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摄影制作:丁丰民</p> <p> 一个为家乡留住记忆的人</p><p><br></p><p> 凤鸣</p><p><br></p><p> 那一天,在家乡大地上,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在人们的期待中,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在人们的祝贺声中开馆了,那一天,人们认识了一个头发稀少,胡子花白,身材瘦小的人,他就是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掌馆人。</p><p> 出生在地道农家的他,受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的培养的他,当过乡村干部辛勤工作的他,一个为民勤文化根脉苦苦追寻的他,一个为民勤宝贝寻找家的他,他的愿望终于实现: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在人们的期待中,在人们的祝贺声中,顺利的开张了,免费为县内外游客开放,这是一个天下民勤人寻根的地方,也是一个为民勤人留住乡愁的地方。参观过的人们都说:这可是办了一件大好事!</p> <h3> 三十多亩地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八个大展室,四千多件展品,宽大的生活体验区,似乎把人们带回到过去,给人们以满满的回忆。羊肉绑份子,羊肉米面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过去,过去那下雨天“打平和”的时光。那些民勤生产生活中的工具用具,有我们见过用过的,更有好多是我们没有见过,更没有用过的宝贝们,一一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现在看到这些东西,不能不说我们先辈的辛苦与勤劳,更不能不说我们先辈的聪明与智慧,不能不说他们是平凡的人,但他们更是伟大的先辈们!</h3> <h3> 四千多件宝贝,不是三天五日,一年半载能够聚集到一起,那是要用多少年的辛苦努力,才能把它们淘来,花去的是时光,有时花去的还有金钱,付出的不光是时间与金钱,还要承受不理解的人们的热讽与冷潮。花多年的时间与金钱,顶着多少个寒冷酷暑,才能把这些东西聚笼,展现在我们眼前。</h3> <h3> 好多年前,他看着一车车的木大车轱辘,被人们拉到了银川左旗,有多少的农具用具被人们遗弃,有多少坛坛壶壶被人们贱价卖出,他看的心疼心酸,因为那都是先辈的才智的体现,那更是民勤历史的记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迷”上了这些“废铜烂铁”,跑遍了民勤大地,在外地也留下了足迹。有时为了一件宝贝,不惜跑个三番五次。有时为了一个缺货,不惜努力一年四季。他是那样的执着,更是那样的痴迷。因为他只想为家乡人民留住更多的记忆。</h3> <h3> 随着时间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过去,他,他的家里从各处淘来的宝贝,越来越多,家,家的各个角落,里里外外,到处都是寻来的,淘来的,弄来的宝贝疙瘩。此时的他,给宝宝们找一个长久的,相对稳定的家,成了他的一个朝思暮想的问题。他到处寻找,到处想办法,最终在县上领导们的的支持下,经过他一年多时间的策划筹备,规划建设,最终使他的这些宝贝们,有了一个宽大明亮,美丽漂亮的家: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尽管这时的他:头发稀了,胡子白了,身体瘦了,但是他笑了,开心了,也放心了。因为他为他的这些宝贝们,找到了一个稳定的,真正属于它们自己的家!</h3> <h3> 他出生在民勤,他不忘家乡, 他是退伍老兵,他退伍不褪色, 他是乡村干部,他敢做敢当,他是病人,他不怕与病魔抗争,他是文人,他只写百姓看得懂的作品。他更是一个有作为的退伍老兵,面对领导们颁发给他的获奖证书,他说:一定退伍不褪色,努力为家乡做点事,面对记者釆访的镜头,他说:我只是做了我自己该做的事,面对前来乡村记忆博物馆参观的人们,他说:我只是想让我们的后人们知道,不忘家乡人民过去的生活,记住先辈们的聪明与智慧,传承先辈们的优秀品格,牢记家乡文化的根脉,也要知道我们从哪来,又到哪去?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的家乡,宣传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更文明,更发达,昂首挺胸走向世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