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山塘街(正社雅集诗词讲堂第四十五期)陆衡老师主讲

一介画夫(江野)

<p>白居易与山塘街</p><p>——“正社雅集走进山塘”陆衡老师主讲</p><p>(根据录音整理)</p><p><br></p><p> 刚才江野说今晚我们将在船上听琴,是没有过的。其实准确地讲,应该说现在没有,在白居易时代是有的。所以我们正好可以来重新恢复这个雅事。今天是“大暑”第三天,很热,但大家想想,一千多年前,很多人正在这里挖河、筑路呢。我们比起在烈日之下劳动的人们,这一点热不算什么。没有白居易就没有山塘街。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也就是公元772年。这一年还生了两位人物,一是刘禹锡,一个是李绅,就是“汗滴禾下土”那个李绅。关于白居易的生平我以前在“正社雅集”讲过,就不多讲了。今天主要讲他与山塘街的关系。白白居易这个人啊,本质上还是个文人。他对职业官员的那些所谓规矩是不太喜欢的。比如,他有这样两句诗:“厌看簿书先合眼,喜逢杯酒暂眉开。”簿书就是公文簿册,他讨厌看公文,但碰到美酒就眉开眼笑。除了喜欢酒他还喜欢什么?他又说了:“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他喜欢的是美酒和红袖。他的这些做派,还都要写到诗文里,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这种性格特征、爱好取向,再加上比较张扬,而且对官场的规矩有点“拎不清”,比如我们以前说过的,宰相武元衡被刺杀后,白居易第一个站出来上书,严重“越位”,引起皇帝震怒,被贬到江州。当然因此也成就了千古名作《琵琶行》。这样一些因素,导致白居易在前半身不太受朝廷的待见,在仕途上还是比较坎坷的。不过日久见人心。朝廷后来对他有所认识,虽然此人不太拎得清,不讨喜,但至少是不邪、不恶。所以在五十岁之后,他被授予两个重要的职务:一个是杭州刺史,一个是苏州刺史。那么为什么说这两个任命很重要?因为那时候的州郡长官是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并不像如今当中还有省这样的建制。所以州郡长官是在中央挂得上号的人,地位比现在的市领导高得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苏杭这两个郡的重要性,同样是州,那时苏州、杭州的地位在全国名列前茅,号称雄州剧郡。唐代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54岁那年二月份,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五月份到任。上任时,他登上阊门,看到的景象使他出乎意料。他说:“阊门四望郁苍苍”,郁苍苍是总的概括,不仅是自然环境,也是人文环境,郁苍苍就是与荒凉相反;“始觉州雄土俗强”,开始感觉到了苏州这个雄州剧郡的强大。然后又说:“十万夫家供课税”,十万户,现在不算什么,但是在唐朝,有十万户就是非常大的城市了。当年长安是世界顶级的都城了,有多少户呢,是十五万户,可见苏州是很大的城市了。我们算人口,每个家庭人口有多有少。比如杜甫,虽然穷得叮当响,在长安“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回到奉先家里,又是“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然而,他家有十好几口人。但白居易家人口较少,他只生育了一个女儿。当然其他人家还有光棍寡妇。我们算人口的时候,学界一般按7个人算一户,也就是说当年苏州有70万人口,非常多了。而且这还是户籍人口,不包括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可见苏州确实是雄州了。关键还有后面三个字“供课税”,说城市大,人口多,为什么要说供课税?课税就是税收。他说这个话是和他的身份有关的。他是苏州一把手,当然关心这个事情。有十万户的纳税,那就定心了,税收不成问题;“五千子弟守封疆”,苏州有五千子弟在当兵。为什么白居易又要说到这个当兵的事呢?这关系到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唐朝的体制是,州郡的一把手同时也是军事的一把手。一个州郡衙门,一个军府衙门,两个衙门一个头。白居易同时还是“军分区司令员”,军政一把手,所以他关心这些经济、军政方面的事。接着他又说:“阖闾城碧铺秋草”,苏州城即使到了秋季还很碧绿,一年四季都不会荒凉;“乌鹊桥红带夕阳”,以点带面,也是描写苏州的美景。