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夜游古运河、网师园

娜娜

<h3>等待去苏州的途中。</h3> <h3>哈哈,先亮个相。🙋</h3> <h3>绿皮火车有点拥挤,也算是个体验吧!</h3> <h3>打车到了民宿一宅一院,可能挨宰了,25元,说好的起步价呢?😂</h3> <h3>环境很好,就是没看到人,凭密码进了门,放下行李就走了。</h3> <h3>出门5分钟就走到了拙政园,狮子林也在附近。</h3> <h3>拙政园,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始建于明代,与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h3> <h3>门票90,学生半价,园内有人工讲解服务,千万不要错过,可以帮你找到园中最佳拍摄点,介绍历史可比电子讲解生动有趣的多了。</h3> <h3>租借讲解设备,记得要带好身份证哦!</h3> <h3>  “兰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东部成为侍郎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兰雪堂就是园中一景。</h3><h3> 屏风的北面为一幅翠竹图。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h3> <h3>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物。大弘寺东斋为僧人馀泽所筑,斋前有井,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后元末寺毁,而东斋仍然留存。当初园主买下了包括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这座园林。因此,这口延续涓涓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说比拙政园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h3> <h3>  明代园主王心一建园时,曾记:“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秫香馆便由此得名。 </h3><h3> 秫花飘香的田园之景,被很多文学作品描写过,宋代的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是田园四季歌的先声,其中有“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h3><h3> 秫香馆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h3> <h3>  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 </h3><h3> 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徽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h3> <h3>六角攒尖的待霜亭在池中东面土山上,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而名。苏州太湖东、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亭周围遍植橘树,最适宜欣赏秋色。</h3> <h3> 荷风四面亭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单檐翘角飞举,造型轻巧。周围池岸遍植垂柳,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内容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h3><h3> 中部花园除宜赏秋景的待霜亭、宜赏冬景的雪香云蔚亭、宜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外,在池南土石山上还有观赏春日牡丹怒放的绣绮亭。中园配置的欣赏植物季相美的四亭,生发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br></h3> <h3>  与谁同坐轩依水而建,巧妙地将亭子修为扇形,远观近看,即可见到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表现出园主流连山水、希求超脱的孤高气质。 </h3><h3> 独特的结构也让这座“与谁同坐轩”有着别具风情的视角,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半亭彼此呼应,从轩内透扇形空窗而望,笠亭正在框中,形成一幅无心图画;自轩两侧门框内外望,一边对着卅六鸳鸯馆,另一边可见倒影楼倒映波心,置身其中,情趣万千。人在轩中,倚栏而靠,既可270度观景,又可成为画中之景。 </h3><h3> </h3> <h3>  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适于在冬、春天取暖,而北面的卅六鸳鸯馆宜于夏天赏荷纳凉。 </h3><h3> “卅六鸳鸯馆”匾额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所题。洪钧是清同治七年状元,曾出使俄、德、澳、荷四国,由于洪钧曾娶名妓赛金花为妾,携之出使四国,借小说《孽海花》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使洪钧的知名度也随之大为提高。 </h3><h3> 题写“十八曼罗花馆”匾额的,是曾为未代皇帝溥仪师傅的苏州状元陆润庠,陆润庠的女儿嫁给洪钧儿子为妻,两人是儿女亲家,关系密切。 </h3><h3> 山茶花和荷花、杜鹃花是拙政园的三大历史名花。现在十八曼陀罗花馆南的小院里仍然种有多株名种山茶,每年春天拙政园举办杜鹃花节的时候,园内也同时展示出美艳的山茶名花,让大家对拙政园的历史名花增加了解。</h3> <h3>  卅六鸳鸯馆就是一座别出心裁的建筑,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建筑的四角各设有一间耳室。这个耳室,又称为暖阁,园主在大厅听曲观戏时,演员可以在耳室休息、化妆;园主在厅内宴请客人时,这里又是佣人随从等着上菜的地方。而且在冬天更有门斗的作用,可阻止进出门时带进的寒风,真是匠心巧运。 </h3><h3> 卅六鸳鸯馆即是因为临池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顶棚采用卷棚式,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史书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俞粟庐先生在这里切磋曲艺,每当清唱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h3> <h3>馆的四面窗格上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如果您有兴趣的话,可以用眼睛靠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层白雪,使人暑气尽消,凉意顿生。 </h3><h3> </h3> <h3>  中园精华所在远香堂环抱于山池之间,面阔三间,四面长窗,堂内无柱,开敞明亮,结构精巧,面水对山,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厅堂,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王献臣初建园时,此处为若墅堂,至今围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莲花覆盆石柱础,似为明代遗物。 </h3><h3> “远香堂”三字,得名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意清”之句,与荷同洁,寓意高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堂北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园内赏荷的第一佳处。 </h3><h3> 堂东有牡丹圃,堂北有荷花池,堂西有桂花林,堂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异。</h3> <h3>据说到了冬天,玻璃还可以拆卸更换,大赞👍</h3> <h3>在远香堂东南侧,有一口清洌的水井,水质甘甜,百年不枯,据传为明代文徵明曾题咏过的拙政园第三十一景“玉泉”。</h3> <h3>太湖石峰均系归田园居遗物,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据记录,当年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全用大小不等的湖石叠砌而成,高过楼房,并且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倒。今天我们看到的缀云峰,是五十年代后期东部重修时由园林专家汪星伯在原地用原石重叠,至今玲珑夭矫,不乏古意。联璧峰是两座太湖石独峰,仍是当年原石。</h3> <h3>园林设计者的精妙之处,把远处的报恩塔移步借景到画面中,佩服佩服👏</h3> <h3>公子轿</h3> <h3>小姐轿</h3> <h3>明日打卡处</h3> <h3>周一闭馆的苏州博物馆,显得格外静谧。</h3> <h3>吃点小食,暂作休息。</h3> <h3>  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至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江南现存唯一的一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典园林。</h3><h3> 乾隆前后共游览六次,题诗十首,赐匾三块,临摹倪云林《狮子林图》三次,并在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分别仿建狮子林各一座。其中于1765年题的“真趣”匾,现悬挂在真趣亭内。帝王的亲临和两处仿建,使得狮子林名满天下。