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最后一个返城</h3><h3>习近平是当年15个知青里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插队梁家河的这之前14人,或病退或被推荐上了大学或被当地招工,也有人到了延川县城娶妻生子过着平静的生活。 而习近平因为其父习仲勋的原因,一再失去当兵、返城等机会。从1969年初下乡梁家河到这次1975年应录到北京清华上大学,习近平差不多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呆了七年。</h3> <h3>梁家河村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距延安60多公里,总人口80户347人,人均耕地仅1.6亩。现在是红色旅游村景点。</h3> <h3>1969年初,梁家河村接收了来自北京八一中学的15名学生,其中就有习近平,当时年仅15岁,因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父亲习仲勋蒙冤受迫害,习近平的身份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h3> <h3>二、针线包上,妈妈绣了"娘的心"</h3><h3>"儿行千里母担忧",习近平下乡前,母亲齐心亲手为他绣了只绣有"娘的心"字样的针线包,习近平后离陜赴京求学前转赠给了村民张卫庞。齐心(1926一),河北高阳人,中共元老习仲勋夫人,1939年参加革命。</h3> <h3>三、要离开北京下乡了,那天他没哭,笑了</h3><h3>下乡时,同学们都哭了,唯有习近平没哭,笑了。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说:"去延安的专列上,全部都哭啊,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的亲属都说,你怎么还笑?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这不是好事吗?你们哭什么呢?所以他们也破涕为笑了。"</h3> <h3>四、中途跑回北京</h3><h3>2000年,习近平接受《中华儿女》杂志专访:自己年龄小,下乡不久还曾跑回过北京。正巧碰上国庆节清理"倒流"人口,先关在派出所,后干了四五个月的重体力活,海淀街一带的下水管都是我们埋的。</h3><h3> 后来,在家人的劝说下,习近平又回到了陕北。他母亲即来了一封信,希望好好听话,不要回北京,以后上大学。从此习近平思想大为转变,他对同村好友说:"我再也不回北京了,要把梁家河建成好样的。"(习近平与母亲弟妹照,时其父在押审查中)。</h3> <h3>五、入团,先后写了八份申请</h3><h3>入团前先后写了八份申请,还请了书记,费尽周折。 习近平在一次受采访中回忆道,第一次写完入团申请后,把大队书记请到窑洞来,吃了一盘炒鸡蛋和两个热馍。吃完后我说,我的入团申请书您该递给公社了吧?他说,我怎递?上面都说你是"可教育好的子女"。我说,什么叫"可教育好的子女"?他说,我真没有递,那现在就往上递。 从公社回来之后,支部书记说,公社书记把我骂回来了,说我不懂事。这样的人,你还敢递?习近平据理力争:"我是一个年轻人,追求上进,有什么不对?"我毫不气馁。过几天,又写了第2份申请,请支书又给递上去,就这样一直写到第八份终于被批准了。</h3><h3>六,入党更费劲,最后县委书记看不下去了......</h3><h3>入党问题久搁不决,最后县委书记拍了板。 习近平的入党问题,当地干部不敢轻易审批,最后被提到县委常委会上,由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昜拍板批准。申昜与公社书记白光星有一次谈话:"白书记,人家近平在你们那里表现得不错,几年了怎么还拦住不让入党?这是我们陕北的孩子,我今天就请你来给我说说理由。" 习近平入党之后,因工作出众,当选了他人生第一个"官"一一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后来,习近平追忆起这段经历:"我那时候已没有一些人那种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种自卑之感,只是一个感觉,就是党内、团内好人越多,坏人会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让我入。"【下图为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年拍板批准他入党的原延川县县委书记申易老人(左三)合影。】 </h3><h3><br></h3> <h3>七、为村里打了第一口吃水井,建了第一个淤地坝,第一个铁业社,第一口沼气池......</h3> <h3>1973年习近平领着村里人打了梁家河的第一口吃水井,如今这口井里的水已可以直接引入村民家中。</h3> <h3>当年习近平带领着村民打坝淤地,建成了梁家河村第一个淤地坝。</h3> <h3>当年习近平组织村民建立的村里第一个铁业社,自己制造工具。</h3> <h3>1974年7月,任大队支书的习近平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产气点火,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h3> <h3>八、1975,被村民推荐上大学,告别梁家河</h3><h3>1975,最后一名坚守山村的习近平时来运转。</h3><h3> 事后习近平他回忆说,1975年秋,当时我父亲刚刚解除监护,下放到洛阳的耐火材料厂。该厂开了个证明我父亲系"人民内部矛盾"的土证明,公社开了大会讨论,参加会议的社员全部举手同意。 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一大早全村人排了很长的队送他,足足送了十多里,习近平后来回忆说,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习近平带着两箱书,踏上返回北京的路途。 原大队老支书梁玉明和另外12个村民将习近平送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但是坐了一晚上,几个人一晚没有睡觉,一直聊到天亮"。第二天,你三毛我五毛,他们一共凑了5元钱,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h3><h3><br></h3><h3><br></h3> <h3>九、今日梁家河,"知青宿舍",红色旅游......</h3><h3>习近平等知青们在梁家河住过的窖洞,现在被作为"知青宿舍"和其它文物列入梁家河村村史馆,以村史馆为代表的梁家河红色旅游村吸引了各地众多旅客。