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情缘 —从酉水到长江黄河》 孙国纬著

二酉山人孙国纬

<p>  我生长在神奇秀美的酉水之滨,于沅江畔天宁山度过中学时代。在我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是长江在我面前铺展开希望之路,引领我来到江城武汉学习水利专业。三斗坪、中堡岛留下我求索的足迹,献身长江三峡工程是我的理想!青春年华,我听从祖国召唤奔赴西南“三线”,在极其艰苦的甘川边境拼搏奉献二十三年,抢建为核工厂供电的碧口、宝珠水电站。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 --- 白龙江是我眷恋的第二故乡。</p><p> 1991年7月,我从长江流域转战黄河,投身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奇迹般地成全了我,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毕生有幸为中华民族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奉献心智的江河情缘!</p><p>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源。长江、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我一生以水为业,与江河为伴。对祖国的江河满腔热情,对水利事业执着忠诚。圣洁的水,净化我的灵魂;滔滔江河,荡涤曾经积淀在我心底的愁苦,激扬起我追求理想的热情和自信。祖国的江河哺育我成长,我怀着赤子之心,为发展我国水利水电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p><p> 江河浩荡,人生壮阔!事业伴着涛声前进,生命在奉献中闪光!告别奋战江河的一线岗位以后,我于新浪网创建《二酉山人孙国纬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20036161 ),在思考中回眸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纵然艰难但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峥嵘岁月,陆续刊发诗文一百八十多篇。本书选编了其中的四十四篇,分为五辑:黄河小浪底之歌,白龙江峥嵘岁月,长江三峡的思念,酉水沅江故乡情,四海五洲看天下。《江河情缘---从酉水到长江黄河》忠实地记录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的奋斗,抒发了我的情怀和感悟。</p><p> 本书的问世,要特别感谢我的中学同班好友、著名词家张名河先生。是他早在十多年前最先鼓励我将这些即兴写成的文字选编成书,并且欣然为之作序。《美哉水,洋洋乎》为我的《江河情缘》点睛添彩。</p><p> 从一个喜欢在酉水河泅澡飙滩的山村少年,成长为开发、治理、保护长江、黄河的水利专家,我怀抱深深的感恩之情。 </p><p>感谢养育我的酉山酉水---遥望酉山,我铭记先父的教诲;梦回酉水,我重享慈母的爱怜!</p><p>感谢生活!</p><p>感谢时代!</p><p>感谢黄河、长江!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哉水,洋洋乎</p><p class="ql-block"> —《江河情缘》序</p><p class="ql-block"> 张名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近十天的阅读,让我度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春节。我的目光在灯光的伴随下,沉浸在国纬数十万字诗文的字里行间。这些美文,时而幻化成一位翩翩少年,时而显现成一位矫健老者,在我眼前走动。他的声音,他的笑容,他内心世界的每一次悸动,都让我兴奋不已。那深刻隽永、文采盎然的语言,那温暖柔软、矣乃悲悯的情怀,始终弥漫在我的周身。感谢他让我集中地品读他这些年所写的文字,就像作了一次难得的促膝长谈。</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不断地调频,一会儿调到蔚蓝的沅水频道上,一会儿调到葱绿的酉水频道上,一会儿调到金色的黄河频道上,一会儿调到斑斓的长江频道上……每一个频道都吸引着我。他以诗意的笔触,跃升为一个熠熠的心愿。这个心愿,便结集成这样一本融人生、自然、生命、心灵、文化、哲学、艺术于一体的“写意散文”集——《江河情缘》。</p><p class="ql-block"> 他与江河为伴,以水为业。在他经验丰富、精力旺盛的宝贵年龄段,也是他水利生涯的丰收旺季。他多次荣获各项工程管理及技术攻坚奖励。