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呼铁局集宁车站装卸车间的今昔》

小西

<h3>新中国成立后,由太原铁路局管理的集宁车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原苏联政府的援建下正式运用。1958年呼铁局正式成立,直到1965年曾经红极一时的铁道部集宁换装作业所下马后,大批装卸工人补充到了集宁车站货装车间,</h3><h3>铁路运输人们往往说起机务,车站,工务,车辆,电务,客运,货运,但对车站下属的装卸且往往止住,也许从上到下的人们一说装卸就会有一种歧视,甚至是蔑视的态度,看不起这个职业。从下图夲人收集的几张图片中就可以看出车站的这个装卸是什么人干的,又都是谁能再这里上班。</h3><h3>六五年由换装处下到货装车间的人马真可谓是兵强马壮,个个力大无穷,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们有一顿能吃一卡子的白皮饼子,(相当于十五六个,卡是从手到肩膀的距离),有能扛起一头的一根标题钢轨,枕木一扛最少二根,大麻袋更不在话下,他们的名字大名鼎鼎有左保文,左保贵,史贵良,杨立刚,郭选义等等,单说那郭选义光身高就二米,膀大腰圆。1958年正值集宁老虎山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时,碑顶端的五角金星正是由左保文从北站背到老虎山之顶,那时上山是没有路的。</h3><h3>七十年代后期这批人都退休了,但装卸工作除了部份机械作业外,其于都是人工背扛抬,工具都是些原始的大铁锹,大罗筐,绳子,扁担,滚木,,也许那个年代的人力气大,单件散件包装的货物都是100公斤,我也曾经去卸过六十吨一车皮的原盐,大麻袋一放在背上就把腰瘠骨压错位了,但没敢吭声直到卸完。最难的莫属于卸煤车了,煤车一进货位就是一列,有时分工到一人卸六十吨车皮,打开车门溜下一小部分,其于完全靠挥动手中一锹就是十几公斤的特大号铁锹,那每一铁锹的煤就是我们在计划经济年代每人供应一个月的煤。屁滚尿流般的卸完车后还要把卸在路基上的煤清理干净叫清道眼,浑身上下下成了位黑人或泥人,回到工棚打盆水一冲就算完事,那个年代连个浴池也没有,工资还是死工资,每月五六十元。</h3><h3>这样的活儿还有卸水泥车就不细说了。总之铁路运输到车站的货物都得由铁路工人中的最底层的工人,工种称为(装卸工)的人来完成。</h3><h3><br></h3><h3><br></h3><h3><br></h3> <h3>改革开放后,由前苏联援建的集宁站房被拆除,在原址上重建的办公楼。</h3> <h3>集宁车站改造期间建的集宁车站装卸车间,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时就没有一个正式的房子,主任只能借用货运室的一间小房办公,也就是解决工作中的事,人事财会都归车站,工人三班倒,休班那天上午学习开会雷打不动。</h3> <h3>昔日装卸工人的背,扛,抬。</h3> <h3>卸完煤车后清道眼的工人。</h3> <h3>七十年代初,装卸工人有了自己的小车,美名曰:老虎车!有了它从此不在用身体去背扛抬了,有了它,以后的工人从此没有了驼背。它在装卸工人的眼中就是一只老虎,因为它太厉害了。</h3><h3>1972年我从呼和浩特调到集宁装卸车间的维修组,第一天的任务就是用钢锯手工下料做老虎车,那个年代什么都有严格的管理,锯条不小心打断还得扣钱,所以下料时锯的锯齿没牙了实在不知谁锯谁了,拿着旧锯条去让工长鉴定后,确实不能用了才去工具室领新的。</h3><h3>做一台小车还得通过炉前作业打瓜子,因为小车的瓜子用处太多,不仅当撬棍用,还能开车皮的铁门,</h3><h3>当一批小车做好完工后,刷好灰漆凉干后,按工组发放时工人们个个欢天喜地的推回去像宝贝的锁起来。</h3> <h3>集宁车站货装车间的两台起重量五吨的龙门起重机,此吊车为原换装处之设备后下马化归集宁车站货装车间两台,起重量最大为5吨,由三台电动机带动,起落钩,小车各一台,走行为电动机带动横轴杆在传动竖轴杆,然后再传动走行轮非常笨重,但非常实用,夸度只容一个车位。可在那个年代在集宁可是神气十足了,而司机的佩备必须也是共产党员,那时的司机苏万生,高希义还有关师傅等的可神气了,让当时新上班的年青人觉得电吊司机特别神秘,祟高,望尘莫及的岗位。</h3><h3>这二台电吊当年我也多次参加过它的大修,改装工作,对它所有的部件了如指掌,有时也会偷开几下。</h3> <h3>七十年代中期,由于集宁新电厂上马需要大量电煤,每天的煤车堆积如山,卸不下运不出,危难中呼铁局调拔两台全自动联合卸煤机,由我在的维修组十几位师傅在严冬中成功组装并一次试车成功,卸六十吨煤车只需十几分钟,这在当时的集宁真是一件喜气洋洋的大事,解放了的是我们挥锹流汗的装卸工。</h3><h3>在试车成功后,集宁车站在现场举行了庆祝大会,并留下了四十多年前的一张老照片,背影就是我们每天爬上爬下有十几米高的卸煤机,上面焊有当年的政治口号《工业学大庆》。