接下来又写:“处处楼前飘管吹”,丝竹管弦之盛,到处是歌舞升平的景象;“家家门外泊舟航”,这又是苏州的特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水多船多,船多也是繁荣的表现,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上,越繁荣的地区车越多。以上是白居易所写阊门附近的景象,接着远眺,朝右看是“云埋虎寺山藏色”,虎丘寺彷佛在云里雾里,烟雨江南,诗情画意。朝左看呢,是“月耀娃宫水放光”,馆娃宫,灵岩山一带,水在月光下闪耀银光,这个水主要指太湖水。那么,现在站在阊门城楼大概是看不到太湖了,但是在唐朝那时绝对看得到太湖的,为什么?一是当时太湖离城很近啊,以前石湖就是太湖的一部分,是太湖的一个湾;馆娃宫,灵岩山一带,也临近太湖。太湖水域面积后来大大缩小了,渐行渐远了。最后,他说“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这是在反省自己说,我曾经对杭州赞赏有加,但是对茂苑,就是苏州,却是看不上的。那么为什么看不上苏州呢?凭什么?你见到过苏州吗?原来,白居易15岁左右住过苏州。那时经历过安史之乱,包括长安、苏州,都是非常萧条的。白居易对苏州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十五年前,这个差别大了。而今天登上阊门所见,他的观感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他说这个是以前的认识,要检讨自己,从今以后,不敢“苦夸张”,就是说以后要汲取教训,不能脱离实际乱讲话了。我我们知道,白居易是个喜欢玩的人。苏州这么美,他当然要去玩。白居易有个特点,他下班时间几乎不谈工作,他分得很清楚,上班时间认认真真工作,下班以后痛痛快快游玩。他曾说过:“幸无案牍何妨醉”,有幸没有公务的时候,我就不妨醉个痛快。那么问题是,哪有这么容易啊。他来苏州上任后,第一个休息日就没捞到休息啊。那么,唐朝上班族几天休息一次呢?不是星期六星期天,是“旬休制”,上班九天,休息一天,一个月休息3天。《滕王阁序》里不是有吗,“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因为太忙没能玩,他写信给元稹说:“淸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意思是一早案卷就堆满了办公桌,黄昏才能下班,可怜外面朝朝暮暮的美景,都在两个衙门之间的公务中消磨掉了。</p> <p>  大概第二个旬休日,终于可以爽一下了,于是刺史兼“司令员”的轿子和人马就从阊门出来了,首选就是虎丘。当时苏州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虎丘,去赏花、踏青,赶庙会,“轧神仙”,“轧朋友”,撩妹,还有撩汉呢。这不是随便说的,这可是很重要的中国式相亲。举个例子,远在诗经时代,就有一个著名的撩汉故事。诗经的《郑风》中有一首《溱洧》,溱、洧是中原地区的两条河。诗中写道“溱与洧,方涣涣兮”,两条河的水已经涨起来了,当时是三月三,上巳节,春天踏青的时候,所以“士与女,方秉蕳兮”,男女青年,采花踏青。“女曰观乎?”,女孩主动,她说咱们去那边看看吧。“士曰既且”,男孩居然回答:“我去过了”。这个男孩老实的。不过也就可能因为这样老实,女孩才更喜欢他。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对话就结束了。但这个女孩很可爱,继续邀请他,“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再去看看嘛,洧河之外,那边好好玩。那男孩就跟她去了。接着说“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两个人开玩笑,玩的很热乎了,“赠之以勺药”,可能还是女孩采了送给男孩的。我估计这一对应该是牵手成功了。虎丘当年也是这么一个所在。白居易首选这样一个地方出游。他他们一队人马出了阊门往虎丘去。但是这一路上,与白居易在阊门上看到的感受很不一样。在阊门上看到的总体上是一个美景,但具体到路上他就觉得很不爽,怎么呢?因为一路上坑坑洼洼、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而且当年的虎丘山在一片农田之间,要上虎丘山很困难,只有小路弯弯绕绕进去。这个对苏州人如此重要的场所,前去的道路却是如此困难,而且一下雨还要有积水。白居易就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说,作为官员要有两点,缺一不可,一是要有这份心,二是要有这个能。当然首先是要有这份心,然后才是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么解决?这对白居易来说不是难事。因为前一年,公元824年,他就在西湖指挥修筑湖堤,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白堤。