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留住一抹婉约的茶香

水之乡

<h3>文:水之乡</h3><h3>图:水之乡</h3> <h3><br></h3><h3> 下梅——一个古老的村落,它静静地坐落在武夷山的东面,梅溪的下游。村落始建于隋朝,兴于明清,以茶叶的兴盛而闻名。梅溪之水带着清香缓缓流过,把这个隐世村落洗濯得清新含蓄。</h3><h3> 祖师桥伫立于溪流之上,其桥身为一座普通的单拱石桥,桥上建有一座双层飞檐的四角亭,使祖师桥变得高大起来,显得颇有气势。该桥原本建于清代,1958年因修建公路而拆毁,如今看到的是按照原样修复的祖师桥。如同一位长者,它注视着下梅的似水流年。</h3><h3> 站在祖师桥上望去,溪水穿村而过,把村庄划分为二。初来下梅,原以为这条溪流便是梅溪。其实不然,这条溪叫做当溪,长近千米,乃人工挖掘而成。几座石桥横跨当溪之上,村舍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岁月无声,是谁为这些民居涂抹上斑驳的遗痕?而家家檐下挂着两排红红的灯笼,还有灯笼下的美人靠,给视觉平添了一抹暖意。</h3> <h3>  沿着青石板小道走进下梅,在古拙的长廊穿梭,在简陋的石桥上迂回,在斑驳的古巷里徘徊。这是5月的一个周末,在下梅,和其它的日子不会有太大的分别,一切自在闲适、安静从容。眼前,青砖和泥土夯筑的古巷仅仅容得下脚步“笃、笃、笃”的声响,而当溪不过是一汪浅浅的流水,深不过膝,可以随意地淌水而过,此刻,有几只鸭子在水中悠然游戏。几个老妇人在溪边挑拣着茶叶,重复着下梅褪色的往事,那缓缓的节奏,如同此刻当溪里浅浅的水流。世易时移,谁能想到两三百年前的清初,这里却热闹非凡,满满的当溪之水承载着怎样的喧嚣和繁华,那时的下梅是武夷岩茶的集散地。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乾隆年间,下梅遂为崇安县最大的茶市。那时,当溪上共有8处码头,叫作“八仙码头”,可以想见,它们在当年的茶市里各显神通的场景。 那时,溪流之上,舟楫穿行,熙熙攘攘,商客云集,人声鼎沸。当溪的水荡漾着酽酽的茶色,两岸氤氲着岩茶的清香。</h3> <h3>  缓缓的溪流,钩沉着下梅久远的记忆。公元1694年,邹氏的先祖邹元老举家从江西迁徙入闽,来到武夷山。这里秀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留住了他,安顿了他,发展了他。他开始带领家人种茶售茶,在下梅扎下了根。后来,邹家的生意渐渐壮大,到了邹茂章这一代发展得最为鼎盛,邹氏创办的 “景隆号”和“集春号” 成为当时著名的茶叶商号。茶香里,邹茂章笑容满面地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客商,和气生财,他交结了四海八方的朋友。有一天,他终究迎来了最大的客商晋商常氏。晋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明代晋商真正开始兴起,清初晋商在商界纵横驰骋,发展成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帮。常氏一族在晋商中更是大名鼎鼎。邹氏与常氏惺惺相惜,他们在梅溪边、在当溪之畔品茗交流,留下一串串愉快的商谈。</h3><h3> 一桩长距离、大跨度、连接南北的生意谈成了。常氏装点着茶香的商队终于启程了,经船帮、马帮、驼帮沿着万里茶路不断北上,最后抵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万里茶路,万里迢迢,山高水远,辗转反复,万里茶路该是一条怎样艰辛的商贸之路!好在一路上有了武夷茶香的陪伴,他们总是把辛劳溶进小小的茶盏,化作一缕清香。终于,南北茶路通了,茶香传遍欧洲各地。取道万里茶路,这茶叶一定价格不菲,大抵只能流向贵族的生活。我揣测着其中一幕的场景,他们穿着考究的服饰,坐在午后花园的阳光里,优雅地端起精致的茶盏,佐以各色甜品,或许还伴着一段轻松的钢琴曲,他们谈兴正浓,然而,最后的话题总要绕到茶香的起点——下梅。</h3><h3> 在美人靠上坐一坐吧,让下梅的茶事在一段美丽的传说中沉淀。当年,邹茂章为生意奔波,时常外出,很少回家。他的妻子茂章伯母只能在美人靠上寄托相思。