环抱住一块数吨重的巨石,神奇而不可思议,这就是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著名的“树抱石”。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云游到莫里,手执禅杖,溯小溪寻源而上,忽见一巨石横陈河边,佛祖便盘腿打坐参禅,闭目合十,口中念念有词,那禅杖转眼间幻化变出一株参天古榕,长在巨石上,天长地久那古榕的根须盘织如网,将巨石环抱起来,竟成了难得的一景。</h1> <h1>  森林魔琴:这一根根笔直挺拔的须根,酷似琴弦。在这根系上往往还寄生着其他开着花的小植物,是热带雨林里独特的移花接木现象。</h1> <h1>  巨舞飞藤,藤树相交。</h1> <h1>  傣式佛塔:老态龙钟的大青树盘根错节,古榕树下有座金色的傣式佛塔,里面有块囤箩石,就是著名的佛脚印。据说原来佛脚印是露天的,小乘佛教重男轻女,女人只能在外面拜佛,不能进去到佛脚印处拜佛。有一次一个傣族小女孩不懂事,沐浴时将衣服晾晒在佛脚印上,佛祖得知认为是对佛的不尊重,就将佛脚印翻了个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佛脚印并不在上面而在底面。后来信徒们获知内情,便募捐在佛脚印石上建造了这座傣式佛塔。</h1> <h1>  佛脚印:据说在野象群中有一头全身皮毛为白色,并长着一对红象牙的大象,它长年护卫着佛祖,与佛祖相依为命。后来佛祖要离开大象到远方去解救信众的灾难。大象舍不得佛祖离去,但是佛祖为解救面临洪水掩没厄运的保山坝的黎民百姓,非去不可,临走前在大石板上踩了一个脚印,给大象作纪念。大象为了怀念佛祖,每天用象牙去拱佛祖的脚印。后在佛祖脚印大石板下流出了一股清凉的泉水,众生都捧为圣水。凡来涌经拜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喝上一口圣水。传说喝了佛脚圣水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求生子女、求发财、求家庭美满、求平安的,无不应验。佛祖脚印是在囤箩石头的底面,足印长96厘米,前掌宽43厘米,足弓宽33厘米,后跟宽52厘米。信众涂以金粉,愈发栩栩如生。佛脚印,在南亚、东南亚佛教界享有盛名。</h1><h3><br></h3> <h1>  佛脚印不远处建有座大佛寺,供奉释迦摩尼佛,每逢佛教节日,信徒、香客络绎不绝。</h1> <h1>  佛泉圣水池: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莫里修行时,大象为了让佛祖沐浴,用象牙挖掘了一大一小两个池子,大的供佛祖沐浴,小的供佛祖洗脸。为使池水温度适宜,大象用鼻子将火山石推人池中,使池水始终保持地表温度摄氏50度左右。</h1> <h1>  佛泉圣水池旁的三角梅,花型巨大,色彩艳丽。</h1> <h1>  绿荫遮天蔽日,幽谷深邃,泉水欢歌。</h1> <h1>  莫里瀑布,又称“扎朵瀑布”,位于莫里峡谷尽头,藏于山峦叠翠、万木峥嵘、双峰对峙的广弄山和广马山之间的热带雨林深处。清澈的泉水从60多米高的悬崖陡壁倾泻而下,似一匹巨幅白绸在空中迎风飞舞,高峰悬崖间雪飞云涌,响声雷鸣,瀑布下又有温泉涌出,景观十分奇特。莫里瀑布为德宏乃至滇西南落差最大瀑布。我们游览时处于旱季水量较小,若雨季水量大时,瀑布则更为壮观。据说此地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3万多个,是生命健康之区。</h1> <h1>  飞流直下的莫里瀑布前,来一张难得的合影,以志这趟令人难忘的热带雨林游。</h1> <h1>  用慢速拍摄的莫里瀑布局部景观,呈现的是另一幅印象</h1> <h1>  离别莫里热带雨林景区,前往我们此行的第九站,游览畹町桥。畹町桥,又称畹町—九谷桥。建于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与国际往来唯一陆上通道的界河桥,因而名声大噪。桥对面就是缅甸的九谷市,桥下流淌的小河叫畹町河,是中缅两国的界河,可谓一桥两国。它像一条友谊的彩带,把中国畹町和缅甸九谷两座边城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城两国”的格局。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期间,同缅甸总理吴巴瑞及中缅两国政要,从畹町桥步行进入畹町,下榻建于1954年的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因此,畹町桥是周总理唯一步行出国访问过境的地方。</h1> <h1>  畹町桥面,矗立着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中缅国界,请勿跨越”告示,中缅两国人们,只要各自跨过桥面,就到了对方的国境。</h1> <h1>  畹町桥头花坛草地上,静静地卧立着一个高大的石碾子 ,上面刻着四行字:“万众筑血路,技工谱丹心,远征壮歌行,铸就抗日功”。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20多万民工和3000多名技术工人,运用原始工具,历时9个月 ,修建滇缅公路时,留下的遗物。</h1> <h1>  畹町桥头,一家商店门前的根雕作品。</h1> <h1>  畹町桥头,一家珠宝店里的一块亿万年前的化石。</h1> <h1>  结束了畹町桥最后一站,我们就车赴芒市机场,搭乘航班返回昆明。第二天10月26日,早餐后就赶往机场,乘坐8L9867航班返回杭州。再见了,腾冲、瑞丽;再见了,云南。飞机舷窗下,云南的山山水水,一览无余。感谢全程导游吕健和地接导游杨丽珠及大巴司机的热情服务,感谢一路同欢乐、共辛苦的老领导和团友。</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