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峨眉山① 古庙闻梵音

川东人

<h3>在家闲得发慌,早就想走一趟峨眉山了。我是一个说走就走的人,不必和别人商量,2015年金秋十月,我背上背包,来到了峨眉山,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徒步峨眉山行动。</h3> <h3>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部,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四川风景名胜区。由于来到峨眉山已是下午,就住在离报国寺很近的一家旅店。放下背包后就出来走走看看。</h3> <h3>“圣积晚钟”原为“峨眉山十景”之一。今圣积寺已不存在,里面的铜钟是明代嘉靖年间别传禅师募资铸造。高2.3米,唇径2米,唇厚10厘米,重12.5吨,钟唇为12缺荷叶形。该钟曾悬挂在南门外的圣积寺内。早晚撞击,声音宏亮,半夜撞击,15公里内也能听见。佛教认为钟声可以“警醒顽愚”。听见钟声可以自我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规正自己的行为。所以寺里的钟颇有讲究。这口铜钟便是峨眉山的佼佼者,被誉为“巴蜀钟王”,是一件很珍贵的文物。</h3><h3><br></h3> <h3>沿着林荫小道来到了报国寺。<br></h3> <h3>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h3> <h3>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h3> <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维修、扩建的次数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庄严。</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p> <p class="ql-block">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p> <p class="ql-block">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儒、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现在的报国寺家大业大,庙大欺客,即使是持有皈依证的佛教徒进寺也要购买门票,因此报国寺资金雄厚,寺庙里的和尚都很富有。</p> <p class="ql-block">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p> <p class="ql-block">由于报国寺的名气所在,成了峨眉山下最受游客香客欢迎的寺庙。</p> <h3>报国寺殿宇雄伟,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贤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级升高。</h3> <p class="ql-block">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佛教于公元一世纪即传入峨眉山。</p> <p class="ql-block">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甚深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报国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这里寺周楠树蔽空,红墙围绕,伟殿崇宏,金碧生辉,香烟袅袅,磬声频传。</p> <h3>报国寺还设有峨嵋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种陶瓷、玉石、文献、字画、金属器皿和战国时代出土的兵器、工器等。沿普贤殿石阶而下,至七佛殿右侧,是峨眉山佛教协会,再下至大雄殿右侧,为新建的“祇园”,是接待国内外佛教团体和讲经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通过隔墙圆门,便是“花影亭”,里面有池有亭,有珍贵的花木。步入其中,劳倦顿清,心静神安。再步出弥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钟楼、法物流通处,右有鼓楼和茶园。</p> <h3>报国寺就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园林建筑寺庙,在里面能够欣赏到很多的古建筑风貌,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博物馆。在报国寺里转悠了几个小时后,我出了报国寺前往临近的伏虎寺。</h3> <h3>伏虎寺,又称神龙堂、伏虎禅院、虎溪精舍,位于四川峨眉山山麓,与报国寺相邻。</h3> <p class="ql-block">晋代为一小庙,唐代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p> <p class="ql-block">宋朝时为“神龙堂”,明朝被毁,清朝顺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后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康熙皇帝曾为伏虎寺题写的“离垢园”。</p> <p class="ql-block">那座高大的木质斗拱“伏虎寺”牌坊下面,有一条虎溪,水声潺潺,迂回林中。</p> <h3>溪上横架着“虎浴”、“虎溪”、“虎啸”三道廊桥。整洁的石级曲径,将把你们引入密林深处。</h3>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成片的桫椤树,是大型木本蕨类植物,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植物。