她该是一位贤惠尚持家的女子,平日扶老携幼,把家中的一切操办得妥妥帖帖,让邹茂章能够放心地搏击商海。只是,终有一天,长长的美人靠再也无法承载美丽的思念,于是,她纵身一跃跳入溪中,化身一条鲤鱼,紧紧随着邹茂章商船的帆影游去……哦,船头那意气飞扬的身影,此刻,他可曾想到一只鲤鱼的相思?</h3> <h3>  邹茂章不仅精于生意,他对村庄的布局规划也独具慧眼。他出资开凿了人工河当溪,引梅溪之水进入村庄,形成村庄的水脉。水路通,财路通,当一尾尾商船蜿蜒辗转鱼贯而入,直抵村庄的口岸,滚滚财源就涌进了下梅……于是,当溪两侧建起了长廊,建起了美人靠,建起了大大小小精致的民居,建起了村庄丰韵、小资的日子。现存的30余座清代古民居便是当时留传下来的。</h3><h3> 我的目光在古建漏窗的雕花里、在斗拱的交错间、在马鞍墙斑驳的色泽里逡巡。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这些临溪而筑的古建依然偏安一隅,总是平平静静地在当溪中洗濯着倒影,那些过往的印记,几许陈旧、几许清亮。</h3><h3> 临溪的邹氏家祠建于乾隆年间,保存完好,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如今是村里志性的建筑。祠堂的牌楼精雕细刻,气派不凡,展示了当时一流的建筑工艺。正门上方的楷书“邹氏家祠”石刻端庄有力,左右两侧门的上方有篆书石刻“木本”、“水源”。厅堂内两对楹联意味深长:“参天之木唯有其根衍先主,怀山之水必得斯源泽后裔”, “敬舜尧其德方知廉耻,尊昭穆之序恪守礼仁”。想来,邹氏如此重视思想的教化,忠孝礼仪、尊主敬上、诚信经商,所以,邹家的生意越做越大,通达四海三江。</h3><h3> 邹氏大夫第位于下梅北街,门前青石铺设的地面宽敞、平整,旗杆、栓马石带着精美的雕花。当年,邹家获朝廷诰赠“中宪大夫”后,邹家人便长久地以此为荣。宅子很大很深,一纵连着一纵,一进接着一进,尽头以一处花园收官,小而精当。镂窗屏墙中央刻有“小樊川”三字行书,十分美观,该是花园的名字,两侧分别饰有砖雕“镜”、“月”字样和花边。鱼池、对弈台还有两排高矮错落的石花架装点了花园的闲适。四季风霜一茬一茬又一茬,凋零了所有的风华,却有一株罗汉松冒出许多新绿,倔强地倚墙而立,在花园的一角,默默地述说古宅的如歌往事。遥想当年,每当清风习习、月光如水之夜,这镜花水月般的小樊川出落得娉娉婷婷,如同一位小家碧玉般的妇人,该是何等风采!</h3><h3> 西水别业是邹家的别墅,这里的“婆婆门”最为特别,纹饰精美,凹凸有致。据说,当年嫁入邹家的新娘,其身材必须符合这道曲线,“婆婆门”规范了邹家的择媳标准,如同当今选美对身材的要求。哦!这一道美丽的曲线该挡住了多少女子的梦想。嫁入豪门如此不易,古今亦然。</h3><h3> 下梅还有许多老宅——程氏隐士居、方氏参军第等等,这些砖木结构的建筑同样布局考究,恪守着中国古建的传统。只是,高大的马头墙下,石雕、砖雕、木雕别具一格,凸显了下梅民居的个性。这些雕刻作品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线条流畅、布局完美,内容有“五福临门”、“麒麟送子”、“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等等,传达了人们旷达风雅、耕读传家的思想。曾经参观过闽西的土楼,如果说那些高大厚实的外墙充满着防备的意识,那么下梅的古民居却是当地优渥富足、安宁惬意的生活写照。</h3> <h3>  不知不觉中又走回到当溪之畔,抬头间又见祖师桥。此时,逆光中的祖师桥形成一道剪影,倒映在溪水中,两侧的长廊一明一暗互相映衬,极富光影的效果,哦!好一幅下梅初夏的晚照!当夕阳的余晖在古村落的檐瓦上渐渐退去,村庄愈显宁静和睦。鸡在自由自在地活动;鹅在巷子里大摇大摆地穿行;门前挂着红灯笼的农舍旁,猫仍躺在石头上甜甜地睡着懒觉,还时不时地打着哈欠;狗见到游客只会礼让不会乱叫。几个男人坐着聊天,几位农妇在箩筐里不紧不慢地挑拣着茶叶……</h3><h3> 多想“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慢慢寻找这里的风景,去细细品味这里的生活。当下梅留住一抹婉约的茶香,从容自在地延续着陈旧的时光,也留住了游客的脚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