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守护——上海海关大楼

wing

<h3>  这里,是中山东一路13号,一幢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整体恢宏庄严,气势不凡,尤其是它高耸的钟楼和与大本钟同样造型的大钟,即便是在高楼林立,各具特色的外滩万国建筑群中,也独树一帜,卓尔不群。</h3><h3> 这,就是上海海关大楼。 </h3><h3></h3><h3> 大楼占地面积为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68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面对黄浦江,总高11层,其中主体建筑8层楼,高约36.2米,上面三层是钟楼,高度约43米,总高度约79.2米,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外滩最高的建筑物;西部直达四川中路,高5层,钢框架结构,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形式,4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h3><h3> 海关大楼最早建于1864年,是清政府所设的江海北关,当时的关署是一座中国衙门式的木构房屋,大门为牌楼式,门楣上书“江海北关”4个字。据说,该字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被毁,1857年修复,大体原样。到19世纪80一90年代,外滩的原有建筑大多被翻建和重建。“江海北关”与四周的建筑相比,显得寒酸。因此拆了木构房屋,在原址建了一座英国建筑师设计、浦东川沙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为哥特式样。1925年,新的江海北关再一次重建,请汇丰银行的设计者威尔逊设计,是年12月奠基,至1927年12月9日落成,即现在矗立在我们眼前的这幢大楼。</h3><h3> 它的右边,是外滩体量最大,门面最宽的汇丰银行大楼,他俩一个雍容典雅,风姿绰约;一个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如一对郎才女貌的神仙眷侣,齐肩并列,相得益彰。</h3> <h3>  海关大楼的大门。</h3><h3> 上世纪的欧洲式样,简洁又不失庄重的造型,顶上是古典的希腊式山花。门外,是21世纪的今天,车水马龙,日新月异;而门内,依旧还是1928年时的那个海关楼么?</h3><h3> 这扇门,是否就这样,默默地挡住了一个世纪的风景……</h3> <h3>  此次海关大楼之行,为我们讲解的,是大钟的第四代守钟人魏云寺老师,他自从接任这份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28个年头了,如今已经退休,却仍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因为,后继无人。</h3> <h3>  右边这位,就是魏云寺老师。</h3> <h3>  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拍建筑特色。</h3> <h3>  大厅当中的这座青铜灯,是27年这座楼建成后就有的,只是在43年日军占领上海,伪政府掌权时被拆除了。这座白玉和青铜做的灯,是上海海关委托上海炬冠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在2013年复原的。</h3> <h3>  这个双蛇缠绕的权杖,是商神杖,商人的庇护神——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的手持之物。</h3><h3> 赫尔墨斯被视为行路者的保护神,是商人的庇护神,雄辩之神。传说他发明了尺、数和字母。他聪明狡猾,又被视为欺骗之术的创造者。</h3><h3> 1950年5月,由金钥匙和商神杖交叉的图案被选定为中国海关关徽。</h3> <h3>  大厅里展览了简易版的,海关大楼的前世今生。</h3> <h3>  我们一行人随着魏老师来到九楼,打开通往钟楼的房间,入眼便是这硕大的红色楼梯和边上的沙床。</h3> <h3>  在楼梯边,放上这样的沙床,究竟有何用意呢?</h3><h3> 魏老师说,容他卖个关子先。于是,我们带着疑惑,继续后面的参观行程。</h3> <h3>  房间靠墙处,有两个展柜,里面是一些旧时的资料和留存下来的旧物。</h3> <h3>  在魏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顺着楼梯往上爬了一层,看到的,是钢丝绳下面连着的三个巨大的钟摆,最大的一个重1吨多,中间那个负责走时,右边那个负责整点报时,而左边这个则是负责整点报音乐的,使用的是威斯敏斯特乐曲,66年因为文革,换了东方红的报时音乐,直到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访时才改回了威斯敏斯特乐曲,11年后,97年上半年,在爱国人士的意见下,又改回了东方红乐曲,自此之后,就再没变过了,于是,这左边的那个钟摆,一直弃用至今。</h3><h3> 明明能正常工作的一个钟摆,却为了这样一个政治理由而被迫停工,这实在是让人遗憾不已。这也是魏老师一直以来的憾事,若能重新启用这个钟摆,恢复威斯敏斯特原声,那该有多好?</h3><h3> 而看三个钟摆的位置,正对着下面的沙床,这沙床的作用也就浮出水面了:它就是用来作钟摆的缓冲承载的,沙子是最好的抗震载体,可以避免钟摆万一掉下砸穿楼板。</h3> <h3> 这里的窗还是</h3> <h3>  再往上一层,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硕大的钟面。四面皆是这样一模一样的大钟面,每面都用100多块0.3-1米的乳白色钢化玻璃拼成, 这种玻璃是特制的,当时只有德国等极少数国家才能研制。</h3><h3> 钟面四圈,最里面一圈,是青天白日旗的图案,因为当年建造海关大楼时,是国民政府时期,所以设计者使用的是国民党党旗的图案,66年文化大革命时,为了保护大钟,曾将中心部分做过一些改造,从4只圆圈玻璃图案变成了“金黄色的向日葵”,也是在86年英国女王访华时才重新改回来的。</h3><h3> 海关大钟总造价5000多两白银,1927年制成,同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它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第三大钟。