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百丈关是四川雅安市名山区下辖的一个镇。百丈关三面环山,东面是平坦的成都平原,西面是进入川西山区的过渡地带,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周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有“获百丈关者,得成都无疑”之说。</h3><h3><br></h3><h3> 八十四年前,南下的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百丈关进行了一场殊死战斗。这场战斗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战斗进行之惨烈,堪称是红军长征史上仅次于湘江血战的一场大战。</h3> <h3> 在四川省地图上仔细查找,发现有关百丈关战役的纪念地有两处。一处在雅安市雨城区蒙顶山镇蒙顶山风景名胜区内,那里有一个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也称蒙顶山红军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85年,坐落在蒙顶山的皇茶园之上,原来是蒙顶山天竺院旧址,当年是红军百丈关战役的指挥部。</h3><h3><br></h3><h3> 另一处在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朱坝村二组,那里是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园,有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碑,当年是百丈关战役遗址。</h3><h3><br></h3><h3> 两处纪念地相距三十五公里,不远也不近。不知是何原因,当地没有把百丈关战役纪念馆和纪念园建在一处?由于蒙顶山风景区还要收门票,所以,我们去了免费的百丈镇朱坝村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园。</h3> <h3> 进入百丈关的地域范围,大片葱翠的茶园满山遍野,这些茶园正是当年百丈关战役遗址。名山号称世界茶源、中国茶都。据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50年),就有先民在蒙顶山上开始种茶,蒙顶山因此成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在“蒙”字的词条中专门注有“【蒙山茶】四川名山县蒙山出产的茶叶”。蒙山茶不仅味高名重,而且为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写下了光辉篇章,因此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度赞誉。</h3> <h3>⏸昔日战场,今日茶园。</h3> <h3> 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园,建在百丈镇朱坝村东边的地势最高处。登上高台,放眼望去,早已没有了当年战斗厮杀的痕迹,展现在眼前的是满山碧绿,一派茶园风光。高台中央高高耸立着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名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纪念碑后面是新建的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纪念馆还未建成,主体工程已完工,但馆前台阶还是毛面,内部更是没有完成布展。我们绕纪念馆转了一圈,也没发现有工人干活,看样子像是停工很久了。</h3> <h3>⏸红军百丈关战役纪念馆</h3> <h3> 关于百丈关战役,还得从张国焘同党中央闹分裂说起。</h3><h3><br></h3><h3> 1935年9月上旬,张国焘坚持南下,同中央分道扬镳以后,中共中央在北上途中多次致电张国焘,命令他改变南下方针,但是张国焘坚持错误。9月下旬,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和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红五、红三十二军,共计八万余人,挥师南下,计划到人口稠密、粮食较多的天全、芦山、雅安一带。也就是从四川的西北地区斜着向东南方向攻下去,然后大军挺进到川西平原那块富饶的盆地。所以,当时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口号,叫“打到天全芦山吃大米!”。</h3><h3><br></h3><h3> 鉴于此种情况,北上的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多次打电报,告诉张国焘南下的前途不妙,南下是要碰壁的,要顾全大局,执行中央北上的决定。但张国焘始终不予理睬,置党中央的一再电令和耐心挽救于不顾,在进行一系列分裂党、分裂红军活动的同时,加紧部署南下作战计划。</h3> <h3> 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张国焘的这个计划也是很惊人的。为什么?因为即使红四方面军兵力强壮,也无法和与之作战的川军相比啊。川军是中国军阀史上极为特殊的一支地方武装部队,它的总兵力占当时国民党总兵力的三分之一。</h3><h3><br></h3><h3> 四川的头号军阀是刘湘。他来自川西平原大邑县安仁镇,上世纪初短短二三十年间,一个刘氏家族奇迹般的从这里崛起,最终成为统治川康两省的豪门巨富。而刘氏家族中最显赫的权贵是刘湘。</h3><h3><br></h3><h3> 再看那些川兵,看上去就是一个又穷又恶的痞子。他们骨瘦如柴,歪戴军帽,衣领敞开,一年四季穿着草鞋,个子不高,一张口就骂人。其实他们有不可小看之处,他们从小吃苦耐劳,背着重物能跑远路,给几块银元就敢和你拼命。他们从辛亥革命以后就不停地打仗,枪法精准,战场经验决非等闲之辈,一旦有严格的管理和良好的指挥,能够与当时中国的任何军队抗衡。</h3> <h3>⏸红军百丈关战役烈士纪念碑</h3> <h3> 可是张国焘不怕刘湘,他曾与数倍于己的川军交手几乎未尝过败绩。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从鄂豫皖根据地退到川西北后,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队伍由两万余人发展到八万之众,在刘湘的地盘上,建立起一个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有意思的是,刘湘也没把红军放在眼里,视红军为“残匪”,在兵力部署上不重视。双方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过低地估计了对方的力量。