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食——爆米花

张启荣

<h3><br></h3><h3>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010101">闲来无事,逛于集市,忽听“嘭”的一声巨响,不由心中一震,急忙转身,循声望去,只见一团蘑菇云似的白色烟雾腾空而起,弥漫空中。须臾,“烟”消“云”散,一对年龄七十上下的老夫妇佝偻的身影,从“烟雾”中显现出来,正在忙忙碌碌的收拾着东西。眼前的一幕,瞬间把我带到了童年时代,星星点点的爆米花在脑海里迸发,勾起了那年那月深情的回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在那物资极度贫乏的年代,没有现在这么多五花八门的零食。农村孩子除了地里产的,树上结的,所谓的零食外,爆米花可以称得上是少有的绝妙美食。现如今,沧海桑田,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们的零食多种多样,不胜枚举。爆米花也形形色色,不断出新。奶油味的、巧克力味的、焦糖味的……口味繁多,任人挑选;球形的、蝶形的……黄色的、绿色的……多姿多彩,煞是惹人喜爱。市面上,随处可见,好吃方便。孩子们对传统的玉米花已不再稀罕,只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纯真纯味的爆米花还情有独钟。</h3> <h3>  爆米花香甜松脆,老幼皆宜,人人爱吃,是一种传统的休闲食品。它的由来您知道吗?传说,从前有一姓高的木匠,心灵手巧,技术超人,雕龙刻凤,无所不能。家有一女,名曰巧玲,年方十八,貌美如花,伶俐乖巧,远近闻名。当地有一知府,贪财好色,仗势欺人。一天,他令衙役将高木匠带到衙内,假惺惺的对高木匠奉承一番。然后,命他三日内把一粒玉米雕刻成花,若如期完成,必有重赏,否则,巧玲就是他的人了。高木匠听后,心知肚明,但也不敢多说。就这样迈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里,茶不思,饭不想,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一天,两天过去了,巧玲看到父亲愁眉苦脸的样子,茫然不解。问其原因,父亲一一道来,巧玲听罢,一筹莫展。眼看日期将到,爷俩愁得食不下咽,寝不安席。</h3><h3> 第三天,天还不亮,一夜目未交睫的巧玲就早早起来做饭,无精打采地端着一瓢玉米倒进锅里,心事重重地坐在那里烧着火,烧着烧着,忽然,听到锅里发出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锅里忘了添水,急忙打开锅盖一看,锅里泛起了朵朵白色的小花,顿生欢喜,拿着一个玉米花一蹦一跳的跑到屋里,拿给父亲看。父亲看罢,愁云顿消,喜出望外。急不可待的拿着去见知府大人。他径直走入大堂,小心翼翼的献上玉米花。知府端详一番,连连点头,甚是满意,遂取十两文银重赏。然后,皮笑肉不笑的说:“高师傅确实是一位能工巧匠,名不虚传,佩服!佩服!明天本大人将登门拜访。”</h3><h3> 高木匠回家后,爷俩&nbsp;喜不自胜&nbsp;。高兴之余,静心一想,所谓“登门拜访”,肯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经过一番合计,当务之急,离开家门,否则必有大祸临头。于是爷俩一阵简单收拾,连夜逃离家门,奔走他乡。</h3><h3> 第二天一早,知府坐着官轿,衙役们鸣锣开道,浩浩荡荡赶赴高家。远远望去,大门紧闭,近前一看,铁锁高挂,眼看满满的希望变成了肥皂泡,顿时垂头丧气,遂令衙役放火把高家烧光,让其无家可归。</h3><h3> 从此,爷俩四处奔波,以爆米花为生。人间也就多了这一道美食。</h3> <h3>  每到农闲时节,爆米花师傅推着独轮胶车,一边放着爆花机、风箱、炭块……一边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用铁网围成的笼子,走街串巷爆米花。一阵阵“嘭”“嘭”的“炮”声,让沉寂的村庄沸腾了,孩子们欢欣若狂,急忙用干瓢端着玉米,挎着箢子,要上几分钱,撒丫子跑出家门,顺着声音直奔而去。