那么,虎丘一游,看到现状,白居易心里已经有谱了,回去就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当然有人会有疑问:从阊门到虎丘要修路,需要很多土方啊,怎么办?白居易说,小事,挖条河不就有土方了吗?而且河一挖,还解决了目前旱涝的问题,一举两得。可谓有心、有能、有经验。于是出台了类似“关于苏州阊门与虎丘景区区间道路与水利综合改造工程的方案”。关键还是实施,工作班子很快搭起来,工程队很快进场,到8月份就修好了,上任5月份,第一旬未休息,第二旬就是20天后休息出门发现问题,回来讨论论证方案出台,这应该是5月底6月初了,6月份开工,所以全部完工只有两个月不到。88月份全部完工,白居易出来的观感就完全不同了。他便很兴奋地写了两首《吴中好风景》。其中的第二首这么写道“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苏州无论晚上早晨都是好风景,“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晨起一望,人烟稠密,到秋天8月还是树木苍郁,一片绿色。“舟移管弦动,桥拥旌旗驻”,说的是船上的丝竹之声随着船的移动而飘散,桥上拥堵是因为白长官上路,官旗所到之处,围观的人很多。“改号齐云楼,重开武丘路”,白居易到了苏州已经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改造月华楼,改名为齐云楼,可能是政府接待场所吧;另一个是重开武丘路,就是山塘街,山塘街这个名称是很后才有的,当时在唐朝就叫武丘路。其实就是虎丘路,那为什么叫武丘路?而且只局限于唐朝。大家看书的话,一般书上都笼统地说唐避讳。其实避的是李世民爷爷的讳,也就是李渊的父亲的讳,因为其名李虎。接下来又说“况当丰熟岁,好是欢游处”,苏州这么好,何况今年逢着农业大丰收,更是玩的好地方了。最后说“州民劝使君,且莫抛官去”,使君就是州郡长官的意思,三国演义里刘备就称为刘使君,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的意思是,苏州老百姓劝我,你不要抛下官职走掉。就是希望你在苏州待的时间长点。自从武丘路修好后,白居易一有空就从山塘街出去玩。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自从开了这条武丘路,人们或水路或陆路,往来频繁,他自己也是这样。那么他出游的时候是什么架势呢?“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走陆路的话银勒牵着宝马,走水路的话花船载着美人。白居易就是这样,骑着好马,坐着花船,喝着花酒,出门玩。接着又说“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白居易领导开河筑路时还种了很多荷花、桃李等,沿途满眼荷花,桃李才种不久,所以还是新的。最后他说“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希望为苏州留下长久的春天。他他还有一首诗说“不厌西丘寺,闲来即一过”,当年虎丘寺有东丘和西丘两个寺,自己很喜欢西丘寺,一有空就要去一下。这首比较长,选几句有关的讲下。“摇曳两红旆,娉婷十翠娥”,旆也是旗子的意思,出门的时候摇曳着两面红旗,也就是两衙的旗子。官员出门都讲究规矩、仪式感,以示身份地位。花船上还带了十个美眉,娉婷,是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白居易还在这首诗中注明:“容、满、蝉、态等十妓从游也。”这些名字可能是根据她们的长相或性格来起的,“容”大概是容貌姣好,“满”大概如杨贵妃似的丰满,“蝉”大概是能说会唱,“态”大概是姿态优美。据我考证,这个“态”姓张,叫张态,还有一位,白居易在这里没有写,叫李娟。</p> <p>  讲了半天,给大家的印象,白居易又好酒又好色,有没有违法乱纪啊。其实没有,唐朝是允许这样的。我们先谈酒,唐朝政府对酒很宽松。举个例子,初唐有个诗人,叫王绩,在门下省做官。门下省惯例是赐三升酒,他嫌少,上级有关部门就特别供给他一斗酒,人们称他斗酒学士。他的哥哥问他最近工作怎么样,他说,工作也就这样,但每天一斗酒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出唐朝对酒非常宽松,李白做了供奉翰林,竟然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再来谈色,白居易这么明目张胆地带了这么多美眉出去玩,其实也是朝廷允许的。唐朝有个规矩,不论官员还是百姓,只要到官府去登记,交管理费,讲明地点,取得“行牒”,便可召妓,而且官府人员还可以优惠。所以白居易的做法没问题,在法律框架内。宋朝也是,所以苏东坡游西湖时,船上就有妓女,而且他一写出词,马上就有歌妓唱了。