</h3><h3><br></h3><h3> 10月7日,张国焘发布了南下作战命令——《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将全军分成两路,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率左纵队,沿大金川东岸南下;副总指挥王树声率右纵队,沿大金川西岸南下。</h3><h3><br></h3><h3> 绥崇丹懋战役历时十余天,在地形不利的情况下,这支两过草地的疲劳之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夜袭、偷渡和长途穿插,打了一个漂亮的山地攻坚战,连克丹巴、懋功两座县城及绥靖、崇化、达维等周边要地,击溃川军杨森、刘文辉部六个旅,歼敌三千余人。</h3><h3><br></h3><h3> 10月20日,张国焘又以“军委主席”的名义下达了《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命令红四方面军直下夹金山继续追击。此时,北上的中央红军已经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h3> <h3>⏸百丈镇</h3> <h3> 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穿越原始森林,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凭着红军官兵的英勇作战,十余日内,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川康边广大地区,歼敌五千余人,击落敌机一架,在宝兴灵关镇还夺取了一个敌后勤基地,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粮食,部队进行了一次久旱逢甘雨般的补给。</h3><h3><br></h3><h3> 红军南下速度之快,攻城拔寨之坚决,让刘湘措手不及。随后,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名山、邛崃进击,乘胜东下川西平原,造成直掠成都之态势。张国焘大喜过望,“打到天全芦山吃大米”的口号也随之变成了“打到成都吃大米!”。</h3> <h3> 这时候,刘湘坐不住了。刘湘本来不愿让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川,可眼下红军不仅把中央军带进了四川,还要拿下四川,而且要拿最富庶的川西坝子,也许连他大邑刘氏家族的老窝都保不住。他想,如果这一仗打败,不仅红军要占据他的地盘,蒋介石也将堂而皇之地控制四川。这已经不是权衡利弊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他别无选择,只有死拼。</h3><h3><br></h3><h3> 刘湘迅速作出部署,他在红军进攻的名山、邛崃一线集结了川军八十多个团,共二十余万兵力。与此同时,在蒋介石的命令下,中央军薛岳部的六个师也向南线的雅安、天全集结,随时准备投入战斗。</h3><h3><br></h3><h3> 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双方争夺的焦点汇集到了百丈关。川军是无论如何不能让红军通过百丈关的。于是,红军作战史上非常惨烈的百丈关战斗发生了。</h3> <h3> 11月19日,川军十几个旅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刘湘亲自坐镇指挥,并下了死命令:临阵不前者,一律就地枪决!以往作战一触即溃、望风而逃的川军,这时突然变成了“硬骨头”。而红军官兵连续作战,忍着极度疲劳,在山丘、水沟和树林中与优势之敌展开浴血苦战。有的战士子弹打光了,就与敌人进行白刃搏斗;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咬着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敌我双双伤亡惨重,倒下的尸体密密麻麻地横在水沟、战壕里。</h3><h3><br></h3><h3> 来自空中的打击对红军威胁巨大,他们头上都顶着伪装的树枝,敌机一飞过来只好四散隐蔽,往往此时川军就冲了上来,弹药奇缺的红军不得不和川军展开白刃格斗。双方反复冲杀,战线犬牙交错,每个山包每条战壕都响彻着枪炮声和厮杀声。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回忆说:“成批敌机盘旋上空,疯狂施行轰炸。整营整团的敌军,轮番向我阵地猛攻。从黑竹关到百丈十多里的战线上,到处是战火硝烟、刀光血影,是爆炸声、枪炮声、喊杀声,是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h3><h3><br></h3><h3> 百丈场东桥头阵地战况非常激烈,桥头两侧是密集的碉堡群,依靠碉堡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攻防战,随后又转为巷战。时任红十师师长陈锡联,挽起袖子,拿起大刀,带着队伍拼死冲杀,向敌阵发起反冲锋。在红军的强力反击下,敌人纷纷向桥头退却,川军团长谢浚见状,持刀挺立桥头,大声喝令不许后退,最后干脆横身躺在桥上。此时天色已晚,双方均无力再战,在百丈场形成对峙。</h3> <h3>⏸雅安市夜景</h3> <h3> 百丈关战斗打了七天七夜,虽然歼敌一万五千余人,但红军伤亡也近万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主力严重受挫,被迫于11月21日撤出百丈关。</h3><h3><br></h3><h3> 可以说,百丈决战,不仅是红四方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也是张国焘南下错误方针碰壁的主要标志。也就是说,张国焘南下四川盆地的计划,在川军的重兵阻击下失利了,以至于又第二次翻越夹金山,退向漫天冰雪的甘孜藏区了。川西的隆冬,风雪连绵,异常寒冷。由于当地不产棉花,红军官兵用棕榈当衣服,很多战士被冻死在雪地里。部队没有吃的,派出去筹集粮食和打野牦牛的战士,不仅收获不大,还得了雪盲症。再加上伤病增多,造成大量减员。寒冷、饥饿威胁着数万红军的生命,这支红军主力部队由南下时的八万人锐减至四万多人。</h3><h3><br></h3><h3> 实践已经表明,张国焘的南下方针是错误的,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wc5323?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重走长征路之安仁篇</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a7p71t7?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重走长征路之灵关篇</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