不一会功夫,不大的爆米花摊子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大小小的箢子,歪歪斜斜,弯弯曲曲的排成了长龙。有的大人也悠闲的站在一边凑热闹。因为在当时这也是静谧的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在看来一茶缸玉米,几分钱,已无所谓了,可是在那经济拮据,粮食匮乏的年代,有好多家庭也难以满足孩子们这一如此简单的要求。</h3><h3> 老师傅由于长年被烟熏火烤,陈旧的衣服,从上到下,乌蒙蒙,黑漆漆。饱经风霜的脸上,黝黑发亮,曲曲折折的皱纹,纵横交错,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由于长年累月的操劳,一双粗糙得像松树皮一样的双手,青筋显露,满是老茧。右边放着火炉,炉子上架着一个炮弹似的黑色爆桶,左边放着风箱。老师傅先认真的把金灿灿的玉米倒进掉了瓷的破茶缸里量好,倒进爆桶,再放上一点糖精(在当时爆玉米花放糖精是不可缺少的)。然后把爆桶盖用力拧紧,架在火炉上。一手拉着“咕哒咕哒”的风箱,一手匀速地转动着爆桶,不时的添点炭,瞅瞅气压表。忙不迭的拿着小铁棍在火炉里这边捣捣,那里戳戳。“呼呼”的火苗,欢快的跳跃着,零距离的亲吻着转动的爆桶,也映着老师傅古铜色的脸。孩子们那一双双黑亮的眼睛,一会儿随着爆桶的转动而转动,一会儿随着火苗的跳动眨呀眨。机警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心急火燎的等着、盼着……</h3> <h3>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风箱的“咕哒”声,越来越小,节奏越来越慢,逐渐停了下来。老师傅心无旁骛,目不转睛的盯着仪表把握火候。因为火候小了,玉米花开不到极至。火候大了,玉米粒会焦糊,出现 “哑巴”(玉米粒不开花)。这时,孩子们也许明白了什么,一个个像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双手捂着耳朵,步调一致的往后撤退,侧着身子,歪着脑袋,小心脏也提的离嗓子眼越来越近,既害怕又期待。眯缝的眼睛却还直勾勾地盯着爆桶,跃跃欲试,随时准备出击,抢占最佳位置,以便大获丰收,以解嘴馋。 “时辰”一到,老师傅像一名勇士,突然起身,手脚麻利的将爆桶搬离火炉,拿起一根铁套筒,套住卡扣,爆桶的出口端伸进铁笼子,一脚踏住爆桶的颈部,奋力一扳,只听“嘭”的一声,在爆桶里受尽煎熬的玉米粒,早已呆不住了,随着强大的气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喷薄而出,白花花的爆米花潮水般的涌进铁笼。有些不安分的爆米花趁混乱之际,飞向空中,又天女散花般的飘落下来,有的从铁笼的破洞里挤挤巴巴地钻出来。这时,早已等的不耐烦的馋嘴孩子们,不等“云”消“雾”散,就从四面八方“嗷嗷”的喊着,叫着,一窝蜂似的围拢过来,哄抢散落在地上的爆米花。抢到一个,顾不得吹掉尘土就急不可待的塞到嘴里,这可是天赐美食啊。吃在嘴里的玉米花热乎乎、香喷喷、松松的、酥酥的,那味道绕在舌尖,缠在喉咙,美在心里。对农村孩子们来说,真可谓称得上是令人回味无穷的人间美食。</h3> <h3>  如花似玉的爆米花,裹着醇香和甘饴,带着质朴,含着幸福,永远绽放在孩子们的心灵里。那纯真快乐的生活,热闹融洽的场景,简单而又美妙的时刻,深深地烙在脑海里,让人魂牵梦萦,意味悠长。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以前的曾经,曾经的以前,都已悄然逝去,留下的只有那零零碎碎,甜甜的美妙回忆。</h3><h3>&nbsp;</h3> <p>作者简介:</p><p>张启荣,山东临沂罗庄人,教师职业。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报刊及网络。其中《家乡的西山》、《高新区美食:“驴蹄”烧饼》、《八大碗》、《五月花爱心社持续关爱贫困学生 赢得广泛赞誉》荣登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