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西青铜博物馆位于风景优美的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上,与太原博物馆联袂共享5个既连通又独立的红色椭圆倒锥体建筑群。</h3><h3>山西青铜博物馆是中国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展出文物2000多件,荟萃晋系青铜文物精华。</h3><h3>山西青铜博物馆展示面积1.1万平方米。基本陈列以“吉金光华”为主题,分“华夏印迹”“礼乐春秋”“技艺模范”三部分。展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华夏印迹”讲述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中的特殊地位;“礼乐春秋”阐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技艺模范”展现古人范铸青铜的智慧之光。</h3><h3>另外,还有“数字青铜”和“探幽寻胜”展区,以数字展示和教育互动的方式,深度体验青铜文化背后的奥秘。</h3><h3><br></h3> <h3>它就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镇馆之宝晋公盘</h3> <h3>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铸造、使用青铜器为标志。</h3><h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青铜文化在夏代已经成熟,到商周达到鼎盛。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陶寺遗址的红铜制品和中条山地区的夏商时代的采铜、冶炼遗址,呈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山西青铜器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脉络,反映了中国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晋系青铜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变革,达到了技术和艺术上的巅峰,是东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h3> <h3>晋侯苏钟是16枚一套的铜编钟,均为甬钟,钟上刻铭文355字。其中重文9字,合文7字,是建国以来出土青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西周晋侯稣钟于1992年在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其中14件由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入藏,其余2件出土于晋侯墓地8号墓中入藏山西博物院,是上海博物馆五个镇馆之宝之一。</h3> <h3>说起这套苏钟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h3><h3>在山西省侯马市曲沃县所属地区,有一个叫作曲村的小村庄。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座小村庄一直默默无闻。谁也没有想到,九代19位晋侯及其夫人已经在这个小村庄的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然而,当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揭开这些墓葬时,却发现已经有八座晋侯墓被盗,残余物凌乱地散在墓底。</h3><h3>在某位晋侯的墓地中,随葬有一组精美的编钟,共16件,可惜其中的一部分在正式的考古发掘之前,就被盗墓贼窃走,流落香港。</h3><h3><br></h3><h3>马承源(1928~2004),1954年起就职于上海博物馆,历任保管部副主任、青铜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马承源和他的同事到处征集文物。在长年的实践中,马承源练就了一双鉴定文物的“火眼金睛”,为国家抢救了许多文物!单是在香港,经过他手的就有包括青铜器、石刻雕塑、玉器、印章、陶瓷等300多件珍贵文物。</h3><h3>1992年,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传出一条信息,即香港文物市场上有一套14件的编钟,钟上的铭文是凿刻的。要知道,在殷商、西周时期,因缺少完善的钢铁刻凿刀具,所以铭文都是铸造成形。这样的特殊情况,也难怪当其中的14件被人盗卖到香港文物市场上,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私人收藏家,都认为是赝品,导致长期无人问津。当照片和铭文传到了上海后,马承源凭借他多年研究青铜器的经验,根据仅有的资料,断定是真品,毅然决定抢救回沪。虽然一件钟只要6万,14件一起打包不过百万,但在92年对于科研经费还不充裕的中国来说,也不亚于一笔巨款。</h3><h3>马承源说:“我当时马上告诉香港这个古玩店,‘这14件钟,你不要给别人看’ ,古玩行有这个规矩,给人看了以后,只有不要了以后,才可以给第二个人看。我跟我的同事们商量一下,这套钟是了不得的东西,我们赶紧要把它寄回来。大概寄了十二三个箱子,且都是大箱,装回来了,装到上海博物馆,打开一看,这确实是非常早的晋侯墓编钟。”</h3><h3><br></h3><h3>14件钟运回上海后,很多专家仍在质疑这套“假编钟”,说马承源花了大价钱买了套假文物回来。直到1992年8月山西考古挖掘了曲村——天马北赵晋侯墓地,在主墓室中,出土了不少珍贵青铜文物,其中就有两件编钟,上面刻的铭文是:“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h3><h3>晋侯苏编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藏)</h3><h3>而马承源买回的钟,经过清洗去锈,内壁的铭文显露出来,上面有着“晋候”二字,同时按照顺序排下来,最后一个字便是“万”,与晋侯墓地出土的两只钟连起来,就有了“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这样西周时期常见的关于赞美先祖,祈求平安的文字。</h3><h3>“年无疆,子子孙孙”铭文拓片</h3><h3>连贯的字句,钟身上的“晋候”二字,都证明了马承源掷重金买回来的“假钟”,百分百是拥有千年历史的西周古物——晋候苏钟。</h3><h3><br></h3><h3>后经研究确定:晋侯苏编钟是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可分为两组,每组8件,大小相次,排编成两列音阶与音律相谐和的编钟。有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钟上。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或是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非常明显。这种在铸造好的青铜器上刻凿铭文的方法,在西周十分罕见。更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16枚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在西周晚期某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奉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h3><h3>铭文除记载了这次重要的史书无载的战争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两项难得的记录:一是记录了“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方死霸”五个记时词语。在一件器上有这么完整的时间记录,前所未有。二是全篇铭文用利器刻出,且笔划流畅规正,为我们研究西周晚期的冶金工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h3><h3>除此之外,全套钟含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明亮的高音,丰富的色彩可调配出相当的表现力;其音域自C2至7,跨五个八度音程,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以至七声音阶乐曲;中心音域内二十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钟及架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几何形等多种题材,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加之精巧的布局和细微的刻画,达到了极好的美化效果。</h3><h3><br></h3><h3>如今,晋侯苏编钟作为无价之宝,14枚藏于上海博物馆,2枚藏于山西博物院。2002年,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中,便有这一套珍贵的晋侯苏钟。</h3> <h3>山西是华夏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重要地区,陶寺遗址表现了最早的王权和国家形态,与古史传说中的唐尧时代相互吻合。夏商周时代,山西拥有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制铜技术,对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晋国从周初分封的百里小国开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秉承传统,锐意创新,吸纳了周边诸侯国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鲜血液,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晋文化,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h3> <h3>陶寺文化是中国青铜文明萌芽阶段的代表。龙山文化晚期,方国文明如满天星斗,地处中原和北方文明交汇地带的陶寺融合众流,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上突飞猛进,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上也迈出关键一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贵族墓葬、文字、礼制性艺术、科学技术相继出现和成熟。在众多方国之中,陶寺脱颖而出,率先走向王国文明。这里就是最初的“中国”,也是青铜时代的先声。</h3> <p>以上照片均是现场实拍,由于编辑时的取舍,在保留了器物的细节之后便失去了大小比例。因此这些青铜器的冲击感震撼感也大大削弱了,要想真正领会,还需你能够亲自去现场去体验。</p> <p>附上一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苏钟的故事。</p> <h3>开放时间</h3><h3>9:00—17:00 16:00停止入馆</h3><h3>每周一闭馆(逢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h3><h3>农历除夕、正月初一闭馆</h3><h3>展馆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广经路13号长风商务区科技馆旁边</h3><h3><br></h3><h3>观众凭二代身份证、护照或港澳台证件,</h3><h3>经由指定通道接受安检后入馆参观,不要钱。</h3><h3>每名成年人可带两名1.2米以下儿童参观。</h3><h3><br></h3><h3></h3><h3>山西青铜博物馆免费提供咨询、宣传资料,讲解、语音导览要钱,寄存、婴儿车、轮椅等服务免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