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史诗一一徐州汉画像石馆观感

辣椒

<h3><font color="#167efb"> 汉画像石是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她上承钟鼎玉器雕刻之工,以石为材,用现实和浪漫主义手法来图画天地。将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幻想、原始图腾、儒家教义,道家思想等并处并陈。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的各方各面,镌刻成一部石头上的史诗,开启了两晋唐宋之绘画先河。在中国的美术史上起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font></h3> <h3>  在徐州城南有一个宋代与杭州西湖齐名的云龙湖。湖东畔就是长三公里,山峰九折蜿蜒起伏如行龙状的云龙山。徐州汉画像石馆就坐落在湖东北畔的云龙山脚缓坡上。<br></h3><h3> (下图拼图中上张摘自百度)</h3> <h3>  徐州是两汉皇朝的籍地故里,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出土地。因此,徐州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和苏州园林并列为江苏三宝;又与汉楚王陵墓和淮海战役纪念馆等构成了徐州名片。在旅游圈内还有一种说法:不识汉画像石者,就不能算了解江苏,不来徐州就不懂得汉画石的博大精深。</h3><h3> (下图拼图中第二张摘自百度)</h3> <h3>  汉画像石馆的展馆分为一馆和二馆。一馆是中式仿古建筑,展示条件粗放。二馆为现代建筑,展示条件好,展品丰富而分类详细。</h3><h3> </h3> <h3><font color="#167efb">  汉画像石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font></h3> <h3>  地上部分主要分布在古庙观、古陵墓、碑、碣、阙等,以及岩壁和民宿设施构件上。但因遭受战乱而大部分失落亡佚。</h3> <h3>古墓地上的神道</h3> <h3>  从左至右分别为神道上的石碑、石阙和石碣。石碣上的圆孔叫碑穿,用来固定吊棺入墓 的辘轳。</h3> <h3>  古墓地上的祭祀祠堂和构件。</h3> <h3>  地下部分为墓室、甬道、石棺椁等构件上,是汉画像石中保存较好的部分。</h3> <h3>  墓室墓道的石构件。</h3> <h3><font color="#b04fb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汉画像石从时间上分为西汉和东汉两部分。从展示数量上看,西汉稀少,东汉丰富。从制作工艺上,西汉粗糙,东汉逐趋精美。从类型上看,西汉为阴刻,东汉阴阳相存,并以阳雕为主。整个雕刻工艺从西汉到东汉渐行渐美地发展至八种。大致如下:</font></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 <h3> 西汉~糙面阴线刻(阴刻)</h3><h3> 石面粗糙不打磨,物像轮廓内外均雕刻密集线条作底,其方向随着物像的变化而变化。</h3> <h3> 西汉~凹面阴线刻(阴刻)</h3><h3> 石面较粗糙,物像轮廓凹入并打磨平整,以线条勾勒细部,轮廓外刻錾线。此工艺流行于新莽时期。</h3> <h3> 东汉~平面阴线刻(阴刻) </h3><h3> 石面磨制平滑,在光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图像。线条细如发丝,特点是以刀代笔的绘画。</h3> <h3> 东汉~弧面线浮雕(阳雕)</h3><h3> 将物像的轮廓线外减地,使物像高于地,并将物像轮廓角部剔除平地而使物像呈弧面凸起。</h3><h3> </h3> <h3> 东汉~平面浅泘雕(阳雕)</h3><h3> 石面磨平,物像呈平面凸起,再施以阴线刻画细部,形成上下相错的两个层次。有的局部形成一个倾斜的平面。</h3> <h3> 东汉~分层浅浮雕(阳雕)</h3><h3> 物像呈平面凸起,根据物像的前后关系,形成多个层次,细部用线条加以表现。</h3> <h3> 东汉~高浮雕(阳雕)</h3><h3> 剔地较深,物像凸起很高,在透视基础上将物像压缩。高浮雕是介乎圆雕与绘画二者之间的艺术形式。</h3> <h3> 东汉~圆雕(阳雕)</h3><h3> 圆雕是具三维实体空间的立体雕塑。汉画像石陵墓前的石雕、墓葬中的柱础等,都是圆雕的方法进行表现。</h3> <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汉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涵了思想崇拜到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雕刻技艺精湛。