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三伏”忆“双抢”

渴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咏“双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月红阳哂,蝉鸣绿柳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时逢三夏热,双抢正当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打谷机声噪,梨田汗洗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粮食来不易,吃饭大如天。</b></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夏蝉嘶鸣柳叶卷曲的三伏天,望着那窗外灼灼烈日,不免想起了下放时的“双抢”。我敢说“双抢”这种农活,是所有人类工作中最苦最累的工作之一,下面就本人的亲身经历,聊一聊当年的“双抢”吧。</p> <h3>  时至今日“双抢”这个农活名词,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知道它的内容,知道它的艰辛。孩子无娘,说来话长。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生产力配置不当,粮食问题日益显现。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制定一系列的关于粮食生产的政策,如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生产的十年纲要,还有北方农村力争几年内跨黄河过长江达到南方粮食生产水平,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在南方无霜期长的粮食产区,大力推广双季稻,这就是“双抢”的由来。双季稻是个农业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活,每年刚开春,天气还十分寒冷,生产队就要平整早稻秧田,准备育秧。在那种气温条件下,谷种不会自己发芽,要将浸泡后的谷种平摊在土温室的层架上,下面设一口大锅烧蒸汽,叫温室催芽,等谷种破胸出芽后才撒入秧田,然后用农用薄膜覆盖保温,整个育秧过程近一个多月。当年的口号是插完早稻迎五一,是为下一季晚稻争取时间。</h3> <h3>到了七月中旬,早稻已熟了,这时正是早稻抢收,晚稻抢插时,这就是全年农活最苦最累的“双抢”时期。时间紧,要赶在立秋前插完晚稻,否则颗粒无收。一边收一边插,那任务确实太重了。加之正值三伏天,上晒下煮,每天早上天刚亮出工,天黑才收工,晚上还要扯两个小时夜秧,不是亲身经历,实在是无法体会那种艰辛。</h3> <h3>  “双抢”时节,夏日5点左右天就开始亮了,生产队以长一声吆喝,“大家出工了”。社员们纷纷起床谁备出工干活,我揉揉发涩的眼球,来到大院外边的茅坑边解个手,清晨的空气略带一丝凉意,只听见一片嗡嗡声,定神一看,原来是一大群绿头苍蝇像直升机样定在原位扇动上着翅膀,像等待检阅机群。那嗡嗡声就来自力它们,年少好奇的我,禁不住顺手一抓,逮住几只,然后将它们甩在一张大蛛网上,一会儿一只大蜘蛛用丝将它们紧捆住,然后慢慢享用。清晨出工前的几分钟,我享受了大自然带来的快乐,然后跟随社员们去收早稻去了。</h3> <h3>  “双抢”时收割稻谷,是在水田里进行的,因为马上要插秧,不能将水放干。一般五人一组,二人割稻,二人踩打谷机脱粒,一人将打下来的谷粒挑回仓库。早晨天气还有点凉快,大家干起来还略显轻松,九点钟时太阳杠杠的晒在身上,有些吃不消了,那笨重的人力打谷机,靠人力踩着脱粒,一天下来要踩好几万下,人都累得快趴下了,換算成走步,一天要走六十多里路。上面太阳晒,下面田水煮,好不容易干到一点钟左右才回家休息吃午饭。那肚子已我饿得咕咕叫了,伙计几个直奔溪边洗个澡,去去身上的汗臭。一群水牛也耐不住三伏天的肆虐,也泡在水塘里。几个人惬意的泡在水里,殊不知那可恶的牛蚊子乘机攻击了我。那牛蝇比苍蝇要大的多,专门叮咬牛群吸血,那么厚的牛皮都叮得透,人要是被叮一下,那可是夠受的,叮得我惨叫一声!赶紧上岸回家吃午饭。</h3> <h3>  回到家里,母亲早已将饭菜弄好了,一大锅喷香的新米饭,一大盆长豆角汤,一大缽油淋青椒,还有一大缽烂茄子。饿极了的我风卷残云似的连吃了好几碗,旁边的几位邻居开玩笑说:“你们街上人如今也跟我们乡里人一样,吃饭吃得多,五碗五碗挺。实际上街上人吃得斯文,二碗饭三碗菜加起来也是五碗吧”。想想也的确如此,什么环境说什么话吧。饭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势躺在院门边大青石上美美睡一觉。</h3> <h3>  到了下午3点钟左右,随着生产队老队长不断催促,大家又打起精神去干活了。此一去,要搞到天麻黑才收工,吃了晚饭,又得去扯上一个多小时的夜秧,那扯夜秧滋味可不好受,那时蚊子多得用手都抓得到,只听见秧田里一片劈里叭啦拍蚊子的响声,要扯夠第二天的秧苗,才能收工休息。到此,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十几个小时,真累!没办法,抢收,抢种,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十年过去了,“双抢”这一幕还牢牢记在心里!</h3><h3><br></h3><h3> 本文有几张图片来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表示感谢!二0一九年七月二十六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