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东二十公里的地方,有座海拔1200多米的山,名叫遇仙山。遇仙山有南北两座峰,坐落在南边的叫南遇仙山,坐落在北边的叫北遇仙山。从行政区域划分,遇仙山正好是陈区镇和建宁乡的分界岭。山的东面是建宁乡,山的西面是陈区镇。</h3><h3></h3> <h3>南北遇仙山西侧的两个山洼分别形成南北两条河,河流经年累月冲刷出南北两条沟,北面叫后庄沟,南面叫南泉沟。两沟之间的高地上,半山坡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叫迪阳村,迪阳村向西的岭上正是村里人谋食的田野,叫坪咧。站在坪咧看遇仙山,远远望去,两座山峰的外形、高低、胖瘦相差无几,好似一对连体双胞胎。不过,从国家地理勘测的资料上显示,北遇仙山要比南遇仙山高出3米多,只是用肉眼看不出来罢了。</h3><h3></h3> <h3>南北遇仙山植被各有特点,南边山坡树木较少,但芒草凄凄,一到秋天,风中的芒草,闪烁着光辉,格外好看。北边树木较多,又以柏树为主,四季常青。两边的山坡,都生长着大量的荆棘,紫荆、蔷薇,一簇簇一丛丛,像抱团似的。一到每年的春夏时节,漫山的花海,五颜六色,芬芳扑鼻。这个时候,只要是往草木藤蔓中一站,不只有好看的风景尽收眼底,更可呼吸到清香的新鲜空气,能闻到薄荷般的花香,可谓赏心悦目、让人心情舒畅,精神倍增。</h3><h3></h3> <h3>有一点令人惊奇的是,北遇仙山上的柏树很特别,这里的树种,只能在此山中生长,这里的土地肥沃也好贫瘠也罢,无论是沙滩、石缝,它都能长得粗壮茂盛,若将这里的树移到别的地方,再好的条件,也很难将它移活。何故如此?说起来也是一段神奇故事,这里的柏树可不是普通的人间凡物,是被神仙点化过的。这个故事暂且不表,待我们以后再说。</h3><h3></h3> <h3>松柏虽不开花,但本色常绿,一到冬天,其他植物草木都死了,柏树林依然挺立,枝叶墨绿,郁郁葱葱,勃勃生机。这个时候,南北两座遇仙山一比,北遇仙山仍像是一个青年,而南遇仙山倒成了一个中年了。</h3><h3></h3> <h3>遇仙山,顾名思义,在这山上发生过人神想遇的故事。故事中出现的是哪位神仙?遇到神仙的又是谁?这个美丽的传说来至于哪个年代?如此种种,扑朔迷离。</h3><h3></h3> <h3>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因此,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去讲好自己身边的这个故事。正是因着这个缘由,我们结合山上尚存的一些遗迹的考证,借助有限的史料,也结合村里老人的探访和民间的流传,尽可能发掘整理好这个故事,希望能够较完整的呈现在众人面前。目的就是加深我们对遇仙山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更多的人知道遇仙山,记住遇仙山。</h3><h3></h3> <h3>毋庸讳言,我们要讲的遇仙山的故事,其中的梗概和情节多是一代一代人口传下来的,因为口述的差异性、情绪性、个人感情诸多因素混杂,也因为民间百姓对历史真伪缺乏必要的考证,其中蕴藏的多是百姓心中的寄托,因而故事具有一定的多元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甚至张冠李戴,前后矛盾,无法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就像戏剧,一认真就漏洞百出,故事中的角色可能东拼西凑,相差几千年的却会一块儿出场。但它并不妨碍通过故事传达给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我们且把这里的故事,当个神话传说,其中的神仙也许是在某个朝代下凡的那个,也许是这个神仙的神仙也说不定。还有故事中的另一位圣人,究竟是一个具体的人还是什么,终究没人说的清。但这个神话传说至少数百年间在这里流传下来,就算是以讹传讹,也成了这里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了。</h3><h3></h3> <h3>这个故事与我们的先祖神农有关,这个故事的发掘与高平对炎帝文化的发掘有关。中华儿女都是炎黄之孙,炎帝神农氏与黄帝尊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近些年,随着高平对炎帝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大家对我们引以为豪的这个老祖先在高平的相关史迹有了粗略的了解。这其中,就有炎帝与遇仙山的相关传说。这个神话传说也让遇仙山这座美丽的山峰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让我们知道了“遇仙山”何以叫做遇仙山。作为生长在遇仙山上人,之前竟然对此知之甚少。真是应了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h3><h3></h3> <h3>据明代《羊头山新记》中记载,上古时期,黎民吃禽兽肉,到了神农那个时期,由于人口逐渐增多,禽兽不足,为了寻找替代食物,炎帝品尝百草,获得五谷,解决了人类生存攸关的吃饭和医疗问题。因而,备受尊崇和敬仰。