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任首席联合国代表,联合国第二任安理会主席,民国杰出的法学家,外交家郭泰祺。

叠云阁

<p class="ql-block">按:郭泰祺是联合国成立时,中国驻联合国首位首席代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二任执行主席。他是辛亥革命以后,国际国内炙手可热,的历史人物!文中的一组照片是笔者的私藏,2008年由旅美爱国人士从美国纽约带回来的重要史料。</p> <p>  郭泰祺(1889-1952),1888年冬月(公历1889年元月)生于广济县田镇郭冲塆。字复初,葆东。父亲郭锡谷是前清秀才,郭自小受父亲亲传,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读书之余放牛,拾粪,干农活。 </p><p> 1902年,他考入张之洞创办的新式学堂--湖北省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他深得张之洞赏识,1904年被送到美国留学。清政府发给其家庭安家费白银25两。当时殷实人家不愿子女出国留洋,怕冒风险,郭去后,有好事者嘲笑其父:“25两银子质个儿子”。 </p><p> 在美国,他先后进入马萨诸塞州伊斯坦普中学、威里斯顿神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1911年3月获宾校优秀大学生,进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并任《费城新闻》,《宾夕法尼亚》编辑、记者。 </p><p><br></p> <p class="ql-block">(纽约3月21日)主持联合国总部会议的中国代表郭泰祺(美联社照片)(参见新闻报道)(这是美国回流的1946年,美联社拍摄原装黑白照片)</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后,24岁的郭泰祺异常兴奋,和许多有志改变中国的青年一道返回中国。于1912年3月回到武汉。受聘为私立武昌英语馆馆长,并经王世杰介绍加入了国民党。随后,他经同乡介绍担任湖北军政府的外交股长,进入武昌红楼。从此步入外交界,开始了他逐步成长的外交家之路。1916年,郭泰祺任黎元洪总统府高等顾问,兼外交部参事,与时任外交总长的伍廷芳过从甚密。伍廷芳非常赏识郭泰祺的能力与才干,将大量的实际外交事务交给郭泰祺打理,这为郭泰祺以后在外交界立足打下了基础。1917年张勋复辟以后,郭泰祺在伍廷芳带领下南下广州,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护法运动,担任护法军政府参事及外交次长。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泰祺再次跟随孙中山,伍廷芳由上海至广州,重组军政府。</p> <h3>疑似郭泰祺亲自签名</h3> <p class="ql-block">  1918年年初,郭泰祺、陈友仁及王正廷被派往美国,以争取美国对广州护法军政府的支持,但劳而无功。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郭泰祺,陈友仁,王正廷代表南方政府,与北洋政府代表顾维钧等共同组团参加和会。因为迟到的原因并没有作为正式代表,而是以中国代表团技术专员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他和顾维钧,王正廷极力劝阻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这是郭泰祺第一次作 为中国外交官登上国际外交舞台。1924年,国立武昌商科大学学生驱逐原来的校长,郭泰祺作为威望较高的湖北人被选为新任校长,但郭泰 祺没有在教育界留恋过多,很快又涉足外交事务。 1926年郭参加北伐,接洽军事;1927年北伐军攻取京沪后,3月郭泰祺受武汉国民政府 外交代部长陈友仁派遣,去上海了解情况。当时,蒋介石拥兵自重,在南京另立政府,形成宁汉对立局面。到上海后,郭泰祺审时度势,投 奔了蒋介石,出任江苏省交涉员兼上海政治委员会委员,替蒋介石与外国人办交涉。 时值宁汉分裂 ,武汉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以此作出决议 ,永远开除郭泰祺党籍,明令通缉,并通电斥蒋,宁汉合流后,此事不了了之。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准外交部长胡汉民辞职 ,命伍朝枢为外交部长。伍朝枢任职不久,即提名郭泰祺为外交部次长,兼任上海交涉员。郭泰祺以其"和蔼的态度,耐烦的性情,有立场却 带人情味的辞令",给英美各国驻沪领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 <h3>出使英国期间生活照片(1934年)</h3> <p>  1928年2月,重新上台的蒋介石却免去了郭泰祺的党政职务。1929年,失势后的郭泰祺便与早在广州任职时期认识的汪精卫走到了一起,成为 汪精卫的干将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他代表汪精卫与陈公博去劝张学良反蒋,但张学良权衡得失后却通电拥蒋,并派兵入关。1931 年,郭泰祺参加了汪精卫,唐绍仪等人组织的广州反蒋政府。 </p><p>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郭泰祺被任命为外交部政务次长兼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参加中日停战会议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希望郭 泰祺利用与驻上海的英、美等国领事间的私人友谊,出面调解中日冲突。