至咸丰年间,园已渐荒芜,独存五百余年的假山。</h3><h3> 1917年,贝氏在原基础上,又购买园东侧民居,扩大了面积,筹备开放园林,但抗战爆发,未能如愿。日本人投降之际,国民政府与驻苏日军在园内荷花厅举行了日军投降签字仪式。1945年,花园主人贝润生病卒。花园由其孙子贝焕章管理。1953年,贝氏家族将狮子林献给政府。1954年1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管狮子林,在稍加整修的基础上,于同年2月向公众开放。</h3> <h3>门票40,学生半价。</h3> <h3>“燕誉堂”的意思就是“宴请宾客的欢乐之所”。</h3><h3>此建筑是江南园林中典型的鸳鸯厅,顶为硬山式,坐北朝南,体量比较高敞,它的脊柱落地,脊柱之间用屏门、门罩把一个进深较大的建筑空间分隔成南北两个部分,而且这两部分梁架的用料不同,陈设装修也不同,使得在外部看是一个屋顶的房子,到里面就成了两个屋顶,感觉好象由两进厅堂合并而成的一般,就象鸳鸯似的,相依相伴,又雌雄有别,在分与合之间,组成了一个双重性格的复合空间。</h3> <h3>九狮峰为狮子林众多湖石峰的代表之一,体量巨大,涡洞纵横,玲珑奇特,妙趣横生,因有拟态的九头狮子造型而得名。传说当年乾隆皇帝龙目如炬,以九五之尊的身份,才刚好找出九头狮子。峰石右侧有青翠欲滴的罗汉松相傍,刚柔相济,和谐相处;后有粉墙衬托,粉墙上从左至右,依次为棋、琴、画、书四景花窗。花窗不仅花样十分独特,排列顺序也很特殊,表达了主人喜好的强弱程度,也显露了主人儒雅的才情。</h3> <h3> 指柏轩为原丛林旧景,因庭院中原有称作“腾蛟”的柏树而得名,后由贝氏重建为两层,是园内正厅,为接待亲朋密友之用,也是写诗作画之所。<br></h3><h3> 轩内屏风正中悬挂着由现代苏州书画家数人联袂所作“寿柏图”,两侧悬挂对联一副:“看十二处奇峰依旧,遍寻云虹月雪溪山,最爱轩前千岁柏。喜七百年名迹重新,好展朱赵倪徐图画,并赓元季八家诗。”<br></h3><h3> 屏门两侧有四扇楠木隔扇,雕镂精美,为明代遗物。裙板背面小框、夹堂中刻有半立雕梅、兰、竹、菊四季花卉图,裙板背面刻有立体峰石花卉图案,正面从左至右刻有人物故事,依次是:羲之戏鹅、茂叔爱莲、云林洗梧、渊明采菊。王羲之是晋代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观察鹅颈动态而悟出草书笔意,以爱鹅著名,虎丘有“剑池”两字,相传就是山上寺僧用一群鹅作润笔,才换来的王羲之的亲笔。狮子林园主收藏的《听雨楼藏帖》,均为二王体系。</h3><h3><br></h3><h3><br></h3> <h3>  匾语出自王昌龄“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诗句。</h3><h3> 大空间作为赏景和接待宾客之用。厅内屏门两侧有对联一副:尘世阅沧桑,问昔年翠辇经过,石不能言,叠嶂奇峰还似旧;清谈只风月,于此地碧筒酣饮,花应解语,凌波出水共争妍。上联感叹沧桑经年,只在俯仰之间,世事变化如浮云流水一般。下联赞赏此处景色的美妙和游赏的快乐。全联切合厅堂景物,内涵深刻,耐人寻味。<br></h3><h3> 屏门上刻有巨幅《松寿图》,图中有松、竹、兰、芝。并有题词:瞻彼南山,松柏斯茂,含纯履贞,以永其寿;秀发芝兰,惟德之馨,辉光照国,福禄来迟。表达了主人对福、禄、寿、德的追求,又所刻花卉植物均非夏日观赏对象,对室内欣赏主题是一种补充。</h3><h3>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苏州城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的投降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花篮厅从此成为见证这一令人扬眉吐气的伟大历史时刻的纪念性建筑物。<br></h3> <h3>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在建园时便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玲珑俊秀,洞壑盘旋,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据说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手法最曲折、最复杂的。清代学者俞樾赞誉狮子林“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h3><h3> 在这里也告诉游客们一个能够走出石林的技巧:就是无论您从哪个口入,看见首个转弯处如果左转,接下来所有的转弯处都左转,右转就都右转。</h3> <h3>真趣亭为长方形建筑,卷棚顶,一面临水,三面设吴王靠,有坐槛围合。靠廊的一面以六扇隔扇相隔而成三面开敞的空间。吴王靠上有六只木雕镏金小狮子做装饰。隔扇上方悬挂乾隆御笔“真趣”匾,盘龙纹饰,蓝底金字。该匾是清高宗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南巡时,游狮子林之际题写的。</h3> <h3>仿真石船,由船头平台、船仓组成,仓为两间,前仓用玻璃与船头相隔,使仓中视线流畅;靠后仓的位置尚有一小套间,里面放置湘妃塌,以供游赏疲乏时歇息,地面是彩色花纹水泥铺就,历几十年而不退色。后仓有梯可上第二层,通仓顶平台,在此居高凭栏,可尽情观赏园中景色。