</h3> <h3>集宁车站货装工人在八十年代人工装车,小四轮拖拉机是由集宁拖拉机厂制造生产的,每月都有厂家请车,上货,装车的任务。</h3> <h3>由俄罗斯进口的原木在二连口岸站己经换装过,运至集宁车站卸车发往各地是那个年代的主要任务,每天三班倒的工人二十四小时的整列车的卸下,那个年代的口号是:人停机器不停!</h3> <h3>一吨电瓶叉车的出现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出现在集宁车站的,共6台。在当时可以说是轰动集宁市的,老虎车见了它只能退居二线,这可是完全由人工操纵的能装能卸又会跑的机器,但那个年代没有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没有司乘人员的驾驶执照及培训学习,谁都可以开以至于发生多起车毁人亡的事故。</h3><h3>叉车的出现是一种新生事物,随着制度的建全,人员的合理安排在当时的装卸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车辆的周转更是起到决定的作用。电瓶叉车的投入使用必须要有托盘及索具配合,才能高效的发挥作用。</h3><h3>集宁站的电瓶叉车是跟着我成长壮大起来的,经过几代叉车的更新换代都有我的心血,也可以说是集宁的叉车之父吧。</h3><h3><br></h3> <h3>计划经济年代,集宁的厂矿之多,家家都离不开铁路的运输,专业线的不说光是货场的货每天堆积如山,拖拉机厂的原料及成品,电焊条的盘条,骨胶厂的骨头,轴承厂的钢材,电石厂的石头,各个国库的铝锭,黑墨玉石,石碴,白灰,石料,长石,原木,木杆,水泥电线杆,就连那回收的碎玻璃都是整车的走。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h3> <h3>当今装卸车间的叉车己经发展到了内燃机化,吨位也起到了各种货物的所需要求。</h3> <h3>集宁车站的第三代电动起重机,起重量为36吨,在集宁可算是一个大家伙。</h3> <h3>今天的原集宁车站装卸车间以经和车站分家,成为独立的货运中心机构,由铁饭碗转为泥饭碗,虽着铁路改革的深入形势会更加严峻,只能加强企业的自身长处才能立身于自己的容脚之地,各种规章制度时刻提醒着今天的年青人们。</h3> <h3>整齐干净的会议室。</h3> <h3>整齐划一的工人休息室,看到这一切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回想当年装卸工人的工掤真正是天地之别,如果老一辈装卸工人再天有灵的话看看今天装卸工人的环境,卫生,精神面貌他们又有何感想呢!</h3> <h3>办公室。</h3> <h3>半军事化的管理,标准的作业程序,严明的纪律,统一的指挥。</h3> <h3>口号也是目标时刻提醒着你和我。</h3> <h3>结束语:从1972年至2007年也可以说是2008年,从呼和浩特供电局调入集宁车站的近四十年时间里,我从没离开过装卸这个车间,经历过三四代装卸工人,关注了铁路装卸工人的背扛抬直到今天的机械化所有的进展历史过程,从第一代的老装卸工人到今天的工人可以说大部分都认识我或听说过,由其是第一代人对我在装卸工作中的表现是赞不绝口的,我在原集宁车站的名声世是响当当的,只有我不认识他们,大家都认识我,所以也是先进个人荣誉的专业户。但最主要的是对装卸车间的所有机械设备包括叉车的维修管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当年用一把板手起家而成就了正规的一个维修组。</h3><h3>正值今年是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已经退休十多年的我又接到集宁车站退管会的任务,完成一份作业,我只能把自己经历过的事写出来让大家评论,看看一个人活着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企业,更为我们的车间做了多少的奉献,看看我们国家在这七十年里所取得的成绩。</h3><h3>七十年代中期我曾经在我工作的地方亲手种了两棵小树苗,如今45年光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不仅成活而且成材了,去年重返故地拍下两张照片留在我的心里,看到这几棵大树更有了一种人生的成就感。</h3><h3>原集宁车站装卸车间工人:聂恒忠(头条微信号小西)</h3><h3>工种:机械钳工</h3><h3>爱好:学习永无止境,诗词,头条,微信,手机内蒙古网站特邀原创作者,作品百度可查。</h3><h3>出生日:1947年8月1日</h3><h3>退休:2007年8月1日</h3><h3>照片除了来自网络及资料外均为夲人拍照</h3><h3>如有不实请联系夲人删除</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