成为黄河干流最大水利枢纽建管局的副总工程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于1992年开始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进入到“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水利水电专家的行列 ,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嘱目。</p><p class="ql-block"> 我与国纬是初中同班同学。也可以说,从那时起,他一直是我的崇拜者。原因在于他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又长着一副人见人爱的模样。在沅陵一中读书时,受校风影响,我和他都有课余写作的嗜爱。而且初中时,都有一些小诗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但他与我不同的是,他的各门功课都很优异。全面发展用在他的身上是再准确不过了。这便使他日后既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理工专家,又能写出极美诗文的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这个政治性很强的国度里,我认识的有些写作上的友人,有的是在政途上失意后转入写作,有的是因写作进入政途。国纬写作都不是。他谈及长诗《江河情缘》的创作体会时说,“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毕生有幸为中华民族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贡献心智……是祖国的江河哺育了我,我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江河。于是,在万分激动中,我用心写成了《江河情缘》……算是我以水为业四十年的心灵总结。”这里,他道出了为什么写作的真谛。他写自己、写友人,写水,与大江大河往来,与天地万物交谈,精神浩渺无涯。读他写的东西,无论是诗是文,总让我觉察到他有着一种思考。将个人与群体的情怀绵延到一起。一篇篇文,一首首诗,让我联想到他老家那个苗汉杂居的“教授村”——鸟宿人身着的土布衣襟上一颗颗朴实无华的布纽绊。</p><p class="ql-block"> 这本《江河情缘》分五辑,共四十四篇。无论是亲历黄河小浪底特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还是成长于白龙江峥嵘岁月的磨炼,或者是激励一生的长江缘三峡情,以及对故乡酉水沅江诉说不尽的思念,最后放眼四海碧水观天下。我相随他再一次重走数十个三百六十五天走过的路……从酉水之滨,经沅江之流,入长江之波,汇黄河之浪。我感叹,一位理工专家,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人生完美、极致的向往。他在诗文中,寻找他在工程技术中得不到的抽象的谐谑的幻象色彩和不足以表达的文思才华。数十万字的诗文,不算多,也不算少。其动力来自他内心深处的思虑,敏感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总是写得那么认真,字斟句酌,不知疲倦。他的诗文和他自身一样,显露出生机盎然,才华横溢。他不是一个靠笔墨谋生的专业写手,但人文道德、教化、社会影响,依然是他写作的精神主轴。每一字,每一句,都像他在水利建设工程图纸上的一点一线,那么精细、准确。他笔下,有对起家的白龙江碧口水电站一起工作过的普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人文的微缩景观,也有恢弘的小浪底工程的泼墨写意,这都为流逝的时间夹上了一枚枚备忘的书签,为后来者提供活生生沉甸甸的一份时代档案。</p><p class="ql-block"> 他是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勤奋扎实、中规中矩的知识分子。有时足以让人感到灵魂的压迫和窒息。虽然后来也赶上了七十年代末思想解放的大潮,但依然没有改变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深刻与冷峻。他笔下所表达的思考,看不到任何紊乱与无序,看不到任何痛苦与失望。笔下的时钟,总是与准确的时钟无误。他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介入,看得出这种介入又是多么的清醒、热忱。也可以看出,他诗文所透出的现代意识,即是他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是来自书斋与课堂,而是一种大江大河气质的精神体验。