经过英、美领事的居中调解,中日双方最终达成妥协的《淞沪停战 协定》。郭泰祺代表中方签字,由于协议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驻军,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民愤。引发了"投掷银元事件"。5 月3日,上海爱国团体代表数十人涌入郭泰祺住宅进行质问,有人将准备好的银元等物品朝郭泰祺砸去。郭泰祺躲闪不及,额眉被银元所伤, 鲜血直流,被送往医院救治。郭泰祺也因此名噪中外。 </p> <h3>出使英国期间生活照片(摄于1934年)</h3> <p>  1932年9月,郭泰祺出任中国驻英国公使。1932年到1933年,郭泰祺与顾维钧,颜惠庆等人力争国联通过谴责日本行为的决议。1934年郭泰祺 在国联第十五届大会上作了长篇演讲,要求国联重视中国问题,反对任何承认伪满洲国的行为。1935年5月,中国驻英公使馆升格为驻英大使 馆,郭泰祺便成为中国第一任驻英全权大使。1935年到1936年,郭泰祺又力排万难,四处游说,试图恢复中国的非常任理事国地位。1937年 卢沟桥事变后。郭泰祺在第一时间与各国沟通,希望国联对日制裁,然无功而返。 </p><p> 据档案记载,二战时期,英国迫于日本的军事压力,一度关闭滇缅公路。滇缅路关闭后,郭泰祺在正常外交途径之外,穿梭于首相、外长、次长之间,利用私人交情,为重开滇缅路而奔波。他以 政府的名义对英国发出抗议:"八年来致力增进中、英友谊,所以对我政府报告,总以英国重道义决不负我为言,此次英方处置,使祺痛惜深 于 愤懑"。首先解决了药品、急救车辆的运输问题,随后步步紧逼,要求解除汽油禁运和三个月结束后开放滇缅公路。郭泰祺甚至以日本在 中国大肆搜捕英国侨民的不争事实,教训英国对日本绥靖的危害。其间,丘吉尔向他秘密透露:"日、意、德同盟,国际空气一清,而美孤立 派益失势","英国处境远胜于三个月前,当时对缅路若不让步,恐日将宣战,故离开中立暂为停闭,现决期重开,8日将向国会宣布"。郭泰 祺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中国通 过滇缅公路的军事补给线路重新得以畅通。  </p><p><br></p> <h3>出使英国期间生活照片(1934年)</h3> <p> 同时,他积极致力于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宣传。1938年初,他把自己从国际宣传处得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提供给了英国工会运动领 导人之一、英国贸易工会主席、英国援华会成员本.提里特(Ben Tillet),希望通过他在英国传播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真相。从本.提里特 1938年3月给郭泰祺的信函中,可以看出郭泰祺此举的效果。本.提里特的这封信全文如下:尊敬的大使先生:看罢这些展示真实的道德败坏 以及那些充满兽性的、令人恐惧的杀戮暴行故事后,我强压内心的伤悲给你写这封信。如果大众把这个充满暴行、肉欲、掠夺和杀戮的故事 铭记在心并发起抗议的话,我会感到欣慰。把记录心灵痛苦的悲惨事件全部印出来当然最好不过。记录下这些材料的重要人士有种受辱的感 觉,他必定认为这些武装到牙齿的冷酷无情的杀人犯和刺客、畜生还能够活在世上,这使得日本变成了这个世界上仅有的、低等的、野蛮的 以及毫无信仰、毫无道德的国度。我准备尽可能广泛地将这个故事传播出去,将它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故事,让全世界都来声讨这个可怕民族 的暴行。从道义上说,中华文明甚至几乎比任何西方文明更古老。我为全世界在对待集体安全和人类生命上的意识薄弱而感到痛惜。在促进 世界和平和工业平衡方面,人们缺乏基本的或系统的意识。随信附有印刷材料。我将乐于很快就见到你。你诚挚的本.提里特   </p><p> 1938年3月,提里特将郭泰祺提供的材料编成一本小册子《滚出中国--日军在南京的恐怖暴行》,在英国印行,初期印数达1万册。郭泰祺此 次的宣传活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公共外交史上的一个成功案例。  </p> <h3>出使英国期间生活照片(摄于1934年旁边是底片)</h3> <p>  他还积极在中国驻英使馆孙中山当年被囚禁的小屋内创建了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纪念室,并亲撰《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纪念室记》。他写道:"泰祺 秉节使英,公余常来斯室,睹兹遗迹,向往弥深,念昔追随之情,不胜隐没之惧,爰加修葺,用垂纪念。既以苴履留苏,不敢过事铺设,盖 恐有失圜户之真,而迷总理刻苦之意也。嗟乎!哲人云亡觱栗维深,而强寇侵凌,东北沦陷,诚我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亦即志士卧薪尝胆之 日也。泰祺谬列樽俎,期伸正义,式救靡术,惕勤有训,凡国人之来斯室者,于景仰之余,追怀总理当日救国救民之宏旨,不屈不挠之精神 ,其亦知所以。兴手是为记。"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纪念室保留至今,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一个重要场所,足显郭泰祺的外交智慧和政治胆 识。(文中插图黑白照片为作者收藏)</p> <p>  在英国渡过的9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9年。