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扶贫小故事 ——山里的野蜂蜜

一直在路上

<h3><br></h3><h3> 2017年冬,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加入了全国扶贫攻坚的战斗中,随着盘旋穿梭在山路的汽车开赴战场,车窗外被雪和雾笼罩的静让车内的我期待而又茫然……经过两小时的跋涉,来到一栋窗户没有安装玻璃窗的小屋,开始了我的第一次走访。他们一家四人正围着堂屋中一堆火取暖,刺骨冷风透过木板遮挡的窗户,无情侵蚀着原本清贫的家。</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3> <h3>  我的帮扶对象:朱正祥,男, 35岁,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靠他瘦小的身板去山里采药、帮别人做散活维持全家生计;妻子是盲人,靠着一双手摸索着,自己勉强能做点吃的;儿子7岁,由80多岁的奶奶很照顾着。</h3> <h3>  第一次从和朱正祥一家交谈,寥寥无几的言语让我感到他们的艰难、无奈与茫然,我深深地为这家人感到担忧。不管是授之以渔还是授之以鱼,我开始了我的行动。</h3> <h3>  ⊙寻找希望,注入动力</h3><h3> 孩子是一家人最大的希望,也是打开一家人潜力的动力,在第一次走访观察后,我决定从孩子身上开展我的工作。小男孩的想法受制于他的生活环境,开不了眼界,我便经常和小孩子互动,在“糖衣炮弹”的助攻下成功打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灌输学习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孩子内心深处种上了积极、勤奋、刻苦、拼搏、乐观的种子。站在为人父母的角度,真切地和朱正祥进行交流,从思想源头上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大多数人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还不够重视,只觉得孩子能读就供孩子读完,不能读就不读的错误观念)。作为父母,我们不能给孩子很好的读书环境,但是我们可以给孩子们鼓励和引导,让孩子热爱学习,对未来有期许。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他慢慢地敞开了心扉,对我说出了他目前的困境和未来的规划。他想出门打工补贴家用,却无奈于母亲年事已高、妻子盲人无力分担、儿子幼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内心长期纠结、压抑。我及时向他宣传讲解国家好的政策,在思想上给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帮助客观分析他的家庭情况,理清他的杂乱思绪,消除他多年心里的顾忌。在客观上相信有国家的大力扶持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主观上相信勤劳致富的道理,结合自己挖草药的特长,利用社会资源帮助解决家用,以孩子的教育为主。</h3><h3> 每一次颠簸的山路,来来回回的风尘仆仆,一次又一次的交谈,终于换来了朱正祥一家的宽心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定,我无比欣慰。</h3> <h3>  ⊙尽之所能,付诸行动</h3><h3> 我与朱正祥妻子年纪相仿,都是母亲,每次来到她家,我和她总会有很多话可以说,孩子调不调皮,孩子现在又长高了,又懂事了……她是一位朴实的善良的母亲,因为家族遗传的缘故,她的眼睛几年前就渐渐看不到了,只能靠着记忆和一双手摸索着,熟悉家里面的一切。好多次去走访,都能看到她一个人在家里面安静的坐着,等着丈夫朱正祥下山回家。因为她眼睛看不见,无法正常做家务活,我就帮着她整理一下杂乱的衣服,帮着做做饭,看着她脸上的笑容,暖洋洋的。我愿意尽我所能的去帮助他们,我发动亲戚朋友给他们备好了一年四季的衣物和孩子的玩具,感觉就像走亲戚一样的开心。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我对这一家产生了某种不能言表的牵挂。</h3> <h3>  ⊙真情自有真情馈</h3><h3> 冬过春来,我病倒了。因为住院的原因,我无法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但是扶贫工作仍要继续,同事在走访时,请同事顺便带准备好的物品送给朱正祥一家,帮我向他一家问好。</h3><h3> 在病床上,我接到了朱正祥的电话,接通电话后,我满心内疚的说:“对不起,这段时间都没能去看你们,你们要好好的,嫂子身体还好吗?孩子放假了吗?你上山挖草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我话还没有说完,他打断了我,说:"我知道我知道,我们都很好,我听说你生病了,想问问你好些了没有?你要保重身体,好好养好身体,不要挂念我们。"话音未落,我眼眶瞬间湿润了,我知道,这叫相互关怀。</h3><h3> 出院后,我与同事们一如既往的开展帮扶工作,再次来到朱正祥家。一家人欢声笑语的忙活着,小孩子在乡村小道奔跑着,夕阳西下,一天的工作也结束了,我与他们一家道别后准备返回。“等一下,袁妹(我们总是以兄妹相称,感觉更亲切些)”朱正祥返回小屋又跑出来,手里拿着一个皱皱的塑料瓶说:“你刚刚出院,身体还虚弱,这家里没有什么能帮上忙的,我上山采了点野蜂蜜 ,这个对你身体恢复应该有点好处,你收下吧!” </h3><h3> “朱大哥,谢谢你,这个蜂蜜一定甜,但你的心意已经比这个蜂蜜更甜了,蜂蜜就留给嫂子们吃吧,走咯,改天见!”</h3> <h3>汽车盘旋在返程的山路中,我久久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一方面又想着扶贫路上的艰巨,扶贫工作的复杂现象万千,看着车窗外美丽的风景,我告诫自己,做真诚扶贫工作者,做踏实扶贫工作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