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言</h3><h3>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就认识张占一叔叔,那时他是安钢职工总医院的外科主任,我们跟他儿子是同学,偶尔去他家串门,对他仅有一些和蔼叔叔的印象。一晃40年过去了,2019年的八一建军节前夕,张叔叔已是87岁的耄耋老人,我们却无意中听到了老人家的一些往事,好奇之下前往探访,在恳求下老人翻出了珍藏多年的军功章、纪念章、老证件、老照片,我们感到新奇而又激动,老人家却比较平淡,只是做了一些零散的回忆和叙述。所以我们也只能写出这样一篇《老兵张占一散记》</h3><h3>一个人的历史往往记载于档案之中,但是档案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全部历史,有些事情就算查询档案也查不到。本文之所以叫做散记,是因为记载的只是老人家的零散回忆,而且主要是根据军功章、纪念章和各种老证件、老照片做的讲解。小孩子们识字都是从看图说话开始的,我们也从看图说话来认识一下这个老兵吧。老兵张占一最帅的照片是这一张,是不是很有些“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h3> <h3><br></h3><h3> 一、苦难的童年</h3><h3> </h3><h3>张占一于1932年9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阜新县马家窝堡村,1岁多的时候父母相继离去,张占一随祖父生活,后因生活所迫又被托付到大姑家生活13年,直到15岁,所以他对父母没有任何印象。儿童时期的张占一就给地主家当放牛娃,7岁以前都没有一个大名,有一个姓马的地主粗通文墨,给放牛娃起了个大名,从此张占一这个简单的名字沿用至今。贫苦的生活,不平等的世道,应该是张占一决心改变命运的起因之一吧。在这一时期中,东北农村的穷孩子张占一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因为这个时候他恐怕还不知道世间有照相机这个东西,有文字或者照片的记录只能从15岁以后开始。</h3> <h3>二、挤进队伍的参军少年</h3><h3> </h3><h3>1947年,15岁的穷小伙张占一听说八路军(当时应该叫东北民主联军,老百姓习惯称呼八路军)到了相邻的四家子村,并且听说本村的三个小伙子已经去那里参军了,张占一也产生了参军的念头,他瞒着家里偷偷地往返五趟跑到四家子村,15岁的少年在犹豫徘徊中坚定着自己的决心,直到第五趟终于看到了八路军正在列队训练,儿时的三个伙伴还没换发军装,却已经在队列里训练了,张占一或许是以为站到队伍里边就是兵了,他毫不犹豫的自己就排进了队列,正在组织训练的连指导员看到一个半大孩子突然钻进队伍里,急忙问“你是哪来的?”张占一随口就回答说“我就是这儿的”,指导员一问他才15岁,年龄太小,就连哄带吓的想赶走他,他软磨硬泡就是不走,面对这倔强的半大孩子指导员也没辙了,就命令通信员将张占一送到团部,看团长政委怎么应对这个倔强的半大孩子。到了团部之后,想必团首长也都是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见到这样坚决要求参军的小伙子,而且还是个帅小伙,就非常高兴的批准了,鉴于他年龄较小,就直接安排在团部当了通信员。从此,15岁的张占一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只在临行前委托一个姓邵的乡亲转告大姑自己参军走了,从此就跟随着部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也许当时的少年张占一想的很单纯,可是在我们现在看来,老人家当年真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气概。很可惜,这个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司令林彪留下的照片也不多,刚入伍的小兵张占一当然更与照相机无缘。</h3><h3>该团的正式番号是东北民主联军辽吉军区第25团,团长赵世柱,政委赖其政,副团长兼参谋长吕兆宣,副政委崔琳,政治处主任张斌;一营营长候林,教导员黎文俊;二营营长汪复三,教导员黎焕章;三营营长宋俊,教导员杨玉臻。</h3> <h3>三、辽沈战役荣立军功</h3><h3> </h3><h3>1948年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发起了围困长春作战,张占一所在的辽吉军区五分区部队配属东北野战军第12纵队作战,纵队司令员就是以战功赫赫而又敢于抗命而闻名的钟伟将军,政委袁升平。长春战役接近尾声时,1948年9月辽吉军区五分区参战部队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独立13师,第25团改称38团;1948年11月1日,独立13师正式划归到东北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建制,改称162师,38团又改称485团。在辽沈战役作战过程中,由于张占一作战勇敢,在紧急情况下骑着战马成功的传达重要战斗命令,圆满完成了任务,荣立二等军功一次,获军功章一枚(下半部分丢失)和东北解放纪念章一枚。</h3> <h3>四、难忘的长途行军</h3><h3> </h3><h3>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命令,东北野战军80万主力提前结束休整,隐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就是东北野战军12纵队162师进入山海关时,485团参谋处、政治处的四个通信员的合影,左起范广才、小陈、张树文、张占一,这是老兵张占一保存的第一张照片。