郭在伦敦多次照会国联,要求采取措施,制止日军侵略,申明中国不接受日英以中国领土作交易的协议,重申“我国此次抗战乃为争民族之独立自由,非至敌人放弃其侵略政策,绝无和平可言”的立场,郭驻英时,李四光亦在伦敦供职,两人同是黄冈同乡加之湖北省南路高小同学,因而过从甚密。 1934年英国伦敦大学授予郭泰祺名誉法学博士,1938年年初,郭泰祺再被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他与英国朝野上至首相下至一般民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出使英国期间,他曾穿着礼服出入于王宫的宴会;曾脱了外衣、卷起袖子,在英国国会餐厅侃侃而谈;曾在小饭馆,和新进的议员们吃饭聊天;也曾出席"每月一元助华会"等民间聚会场合,发表募捐演说;为中国外交广开道路,也为中国在英国树立了顽强抗战的形象。多方谋取英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的支持和援助,争取英国民众的理解和同情。</p><p> 在任期间,通过郭泰祺的种种努力,中国获得英国对华援助总计1800万镑,折合7200万美金,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为了促使英国民众关心中国抗战,他不拘于职业外交官的小圈子,广泛开展公众外交,尽量充分利用与英国民众和官员见面的机会发表各种讲演,宣传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抗日精神,在英国民众中树立了中国人民顽强抗战的英雄形象,他因此赢得"出色演讲家"的美誉。 </p><p> 1941年4月,郭泰祺被中华民国政府召回重庆,任命为外交部长。立即在英国引起轰动,各种各样的函电和贺信如雪花般飞来,称"郭氏在大使任内履行艰巨任务,为各方所尊崇"。7月又兼任国际最高会议常务委员。</p><p><br></p><p>博恩斯向联合国转达总统的贺辞,圆桌会议第一排从左至右第七位是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会议会议主席郭泰祺,站立致贺词的是,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博恩斯拜恩斯特(美联社,1946年3月25日大幅新闻照片)</p> <p>  郭泰祺的光芒终于招来国内豪门军阀的嫉妒,再加上郭曾经的反蒋经历。幕后蒋介石,前台戴笠,胡宗南。联合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倒郭舆论!</p><p> 比利时大使的外孙女,华裔作家梁素英在其回忆录《无鸟的夏天》记载:“1941年初冬,一则无足轻重的流言蜚语,一件个人的丑闻,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通货膨胀,饥荒,防空洞惨案,贪污事件,骚动事件等真正的问题上转移开了。当暴政统治陷入内外交困之时,分散人们注意力的最有效方法,恐怕就莫过于此了。一场反对外交部长郭泰祺的政治阴谋逐渐成形,郭泰祺是戴笠和胡宗南都不喜欢的人,他反希特勒,反日,亲英。戴笠想把他拉下来,光凭这些是不够的,郭泰祺被指控同一位并非其妻的女士有不检行为……什么证据也没有,也永远不会有,可是谣传竟说他和一位又漂亮又能干的少女,大约和我一般年龄,并和我同一年级的燕京大学学生S小姐相恋……一时间,重庆的社交界,政府的上层人物,不谈饥荒,骚动,检查制度,政治迫害,通货膨胀,贪污事件,集中营等等,而只谈一位部长无中生有的桃色事件!荒谬至极!” </p><p> 1941年12月22日,重庆《大公报》发表了题为《 拥护修明政治案》的评论文章,指出:"某部长在重庆已有几处住宅,最后竟用65万元公款买了一所公馆。……另闻此君于私行上有不检之事,不堪揭举。"某部长就是针对郭泰祺,私行上面的不检之事,指的是郭泰祺回国以后与一位女子之间的风流韵事,据说郭泰祺与一女子形影不离,出入公共场合,引起广泛关注。郭原配胡氏,与郭虽婚而未同居,一直在广济故乡居住。郭另娶徐氏系苏州殷实巨商小姐。当年12月,他被免去了外长职务,调任至立法院外交委员会主任和国防最高会议外交委员会主席等虚职。郭泰祺被罢官,坊间有"一吻丢官"的戏说。 </p><p> 但是仅以个人的私生活就断然罢免职位如此之高的官员在国民政府内部还属少见。一些研究者认为根本原因是郭泰祺早年曾跟随汪精卫公开反对过蒋介石,蒋介石请他出任外交部长是不同政治势力斗争的结果。郭泰祺常年在国外出使,对于国内政治斗争的残酷估计不足,也是他被人抓住口实掀落马下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却是蒋介石在报私仇! </p><p><br></p><p>郭泰祺1934年在英国的生活照片(右边是底片)</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945年经美国特使马歇尔和王世杰的推荐。郭泰祺作为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首席代表被派往美国。经过多年的宦海沉浮,郭 泰祺苍老了许多,额头上也添了皱纹。此时的郭泰祺吸取了昔日的教训,在纽约的生活过得十分谨慎,用钱节俭,且时刻检点自己的私生活 。1946年2月,郭泰祺被任命为中国第一任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兼出席安理会常任代表。这时的联合国和二战之前的国联是不一样的一个国际组 织, 联合国的前身是“国际联盟。很多人不知道美国不在国联,俄国也在1939年被开除出了国联。国联的实际操作者是英法两国。由于缺乏 世界最大国家和最强国家的参与。国联的影响有限。