当然,他把许多潜意识中所感觉到的缺陷,也都悉数写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当我读到他的《也谈我的高考》,让我为他的无奈而无奈,疑惑而疑惑,悲苦而悲苦,焦虑而焦虑。天无绝人之路,大自然果真容得下所有的人。在他因家庭政治背景被划入“不宜录取”的结果出来之后,又戏剧性地被新成立的“长江工程大学”补充选招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对于他来说,这所新成立的大学虽从未所闻,但却在关键时刻扭转了他的人生命运。而且居然是他向往心仪的与水结缘的专业。他的高考体验,使他比一般青年学子更早地懂得了人间的冷暖,但所给予他的,又是一笔既辛酸又珍贵的财富。正是这一次刻骨铭心的高考,才有了今天的他和他的今天。他在说他过去了的事,我在为他也为我流下了过去忍着没流出的太多的泪。当这泪水还来不及擦拭的时候,我读到了他的《蝶恋花》。他珍藏的那只令人迷醉的彩蝶,佐证了他与淑君爱情故事的传奇。我的泪水便在欣慰的笑声中风干了。</p><p class="ql-block"> 国纬一生与水结伴,以水为业。他的诗文也汇成了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集中读他这些作品,犹如与他朝夕相处了数日,与他进行了心灵的深层对话与交淡,我的心自然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记下这些心得,实在不足以概括他生命的丰瞻和艺术的斑斓,他的诗文清逸也好,书法馥郁也罢,更有专业的精工,都是那样醇厚。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既需要让祖国强大的科学家、工程师,也需要有一批文化的坚守者。国纬却既是这样的科学家、工程师,又是文化的坚守者。我为拥有他这样的同窗和好友,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从微信中收到国纬转发来的我的一首旧作《不朽的黄河》。这是1995年央视春晚由董文华演唱的歌曲。“一条黄河水,滔滔向东流;一曲黄河谣,年年唱不休……一壶烈性酒,壮魂又壮胆;一支水上箭,从来不回头……啊黄河,不朽的黄河,一脉中华的热血,一卷飘动的锦绣……一部奔腾的历史,一个浩荡的追求。”从那个春节到今年这个春节,整整二十四个年轮。国纬突然将这首歌发给我,他说:“老兄,《不朽的黄河》好像是为我写的。”我回复他说:“看了《江河情缘》,确有此感。”至此,让我想起孔老夫子的一句诗:“美哉水,洋洋乎。”愿以此诗句与国纬及《江河情缘》所有的读者朋友共勉。</p><p class="ql-block">美哉水,洋洋乎。</p><p class="ql-block">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张名河</p><p class="ql-block"> 2019年2月1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 张名河,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北美中华文化艺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文化部艺术精品工程评委。</p> <h3>严克强副部长会见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h3><h3> 1995年9月 于小浪底</h3> <p>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原水电部五局总工程师哈秋舲访问小浪底</p> <h3>诗朗诵《光荣的小浪底人》视频</h3> <h1><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我珍藏的二酉山水彩画》完美续篇</font></b></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 著名画家方坤寿《二酉山水组图》精彩面世</font></b></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br></font></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美术,也没有收藏的兴致。但,一张看似普通的小画片却被我珍藏了六十多年,至今仍置放在我书柜的显眼处。无论我走到那里,也不管我处于何种境遇,这帧画片都时刻陪伴着我。它饱含着我对故乡和亲人的爱,寄托我无尽的思念……</p><p class="ql-block">这帧画片就是以我的故乡山水为主题画面的明信片。它真实而艺术地描绘上世纪四十年代湘西沅陵乌宿二酉山水。这张明信片是一九五七年秋天我在沅陵一中读高一期间,一次到新华书店看书时偶然发现,高高兴兴花光身上仅有的几分錢购得的。