他在寻找替代食物时,逐渐总结和摸索了一些规律,越是山高树多的地方,飞禽走兽越多,既然这些生灵能够繁衍,就有它生存的食物,只要禽兽能食的野草野果,人类就一定能吃。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他踏遍了周边近百公里的大山。在上党地区,高平境内的羊头山属第一高山,而在高平境内的山峰排名,羊头山第一,遇仙山第二。最后,炎帝选择了在羊头山栖身,做耕作试验,遇仙山则成了他寻找食物和尝百草的首选之地。</h3><h3></h3> <h3>相传有一天,炎帝骑马来到遇仙山,崎岖的山道上草木藤蔓丛生,行走十分困难。但炎帝不畏艰难,不惜生命也要攀登到山顶。也许是神农炎帝的那种坚忍不拔,造福黎民百姓的奋斗精神感动了上帝,玉皇大帝派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下凡相助。铁拐李变成一鹤发童颜的老道,手柱盘龙拐,拐把上挂着一壶酒,早早来到南遇仙山山顶,等候着炎帝的到来。当炎帝登到山顶时,已经是浑身汗水,气喘吁吁,铁拐李忙将炎帝扶到一块大石上休息。炎帝刚看到铁拐李时好生奇怪,此人是什么种族,居住在哪个部落,他也不好过问。只是在短暂的交谈中,感觉此人非同寻常,言语中透着智慧,面容里透着仙气。他们在山顶转了一圈,笑谈中,铁拐李不时地弯腰,指点着一些花草,告诉他哪些可食用,哪些可治病,哪些既可食用又可治病,炎帝频频点头,并默记在心。</h3><h3></h3> <h3>他们边聊边朝北遇仙山方向走。在两山之间的低洼处,有股清澈的泉水,两位圣人途径时,正好口渴,便停下来饮了几口。泉水口感特别好,甘甜清冽。他俩连说:“真是好水呀!此地真乃风水宝地!”</h3><h3></h3> <h3>休息片刻,两位圣人精力倍增,神清气爽,继续向北遇仙山的山顶行。至山顶后,他们对山上的一些野果花草进行了品尝,探讨交流。</h3> <h3>到了下午时分,两位圣人顺着山坡向西开始下山。当走到半山坡时,炎帝顿觉腰间不适,皮肤瘙痒难忍。铁拐李看他脸色难看,忙问:“怎么了?”炎帝苦笑着说:“皮肤好痒。”铁拐李问炎帝哪里痒,炎帝连说:“得痒,得痒。”(本地方言,意思为“这里痒”)铁拐李笑道:“别慌,小毛病,我带的东西虽不是药,但也能给你解病痛。”说着便把拐把上的酒壶取下来,他先把炎帝的衣服拽起,看见炎帝腰上有拳头般大的红斑点。“哎呀!你这是刚才穿过藤蔓时被毒虫咬了,我用这东西给你擦一下就会好些。”他忙拧开壶盖,瞬间,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铁拐李将酒倒在手上,用酒擦炎帝身上的红斑点,炎帝顿感凉飕飕的,觉得好多了。炎帝好生纳闷,这东西挺神奇呀!铁拐李瞟了炎帝一眼,意味深长的说:“这东西以后得有啊,子民们要生存,这东西不可少,作用大着呢。”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响遍整个遇仙山,响彻云霄。</h3><h3></h3> <h3>顺着北遇仙山往下走,半山坡就走到迪阳了。如今的“迪阳”很久以前的时候叫狄羊,据说就是因为炎帝在村后山坡上遭虫咬,神仙铁拐李问他哪痒,炎帝连说了几遍“得痒,得痒”,因年代久远,又是方言口传,逐渐演变成了“狄羊”。后来,可能是先辈们觉得“狄羊”两字不够文雅,不知何年,又改成了“迪阳”,沿用至今。</h3><h3></h3> <h3>他俩继续向着遇仙山的西面走,有座东西走向由高渐低的小山叫北山,现在北山中段山脊上有块儿形似一顶大轿的大石头。尤其从山下往上看,石头无论外形、大小都酷似一顶大轿,轿顶的形状更是逼真。因此当地人把北山又叫做“轿顶山”。这“桥顶山”上的那块儿形似大轿的石头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还是当年炎帝和铁拐李走到这里,两人要分手道别。铁拐李问炎帝:“你的腰还痒不痒?”炎帝苦笑着说:“还有些难受。”铁拐李说:“那我再给你擦一下吧。”他便拧开壶盖用酒再次给炎帝擦了一遍。铁拐李看见炎帝状态不太好,仿佛想起什么,忙说:“要不我给你弄顶轿来,让人抬着走吧。”炎帝摆了摆手说:“别麻烦了,我还是骑马回吧。”铁拐李接着说:“那你就把我的酒喝上几口,保你回去的路上精神好点,这东西解乏提神。”说着将酒壶递到炎帝面前。炎帝接过酒壶,咕咚咕咚连喝两大口,嘴里连呼:“好!好……”传说铁拐李给炎帝备下的那顶大轿,炎帝执意不用,铁拐李只好点轿为石,将它永久的留在了北山顶上。那块儿似轿的巨石,虽历经数千年风雨,至今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这个美好传说的象征。</h3><h3></h3> <h3>离轿顶山下二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名叫香山,属迪阳村委的一个自然村,位置正好在北山坡的尾端。当年铁拐李和炎帝在轿顶山上喝酒时,酒香弥漫了整个北山,百姓们觉得这座山上始终有股香味,经年不散,便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起名为香山。也许这就是香山村的来历吧。</h3><h3></h3> <h3>前面提到,炎帝和铁拐李在南北遇仙山的交汇处遇到过一股山泉,曾经在那里掬水解渴,品味过一番,这个地方后来修建过一座寺院,名字就叫“圣水寺”。圣水寺曾经香火鼎盛,规模宏阔。