</h3><h3>谈及这一次长途行军的经历,老人家特别叙述了三个记忆深刻的关联片段:</h3><h3>第一个片段:根据上级的要求,四野的80万大军是秘密入关,为此,所有指战员都必须反穿羊皮大衣,白色的羊毛与雪地融为一色以便隐蔽,即便如此大部队还是经常遭到敌军飞机的沿途侦察和空袭,张占一经历了一次最危险的空袭。</h3><h3>第二个片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解放大军的粮食保障是一种举世无双的方式。广大翻身农民被充分地组织起来,部队每过一村,就有当地农民送粮队伍跟随,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像接力赛一样,沿途保障解放大军的饮食。千里迢迢的长途行军,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如此支持,可见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组织能力,恐怕是国民党永远也做不到的。陈毅元帅在总结淮海战役的时候,曾经饱含深情的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其实,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胜利又何尝不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h3><h3>第三个片段:一天行军过程中,敌机又来侦察袭扰,虽然指战员反穿大衣,可是身穿杂色衣服送粮的老百姓被发现了,敌机开始疯狂的低空扫射,部队迅速掩护老百姓一起疏散隐蔽,张占一牵着一匹战马奔向附近的小树林,皑皑白雪覆盖着东北大地,战马掉入大雪覆盖的深坑,这时敌机还在疯狂的低空扫射,张占一不顾危险跳入深坑,向上推战马,在上边拽缰绳的班长看到张占一太瘦小,就让张占一上来拽缰绳,自己下去推战马,两人正在努力拯救战马,这时敌机发现了他们又一次俯冲下来,一梭子机关枪正巧射入深坑,战马当场牺牲,班长身负重伤,战友们将班长从深坑里救出来后,发现班长腰部被打了一个碗口大的窟窿,班长自己不清楚哪里受伤,还在询问自己哪里受伤了,战友们含着眼泪安慰他说只是擦破了点皮,其实在场的每个战友都知道与班长的永别就在眼前了。多少年后老兵张占一还会难过的说:“班长是替我牺牲的。”</h3> <h3>五、平津战役参战经历</h3><h3> </h3><h3>平津战役的决战在天津打响了。</h3><h3>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自信天津城防固若金汤,能固守30天,中共中央军委命令3天之内打下天津,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亲临前线统一指挥,包括162师485团在内的34万解放大军攻势凌厉,只用了29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天津守敌,震惊了傅作义,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h3><h3>张占一作为参加天津战役的一名战士,获得了华北解放纪念章一枚。</h3> <h3> </h3><h3>六、下江南、下江南</h3><h3> </h3><h3>为了解放华中南大片国土,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东北野战军改名第四野战军,大举南下,张占一随着第49军162师从天津出发,部队一路浩浩荡荡高歌南下,歌词是:</h3><h3>下江南,下江南,</h3><h3>江南的群众等着咱,</h3><h3>死到临头的反动派,</h3><h3>假和平他胡纠缠,</h3><h3>报仇恨,抓战犯,</h3><h3>哪里的敌人不投降,</h3><h3>就把他消灭在哪边,</h3><h3>取京沪,夺武汉,</h3><h3>解放同胞两万万。</h3><h3>老兵张占一回忆往事的时候,再一次兴致勃勃的唱了这首战歌,我们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好兴奋啊,连忙上网查找,可惜只找到了歌词,却没找到曲谱。真盼望谁能找到曲谱,让懂乐器的朋友给老人家伴奏一次。</h3><h3>翻看一下解放战争史就可以知道,第四野战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打得国民党军望风而逃,直到湖南和两广才与白崇禧的部队打了几场硬仗,张占一所在的162师划归湖南军区,师部及484团485团组成衡阳军分区。经过著名的衡宝战役,一仗将白崇禧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像个小老鼠一样窜进越南又逃到台湾。由于衡宝战役发生在1949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所以张占一和战友们是在激烈的战斗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张占一参加解放华中南获得的纪念章,1950年4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6年为参加解放战争的军人颁发的全国解放奖章和奖励证书。</h3><h3>毛泽东在创立井冈山根据地时期,就开创了部队学习文化的传统,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部队教育下,放牛娃出身的张占一对这一道理有更深刻的体会,他勤奋好学,并与一名有文化的解放战士(即被俘后加入我军的原敌军士兵)交上了朋友,虚心求教,为其后来的成长进步奠定了较好的文化基础。