</p><p class="ql-block">二酉山,因酉水、酉溪环抱而得名,又因其半山悬崖的二酉藏书洞而扬名天下。相传秦时咸阳两书生避秦时乱,负简至此而藏。秦亡汉兴,书简复出。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即出典于此。画面右上方悬崖处依稀可见的亭阁即是二酉洞洞口。二酉洞以下的山坡陡峻,其坡度在70度左右。一条顺山势迴转的“之”字路 从酉水河岸一直绕升到洞口。山脚右侧滨水的蒋家村住着几户以打鱼为业的人家。几支前舱挂着渔网、挑着鱼鹰的小渔船是一道好风景。房前屋后竹木成林,滩地上种着油菜。童年,我正是在上学途中隔溪遥望此处风景中体会到“ 桃红柳绿油菜黄 ”的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画面左侧中部是美丽又神秘的酉水(即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白河)。近处是酉溪汇入酉水的交融结合部。酉水、酉溪两水对冲,致水势紊乱湍急,变化莫测。过往舟船木排常遭险阻,甚至落得船翻排散下场。画面左上方两只篷船处是远近闻名的酉水渡口—堂门前。凡是经过此地的人士都会体验到“走遍天下路,难过乌宿渡”的特殊滋味。我十七岁出门求学,1962年暑假回乡时在此等船过渡,才真正懂得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的复杂心绪……画中,沙砾石堆顶部靠路边的茅蓬屋里常年有香烟姜糖、烤糍粑等,供等待过渡的人们选购。而最诱人的莫过于杨姓户主用祖传秘方精心醃制的清脆酸甜的醃萝卜。</p><p class="ql-block">酉水在二酉洞口正面河段水流趋缓,形成潭。当地火热的扒龙船比赛就在这里进行。堂门前响锣下桡,二酉山下抽艄冲岸。奔腾千里的酉水在此处遭遇二酉山正面强势拦阻而形成九十度急转弯。每次洪水过后,处于内弧的堂门前一侧便沉积大量质地优良的河沙和鹅卵石。记得读小学五年级时,我们班同学曾来此处采沙,为学校的沙坑换料。</p><p class="ql-block">与二酉山隔水相望的是人杰地灵的乌宿古镇。小镇深得二酉文脉滋养,民风古朴谆良,乡民子弟勤读善学,人才辈出,经多家媒体宣扬,赢得”教授村”美誉。沈从文先生《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有这样的描述:“ 由沅陵沿白河上行三十里名“乌宿”,地方风景清奇秀美,古木丛竹,滨水极多。传说中的大酉洞即在附近。洞中高大宏敞,气象万千……” 他最心疼的九妹沈岳萌因精神受伤被送回沅陵芸庐大哥家,后与泥瓦匠莫仕进成亲,就居住在乌宿周家河头原天主堂院内的一栋木屋内。</p><p class="ql-block">我家的老宅位于乌宿中街。在我的童年,每天一出门见到的正是这幅画所描绘的山水实景。山上的草木,水中的舟筏都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刻在我心坎上。“二酉藏书”的美好传说激励我刻苦攻读,自强不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身处异乡,每每看着这帧画,总会激起我深情的怀念和万般感慨。神圣的酉山,有如我敬爱的父亲;亲亲的酉水,恰似我慈祥的母亲!父亲、母亲的合墓就在与二酉山隔酉水相望的重山坡,那是我心中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儿时,穿过我家街对面的小巷可以直达龙船坪。那里科学地分布着稻田、菜地、果园和池塘,更蕴藏着许多我至今仍感到神秘的故事。在那里随手摘取桃李杏梨赏鲜是孩子们的特权,恰巧碰上的主人也只是笑笑的说一声“怕是还没熟啊!”。龙船坪是我和儿时玩伴最熟悉最喜欢的去处。经过这里是从乌宿街直达大河塔浒滩头的捷径。滩头上是乌宿通街婶娘嫂子大姐么妹洗菜涮衣挑水的热闹地方,也是孩子们的滨水乐园。一群半大小伢儿毫无顾忌光屁股拥进沙滩河水,放肆浇水糊泥嘻笑打闹……忽然,只听“飚滩去”一声吆喝,大家便蜂拥而上跨越大栗溪,踩着大大小小晒得滚巴的鹅卵石,沿北河逆行一里半,看准地势水情,争先恐后兴奋异常地跃入激浪险滩,尽情享受穿波逐浪任凭沉浮击水飚滩的乐趣和刺激!正是有了这种令人热血沸腾终身难忘的惊险体验,一九八七年,我在应邀为《乌宿区志》写的一首诗中,才有了“最忆伴君飚滩乐,浪大方识乌宿人”的豪情,为睿智豁达万事争先的二酉乌宿乡亲擂鼓摇旗!前些年清明还乡祭祖期间,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已经荒蕪的龙船坪。寻觅当年的足迹,回味儿时的心境,怀念童年的玩伴。身边的老黄牛令我倍感亲切,远处迷雾中的二酉山,似乎又平添了几分神圣和仙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曾几度还乡,酉山酉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清澈湍急的酉水变成五强溪水电站平静的水库。