据老人们讲,圣水寺庙门乃园林风格,异常精致;整座庙宇坐落在北遇仙山南侧,怀抱在南北遇仙山之间,点缀在松柏林涛之中,超凡脱俗。门顶有块儿木制牌匾,上书“圣水寺”三个大字,大字古朴苍劲。大门外西侧有个石头狮子,狮子张着大口,从口中流出一股清澈透明的泉水,水流有碗口粗大小,离地面一米有余。水流下面有个两米见方的水池,池中之水,溢出后则顺小溪流入南泉沟里。无论春夏秋冬,泉水从不间断。进入寺院,正殿金龙绕梁,琉璃瓦覆顶,气象庄严。你可以想想,在这个深山峡谷的地方,林木幽静,泉水叮咚,香气氲氤,梵音缥缈,是一处怎样的神居所在。圣水寺就是先辈们为了纪念炎帝和铁拐李,感念他们的恩德而修建的。圣水寺的水不仅口感好,据说还能治病,据亲身经历过的老人讲,当年圣水寺每日都是门庭若市,人头攒动,四面八方的百姓来这里敬香祭拜、祈祷许愿,除了敬拜神仙,更为求得一壶圣水。民间曾经有句顺口溜曰:喝了圣水寺的水,准保百病不缠身。用今天现代养生学的观点来看,圣水寺的水一定是一种优质矿泉水,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悲的是,一座颇具保存价值的文物古迹毁在了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中,毁在了日本侵略者手中。</h3><h3></h3> <h3>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了上当地区。因为遇仙山紧靠陵高路的北侧,日寇为控制陵高局势,并切断通往河南的交通枢纽,占领制高点,日本鬼子派了一个中队驻扎在南遇仙山。他们为了长年窃据遇仙山,便野蛮的将这座气势雄伟的“圣水寺”拆掉,用寺院的砖瓦木料,在南遇仙山山顶修了大小五座碉堡。中间一座较大,有三层楼高,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修了一座小碉堡。中间碉堡的外围还挖了一个大圆形的战壕,深两米宽三米,西侧留有出口,出口处安装有吊桥,进入中间的大碉堡时要经过吊桥,中间碉堡顶上设有两名不分昼夜的瞭望哨,四个小碉堡里都架设有机枪。可见,日本鬼子对这块儿居高临下的阵地是相当重视的。据当年被小日本抓去做壮丁的老人讲,通往山顶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修碉堡的建筑材料都是用人工扛上去的。被抓的壮丁都是20至50岁的青壮年,背负的重量按年龄要求,20岁的背20斤,30岁的背30斤,以此类推。壮丁若不从或稍有违抗,鬼子就用皮鞭抽打,甚至直接用枪打死。日本鬼子惨无人道,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试想,山上的碉堡是用我们中国人的生命和鲜血修起来的,鬼子凭借它对我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真的是可叹可悲!</h3> <h3>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贫穷落后,国力羸弱,政府无能,百姓就会被人欺负。所以,今天的中国人民多么期盼习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能够实现,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h3><h3></h3> <h3>到了一九四五年,日本鬼子开始溃败,上党地区解放,遇仙山上的鬼子遭到八路军的大围攻,经过两次冲锋,很快就攻上了山顶,将山上的鬼子一举歼灭,并一把火将鬼子的碉堡全部烧光。</h3><h3></h3> <h3>战争后的南遇仙山山顶,留下的是一片废墟。散落的砖瓦碎片,那个巨大的战壕和坑道。如今,废墟上长满了杂草野花,战壕像一张开口的嘴巴,它们似乎在风中向苍天讲述这段不幸的历史。其实,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很好的讲给我们的后代,我们应该把这些历史遗迹充分的利用起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h3><h3></h3> <h3>刚解放时,被日本鬼子毁掉的“圣水寺”,被拆掉的房屋根基还在,基本上还能看到整个寺院的轮廓,狮子口里水依然在流淌。后来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生产队搞农田基本建设,私人修房盖屋,仅存的根基石也被拆光了,流水的石狮也被毁掉了。“圣水寺”从此荡然无存。只有青山还在,泉水还流。因为前些年煤矿采掘的缘故,圣水寺的水已经小了很多,但它依然甘甜如初,汩汩不绝。</h3><h3></h3> <h3>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圣水寺”已经作为地名扎根在村民的心中。那个曾经为百姓除病解困的圣水寺,在迪阳村村民的心中是神圣的。我们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够重现,那个在磨难中消失的地标,它也是炎帝始祖行迹的的一个记录者。</h3><h3><br></h3><h3>撰写:秦金民</h3><h3>整理:秦树新</h3><h3>2019/7/28 于西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