石舫在此不仅是作为观赏的景点,还有宴请宾客和享用船菜的实用功能。</h3> <h3>观瀑亭也称湖心亭。六角形,处在水池之中,曲桥与两岸相通,是水面的主要景点。由亭中可见西部假山山涧一挂瀑布的全貌,所以亭中有匾“观瀑”。亭中有对联一副:晓风柳岸春先到,夏日荷花午不知。</h3> <h3>列举苏州的园林,有东晋顾辟疆的辟疆园、清代刘蓉峰的寒碧山庄(留园)、明代徐泰时的拙政园(拙政园原为王献臣所有,后其子不肖,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泰时)、清代宋宗元的网师园,扳着指头仔细掂量评论,狮子林的美好景色在苏州也是足可以夸耀的。</h3> <h3>飞瀑亭的南侧有一挂人造瀑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唯一的一处三迭而下的水景。亭中有石台石凳,坐在此间可静听流水飞溅之声,犹如欣赏着美妙的旋律,将园景的欣赏由视觉延伸到了听觉,形成了立体的观赏效果。该亭与九曲桥上的六角亭“观瀑亭”形成对景。</h3> <h3>以框取景,妙哉👍</h3> <h3>来一张苏州特色的肯德基门照。</h3> <h3>今晚就住这里了。</h3> <h3>苏州好行,基本囊括所有景点可直达。</h3> <h3>沧浪亭巷口,四柱三间,面对人民路,坐东面西。初筑于康熙年间,曾搬迁于石桥北堍。民国初毁,石柱弃置路边。汪伪时期重置于石桥北。1986 年迁至故址,以复旧观。石坊横楣上镌刻有隶书“沧浪胜迹”四字。</h3><h3><br></h3> <h3>闲吟亭也称乾隆御碑亭,位于园之东隅,面积11 平方米。同治时江苏巡抚张树声建,取唐代来鹏《病起》诗 “窗下展书难亦读,池边扶杖欲闲吟”之意。乾隆十二年(1747),清高宗听闻江南的沿海城市,也就是现在上海地区正好在发大水,“遥顾江南沿海灾黎,憾不能去”,赋《江南潮灾叹》七首,并下诏减税放赈。翌年,江苏巡抚安宁将御诗勒石立碑于此,并作跋。</h3> <h3>沧浪亭是这座园林的标志性建筑,园也因此得名。宋庆历间,苏舜钦初建时位于水边近观鱼处附近,“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康熙三十四年(1695),宋荦抚苏时谋划重构,始筑于土山之巅。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平面正方形,面积31.36平方米,四柱和檐枋为石构件。檐下为琵琶形牌科,四枋石刻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亭四边围以石栏。亭中置有石棋桌1 张,石圆凳4 只,为康熙年间旧物。亭旧额文徵明书,已失。现“沧浪亭”三字为晚清俞樾所书。亭北石柱上亦镌有无名氏书:“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h3> <h3>明道堂位于主山正南,面宽三间,高大宏敞,歇山卷棚顶四面厅,为全园最大建筑,也是园中主厅,面积234.42 平方米。南、北有落地长窗,长窗腰下为光裙板,上半部窗心仔为海棠菱角。堂东、西壁正中间各有长方形固定隔窗,水纹式图案。此厅原名“寒光堂”,旧时为会文讲学之所。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巡抚张树声所创,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明道堂”,寓宠辱皆忘,心旷神怡,明了儒道,兼济天下之志。林则徐任江苏巡抚的七年间,假日常在此把酒会友,吟诗赏戏,纵论天下。</h3> <h3>竹,历来是沧浪亭的主要植被,历代诗人留下了众多题咏。以苏舜钦诗句“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最为著名。明清时期,每值岁旱,苏州官民就将光福铜观音寺的观音像移到沧浪亭祈雨,供大家人祈求,香火极盛,还将沧浪竹叶采作仙方。所以,旧时一旦天旱,必殃及沧浪亭的竹子,甚至使古老树木也遭到伤萎。</h3> <h3>看山楼位于园之最南隅,是一组楼阁式建筑,共三层。为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巡抚张树声筑。取卢集“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诗意而名。苏州园林中最为别致的建筑之一。底层印心石屋外有林则徐书法石刻“圆灵证盟”。</h3> <h3>园外风景也不错。15元的门票,游园人数不多,可以静静观赏。</h3> <h3>网红店打卡,正好在晚上的游船附近。</h3> <h3>评价一下,量实在太多,真心撑不下。</h3> <h3>上船啦!网上预定60,建议坐靠窗口的位置,可以欣赏美景哦!</h3> <h3>六点半开船,一来一回40分钟,正好欣赏到了白天和夜晚的两种景色。</h3> <h3>下船后直赴网师园,门票100,大人孩子同价,打车的师傅说太贵,但娃去了以后说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公园。</h3> <h3>万卷堂又称积善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h3> <h3>撷秀楼是面宽五间带厢内厅,俗称女厅。梁架下大匾系绿色底黑色字,名曰“撷秀楼”,这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写的。