由于地球历史的变迁,桫椤几乎全部毁灭,在峨眉山复杂地形的庇护下,这片桫椤树得以保存至今。</p> <h3>过了“虎啸”桥,便是一片楠林,浓荫蔽天,高坡处矗立着“布金林”牌坊。</h3> <h3>“布金林”是僧人根据佛经故事取的。穿过牌坊就是“虎溪精舍”了,即伏虎寺。布金林为峨眉山的四大禅林之一。系清代僧人寂玩和尚依《大乘经》一字一株植树成林,计10.9万余株。楠木森森,古柏遮天, 古蕨苔藓如毯覆地,佛气氤氲,弥漫山林寺周。置身其间,仿佛面朝佛祖,心生佛缘。</h3> <h3>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又因为传说树林中多有虎患,于是建立"尊胜幢",其外形制作像塔一样,上刻梵咒,放在无量殿前。</h3> <h3>寺内建筑,历经朝代兴废,也曾几度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 现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该寺随之成为中国较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h3> <h3>由于伏虎寺是著名的尼姑庙,全国各地的比丘尼都会来此地朝山拜佛。</h3> <h3>眼前这位老尼就是来自上海城隍庙的主持师太。</h3> <h3>进入寺门便是弥勒殿,过了弥勒殿就是离垢园。</h3> <h3>离垢园牌匾上的三个大字,是清朝康熙皇帝来此时,亲笔所题写的.从离垢园看庭院四周的屋顶上,一年四季都没有枯枝败叶,整个寺院无尘无垢,被世人视为奇迹,所以称为"离垢园"</h3> <h3>伏虎寺还供奉着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的护法神,所在说释迦牟尼佛入涅时,邪魔把佛的遗骨抢走,韦陀及时追赶,奋力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h3> <h3>穿过离垢园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的,在殿前有很多长明灯,也叫做佛前海灯,寺宇建筑构成若干个四合院,随意性很强,但有一点很具有代表性的,完全带有川西民居特色的烙印。</h3> <h3>峨眉山地处盆地西南,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大,工匠来自民间,民间建筑与寺庙建筑手法相融,重檐,单檐,歇山,悬山,硬山并用。小青瓦,木皮屋面,素脊,几近院落,一般以主殿"大雄宝殿"为主。</h3> <h3>大雄宝殿在伏虎寺的中轴线上,而纵轴线上的建筑也是各有千秋。</h3> <h3>伏虎寺大雄宝殿整个殿宇气势雄伟,雕梁画栋,其实一般佛寺内很多殿堂都是以所供之佛或菩萨命名,但是所有寺庙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的殿宇称作"大雄宝殿",这是取大雄无畏之意。</h3> <h3>罗汉堂地处伏虎寺的最高处,最早修建于清朝,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h3> <h3>神奇的是,寺中殿宇虽然被参天古森所覆盖,屋顶却终年不见一片落叶,因此清康熙皇帝曾经题赐匾额“离垢园”。</h3> <h3>形成这一罕见景色的原因,据说是特定的地势,伏虎寺寺居山凹之中,山风浩荡,风在这里形成了涡流,类似水中的旋涡,这股风扶摇直上,将落在大殿屋顶的落叶带走了,自然清除了屋顶落叶。</h3> <h3>华严宝塔是在伏虎寺大雄宝殿的左上方,这个塔铸造于明朝万历十三年,华严宝塔是伏虎寺的镇寺之宝。这样一座精美而巨大的铜塔铸造于将近八百年前,而且是一次铸造完成,整座塔高度有5.8米,塔身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h3> <h3>峨眉山同时也是中国的武术之地,大名鼎鼎的峨眉拳派就出自这里。</h3> <h3>在伏虎寺的一个小广场上,一位武术爱好者正在练习,峨眉派是中国武术中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在中国武术界中享有盛名。</h3> <h3>这里密林掩映,上有萝峰岭,每当晴日即有淡云轻抹,形成一大景观,故称“萝峰晴云”,为原“峨眉山十景”之一。</h3> <h3>参观完毕伏虎寺,我又原路返回。</h3> <h3>这里的时空仿佛定格在那遥远的年代,处处透出古老的信息。游完了报国寺伏虎寺后,我回到了旅馆,为明天的登山做好准备。</h3> <h3>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天空一片黑色,我们就开始了登山的历程。摸黑经过报国寺伏虎寺后,辗转腾挪来到了这里。</h3> <h3>我们从雷音寺下面经过。雷音寺原名解脱庵,亦名观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无瑕禅师创建,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说法,声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该寺居高岗,倚危崖,傍坡路,打破寺庙建筑的正规格局,巧构虚脚吊楼,建成一座精巧别致的民间小四合院式的庙宇,隐藏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之中。</h3> <h3>峨眉山的寺庙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宫庭、官府、宅弟的某些建筑特点,又融进了民宅的建筑形式。</h3> <h3>峨眉山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闻名于世,被称为“蒙山之首”。汉晋辞赋中开始出现峨眉之名,我国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北魏的郦道元在其著名的《水经注》中云: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两山相峙如蛾眉焉。”