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探安师星空

亮之

<p>  笔者驱车从无锡办事赶到安亭,只为了近距离探望曾经工作5年的地方,再看一眼阔别32年的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只为了走进虽已消失却仍然活在群里的“安师星空”!</p><p> 路上只问中老年人,因为上了岁数的人才会知道这里曾经很偏僻、这里曾经有过远近闻名的“安师”!在颇为热闹的民丰路1118号那里终于找到了方位感尚存的原校址,但那块校牌却赫然改写为“普陀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服务中心”字样。</p> <h3>  当午正偏西,校门口外向西望去,这就是当年我画《通往嘉定(外冈)之路》的角度,除余晖外,似乎景物全非!而向南往上海(安亭镇)的路则被彻底规划掉了……</h3> <h3>  从校门口往里(北)看,感觉校门口连同这条路向西移了足有20~30米并往外(南)推了30~40米,因其正对着那栋行政办公楼西端而非东端!20年前学校关门了,眼下的大门难道也跟着跑偏了?……</h3> <h3>  从吴跃军校友刚发来的卫星航拍平面图中可以清晰看出,移校门并切去校园东南隅一角是生生为了给一旁新开辟的新源路开道让路!其实原大门还在,只是顶在右下边上因不便而废弃……至于后面那条河好像还健在,想必曾尽收我画里的河对岸打谷场及周边小桥流水人家早已不复存在啦。</h3> <h3>  进校园往西看,曾邀同事朱小平、牟建庆诸位在野塘里抓鱼捕蟹之地变成了漂亮的大花园。</h3> <h3>  向东北方向瞧,是原来音乐教研室及其琴房(楼)以及几栋不认识的“新大楼”。楼还是原来的楼,阳光还是那样的灿烂,但人去楼空、更没了悦耳动听的琴声、歌声,要么死寂一片、要么时而传来十字路口车水马龙的喧闹声。</h3> <h3>  虽破犹存的行政办公楼最东端是学生会团委办公室。虽然楼梯只有当中间一个,多有不便且不符合消防逃生安全条例,但楼上若有什么事要楼下办,只要探头一喊也都能听见,足不下楼即能找人帮办、搞定!</h3> <h3>  最西端楼下那间屋则是体育教研室,也是陈秋兴等老师所带校各运动队训练出发地和归宿。其他上上下下各间则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诸教研室以及校长办公室、教导处等中枢机关。</h3> <h3>  由办公楼穿过这个圆洞就到达乡村教育摇篮——三排平房教室了。</h3> <h3>  就是在草丛里坐下从这个观察点画了当时唯一一幅校舍风景油画。</h3> <h3>  此侧道上曾有双杠、单杠等体育器材,令我和学生一样常做引体向上运动。</h3> <h3>  事有凑巧,我匆匆停车的地方恰好与我课前备课、课余奋斗的美术教研室所在地不远。</h3> <h3>  轿车(美术办公室)左前方有多笼暖棚处乃是马拉多纳出道那一年我踢足球踢断肠子的那片令我终生难忘的绿茵场。</h3> <h3>  还曾经在运动场(会)上跳高、跳远,折腾没完……</h3> <h3>  这个角度是我与安师85届1班全体同学在二年级分班时拍的集体照集合点,30多年过去了,看左边那排杉树都长这么高啦!而右后方那棵参天大树连同置放体操运动器材以及身兼领队、教练和运动员数职的王明欢校长与张明和我等组成的校教工乒乓球队训练的风雨操场则已荡然无存!</h3> <h3>  办公楼东头对面是实验大楼,里面曾有引以为豪的”多媒体电化教室”。</h3> <h3>  紧挨着实验楼的这个篮球场一到下午放学时间仿佛变成张洲平、顾奋、汤友强、陆伟民和侯伟等青年教师包下来的活动场所,且周边常被看球学生所围。</h3> <h3>  有时也架网打排球或网球。</h3> <h3>  越过篮球场就是青年教工(单身)宿舍,三楼为女教工宿舍,我和钱欣明、俞兴及吕光明先后作伴住东头紧挨厕所的那一间。</h3> <h3>  这头对着楼梯的“亭子间”(左窗)曾住过从贵州文联“发配”过来的编导尤学忠老师……可惜被铁网拦住进不去!</h3> <h3>  教工宿舍后面就是教工食堂,亮亮堂堂吃饭的地方现在却是幽暗阴森、杂草丛生……那也是我常和胡然青老师晚饭后打室内羽毛球的地方。</h3> <h3>  我和美术组的老师曾为学校画了不少画,为当时校园增添不少艺术气息……现如今,只有这幅尚体现实习基地性质的壁画,我们还能隐约感受到当年淳朴气息的一丝余韵,虽然它不是我们留存的作品、也不是老安师遗下的痕迹,但已然成为素质教育、农村教育的一个延续和象征,成为”安师人”乃至“安师星空”的一个部落图腾和新符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