</h3> <h3>十、2015: "清风牵衣袖",回访梁家河</h3><h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顺便回访了第二故乡梁家河。</h3> <h3> 村民梁耀才握着总书记的手说,你那年寄给我的钱收到了,这份情义忘不了。原来,梁耀才妻子生了重病,习近平得知后,寄来1000块钱。</h3><h3> 村民巩政富今年68岁。总书记对他说,你当年身体特棒,摔跤是村里最好的,不过,你可摔不过我啊。大家一阵欢笑。</h3><h3> 习近平和彭丽媛高兴地同梁家河村的乡亲们合影留念。</h3> <h3> 村民刘金莲家,是当年习近平到村里后的第一所住处。小院干净整洁,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串串苞谷和红辣椒。</h3> <h3> 习近平来到这里。一跨进院门,习近平就指着靠外边的那孔窑洞说,我刚到梁家河时,就住这间。他指着另外两孔窑洞对刘金莲说,你达(陕北方言,意为父亲)你妈住这间,你们两口子住那间。总书记风趣地说,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这些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咧。</h3><h3> 习近平住过的这孔窑洞,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和床铺,靠着炕的一侧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墙上还挂着一盏马灯。总书记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h3> <h3> 刘金莲家旁边是张卫庞家。总书记走进他家院子,说那时我们住在刘金莲家,吃饭在这边。“随娃儿(石春阳的小名),还记得吧,那时你达来这里给我们做饭。”总书记指着院子里的碾子说,这个还在,那时我经常来这里磨面。</h3> <h3> 离刘金莲家不远,是吕侯生家。习近平当年在他家也住过一段时间。在福建省工作时,习近平接到吕侯生的信,说腿出了问题,在当地治不好。习近平就把吕侯生接到福建,自己花钱为他看病。虽然腿最终没能保住,但习近平的帮助让吕侯生终生难忘。</h3><h3> 一见面,总书记就握住吕侯生的手嘘寒问暖,关心他穿戴着义肢行动是不是方便,这两年家里生活怎么样。总书记和吕侯生并肩坐在窑洞的土炕上,回忆他们一起吃饭、共同劳动的场景。</h3><h3> 1970年,生产队专门修建了6孔知青窑洞。习近平就搬到了那里,直到1975年离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就是当年和习近平同炕紧挨着睡过的村民吕侯生</h3><h3>吕侯生是习近平插队时的好友,当时习近平不会做饭。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习近平在煤油灯下读着吕侯生连书名都认不得的书,吕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灯的一旁,陪着习近平看书写笔记,晚上一条被子两个合伙盖。那时陕北农民生活艰辛。一次夜战回来,习近平肚子饿得咕咕叫,屋里实在没有东西可吃,吕侯生便把玉米粒子舀了两大碗放进锅里,烧开煮熟,两个人眨眼工夫就狼吞虎咽地报销完了……</h3><h3>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吕侯生已债台高筑,实在没法了,吕侯生给时任福建省委党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给他寄来500块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吕侯生一到福州,福州市委接待办很快为他办好了住院手续。当晚11点多钟,习近平忙完一天的工作,连饭都没顾得吃就来到医院,拉着吕侯生的手,与他拉了两个多小时的话。此后,只要在市里,习近平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的病榻前来一趟,他说:“侯生,给你治病,都是我自己花钱,花多少我都愿意。”</h3><h3>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得到了好转。吕侯生要回陕北了,习近平给他买了一张飞机票,还把2000块钱塞到吕侯生手里。吕侯生激动地说,近平同志,真是不好意思呀,这一趟花了你几万块。习近平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h3><h3>1997年8月,吕侯生的病又犯了。这时,习近平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快两年了,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注着这位农民朋友,让秘书和办公室的几位同志专门去有关医院咨询吕侯生的病,并将医院的意见寄给吕侯生。1999年8月底,吕侯生第二次到福州,习近平当即安排他住院。办理完入院手续,他赶回去参加会议,晚上9时会开完,又匆匆赶到医院看望吕侯生。第二天晚上,百忙中的习近平又赶到医院,把院长、专家、主治大夫和护士找到一块,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并安慰侯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强,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h3><h3>这一年10月底,吕侯生在山西太原武警医院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闻讯后,将医疗费全部支付。2000年1月,吕侯生第三次到了福州,这时习近平已当选为福建省的省长。吕侯生是戴着假肢一瘸一拐的去的,一见面,习近平用手反复摸着吕侯生的腿,高兴地说:“我的农民朋友大难过去了,咱一块合影作个纪念吧。”</h3> <h3> 习近平走进这里,指着窗户下面说,那时候这里摆着一张绿色的书桌,那边还有个架子,我们装行李用的皮箱就放在上面。</h3> <h3> 不知不觉,已过了晌午。在当年老支书,也是习近平入党介绍人梁玉明家,主人热情邀请习近平留下吃顿便饭。习近平愉快答应了。热气腾腾的炖羊肉、荞麦饸饹、油馍馍、蒸南瓜、麻汤饭……乡亲们和总书记忆苦思甜,回忆着吃糠咽菜的日子。</h3><h3> 郑板桥有首咏《竹石》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曾将这首诗改动几个字,表达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