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智慧与哲学之旅──记刘建宇老师专题报告会

日照市海曲中学 范鑫

<h1><font color="#167efb">  老子曰: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font></h1> <h3>  7月26日下午,全国教育创新优秀教师,首届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建宇在莒县三中为老师们作了精彩的专题讲座。海曲中学的数学教师们在周校长的带领下赴莒县三中认真聆听此次讲座。</h3> <h3>  刘建宇老师的数学教学倡导以文化人,因材施教,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螺旋上升,倡导思维能力建构和开放式训练,在实践中确立了框架构建,整体推进,简单化与跨越式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框架构建,整体推进;把初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对教材站在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去处理。先框架推进,后局部完善;以三年为大目标,再分解到每个阶段、每个过程。把教材作为一种载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从整体上把所握,从整体上认识,强调数学的整体性。</h3> <h1><font color="#167efb">一、学习更是一种责任:终身的精神追求 </font></h1> <h3>  刘老师开篇即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四个字:“想学”“会学” 。刘老师以十九大报告(智慧方案文化制度自信)中引发思考:教育需要文化的根。教育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样,就不能就教学而教学,就数学而数学。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站在社会发展对人的期待的角度,思考教学,思考教育,思考教师的应然作为。这就要求教师有对教育的虔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生命的敬畏。由此,教师眼中首先要有学生,有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学生的终生幸福;其次才是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更好;再次,要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人格的完善、能力的发展融为一体。</h3> <h3>  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在具有良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责任行为。在平常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不能单凭兴趣,更是一种责任。教育是什么?真正的文化乃是人性的培养。教育是启发学生按照自己天赋的能力谋求个人生命的发展。只有在生命的充分发展中才有教育的意义。它包括知识理性,也包括情感和意志。是个人生命发展与人性自由,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有机融合。</h3> <h3>  在刘老师看来,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赋予生命的应该是健康,是幸福,是温暖,是向上的力量。我们在关注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更加注重发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一位学生追寻属于未来的自己!所以刘老师观察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优点,赞美学生的优点。以此来培养他们自我评价、自我研究、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能单凭兴趣,它更是一种责任。</h3> <h1><font color="#167efb">二、“16字教学方略”</font></h1> <h3>  高屋建瓴,统筹微著,刘老师用“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全局着眼、局部完善”的十六字方针,分解三年教学任务,对教材系统设计,简约处置,方法统领,纵横通达,让学生高处着眼,低处着手,通透新旧,浑然天成,最后形成整体感知,千帆竞渡,返璞归真,鸢飞鱼翔的学习局面,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大脑,为学生营造一个自行探索的时空。</h3> <h3>  刘老师列举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在观察一般的三角形逐步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发生的变化过程中,提出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引发学生的学习链,进而提出我们需要带着三条原则出发:①特殊包含一般;②独具的性质即判定;③从边、角、线出发。<br></h3><h3>&nbsp;</h3> <h3>  带着这三点,进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进入圆的学习,甚至代数方面的学习,他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从整体的高度感受数学思想的价值,进而认识到部分与整体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上的归一性。在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见识求同存异,从方法上感知通法与特法的辩证关系。</h3> <h3>  在刘建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整体认识与局部把握物化到数学学习之中:把初中三年视作一个整体,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角度去处理教材,先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后局部完善、全局着眼。</h3> <h3>  这样观点,不仅打通了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天堑”,也使学生将来学习高中数学,乃至大学数学,有了 “通途”。当这样的观点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时候,实现学好一科向学好多科过渡,就不会有多大困难;当这种自觉成为一种习惯后,实现由兴趣向责任的迁移,就不会是一种奢望;当这种习惯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跨越时,更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的智慧就会化为智慧的人生。</h3> <h1><font color="#167efb">三、教育是什么?</font></h1> <h3>  刘老师给出这样的解读:真正的文化乃是人性的培养。教育是启发学生按照自己天赋的能力谋求个人生命的发展。只有在生命的充分发展中才有教育的意义。它包括知识理性,也包括情感和意志。是个人生命发展与人性自由,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有机融合。</h3><h3></h3><h3></h3> <h3>  而教学就是管理,是嵌入教化基因的管理,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要放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教师的血液里应流淌着道德、精神追求的血液。</h3> <h3></h3><h3> 在刘老师看来,教育是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连接着过去、现在和将来,教育应该用文化的火种点亮心灵,点亮希望,点亮未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既是施教的前提,也是坚守的底线。多年来,他怀揣着对教育宗教般的情怀,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演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h3><h3></h3> <h3></h3><h3>&nbsp; 听过刘老师的数学人文讲座,老师们启发颇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学生以慧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丽;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生活中永远有希望;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教师应该给学生以温暖,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教师要倾其所有,点亮学生心灯。</h3><h3> 以爱育爱,以思催智。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h3><h3><br></h3>

学生

刘老师

教育

学习

教师

教学

生命

数学

整体

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