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军人本色 书写精彩人生

李志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志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7月28日</div> &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的八一建军节正踏着雄纠纠气昂昂的步履向我们矫健地走来,让我这个已退役39年的老战士感到无比振奋与自豪,我激动地向心中仰慕的军旗行最崇敬的注目礼!<br>&nbsp; &nbsp; &nbsp; 八一前夕,当我翻开尘封了39年的那14本泛黄的日记本逐个浏览时,我颤抖着双手抚摸着日记本肢离破碎的扉页, 就如同触碰了封锁在内心深处39年前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脑海里就会浮想起39年前在那绿色军营中度过的1000多个令我为之骄傲、动容、难忘的日日夜夜……。在这14本泛黄的日记本里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部队三年中的学习、训练、工作、成长的感受、心得、体会和些许无奈……<br>&nbsp; &nbsp; &nbsp; 1978年2月26日,我怀着热血男儿参军报国、把青春献给国防事业的美好愿望,光荣入伍,圆了我从军报国梦!从此,我穿上了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江西省军区通信站通信连的一名战士。<br>&nbsp; &nbsp; &nbsp; 通信兵是军队中担负军事通信任务的专业兵种。到部队的第一天,部队组织我们新兵学习了毛主席当年在延安为通信兵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我的军旅生涯就是围绕着“千里眼顺风耳“”这六个字练兵习武的。<br>1978年5月17日下连队时,我被分配到通信连的运动通信排,学习摩托车驾驶等一系列运动通信技术。我先后在徒步通信员、摩托车驾驶员、炊事员、省军区司令部作战处通信员、省军区收发室通信员等战斗岗位经受学习和锻炼,较好的完成了部队交给我的徒步通信、摩托车传递勤务等各项运动通信任务。在军营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曾留下了我和战友们绿色年华的身影,那是一群生龙活虎的生命在人生大好时光的释放! <br>&nbsp; &nbsp; &nbsp; 1979年1月8日,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在军旗升起的地方,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落成典礼”。我作为江西省军区直属部队的战士,有幸参加了这次典礼活动。记得那天上午,正值寒冬季节,艳阳高照,阳光明媚。我们通信站所属的通信连、有线连、无线连三个连队的官兵,身着崭新的戎装,在猎猎军旗下,排着三个整齐的方队,以齐步走与正步走交替变换的方式,行进在宽阔的八一大道上,接受英雄城人民的检阅。我们按照《队列条令》训练出来的整齐歩伐,铿锵有力,穿透时空,展示着每一个军人的力量,让每一个军人的心得以震撼,让我们的青春在这里闪光!<br>&nbsp; &nbsp; &nbsp; 这一天,我有幸亲眼目睹并见证了在这座英雄城市的八一广场南面,矗立着一座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它构成了英雄城南昌一道亮丽的革命历史风景线。我想,作为一名军人,能亲自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站岗放哨,无疑是一生的荣幸与自豪!我逐渐懂得,中国军人是一个庄严而圣洁的名字,它让我感到敬畏,因为那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担当!<br>记得那些年,部队每年年底都会搞一次专业技术训练考核,我所在的运动通信排,在副连长袁望保(69年的兵,湖南岳阳人)的亲自指挥下,经常进行特有的模拟实战的运动通信演练。通常由排长宋光良(75年的兵,山东邹县人)给我们下达通信命令,一班长张益民(76年的兵,江西上饶人)作技术要领的示范与指导。这种训练一般都是选择月黑风高的深夜进行。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驻地的老百姓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军事训练却在新建县的丘陵地带悄悄地进行着,它是对我们每个运动通信专业战士的体能、耐力、智力、胆识和单兵通信能力的综合检验。在我当兵的第二年里,我们运动通信排的每个战士都必须做到在接受首长的指令后,身背冲锋枪,手握指南针,带上自画的草图,在坟堆遍野的山林里孤身一人按方位角行进,寻找通信目标,传达首长指挥意图,独立完成通信任务。我作为置身其中的一员,感觉到训练中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是一首诗、都是一串故事,它给我留下了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浓浓的战友之情,我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详细记录下了反映三年部队生活、学习、训练、观察、心得的14本日记,这14本日记所记载的内容,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历史见证。同时,它的形成,以及每次在班务会上我总是第一个脱稿发言的习惯,为我日后考取律师资格,从事律师实务工作打下了较为扎实的“说”和“写”的基础。<br>&nbsp; &nbsp; &nbsp; 毋庸置疑,在当兵的哪些日子里,是激情燃烧的军营生活熏陶了我,是严格的军事训练磨砺了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塑造了我。