就是张占一在1950年在南岳衡阳期间与战友的合影。</h3> <h3>七、荆江分洪再立新功</h3><h3> </h3><h3>1951年3月份,张占一所在部队先后被改编为湖南军区独立五团和新编143师427团,张占一成了427团的一名卫生兵,从战斗兵走上了医学道路。1952年3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开工,143师划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指挥部管辖,指挥部总指挥是唐天际中将,总政委则是后来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强将手下无弱兵,30万军人和民工参战,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了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在那不分昼夜的紧张奋战中,张占一在医疗队伍的岗位上日夜工作,为施工提供医疗保障,在143师竣工的庆功会上,张占一荣获一等功奖章一枚以及立功证书,同时还获得印有“人民功臣”字样的衬衣一件和刻有“人民永雄”字样的钢笔一支。</h3><h3>有个奇妙的联想。平津战役中的解放军战士张占一此刻成了一名军医,在工地上执行医疗保障任务,他否知道,原来平津战役的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此刻也以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长的身份,带着苏联水利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工程建设。虽然一个部长和一个年轻军医没有什么直接交集,但是,这个曾经的敌军司令最终还是从对立的战壕中与年轻的解放军军医走到了同一个和平建设的工地上了。</h3><h3>还有一个奇妙的联想。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在惊叹中国人搞工程建设的“中国速度”,如果他们了解到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速度,就会知道早在60多年前就有了“中国速度”。张占一荣获的一等功奖章和衬衣、钢笔,不是凭空得来的,那是对中国速度践行者的褒奖。</h3> <h3>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h3><h3> </h3><h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三天就命令其第七舰队驶入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并在台湾海峡实施巡逻,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9月15日实施仁川登陆,并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其军机12次越过中朝边界轰炸中国丹东。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入朝作战,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h3><h3>张占一所在部队在完成荆江分洪工程后,有了一个看似奇怪的调动,从长江南岸的湖北省公安县调动到辽宁省黑山县下湾子村进行休整(该村位于辽沈战役中著名的黑山阻击战战场南边大约一公里处)。显然这不是一般的休整,而是为入朝作战而进行的临战准备。所在部队休整训练后,分别编入志愿军第40军各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张占一两次入朝,负责护送新兵入朝,圆满的完成了任务。1953年元旦这一天,张占一回到祖国并拍照留念,上他身穿厚实的军棉大衣,外扎老式军用皮带,头戴没有帽徽的棉军帽。</h3> <h3>九、告别军旅</h3><h3> </h3><h3>老兵张占一随部队从东北返回内地后,1955年张占一赶上了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由于张占一早已转成卫生兵,与其他卫生兵一样“享受”了较低的少尉军衔,虽然比基层连队的战友军衔低一些,但是老兵张占一并没有在意这些,照片中张占一身穿崭新的军礼服显得英姿勃勃,不知道这是不是寄回老家的第一张照片,但是这应该是张叔叔寄给未婚妻的第一张照片吧?我们没有问张叔叔,也没有问老阿姨,留待读者自己遐想吧,我们只知道,张叔叔和阿姨是在1956年结婚的。</h3><h3>20世纪50年代除,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1952年中央军委又颁发了《部队文化教育大纲》,部队掀起文化学习的高潮,先后开办了文化速成学校322所,其中文化速成中学95所,参加学习人员150多万,其中军官32万人。张占一于1952年进入位于河南开封的解放军第42文化速成中学学习,是11位同班同学的照片,后排左起第4位的张占一领章上有个特殊的领花,这是卫生兵特有的白底红十字标志。</h3><h3>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全国已经进入了大跃进时代,部队开始大批转业复员,张占一与众多战友在学校接到了转业命令。