早在轴心国败局已定,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开始考虑战后建立国际秩序问题。1942年罗斯 福就提出了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具体细化为著名的“四警察”构想,就是英苏中美及其盟国拥有世界上75%以上的人口,只要 这四个国家协调一致地维护世界和平,就会有效避免未来有侵略国挑起世界大战。小国由于影响有限不用浪费资源投入国防,世界秩序由四 警察维护。四国警察构想遭到了斯大林和丘吉尔的反对。他们认为三警察,即美国,英国和俄国就足够维护世界和平。罗斯福的这一构想, 在1943年4月,被《星期六晚邮报》披露了出来,也遭到一些国际主义者的激烈反对。就这样四警察的构想便变成了联合国,同时联合国名下 设立了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机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美国的力挺下,中华民国成了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法国也在英国的坚 持下进了五常。于是在1945年4月,由50加1个国家的代表齐聚美国旧金山共同起草,当年的6月制订完成《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 》经全体成员国签署通过,联合国正式宣布成立。,经过反复磋商,决定新成立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由美英俄中法五国担任常任理事国。五 国轮流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按照各国国名字母顺序,郭泰祺代表中国政府担任安理会的第二任主席。他是个创造历史的人物! 也是个创造历史的职位!这是他的学识人品资历人脉关系的必然结果!在担任主席期间,他利用其在国联工作时的经验,主持会议讨论了原 子能问题、裁军问题和希腊问题,处理程序有条不紊,且极为得体,为中国赢得了不少声誉。《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赞誉郭泰祺在任期内 ,"无论在平静或纷扰之场合,始终从容不迫,精明而又谦虚 乃一优异之主席,今彼圆满完成任务,吾人兹向其致敬"。这一段时间是他在 外交史上最高光的时刻。</p> <p>1934年摄于英国的郭泰祺生活照片(美国柯达胶片右下是底片)</p><p><br></p> <p>  正当郭泰祺准备迎接他事业上的第二个高峰时,命运又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1947年4月的某天早上,郭泰祺在乘车从寓所到代表团办事处途 中突发严重的心脏病。他随即被送往纽约的长老会医院。痊愈后,他已无足够精力继续办公。在医生的建议下,他不得不递上了辞呈。  </p><p> 1947年12月,郭泰祺又被派往美洲担任中国驻巴西大使。但巴西的天气并不适合其静养身体,加上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在即,他最终萌生退 意,退隐到美国加州的圣芭芭拉。他的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p><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 表示欢迎其回国工作,郭泰祺也表示愿意,但终因病未能成行。1952年2月29日,他病逝于美国加州医院,终年64岁。</p> <p>郭泰祺1934年在英国的生活照片(右边是底片)</p> <p>郭泰祺1934年在英国的生活照片(右边是底片)</p> <p>  民国时期,中国外交界出现了一大批职业外交家,郭泰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24岁步入外交界,郭泰祺便一直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 。 他 在国际上的声誉有多高呢?让我们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理解一下。梁素英回忆录《无鸟的夏天》里有这么一段话: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郭泰 祺催促蒋介石对日本和德国宣战,答应他能因此得到一亿英镑的贷款。十二月九日,中国对日本和德国宣战,蒋介石得到了五千万英镑贷款!</p><p> 郭泰祺是国民党党员,但他的一生并不完全属于国民党。从辛亥革命开始,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就牢牢的捆在一起。他是国民党党员,却又 反蒋介石。他利用自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为中华民族奔走呼号,周旋于英美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他用自己杰出的法学知识外交才能为中 国赢得外部尊重,同情和帮助。他拥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一个法学家。政治 家,外交家。他的一生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光辉而灿烂。他的光荣属于广济,属于中国。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完)(文中黑白照片为作者私藏,未经允许,请勿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