回到这首诗上面,还有最后两句:“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他一年去了虎丘12次,已经不少,他还觉得不多,可见喜爱。所以,白居易这个政绩留下来一千多年了,我想会继续留下去,我们以后不在了,但千年后这条路肯定还在。我们有句话,你的政绩满意不满意,是以人民的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白居易的这个政绩,人民是满意的,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第二年,问题来了,二月份刚开春,白居易就出事了,从马上摔了下来,落马,腿摔坏了,只能休养,休养到5月份,腿刚好点,眼睛又出问题了,他在诗里这样形容:“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也见花”,即使晴天的景色看着也象是在雾里;不是春天也能看见花,什么花?是眼花!刚才小皋等插话说可能是白内障,可能是,这个也是老年常见病,杜甫也说自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白居易腿不好了,眼睛也花了,接着肺也不好了,咳嗽不止,又请假了一百天。假期满了,朝廷也不要他做了,免去白居易苏州刺史的职务。他骨子里喜欢自由生活,所以这个罢免令出来后,他写了一首诗《喜罢郡》,“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五年做了两个地方的刺史是蛮值得感慨的,我做一方首领只能偷偷抽空游山看花。“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从前的时间是公家的,从此以后时光就属于我自己的了。“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从此以后我用不着在喝酒的时候,被催着要去迎接领导视察或客人来访了,睡觉的时候听不到有人催促我上班了。以后的日子就是“睡到午时欢到夜”,一觉睡到自然醒,又可以玩到晚上,想啥时候回去就啥时候回去。最后他说:“回看官职是泥沙!”这首诗很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白居易蛮受人喜欢的,苏州人也喜欢他。他九月份离开苏州,离开苏州的时候,很多人都去送行,即“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社会各界很多人都到水边去拜别他,还有很多人跟着船走,为他送行,这是从送者的角度来说的,下面一句就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说“怅望武丘路,沈吟浒水亭”,他也很惆怅,也不舍得离开,船停在浒关那个地方,他也不想走,停下来,在那里沉吟。说明感情很深,依依惜别。山塘街,山塘河,没有白居易就没有这些,到今天还留存下来并成了苏州的一道风景。自从那时候开始,这条路一直很繁荣,到了明清的时候,更是车水马龙,商贾幷辏,食货丛集,那时祝枝山、唐伯虎的书画扇子,就专门摆在山塘街一个扇铺卖。白居易在苏州的时间只有一年零四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但给苏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财富。20年前我写文章说过,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筑巢引凤或引凤筑巢,有凤能来,哪怕来一下,只要说一句话、写一首诗,就有惊人的无形资产,张继就写了寒山寺,28个字,你说留下来有多少财富啊,苏东坡到苏州说了一句话:“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现在已经成了深入人心的广告词了。白居易离开了苏州,离开了他一手原创的武丘路(山塘街),再也没回过苏州,但对苏州一直是很牵挂的,在后来的一些诗里也经常谈到苏州,比如“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还有一个机缘巧合的事,他在离开苏州回洛阳途中,在扬州停了一下,遇到了刘禹锡,虽然他们两个同年,经常在诗词中唱和,也经常通书信,但是他们两个还没见过面,巧的是,刘禹锡正好从和州(林散之的老家和县)刺史退下来,也是经过扬州。见面后,刘禹锡写出一首好诗,就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测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又造就一个文化遗产。(钱文忠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