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我曾种下的那棵橄榄树还好吗?

天涯

<h3>文/革庆(原创)</h3><h3>图/网络</h3><h3>&nbsp;</h3><h3>我从小喜欢看三毛的散文,很向往有一天能亲自到撒哈拉沙漠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沙漠的美丽风情。没想到,这一年的这一天,我的梦想成真了:应联合国邀请,我随中国首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但我很快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里没有三毛所写的浪漫故事,也没有传说中的美丽风景。有的只是飘散在天空的硝烟弥漫,弹痕累累的墙壁殘房,还有踏上了逃亡之路的百姓。撒哈拉沙漠在悄悄哭泣!</h3><h3>当我们自己动手建起了营房后,从营地往外望看去,透过铁丝网,能看到中国军人为加奥市民援建的足球场。那里有一群男孩子正光着脚丫奋力奔跑追逐着;旁边空地上,几个女孩子蹲在地上玩沙子,一脸的喜悦,一片的笑声。 如果不是远处一辆载着军人的装甲巡逻车正在执行警戒任务,人们很难把眼前这幅画面与战乱和恐怖袭击联系起来。</h3><h3>许多战友和我一样,都是在出国前第一次了解马里、了解加奥,并为即将面临的艰苦环境做好了思想准备。有位战友管泰然在出发前的日记中写道,“艰苦的自然环境,动乱的战争环境,都将考验我们的意志、耐力和智慧”,而“顽强作风、英勇无畏,是一名军人必备的素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然而,马里的残酷现实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马里北部地区持续动荡,炸弹、地雷袭击持续不断。</h3><h3>记得当地时间5月19日中午,因马里国内政治局势恶化,数千名加奥民众分乘摩托车、皮卡车突然聚集在东战区司令部南门,高举旗帜示威。拳头大小的石块雨点般从围墙外飞来,砸得集装箱板房“噼啪”作响,很快砸出数十个凹坑。数十名激进分子手持棍棒砍刀不断冲撞大门,还有数人手持火把,企图掷入。</h3><h3>王长军和战友们早就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真功夫。然而,面对当地示威群众却不能直接使用武力,否则极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h3><h3>面对两难境地,王长军迅速和战友一起支起圆木,并用身体死死抵住大门。18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一字排开,用身体加强防线。混乱中,王长军和王稳被石块击中,鲜血直流。&nbsp;</h3><h3>“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战位,决不能让人从我这儿进来!”王长军向战友们表示。</h3><h3>关键时刻,队长张革强果断下令:一线防御工事中的战士将刺刀上枪以示威慑,快反排2台步战车发动引擎准备应对,外事组一面喊话表明立场和底线,一面紧急协调东战区最高安全官到现场与示威民众对话。一系列科学妥当的举措,使事件很快得到平息。&nbsp; </h3><h3>事后,东战区司令马马杜将军亲自来到营地,看望受伤的王长军二人,并将自己收藏的“思考者”根雕赠送给了警卫分队。以此表达对我们的满意和奖励。</h3> <h3><br></h3><h3>然而,局势的发展很快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几天之后,马里反政府武装推进至距加奥约20公里的地方。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各国维和部队纷纷向战区司令部打报告暂停外出执行任务,战区民事部门甚至已进行撤离准备。不少当地百姓也纷纷逃亡。&nbsp;</h3><h3>保卫战区,就是维护和平。战区不稳,就意味着维和行动的失败。面对危局,张革强毅然决定:组织一次实弹演习,通过武力展示以慑止战。&nbsp;演习那天,共出动4辆步战车,5种武器喷吐着火舌,8类弹种的咆哮声响彻任务区上空,向外界宣示了中国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nbsp;</h3><h3>这次演习有效遏制了局势进一步恶化。联马团司令卡祖拉表示:“中国警卫分队用他们的行动为所有维和部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有力震慑了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nbsp;</h3><h3>“一号涵洞三联坑,油站过后轮胎横……”&nbsp;这个口诀,是驾驶员陈天洪总结的出行路况。&nbsp;到达马里不久,警卫分队接到通知:在沙漠腹地执行建设任务的荷兰工兵,频遭恐怖袭击,请求中国警卫分队提供安全防卫。</h3><h3>荷兰工兵分队施工的区域东邻机场,三面环灌木丛,形如“活靶子”。当时,70%的火箭弹袭击都发生在机场周边,防卫难度可想而知。&nbsp;</h3><h3>陈天洪和战友们一起熟悉路况,制定预案。一路上2个转盘路、4个转弯点、8个涵洞以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在他眼中都是潜在的敌情,他们也相应总结出了预设标识、电磁干扰、变速通过、延时规避、曲线回避、拉大车距等应对措施。在施工现场,中士邹守祥还设计出可以自动触发的诡计机关,防止恐怖分子潜入防御区域埋设诡雷。&nbsp;</h3><h3>尽管如此,各种危险情况还是防不胜防。一次,2枚火箭弹相继落在施工现场,升起乌黑的蘑菇云,落点距离官兵只有几百米远。还有一次,2名蒙面人员驾驶一辆皮卡向我防御方向急速接近。现场,2组警卫掩护荷兰工兵就地疏散隐蔽,2辆步战车冲向防御前沿进行支援。在皮卡距离防御阵地约150米时,张革强果断下达命令拉响警报,2人调转车头仓皇逃离。</h3><h3>事后,荷军一名少校军官用一株从国内带来的郁金香表达感谢之情,“能够得到你们的安全防卫是我们莫大的荣幸!”</h3><h3>维和期间,我所在的分队高标准完成保卫战区司令部、为荷军提供全域防卫和458次机动巡逻、快反支援及239次警戒护送等任务。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简·露特赞扬:“中国军人在战乱未息的撒哈拉沙漠建起了安全绿洲。”&nbsp;</h3><h3>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马里经济发展落后、战后重建任务紧迫的情况,分队坚持力所能及解难帮困,清理废墟、捐赠文体用品、为孤儿院捐送米面……“有困难,找中国工兵”渐渐成了当地的流行语。&nbsp;</h3><h3>付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友谊。在加奥,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民众,见到拿枪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往后躲,唯独见到我们中国维和工兵,却会主动接近。加奥市市长迪亚罗称赞中国工兵是“和平的信使、友谊的使者”。&nbsp;而我却认为,我们中国军人不过是在撒哈拉沙漠种上了一片橄榄树,象征着平安,幸福和安康!其中也有我亲手播下的小树苗,将在战火纷飞的日子生根长大,为未来的和平增加一抹绿荫!</h3><h3>&nbsp;我离开马里几年了,但后续的维和战友还在不断地走向那里。有的还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说明和平的道路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作为新时代的军人,最高的奖赏不是军功章,而是和平!是撒哈拉沙漠百姓的笑声!</h3> <h3>我曾种下的橄榄树,不仅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nbsp;,为了宽阔的草原</h3><h3>更为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和平!为此,我祈盼这棵橄榄树在沙哈拉沙漠生根开花,结出和平之果!希望之果!在一带一路上熠熠生辉,光芒万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