</h3> <h3>《犍为郡志》描绘得更加绘声绘色:“此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真如螓首如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因用于山名,故后世谐音为“山”字旁的“峨眉”,峨眉山的名称大概就由此而来。</h3> <h3>雷音寺上行2.5公里,即纯阳殿。此殿玲珑古雅,后倚赤城山,前瞻金顶,可观晴云雨雾。殿前古楠银杏,遮天蔽日,即使酷署盛夏,亦无炎热之感。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四川御史卫赫瀛创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四川监察御史刘宗祥增修,改名为纯阳吕祖殿,殿内供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清初,道士绝迹,道教的纯阳殿由佛教的僧人接管,不过名称仍叫“纯阳殿”。</h3> <h3>峨眉山登山道路全长六十多公里,不仅道路漫长,而且崎岖。全程不仅有众多的寺庙,还有不少的村庄民宿农家乐。</h3> <h3>由于徒步登峨眉山的游客越来越多,沿途不少农家都兴建起了旅店餐馆农家乐,而且生意越来越好。</h3> <h3>穿行在峨眉山的登山道上,一阵清风扑面而来,风过之后留下一股野花香味。路边的凉亭没有能够留住一个游客的脚步,却见证了登山客的艰难历程。</h3> <h3>站在路边就能够看见峨眉山金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h3> <h3>峨眉山的落差很高,登山道的起点报国寺海拔仅仅只有533米,金顶万佛阁的海拔却达到了海拔3099米,峨眉山垂直高度竟然达到了2566米,所以说攀登峨眉山不仅是体力的竞技,更是毅力的表现。</h3> <h3>峨眉山终年常绿,从山麓到山顶可分为亚热带、温带及亚寒带气候,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山顶与山脚的平均温差为摄氏14度,加之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它既是琼花瑶草的王国,又是珍禽异兽的乐园,景区植被覆盖率近达90%。</h3> <h3>全山有5000多种植物,高等植物就有3200多种,相当于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占四川省植物物种的1/3,其中以“峨眉”为词头的物种多达100余种,是名符其实的“植物王国”。</h3> <h3>特别种属有距今1亿多年到7千万年的孑遗植物,有著名的杪椤,大家都知道是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珙桐,又名鸽子树,每年四月花开的季节,远望如群鸽栖树,非常漂亮。</h3> <h3>据说,美国白宫外的珙桐树便是从峨眉山移栽的。另外还有洪椿、银杏、连香树等珍稀树种,大家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身影。</h3> <h3>这众多的植物不仅给峨眉山染上了秀色,而且还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乐园,全山共有2300多种动物。</h3> <h3>其中珍稀特产物种和以峨眉山为模式产地的有157种,目前属首批国家级保护的有29种,占全国保护动物总数的12.08%,真是当之无愧的“动物乐园”。</h3> <h3>纯阳殿左去3.5公里,就是圣水阁。明万历末为“神水庵”,清初为“圣水阁”,也称“神水阁”。因阁下有一小池,泉水从山谷中溢出,名为“神水”、“玉液”。传能治病,远近闻名。</h3> <h3>现在的圣水阁是1992年释家弟子捐资重建的,殿宇四重:观音殿、弥勒殿、大雄殿、普贤殿,建造精美。四周树木山石池泉构成自然的山水园林,池畔有一巨石,上镌“大峨”二字,传为吕纯阳书。“福寿”二字,传为五代宋初道士陈抟书。还有“神水”二字,是明代御史张仲贤书。</h3> <h3>广福寺,位于牛心岭下、宝现溪侧。宋时建“牛心院”,后倾圮。明万历年间重建,取“广种福田”之意 更名为“广福寺”。寺内有观音、大雄二殿。20世纪末,居士捐赠观音、阿弥陀佛、地藏菩萨、文殊菩萨等四尊汉白玉造像,与原有的释伽牟尼玉佛,组成玉佛殿供奉,成为全山唯一以玉佛组成的殿堂。</h3> <h3>峨眉山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它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h3> <h3>峨眉山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 、 植物王国 、 动物乐园 、 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 之美誉。</h3> <h3>唐代诗人李白诗曰: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明代诗人周洪谟赞道: 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 天下名山 。</h3> <h3>这里是清音阁,是峨眉山一个重要的景点。清音阁又称卧云寺,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海拔710米,唐时名牛心寺(现在的牛心寺为后牛心寺),明朝初年,僧人广济将其改名为“清音阁”</h3> <h3>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接王亭”;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气势逼人,居高临下,山环水绕,景色优美。</h3> <h3>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中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有峨眉山十景之一的“双桥清音”。