撷是采撷,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揽取秀色之意。古时,苏州的房屋比较矮,绝大部分房屋仅有一层,因此,当你登上撷秀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塔尖、瑞光塔等隐现窗前。女厅内,除椅子茶几之类的家具之外,中央还摆着一套精巧别致的红木圆台圆凳,使陈设显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正面纱槅内放置的那张镶大理石炕床,下置脚踏,有着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厅内装饰精美,落地罩挂落窗格上雕刻花鸟虫图案。</h3> <h3>夜晚游园还是蛮新奇的啦!</h3> <h3>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有说有唱,可以说是苏州的“嘻哈”。评弹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经典的剧目有《白蛇传》、 《芦荡情思》、《杨乃武与小白菜》、《三笑》、《七侠五义》等。</h3><h3> 评弹一般在茶馆演出,当然也有专门的书场,可分一人单档,两人双档和三人档,其中以双档最为常见。演出中,男穿长衫,持三弦;女穿旗袍,抱琵琶。评弹中的吴侬软语虽不易听懂,但说的抑扬顿挫,唱的轻柔舒缓,入耳颇有韵味。</h3> <h3>看松读画轩有一幅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用十四对叠字组成,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坐轩内可四季尽情品赏静观的妙处,春赏牡丹,夏听蝉赏水,秋闻桂香,冬赏雪。一年四季皆是画,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衬于一片粉妆玉砌的雪景,真可谓画意满园了,这便是轩名中读画二字所指。</h3> <h3>​著名的昆曲剧目有《牡丹亭》、《玉簪记》、《长生殿》、《西厢记》、《桃花扇》等,每一部戏剧又分出许多经典的曲目(也叫“折子戏”),如《游园惊梦》就是《牡丹亭》中的一个曲目,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想听地道的昆曲,可以去平江路的伏羲会馆、山塘街的山塘昆曲馆或桃花坞的苏州昆剧院。</h3> <h3>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h3> <h3>集虚斋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h3><h3>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李光耀携夫人来过两次。</h3> <h3>月到风来亭六角攒尖型,三面临水。底部以黄石堆砌了三个石洞,从水底筑基,下细上粗,高出水面两米,内为朱色裙板,外贴水磨砖细。亭内天花板中悬一红木宫灯,匾额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是中秋赏月最佳处,届时,你可以看到五个月亮:天上、池中、镜中、月饼和月亮桌。</h3><h3><br></h3> <h3>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现在园中主景就是这一池碧水,水面开阔约半亩,命意不在分割水面以增支流之深远而在聚而不分,故池面为方形,仅东南、西北角伸出水湾,所以有水乡漫澜的感觉。水有动静之分,静态时,景色显出朴实、稳定、静谧的风貌,而动态时则呈现一种虚实变幻的美。彩霞池四周建筑紧凑,比例适度。池西曲廊高低起伏且有亭突出水面,池西水面狭窄处建东西向贴于水面的曲桥,池北轩、楼、柏、松参差配列,这是一组由亭、轩、楼、柏、矶、桥组成的错落有致的构图。</h3><h3>半亭射鸭廊是水阁式建筑,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h3> <h3>小山丛桂轩旧时为园主花厅,供生活起居兼会客之用,是园中主要建筑,作四面厅式,四周门窗开朗,并绕以回廊,既可以在轩内居坐安息,观赏周围景色,又能沿廊游览。该轩一个格窗就是一幅画,通过厅内窗格,环顾四周无数景物画面,真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人在画中游,山水扑进厅轩,人如在山水中生活。</h3> <h3>引静桥据说是苏州最小也是全国最小的石拱桥,游人过桥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桥。桥长2.45米.宽0.92米,用花岩石砌筑,两侧配有石栏,东西各5个台阶,桥面中心有牡丹图案,架于池东南水涧之上,下设东台阶,是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篆体“寿”字,寓意走过小桥,健康长寿。</h3> <h3>分不清到底是在哪个时代了😄</h3> <h3>看完了精彩的表演后,瞬间有种想穿越的冲动,好吧,我要冷静冷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