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漫谈三点

晴耕雨读

<h3>经济学,是经世致用、济世兴邦的学问。我们应该坚信,经济学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不管我们遇到了多么狗血的现实。</h3> <h3>最近想到三点,我认为是符合经济学题中之义的感想,分享一下。希望与有兴趣的同志共同探讨。理解不到位的期待批评。</h3><h3>一是买与卖的作用。</h3><h3>二是折旧陷阱。</h3><h3>三是资产负债表衰退。</h3><h3>第一个侧重于微观,后两者侧重于宏观。</h3> <h3>第一部分。</h3><h3>买与卖,是经济中最基本的行为。买方花钱获得商品,卖方付出商品获得金钱。买卖成交,确定了价格。金钱和商品,在买方和卖方心中分别有一个效用值。俗话说,人人心中有杆秤。</h3><h3>如果,购买商品获得的效用不足以弥补付出金钱损失掉的效用,买方不会买。同样,如果获得的金钱带来的效用不足以覆盖付出商品所失去的效用,卖方不会卖。无买无卖,则交易未达成。</h3><h3>每一笔交易的达成,都是因为,买方获得的商品效用大于等于放弃的金钱效用;卖方获得的金钱效用大于等于失去的商品效用,各取所需。这里的效用不仅指商品或金钱的直接效用,还包括其他一切间接效用,如获得的成就、业绩、布局甚至虚荣等等。</h3><h3>所以,每一笔买与卖都使参与者的效用得到了提升。每一笔合法的买卖都应该被鼓励。买卖的量越大,人们的效用增加的越多,获得感越强。买与卖的集合就是市场,因此说,市场应该被尊重,应该被培育,应该被壮大。市场的守夜人,不应干涉合法的交易行为,不要扭曲市场;要简政,要“一次办好”,以此来服务于交易,为交易提供便利,减少阻碍。</h3><h3>衡量一个地区一年内的最终产品的买卖总量(不通过市场去实现价值的生产在经济学中无意义,在现实中属于封建的自给自足或生产过剩,也没多大意义),我们常用GDP。因此,用GDP做衡量、做考核,很有道理。它体现了人们获得的效用的多少,体现了幸福感的大小。因而,GDP无罪,GDP有理,GDP还有功。(日常诟病它,是因为公共品公共资源没被细分,没被明确收益权,无法通过交易去增进这部分效用)</h3><h3>其实,买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买卖。我们常说的经济繁荣,就是交易的活跃,有求者,都有所应,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经济衰退就是交易的萎缩,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h3><h3>市场的力量是伟大的,任何有助于扩大市场的行为,都是有益的。任何限制市场的行为,都是有害的。因此,要发展市场经济,要不断推进改革。</h3> <h3>第二部分。</h3><h3>折旧陷阱(声明:这是自己造的词。此处折旧不是指会计核算里计提的费用,而是指一件商品被消费,要经过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叫折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h3><h3>每一种商品的市场都有周期性,销量的大小处在波动中,特别是汽车、手机、手表、房产等这些使用周期较长的商品,我的理解是,折旧在起作用。</h3><h3>举个极端的例子,今年,全国每家都买了所需要的汽车,达到饱和,车的使用期限都是明确的10年,不考虑意外报废丢失等因素,不考虑技术改进出了新款式,那么接下来的10年,将没有人再买车。这十年,汽车市场没了,汽车经济没了。然而到了第11年,汽车市场会重回今年的繁荣。在这里,汽车市场10年一个周期。中间的9年,我们可以称为汽车折旧的陷阱。其他市场也同理。</h3><h3>换一个更为实际点的例子,汽车折旧还是10年,还是不考虑意外和科技进步,第一年汽车销量是10,第二年是9,第三年8,…,第十年销量是1。那么汽车市场就完美的呈现了一个波浪式。</h3><h3>对于单个商品的市场,这种周期性容易被掌握。但实际生活中,还有成千上万种的其他市场,各有各的周期,相互交织,各有各的折旧陷阱,此起彼伏,规律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h3><h3>我们都知道,整齐踏着正步的一个部队,走过一座桥时,人与桥形成共振,会让桥塌掉。在某种极端情况下,各种市场间的周期性也形成了共振,那么整个经济也形成了明显的周期性,也存在折旧陷阱。这就比单个市场的折旧陷阱危害要大。在这个陷阱里,所有的市场都一蹶不振。万一再和自然灾害、外部贸易战共振一下,危害更大,可能出现经济瘫痪。</h3><h3>因此,市场的守夜人,要避免经济过热,避免大起大落,因为今天的繁荣,以后会有陷阱。市场的守夜人鼓励科技创新,推进供给侧改革,因为产品的推陈出新会创造新的需求,平抑陷阱。比如手机的更新换代,2345G的迭代,很平顺地创造了新的需求和买卖,所以手机市场始终处在稳步增长,而不是明显的周期波动。市场的守夜人还要放开二胎,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是需求端的主力,放开二胎就是释放需求。</h3> <h3>第三部分。</h3><h3>不仅企业有资产负债表,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帐,也可以称为资产负债表。前一部分所说的经济衰退的类型,一般容易避免和克服,毕竟极端的全体市场共振是不现实的。然而资产负债表衰退,是一种发生在身边,启动的慢,但一旦启动就很难走出来的衰退。</h3><h3>时间有限,马上要下车了,理解也有限,暂不描述,摘了一段MBA智库。有空再补充。</h3><h3><br></h3><h3> 资产负债表衰退是指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都会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持续衰退。资产负债表型衰退与一般的经济周期波动不同之处在于衰退的时间持续更长,历史上最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有30年代的欧美“大萧条”、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和德国在2000年的经济衰退。</h3><h3>  “资产负债表衰退”假说是从考察微观主体的视角去分析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该假说认为,当出现资产(主要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目标会发生重大变化,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转变成追求债务最小化——企业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而不是用于再投资,更不用说向银行借钱来投资了;家庭也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同时减少消费,而信贷消费则几乎绝迹。由于上述私人部门的行为目标出现变化,使信贷需求陷入停滞或减少,中央银行刺激信贷的政策操作会失效,哪怕央行把利率降到零,大家也不愿意借款。信贷循环陷入停滞,会导致经济活动萎缩,私人部门收入下滑。如此出现恶性循环,直到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正常,经济运行才恢复到正常状态。</h3> <h3>2019年7月28日晚,于火车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