</h3> <h3>清音阁,又称卧云寺,以晋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诗意而取名“清音阁”。该处是唐僖宗年间慧通禅师修建,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h3> <h3>在清音阁,可看到山光水色,闻到花草芬芳,听到流泉清音,触摸到亭台碑石。它集中了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使游者获得峨眉风光总体的审美感受。古今游人多称誉为“峨眉山第一风景”。</h3> <h3>阁下有双飞亭,左右各有桥,如鸟翼飞凌,故名双飞桥,亭下二水汇流处有一巨石,高丈许,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银涛喷雪,水声如雷。亭下还有碑,乃明人所题“万古清音”四字。</h3> <h3>从清音阁往上走,路边岩壁上一排排的雕塑出现在眼前。</h3> <h3>回来查资料,没有发现有关这些雕塑的记载。</h3> <h3>从雕塑手法上看,这些都是现代作品。</h3> <h3>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峡谷幽深,溪水清澈,这里有满山遍野的森林,更是峨眉山猴群的栖息地。</h3> <h3>古往今来,峨眉山就是人们礼佛朝拜、游览观光、科学考察和休闲疗养的胜地。峨眉山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游人不绝,永葆魅力。</h3> <h3>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天下,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气象万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h3> <h3>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 金顶祥光 、 象池月夜 、 九老仙府 、 洪椿晓雨 、 白水秋风 、 双桥清音 、 大坪霁雪 、 灵岩叠翠 、 罗峰晴云 、 圣积晚种 。</h3> <h3>现在人们又不断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无不引人入胜。</h3> <h3>进入山中,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峰回路转,云断桥连。</h3> <h3>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佛教于公元1世纪即传入峨眉山。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h3> <h3>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h3> <h3>秀甲天下的峨眉山,终年常绿,素有 古老的植物王国之美称。由于特殊的地形,充沛的雨量,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土壤结构,为各类生物物种的生长繁衍创造了绝好的生态环境。</h3> <h3>因此在方圆15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长着高等植物3200多种,有人说峨眉山植物种类的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这些植物为峨眉山披上秀色,还给各类动物创造了一个天然的乐园。</h3> <h3>涧深谷幽,天光一线。万壑飞流,水声潺潺。我们踏上了一条通往一线天的河滩小路。</h3> <h3>仙雀鸣唱,彩蝶翩翩。灵猴嬉戏,琴蛙奏弹,奇花铺径,别有洞天。踏足这条小道,全身顿时清凉,一解先前的疲乏和闷热。</h3> <h3>峨眉山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16多万游人前去旅游。近年来年均游客都在150万人次左右,峨眉山已成为四川省的黄金旅游线路之一。</h3> <h3>峨眉山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有几万的游客,以至于景区交通车都忙不过来。但是从登山道徒步上山的游客不足两百人。</h3> <h3>离开了河滩小道,再前进就来到了一线天景区。</h3> <h3>峨眉山一线天,又名白云峡,位于牛心岭下,从清音阁至一线天,沿着小溪西行上山,山径在溪两岸迂回曲折。</h3> <h3>行至“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极深处,有一峡谷,名白云峡,峡外开阔明朗,峡内幽深清凉,峡内外温差较大,感受强烈;进入峡谷昂首望去,两面险崖绝壁,斜插云空,透过疏藤密蔓、枝梢叶尖,露出蓝天一线,高200余米,宽约6米,最窄处仅3米,只容两人侧身而过,此景即为“一线天”。</h3> <h3>沿途两岸瀑布轰鸣,山鸟吟唱,野花点染,怪石峥嵘,山道曲曲弯弯,随着溪流峰回路转,颇有“曲径通幽”之感。黑龙江栈道穿过峡谷,长130米,回廊宛转,路面整洁,平坦安稳。峭壁上还残留着无数洞眼,为昔日憎人架设栈道所遗。</h3> <h3>传说“药仙”孙思邈当年隐居牛心寺时,这潭碧水即为他生活之用,故又名“淘米泉”。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过此,赋诗曰: </h3><h3>双溪疑从银汉下,我欲穷源问仙舍。</h3><h3>飞澜溅沫漱篮舆,却望两崖天一罅。</h3><h3>疏疏暑雨滑危梯,策策山风掖高驾。</h3><h3>幽寻险绝大奇生,莫笑退之号太华。</h3><h3> 峡谷外边有一凉亭,游客到这里都要好好休息一下,因为继续前进就要进入峨眉山的第一个猴区了,在进入猴区之前,先在这里整理一下背包,不给猴子有可乘之机。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集在峨眉山生态自然猴区见!各位,再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