“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部队生活不仅强健了我的体魄,它还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构筑了我认识人生、博击人生的基本框架,为我在漫长的人生征程中踏平坎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有幸在火热的军营里锻造成材,有幸目睹祖国的强大,军人的强悍,那是人生旅途最骄傲的一页。正如那首歌里唱的“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br>&nbsp; &nbsp; &nbsp; 由于我当兵前仅有初一的学历,在部队报考教导队学习深造的机会与我根本无缘,它的报考资格是以高中毕业学历为起点的。1981年元月,我服役期满,带着对部队深深的眷恋退伍了。我深切的感受到,虽然因文化知识的缺乏使我很快就结束了三年的部队生活,但是扪心自问,在部队三年,我没有虚度一天的时光,每天都是朝着阳光大步前进。炽热的军旅生涯,铸就了我坚忍不拔的意志;苦乐与共的峥嵘岁月,凝结了我情深意厚的战友之情。这段弥足珍贵的军旅生活常常告戒我,退伍后,一定要继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书写精彩人生!<br>&nbsp; &nbsp; &nbsp; 在退伍后的39年时光里,我深刻懂得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对一个渴望成长进步的青年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于是我一直保持在部队养成的坚毅和顽强拼搏、自立自强,不断进取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的工作岗位经历了:工厂食堂采购员、公交车司机、原市经委机关小车司机、市经济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务员、教务科长等多项工作岗位。无论在何工作岗位,我都不忘“学习”二字。通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自学和实践,我先后取得了法律专业大专和本科学历,并在法律实务领域大显身手。<br>&nbsp; &nbsp; &nbsp; 1985年至1993年,用了8年时间,全面、系统的学习法律知识,考取全国律师资格,并开启律师执业生涯;<br>&nbsp; &nbsp; &nbsp; 1998年考取全国企业法律顾问资格,并于同年通过考核取得“经济师”职称;<br>&nbsp; &nbsp; &nbsp; 2001年考取国家三级律师资格;<br>&nbsp; &nbsp; &nbsp; 2002至2003年,受市普法办邀请,为全市各系统普法骨干培训班进行法律知识讲座10余场;<br>&nbsp; &nbsp; &nbsp; 2003年至2016期间,曾分别当选景德镇市珠山区政协第五届政协委员和景德镇市珠山区第九届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参政议政;<br>&nbsp; &nbsp; &nbsp; 2004年参加全市首届诉辩对抗赛中获得“优秀辩护人”大奖;<br>&nbsp; &nbsp; &nbsp; 2006年至2015年连续担任景德镇仲裁委员会仲裁员;<br>&nbsp; &nbsp; &nbsp; 2007年通过考核取得“高级经济师”职称;<br>&nbsp; &nbsp; &nbsp; 2011年,本人被市“医患调处中心”聘为医患调处专家组成员,参与医患纠纷的调处工作;<br>&nbsp; &nbsp; &nbsp; 2013年12月,本人荣获江西省普法领导小组颁发的“江西省2011——2013年度学法用法先进个人”荣誉称号;<br>&nbsp; &nbsp; &nbsp; 2016年8月,本人以景德镇市珠山区第九届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人大法工委在景德镇市举行的《民法总则》(草案)立法征询意见座谈会,我在会上作了“关于我国《民法总则》(草案)中应完善“监护制度”的思考”一文的书面发言。幸运的是,我在会上发表的这篇论文,得到了全国人大法工委领导的重视,他们当天通知区人大常委会将我在会上发表的论文稿件的电子版转发给全国人大法工委,在我国现行《民法总则》关于“监护制度”的条文里,吸纳了我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br>&nbsp; &nbsp; &nbsp; 2019年3月,本人入选“景德镇市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成员名录”。<br>&nbsp; &nbsp; &nbsp; 从事律师工作20多年以来,我先后承办了省内外刑、民、行“三大诉讼”案件约千余件,非诉案件不计其数,承担了一定数量的法律援助案件;曾先后担任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农村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数十家单位的法律顾问,解答顾问单位和老百姓提出的各类法律咨询无以计数,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为加快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普及全民法律知识,维护当事人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br>在业余文化生活方面,我酷爱乒乓球运动和声乐、器乐知识的学习。