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游汉桑梓地:集斋号

若十桑宝安书画篆刻艺术

<h3>斋号,中国有识文风雅之士将其书斋所取名号,常常也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斋号名的形式,几乎全是偏正式结构,后半部分表示建筑式样,通常是一个字如亭、山房之类,前半部分内容,与文人自取别号相似。自由度很大,但也能撮合类同情况分项,有的还依傍景观,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主人的志趣。一些治学大家的斋号,往往也是后人识别其本人的别称。</h3> <h3>在中国人的称谓习惯中,室名斋号常常也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如"少室山房"、"阅微草堂"、"聊斋",已成为胡应麟、纪昀、蒲松龄的固定的别名。<br></h3> <h3>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论殷墟卜辞研究,谓:"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就是所谓"甲骨四堂",分别为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四人的斋号,治古文字学和三代历史者,一听便知,绝不会搞错的。<br></h3> <h3>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藏书、供祭和讲学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最初,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当时,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h3> <h3>私家室名斋号的产生,最迟不晚于汉晋之际。</h3> <h3>《渊鉴类函》卷346引《晋传》:嵇含好学,能属文,家在巩县,门曰归厚之门,室曰慎终之室。是"慎终"为其室名。<br></h3> <h3>《山堂肆考》曰桓温初于南州起斋,斋中悉画盘龙,因号"盘龙斋"。</h3> <h3>但是,以室名斋号替代姓名来相称的风气,则在唐宋时才逐渐兴起,名头最响亮的当推辛弃疾之"稼轩"。这是他在淳熙八年(1181)春在上饶郡城外兴建的一间书房,因旁边全辟为田亩,故名"稼轩",乃"临(庄)稼之轩"的意思。淳熙十五年(1188)元旦,其门人范开编成老师的作品集,即以《稼轩词》命名。此后,随着其词作的广泛流传,"稼轩"之号几有盖过他本名的势头。<br></h3> <h3>“精舍”与 “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 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三国志·魏武帝纪》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 建,赢粮动有千百。”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 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br></h3> <h3>室名的形式,几乎全是偏正式结构,后半部分表示建筑式样,通常是一个字如亭、馆、楼、阁等,也有两个字如山庄、草堂、山房、精舍等。最常见的,大约30多种,如"西轩"(唐柳宗元)、"陶庵"(明张岱)、"诚斋"(明朱有墩)、"塔影园"(明文肇祉)、"喜声馆"(明吕坤)、"古风庄"(明叶继武)、"梅花墅"(明许自昌)、"少室山房"(明胡应麟)、"香畹楼"(清陈斐之)、"越缦堂"(清李慈铭)、"饮冰室"(近代梁启超)、"散原精舍"(近代陈三立)、"知觉斋"(黄锦祥)等。</h3> <h3>另外尚有屋、居、庐、院、舍、阁、榭、寓、巢、舫、坞、洞各字。<br></h3> <h3>室名的前半部分内容,与文人自取别号相似,自由度很大,但也能撮合类同情况分项:(一)依傍景观:即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使用室名者澹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如"听松轩"、"兰雪堂"、"塔影园"、"芳兰轩"等。</h3> <h3>(二)特殊含义:很多名家的斋号不只是依傍景观,而还具有特殊的含义,例如自己在哪一季节所生,家庭所给人的感觉,自己所偏爱的风格等等。这一类斋号则比较耐人寻味。<br></h3> <h3>(3)带有名字:有一些名家的斋号则带有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象征独一无二的斋号,给人一种量身定做之感<br></h3> <h3>因为篇幅太长,关于“堂号”只能下集概述!关于更多斋号的文学知识,请加微信交流,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