因光照、位置、质地、保护以及拍摄工具等因素,不能摄叙一体。只能辅以馆方拓印流通的商品资料,笼统地简约叙赏如下:</font></h3> <h3> 龙图腾、性(生育繁衍)崇拜。</h3> <h3> 瑞禽异兽</h3><h3> 上左为凤凰,右为九头兽。</h3><h3> 下为麒麟。</h3><h3><br></h3> <h3> 神 话</h3><h3> 左第一栏:东王公。</h3><h3> 右第一栏:西王母。</h3> <h3> 传说</h3><h3> 左为黄帝朝日升仙,右为炎帝向月升仙。</h3> <h3> 巫术思想</h3><h3> 装饰在大门上来拉开门的辅首衔环。受史前巫术思想影响,被赋予与神灵相通和驱邪逐利的双重作用,</h3> <h3> 历史故事</h3><h3> 左图第二格:秦始皇徐州泗水取鼎。</h3><h3> 右图第二格为二桃杀三士;第三格为孔子见老子。</h3> <h3> 建筑</h3><h3> 上:庄园高宅大院。</h3><h3> 中:王候宫殿。</h3><h3> 下:亭台。</h3> <h3> 牛耕(第三栏)。</h3> <h3> 纺织。</h3> <h3> 狩猎(上),捕鱼(下)。</h3> <h3> 车马出行。</h3> <h3> 迎宾送客</h3><h3> 上为迎宾,下为送客。</h3> <h3> 拜会。</h3> <h3> 比武。</h3> <h3> 娱乐。</h3> <h3> 情趣轶事</h3><h3> 屋内男女二人对坐执手相欢,屋侧楼梯有人呈爬伏窥视窃听状,门外(右侧)有人持具而来。估计一是私下约会有人望风报信;二是洞房花烛夜时,小伴顽童窥听玩笑而老人来驱。</h3> <h3> 居家</h3><h3> 上为厅堂弄童,安享天伦之乐。</h3><h3> 下左为亭阁伉俪相叙,右为夫妻外出(或回府)。</h3> <h3> 款宾待客</h3><h3> 上格为宾客相行而坐,观看中格进行的吹拉弹唱和舞蹈杂技等。而下格的庖厨们正忙着为宾客制作美食佳酿。好一派对酒当歌和佐食以乐的气象!</h3> <h3> 飞禽走兽</h3><h3> 走兽被寄于插翅的速度激情,飞禽被赋予温良恭让的性情。</h3> <h3> 百戏杂陈</h3><h3> 除了一般歌舞杂技外,还有一种装神弄鬼、仿兽扮禽进行拟人和魔术表演的假面歌舞剧一一总会仙倡。这种形式的表演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今天还有遗存,如位于大理州云龙县山地白族的非遗剧"耳子歌“……</h3> <h3><font color="#167efb">  此外还有一些典故经源、希冀幻想、人与人和自然的各种互动行为等。其中还有一种以连环画的形式,传记了墓主人地位勋业的由来,璋显了汉代军功晋爵的荣耀。真有包罗万象之势!</font></h3> <h3>  由于内容丰富而留连忘返,不觉用了五个小时方结束观览,在原线返回途中巧遇画像馆的拓师在拓印一幅汉画像。旁边有一工作人员,正为没带仪器,难对所拓画像进行检验而懊恼,见我身背摄影包便灵光一动,请我给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在相机上放大检查,找出扑墨不足点进行补扑。我也由此获得用相机拍了三张工作照一一在汉画像馆里唯一的数码相机照片!</h3><h3> 因展览服务部里有汉画像拓片在售卖。我便问他们能否为我拓印一幅我喜欢的画像石拓片卖给我,他们说不允许。并告诉我,能拓售的部分都临摹拓放在服务部了!其余都不允许拓流到社会上。</h3> <h3>  为了满足参观者了解汉画像石的拓印技法,在展览馆服务大厅里还设有实作案,由服务人员在旁教授。大小不一的两块小画像石,学拓一张,小者五十元,大者一百元。</h3><h3> 我出展厅时正好有人带小孩来体验拓印技艺。我也驻足看了一下,是将汉画像石模用水润潮后再覆以宣纸,然后用刷子将纸打刷平展后,再用扑子沾墨轻轻扑打……</h3><h3> 此拓法介乎于传统技法中的扑墨拓和干擦墨拓之间,初学者上手快和易掌握。</h3><h3> </h3> <h3>  这也勾起了我儿时弄过的铅笔拓法 (干擦墨拓的贯通法),回家后矫有兴致 地回顾了一番,但只能用于小玩艺和孩 子们的启蒙教育。</h3> <h3><font color="#167efb">  在我离开汉画馆数日后,头脑里还在走马着那些刻在石板上,冰冷而又鲜活的符号……</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两汉的展品中,东汉占据了绝大部分,是汉画石出土的主体,且内容最为丰富多彩,雕刻技艺也不断推陈出新。它揭示了东汉中兴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和文化艺术跃进的状况。</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它诠释了和平统一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font></h3><h3> </h3><h3><font color="#167efb">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