<br>&nbsp; &nbsp; &nbsp; 我曾于2013年参加景德镇市律师协会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取得冠军;同年,参加江西省律师协会的乒乓球选拔赛,以江西省律师协会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六省一市律师行业乒乓球团体赛”;<br>&nbsp; &nbsp; &nbsp; 同时,我还是景德镇市知名度较高的“声如磬合唱团”的团员,通过在合唱团学习声乐知识,歌唱水平有所提高。我随合唱团连续参加了2018年和2019年的“瓷都春节晚会”的合唱演出;我所在的合唱团以一首《龙的传人》的合唱歌曲参加景德镇市第39届群众歌咏月比赛,获团体第一名。歌唱生活使我身心愉悦,焕发青春……。<br>&nbsp; &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回想以上这些成绩和收获的取得,与当年我在部队经受的培养、教育、锻炼和养成的与时俱进、不断求学的精神确实是分不开的。<br>&nbsp; &nbsp; &nbsp; 在离开部队的39年里,我对曾经有过的军旅生涯不知有过多少思念、多少期盼;多少次我梦中第二次入伍走进军营、走进哨位;多少次我在心中呼唤着首长和战友的名字,他们分别是:<br>&nbsp; &nbsp; &nbsp; 新兵连六班长吴礼万(76年的兵,江西上饶人),他是第一个将我从老百姓转变为军人的领路人,我至今的队列动作中仍然有他身上的影子,同时,他也非常看重我身上的长处。可惜的是,新兵连结束后,我再也无缘在他手下当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新兵连同班战友何文池(与我同年兵,福建龙海人);新兵连指导员吴浩生(69 年的兵,湖南岳阳人);站部司机班曾强(与我同年兵,景德镇人);站部卫生所卫生员王进保(与我同年兵,景德镇人,1979年元月25日上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2008年在广西军区门诊部军内退休);<br>通信连副连长王鸿瑞(68年的兵,江西赣南人),他在我从军生涯中思想最困惑,情感最脆弱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我巨大的温暖和兄弟般的关怀,教育我在面对成长与进步的障碍时,要以一种坚轫不拨,忍辱负重的精神,坚持到最后的胜利!<br>一班长甄新军(70年的兵,河北人,79年2月12日上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继任一班长张益民;同班同年兵战友马素南、王进强(福建龙海人)、张克兴(山东蓬莱人);李挺水(79年的兵,山东人);樊建设,(80年的兵,江西九江人);二班长蔡啟龙(76年的兵,江西兴国人),副班长陶义林(77年的兵,江苏句容人),战友刘桂平(75年的兵,江西南康人,摩托车教员)、袁水兴(77年的兵,江西丰城人)、黄永平(与我同年兵,江西龙南人)、赖汉腾(已病故,与我同年兵,江西龙南人);黄敏(80年的兵,安徽舒城人);这些班长和战友,都是我的好兄弟;<br> 司令部作战处黄参谋(68年的兵,江西于都人);邱参谋(70年的兵,浙江宁波人);省军区收发室收发员陈齐斌(73年的兵,江西万安人)……等首长们,曾向大哥哥一样关心、帮助我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我要向他们道一声:谢谢!<br>&nbsp; &nbsp; &nbsp; 如今,我虽然脱下军装已39年了,但我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着军人的热血。我逐渐懂得:绿叶无悔,扑向大地,是报答泥土芬芳的情意;鲜花无悔,凋落于风雨,是因为他曾有一段生命的美丽。我青年时期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忠诚,选择忠诚,就选择了奉献,因为我懂得,忠诚与奉献才是军人本色! &nbsp; &nbsp; &nbsp; &nbsp;我最爱看的电视是纪录片《阅兵式》,那威严刚毅、气吞山河的方队,常使电视机前的我热血沸腾、泪水涟涟,它勾起了一个老兵的怀旧情结;我最爱唱的歌是刘和刚的《告别军营》,阎维文的《军人本色》,耿为华的《绿色军衣》等军旅歌曲,特别是解放军进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那激昂嘹亮、排山倒海的旋律,会让人的躯体瞬间充满了活力,血脉仿佛被一种空前沸腾的生命力冲击着、激动着,它让我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气概;我最喜爱的衣服是草绿色的军装,我至今仍珍藏着一套当兵时穿过的65式军装和一副鲜艳的帽徽、领章。<br>&nbsp; &nbsp; &nbsp; 回首我退伍之后的成长、发展历程,感慨万千!我刚脱下军装时,曾经有过不舍,有过茫然,但最终我还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当兵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把最有朝气活力的青春留给了军营,军营把人生最大的财富——坚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馈赠给了我,使我受益终身!我为自己曾经拥有的军旅生涯而骄傲、自豪!我时刻告戒自己,在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中,要继续积极面对生活中新的挑战,继续保持在部队养成的坚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与时俱进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继续书写新时代退休老人的精彩人生!<br> &nbsp; <h3>  照片基本都是实拍,少量军旅照片来源于福字123部队战友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