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龙川胡氏宗祠

唐时超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乡间阡陌之中座落着大大小小的宗祠(又称祠堂)。宗祠是宗族供奉先祖、安顿先祖灵魂和祭祀先祖的祖庙,也是宗族事务活动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既是家族的圣殿,又是家族的族徽。它代表着一种家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儒家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宗祠兴于汉代,盛于明清。它集族权与神权于一体,具有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国内的宗祠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皖南、苏南等比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域。无论在什么地方,宗祠都是城乡中规模比较宏大、装饰比较华丽、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体。</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我再次行江南之旅,有幸瞻望久负盛名的龙川胡氏宗祠。导游兼司机陪送我冒雨到了龙川。到了之后,方知道龙川胡氏宗祠竟然还是胡锦涛主席的族祠。自然要瞻望胡锦涛主席的老宅——他的祖父胡炳衡老先生的故居。因为不对外开放,只好在外面望着这座普通的老宅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龙川是古徽州绩溪县的一个村落,胡氏宗祠座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远在晋代,胡氏的先祖胡焱开始在此定居。一千多年来,龙川的胡氏家族先后有十多人中了进士。在家族最辉煌的明代,出了两位六部尚书——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延续到当代,胡氏家族的传人胡锦涛先生荣任了共和国主席。</p><p class="ql-block">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明嘉靖25年(1547年),里人兵部尚书胡宗宪倡导捐款扩建。清光绪24年(1898年)做了一次大的修缮,主体结构、内部装饰仍保持了明代的艺术风格。宗祠坐北朝南,以山带水,前后三进,气势飞动。它是由照壁、泮池、广场(又称露台)、门楼(一进)、天井、廊庑、正厅(二进)、厢房、寝楼(三进)几部分有机地组合成的一个规模巨大、相互连接、配合的建筑群体。平面布局上,宗祠的长度正好是宽度的两倍,展现了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理性精神;空间上保持了严谨均衡、灵活舒畅的格调。宗祠占地1724平方米,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宗祠的照壁与门楼相距25米,被视作泮池的龙川溪从照壁和门楼之间流过。这样的布局,既顺应了自然环境,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由此构成了宗祠空间上宽松、和谐、舒畅、均衡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泮池与门楼(一进)间有100余平方米广场。宗祠场基和广场场地、阶挥、栏杆,均由清一色的花岗岩雕砌、铺设而成。</p><p class="ql-block"> 宗祠的一进是一座宽22米的高大门楼。门楼前、后两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结构严谨,布局匀称。方梁梁面雕刻有精致图案,前向中间一梁为“九狮滚球遍地锦”,后向中间一梁为“九龙戏珠满天星”。</p><p class="ql-block"> 门楼后面是天井,天井进深13.77米,宽13.10米,天井地面由花岗岩铺就。20根石柱和20根月梁相配接,列于天井四周,擎起东西两廊和一、二两进的南北房檐。</p><p class="ql-block"> 过天井是二进,二进是祠堂的正厅。正厅进深17.47米,宽22.16米,高9.3米,为抬梁穿斗式木结构。由14根围粗1.66米的古银杏圆柱架着19根冬瓜梁构成大厅的主体骨架,使大厅显得轩敞高阔,飞檐飘逸,气势恢宏。大厅上首正中悬挂着正襟危坐、神采奕奕的胡氏始祖的肖像。正厅每根屋梁的两端皆配有楕圆形梁托。正厅两侧为高近4米的窗门;正厅上首是一排落地门窗。正厅内处处雕饰如画,各种花鸟鱼虫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三进是寝楼,寝楼有上、下两档,与中进相间一狭长天井。寝楼用作供奉烈祖烈宗的牌位,显得肃穆、寂然。据导游介绍,寝楼内已陈列着胡锦涛主席的祖父胡炳衡老先生的牌位。</p><p class="ql-block"> 龙川胡氏宗祠享有“木雕艺术殿堂”的美誉。它的木雕主题鲜明,气韵生动,艺术精湛,内涵丰富。各个建筑物的大额枋、小额枋、斗拱、枫拱、雀替、梁托、平盘头、槅扇、柱基,甚至小小的梁脐,无不精雕细镂,臻于至美,以展现胡氏家族的审美情趣,表达其希望与追求。