1958年5月8日,张占一拍下了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张照片,戎装整齐,左胸前佩戴者参军期间所获的立功勋章和奖章,英姿勃勃的外表之下,内心必有对军旅生涯的恋恋不舍。</h3><h3>老兵张占一,你一定记得最后一次向军旗敬礼的那一刻吧!</h3> <h3>1958年告别部队,来到安阳钢铁公司集团。</h3> <h3></h3><h3>后 记</h3><h3> </h3><h3>片段一:老兵张占一转业到安阳钢铁公司工作,长期在职工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外科医生主治医生、外科主任、副院长,最后任安钢集团公司卫生处副处长等职务,2003年光荣离休。</h3> <h3></h3><h3>片段二:一生酷爱学习是老兵张占一的特点之一,1963年张占一进入豫北医学专科学校(现新乡医学院)学习,在34岁的年龄完成了大专学业,文革结束后补发了大专文凭。在校期间他还是篮球健将。</h3> <h3>片段三:退休多年的老兵,依然怀念他的军旅生涯,怀念曾经朝夕与共的战友,怀念他当年义无反顾去参军的出发地——故乡辽宁省阜新县马家窝堡村。</h3> <h3>2004年,回老家和当年的放牛娃在一起交谈。</h3> <h3>片段四:是执笔者的记忆片段和意外发现。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中国发生了7.8级的唐山大地震,其惨烈程度震惊世界。笔者当时16岁,在安钢医院门前平房居住。大概在震后第三天上午安钢医院大门前突然来了许多军警严守大门,一辆辆救护车鸣叫着开进安钢医院大门,几十名地震急重伤员送来抢救,笔者冒充护送人员混进去抬担架,当时现场一片慌乱,这时笔者看到了外科主任张占一,他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指挥医护人员实施抢救,现在回想起来,我知道那是军人特有的临危不乱的从容镇定。时隔40年后的2006年,笔者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篇博客</h3><h3>脚印留下一串串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yh19751110 </h3> <h3>片段5:还是笔者的记忆。张占一叔叔离休不久的时候,他不缺钱花,也许是为了老有所为吧,他与老伴儿整了一个干干净净的玻璃橱柜在街上卖自制的生混沌。我对3岁的儿子说:“爷爷奶奶包的混沌可香了,咱买点回家吃。”老两口见到我挺高兴,给我现包混沌又特意多加了一把虾仁,可没想到我的熊孩子此刻出洋相了,他说:“爸爸你看他多抠,就给一把虾仁”,笔者大窘,老爷子张占一却高兴的乐不可支,大笑着说:“老伴儿,快给宝宝再来一把虾仁!”多年以后,我告诉儿子,那个慈祥的张爷爷曾经是个英勇无畏的军人。</h3> <h3>2019年9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同志,以及建国后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人员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h3> <h3>说不尽的往事,说不完的老兵故事,如果正式采访的话,老兵张占一一定会给我们讲出更多生动的故事。可惜笔者只能写出这样一篇散记,算作我们几个晚辈对老兵张占一的一片敬意吧!</h3> <h3>1991年10月1日,原四二七团老战友聚会新乡。</h3> <h3>太原会战友。</h3> <h3>如今,老夫老妻过得幸福的生活。</h3> <h3>链接:</h3><h3>《辽沈战役》</h3><h3>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h3><h3>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h3><h3> </h3><h3>《平津战役》</h3><h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h3><h3>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h3><h3>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h3><h3>《荆江分洪工程提前十五天胜利完工》</h3><h3> 为了整治长江中游荆江段的水患,1952年3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兴办荆江分洪水利工程。人民解放军奉命承担荆江分洪工程的主要建设任务。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正式开工,中南军区先后派出10万官兵参加施工,具体承担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节制阐、虎海河拦河坝、黄天湖过湖段新堤等重要工程。在广大群众的支援和20万民兵、民工的直接配合下,至6月20日提前15天胜利完成了工程任务。建成后的荆江分洪工程,蓄水量达50到60亿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荆江两岸8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数百万亩良田的丰收,并改善了长江水利交通。</h3> <h3>美编文字:刘十前 郭伟 张玉军</h3><h3>美编制作:周惟刚</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