二酉山也开发成有好几处亭台楼阁的风景名胜游览区。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现今的二酉山风景彩色照片。然而,我仍然怀念早年自然、朴实又灵秀的酉山酉水!因为,它是我心中的山水,是我精神的一脉,早已构成我生命的一部分。而我珍藏的这张二酉山水彩画,陪伴我一生,抚慰我一生,更激励我一生!正因为如此,今天,我更加珍视这一张小小的画片。</p><p class="ql-block">基于对这幅画的深厚感情,便特别想了解它的作者。遗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晚期,我奔赴西部“三线”建设为核工厂供电的水电站,工地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那场浩刼更是搞得人人自危。一封家书往往要经历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为自我慰藉这异常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游子之心,我在日记簿上抄录下英国诗人拜伦著名的怀乡抒情诗《洛屈纳珈》,再裁剪下来粘贴在画片背面,然后将其嵌入镜框,端放在家中我在西最显眼的地方。那时不在意,这样竟将印有作者、出版社的字迹完全遮盖住,几十年后再想撕开已经完全不可能了。这让我十分懊恼!</p><p class="ql-block">值得高兴的是,春节期间浏览互联网,有幸读到瞿蔚春先生(沅陵人,国立艺专雕塑系1943年毕业)所著的回忆文章《国立艺专在沅陵》。 相关部分摘录如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进攻卢沟桥,爆发了全国抗日战争。北平艺专、杭州艺专两校奉教育部令在沅陵合并,更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即今中央美术学院)……沅陵的乡土风情引发了师生们新的审美价值观 ……沅江里的船、木在急流中冲刺,伸着吊脚木楼的江城被密密麻麻的木船包围着,桅樯如林,帆影起落,挑、抬、敲打、吆喝、号子……浓郁的乡土风情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激发了他们的艺术灵感,数十年后吴冠中仍然念念不忘此情此景。……蜿蜒不绝的高山叠翠、百鸟争鸣,搭配上沅江酉水光洁的鹅卵石河床、洲滩,水质清亮生辉,使这些来自平原大城市的艺术学子为之陶醉。他们走遍了上至乌宿、下至河涨洲的山山水水,尽情地写生、野餐、摄影。“</p><p class="ql-block">”乌宿”、”写生”---瞿先生的回忆文字令我顿生联想并萌发希望,推断这幅二酉山水彩画,有可能出自当年因战祸避迁沅陵的国立艺专师生之手。果真如此,此画的意义,就远不止我前述的种种。殊不知,这幅清新秀美山水画的红橙蓝绿中,还隐含着中华民族一段不可忘却的沉重历史……</p><p class="ql-block">( 以上《我珍藏的二酉山水彩画》写于 2009年3月,改于2020年5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关于二酉山水彩画作者的上述推断似乎有些道理,却只能让我一时得到些许宽慰。十一年前,《我珍藏的二酉山水彩画》一文在我的新浪博客刊发又转发到QQ空间、微信群、朋友圈后,受到朋友们的热烈关注。这更增强了我坚持寻找画家的信心和责任感。我记得,读初中时,沅陵县城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相当丰富。文化馆每年都要举办美术展览。喜欢绘画的王志强同学总要拉我一同去参观,却未曾见过此画。又一想,明信片是正式出版物,那个年代能入选的画作一定是出于名家手笔。现今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尤其发达。相信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找到他!<br><br>2019年初秋 ,我的诗文选集《江河情缘—从酉水到长江黄河》出版。为确认寄送地址,我拨响了乌宿同乡学长、华中师范大学刘芹茂教授的手机。通话中,芹茂大哥关切地问:“你那宝贝二酉山画放进书里了吧?是彩色印刷的吧?”我回话后随口流露出遗憾:可惜还未搞清楚画的作者是谁。话音刚落,电话那头即传来爽朗的笑声和肯定的答案:“我晓得!作者是方坤寿。解放前他在沅陵中学教美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随即查阅2001年编辑出版的《沅陵一中建校百年纪念册》获知:方坤寿先生在沅陵期间,曾任教于辰郡中学、县立中学、省立沅中(第九战时中学)和辰粹女子中学。(上述四校和基督教会主办的朝阳中学、贞德女子中学于解放后合并组建成沅陵一中)。