用代表传统道德观念的戏文人物,用象征吉祥如意的龙狮动物、松柏翠竹、蝙蝠鹿兽、荷花博古、如意菱纹等一件件精致秀丽的木雕艺术作品,把先祖们的精神和情感带进了宗祠,为巍峨壮阔的宗祠增添了逸秀美感和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龙川胡氏宗祠以典型而强烈的徽派建筑风格,屹立在中国古代建筑之林,其厚重的建筑文化内涵让人惊叹,让人景仰。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h3>  瞻望龙川胡氏宗祠,在景仰它蕴涵的胡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和厚重文化、赞叹它的建造和雕刻艺术之余,不禁感慨万千!</h3><h3> 伟人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把祠堂的代言人——族长的族权,与政权、神权、夫权,一起列入封建宗法制度,并尖刻地批评它们“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所以共和国成立后,宗祠被废绌,被取缔;十年文革动乱,宗祠遭彻底毁坏。龙川胡氏宗祠能完好保存下来,实在不容易!</h3><h3> 乡间阡陌中的宗祠,是宗族的圣殿。一代代传人在宗族的祠堂里序昭穆、崇功德、敬祖尊亲、追远睦族、遵族规循家法,犹如枝叶在吸纳来自根的滋养。</h3><h3> 一座座宗祠,尽管轮廓、眉眼不同,却都有着庄重肃穆和威严和睦的神态。年复一年,它们从庒重的仪式、叩拜的身影、喃喃的低语、静寂或轰烈的尘烟中接受跨越千百年不渝的供养。这供养不是单向度的逆时光而上的反哺,而是双向度的。蕴含在仪式、身影、低语、烟尘这些简单的供养之中的,还有自远古的先祖而来的绵长丰厚的滋养。这滋养便是另一个向度和另一层意义的供养。</h3><h3> 建于汉代至明清的宗族祠堂,极少有挺而不朽的。木质构件和砖石场基与身躯,抗不住风雨的剝蚀、虫蠹的噬咬、时间粉尘的掩埋,抵不过朝代更迭、兵燹炮火、人间动乱的肆虐和破坏。然而能保存下来的就是珍贵的!其珍贵,不只是可见、可触的楼宇、雕花、字画、匾额,更有蕴涵其中那些飘浮的影像、记忆、追念,以及意志、训导和劝诫。</h3><h3> 古代中国,人们聚族而居。姓氏如同一根无形的锦线,把有着相同血脉、亲缘的人们维系在一起,聚集在一起。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迁徙,在千徙中不断繁衍,足迹遍及中华和世界,支脉庞大,子孙众多,而姓之一字,派之一脉,始终是彼此“相认”的依据。这“相认”,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沟壑。每个年头的重要时间节点,大家从天南地北聚在一起,以庄重肃穆的仪式祭祀同一先祖,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和敬仰,对贤德的认同与追慕。这就是一个宗族绵延千年不变的信仰。这信仰一直在宗族的血管中流淌,流淌。</h3><h3> 祭拜先祖的处所,就是人们从小依傍的宗族的宗祠。宗祠承载着子子孙孙对先祖的思念之情,延续着从古至今关于天地人伦的朴素之理。每一次归来,每一次祭拜,如同清水洗尘,洗去精神的尘垢,让心灵再一次获得力量和滋养。</h3> <h3><br></h3><h3><br></h3><h3> 龙 川 胡 氏 宗 祠 图 片</h3> <h3> 一 . 胡 氏 宗 祠</h3><h3> 1 . 龙川的地理环境和胡氏宗祠在龙川的方位</h3> <h3> 2 . 胡氏宗祠外景</h3> <h3>胡氏宗祠西南前向外景观</h3> <h3>胡氏宗祠前向外景观</h3> <h3> 3 . 胡氏宗祠门楼——一进</h3> <h3>门楼前向上部外景观</h3> <h3>门楼室内景观</h3> <h3>门楼后向外景观</h3> <h3>门楼后向与西廊庑</h3> <h3>门楼后向与东廊庑</h3> <h3>门楼后向与天井</h3> <h3>从大厅内看到的门楼、天井和东、西两廊的景观</h3> <h3> 4 . 胡氏宗祠门楼与正厅之间的天井与廊庑</h3> <h3>连接门楼与正厅的东、西廊庑</h3> <h3> 5 . 胡氏宗祠正厅——二进</h3> <h3>正厅前向外景观</h3> <h3>正厅内景</h3> <h3>正厅上首悬挂的龙川胡氏家族始祖的肖像</h3> <h3>大厅梁柱的结构体系</h3> <h3> 6 . 胡氏宗祠寝楼——三进</h3> <h3>寝楼的扁额</h3> <h3>寝楼前向外景观</h3> <h3>寝楼有上下两档(两层)</h3> <h3>寝楼与大厅之间的狭长天井</h3> <h3>寝楼内陈列的烈祖烈宗的牌位</h3> <h3>胡氏家族族系简谱</h3> <h3> 7 . 胡氏宗祠雕刻艺术</h3> <h3>大、小额枋雕刻艺术</h3> <h3>梁托、雀替、平盘头雕刻艺术</h3> <h3>斗拱、枫拱雕刻艺术</h3> <h3>槅扇雕刻艺术</h3> <h3>柱基雕刻艺术</h3> <h3><br></h3><h3> 二 . 龙 川 掠 影</h3><h3><br></h3><h3><br></h3> <h3> 1 . 奕世尚书坊</h3> <h3> 2 . 胡锦涛主席的祖父胡炳衡老先生的故居</h3> <h3>胡炳衡老先生故居前的小径和花木</h3> <h3> 3 . 龙川小街一景</h3> <h3> 4 . 流经龙川,并视为胡氏宗祠泮池的龙川溪</h3> <h3> 5 . 龙川东边的登源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