<br><br>基于这条线索,我便满怀希望的开始在互联网搜寻方先生的资料。一天,我在百度引擎输入“方坤寿”大名,屏幕弹出的第一条信息就是:”精品50年代画片系列:方坤寿作《二酉山》”。 我立即点开,跃入我眼帘的,正是和我珍藏的二酉山水彩画一模一样的既熟悉又亲切的画面!明信片背面清楚的印着:“二酉山 方坤寿作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57年5月第一版 印数 1—1400 ”。至此,寻觅二酉山水彩画作者的心愿可谓大功告成。但,我希望更进一步走近方坤寿先生的脚步并没有停顿。我多么想知道,在那个兵荒马乱年代,处于异乡的画家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创作出如此宁静自然,清新秀美的佳作的。<br><br>2020年5月7日,是一个吉祥的好日子。清晨,我打开电脑,浏览过凤凰网要闻,便习惯性地”百度“方坤寿“。一件名为《钟楼往事》的新条目吸引了我。我赶忙点开。原来是佛山祖庙博物馆 陈丽华女士精心撰写制作,记载她在佛州一中美术组的恩师方坤寿先生事迹和画稿的”美篇“。从《钟楼往事》和陈女士提供的资料获知:方坤寿先生是苏州人,我国著名油画家、水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培养的知名美术家遍及欧美多国和大中华各地。方先生自幼喜欢绘画,1922年就读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现苏州沧浪亭---苏州美术馆),为该校第一届学生。师从我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颜文樑先生。著名水彩画家胡粹中,著名油画家黄觉寺,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等均出自这所学校。颜文樑先生十分赏识方坤寿的绘画天赋,毕业时将他留校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寇进犯苏州,学校被迫西迁。方坤寿先生輾转奔波到达湘西沅陵,受聘中学美术教师。后调武汉艺术师范学院、佛山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62年佛山艺专停办后调至佛山一中。<br><br>感谢陈丽华女士在《钟楼往事》中刊载多幅方坤寿先生的画稿。在反复欣赏,细心比对中,我盯住了其中一幅和“二酉山”风格相同、清新秀美的水彩画。画面上,那熟悉的山水地貌,那一堆直插河心的巨石,那造形优美的蓬船……都是定格在我心田的家乡景色!我终于辨认出来:那漂浮在水面上的洲岛就是长头汊,那半山间翠柏苍松掩映下的黛瓦白墙建筑就是我童年曾多次朝拜的水经阁……在惊喜中我满有把握的认定,这幅画正是和二酉山隔酉水相望的方圆百里尽人皆知的渡口堂门前!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新发现告知陈女士。她很快回复:“您文章封面的水彩画(指“二酉山”),确是方坤寿老师的风格。老师的水彩画,色彩和谐,画面清新优雅,别具一格。我的《钟楼往事》里面亦有一幅与您封面画地理位置一样的水彩画(指”堂门前”),画面落款“坤寿,一九四七”。原件在香港陈兴师兄处。“ 经热心的陈女士联系,香港文化名人陈兴先生于百忙中又找出他早年临摹恩师方坤寿的另一幅和”二酉山”、”堂门前”同期同地创作的水彩画。我一眼就辨认出,这是由堂门前下游名为“一碗水”的地方向乌宿方向环视的景观,而画面中心部位正是千百年来令过往船伕排古佬莫不胆颤心惊的“乌宿滩” 。(陈 兴是方坤寿先生钟爱的学生。现任港澳台中华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香港孔教学院名誉院长。其画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br><br>至此,我们欣喜地看到,著名画家方坤寿在七十多年前那个特殊年代,于颠沛流离中潜心创作的《二酉山水 组图》---《二酉山》、《堂门前》、《乌宿滩》 ,经过我和朋友们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盛世年华三图齐辉,精彩面世!我身为二酉子孙,满怀深情反复欣赏“ 组图”,不禁由衷称赞: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山水,在这幅《二酉山水组图》中,真可谓气韵渾然天成,意趣匠心独运。<br><br>衷心感谢方坤寿先生用精湛的画技为我的故乡留下如此弥足珍贵的艺木佳作!为弘扬二酉文化传统,振兴文韵沅陵丰富了历史内涵,增添了新的光彩!<br><br> ( 二酉山人孙国纬 于2020年5月12日) <h3>麻省理工学院校园</h3> <h3>圣彼德堡 冬宫广场</h3><h3> 2018~0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