</h3> <h3>  每个钟面的直径为5.4米,装有自动开关的电灯72盏,晚上通体明亮,硕大的数字在几里外也清晰可见。钟面上的紫铜分针长3.17米,重49公斤;紫铜时针长2.3米,重37.5公斤。钟的发条用0.01米粗的钢丝组绞,长156米。</h3> <h3>  屋子当中,楼梯边上是一个机械屋。这里应该是自动为大钟上发条的装置。</h3><h3> 最早的时候,为大钟上发条,全都是靠手工的,每三天就需要为大钟上一次发条,每次上发条,必须要四个师傅同时进行,花费1个小时,上完发条,还需要为大钟校准时间,根据收音机里的北京整点报时声音的来校准,如果错过整点,还需要再等一个小时才能校对,费时费力。</h3><h3> 后来造了这个自动上发条的机械装置,这样每三天为大钟上发条,就只需要按动按钮,由机器自动操作了。校对时间也变得方便,随时可以校对。</h3> <h3>  魏老师告诉我们,为了照顾大钟,他从来没有过双休日,这辈子,也从未出过远门,走得最远,也不会超过两天,因为每隔三天就得为大钟上一次发条。</h3><h3> 他说话的口气,一派云淡风轻的随意,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当我认真地看他时,他却避开了与我对视的眼神。低垂的眼眸,不太自然的表情,出卖了他内心,他终究,是有遗憾的,中国那么大,世界那么大,他却被困在上海,被困在这座楼里。</h3><h3> 一个人,一座钟,半生的光阴。</h3><h3> 是怎样的信念,才能让一个人,守护着这座钟,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终其一生?</h3><h3> 28年,从韶华到知天命,天天与大钟相伴,日日做着这些单一繁琐的工作,不知不觉中,从守护变成了一种相依相伴。</h3><h3> 谁说机器是没有生命的死物?它虽无血肉,但亦有情,你对它的认真,对它的好,它会用努力地工作来回报你。从1928年到2019年,近百年的时间,大钟在四代守钟人的细心照料下,几乎从未出过故障,报时音乐每天都会按时准点在外滩的上空响起,让身处其间的人们,聆听。</h3> <h3>  魏老师在介绍大钟的时候滔滔不绝,眼神温柔而自豪,像是在夸耀自家孩子一般,虽然为了大钟,他付出了太多,但我想,在他心里,它并不是负累,而是心灵的羁绊,他心甘情愿地,被困在这个,只有他与大钟的世界里。</h3><div> 万物有灵,当你真正能与之对话的时候,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匠人精神”。那是一种执着的坚守,那是一种全身心的融入,那是一场人与物间的对话,那需要,有爱。</div><h3> 而现在,继魏老师之后,再无接班人。因为海关的公务员编制招收的都是硕士以上的人员,而他们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h3><h3>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出人头地,所以拼命读书,就像以前拼命念书是为了求取功名一样。似乎读书,增长知识,全都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让自己往上爬,升官发财,争名夺利的倚仗。</h3><h3> 我们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那么多知识?学习的初衷,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兴趣,为了好奇,为了探索未知,为了方便大家,造福人类么?</h3><h3> 是啊,这些都是问题的标准答案,你若是问了,每个人都会这样答,但是,有几个人心里是真的这么想的呢?</h3><h3> 就好像我们拜佛,求的都是平安健康发财做官一样,我们明明都知道佛教的教义是洗涤我们的心灵,做个好人,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可知道归知道,有几个人真的是在这么做的呢?</h3><h3>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即便是知道了标准答案,却也永远不会想去遵从标准答案,这就是人心,真正的人心。</h3><h3> 或许,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且尔虞我诈的世界里,谈本心,谈奉献,谈坚守,是件很傻、很不切实际的事,但总要有人去谈,总要有人去做,这个人世间的温暖与善良,才不会被彻底湮灭,才能传承下去。</h3><h3> 守钟人,一个如此平凡的岗位,传承四代,每代人都为之倾尽一生心血,他们都只是普通的工人,没有高工资,没有高福利,没有呼风唤雨的权利,可他们在我心里,个顶个的,都是英雄!</h3> <h3>  我又想起了在藏区的日子,寺院里的僧人和信徒,都那么虔诚,那么善良质朴,供奉在佛前的珍宝,就那么坦然地放在殿堂里,任由每一个来此参观礼佛的人靠近、触摸,没有人会去偷,也没有人会怀疑别人会偷,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友善与信任。</h3><h3> 那里虽然景色很美,但生活条件并不好,算不得是真正的天堂。可是,我相信,那里是真正被神灵、被佛祖赐福过的地方,因为那里的人们,都有一颗干净明澈的心。</h3><h3> 而这里,一个国际大都市,繁华绚烂无匹,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只是,这里的人,被物质的欲望所累,日日都在争斗、算计、攀高踩低,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花开的声音,和年少时的梦啊?</h3> <h3>  所有的仪表、齿轮、机械装置,甚至放置仪器的小铁屋的边边角角,都纤尘不染。</h3><h3> 爱,不是光靠嘴上说说的,它会在每一个细节中,不经意地体现出来。</h3> <h3>  顺着这白色的楼梯再继续往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h3><h3> 这座百年大钟,还有多少的惊喜,在等着我们?</h3> <h3>  终于看到了钟,不是一个,而是大大小小五个。它们一个个挨在一起,就像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h3> <h3>  钟面上还有中英文的铭文。</h3> <h3>  建造那年,承建公司的徽章。</h3> <h3>  John Taylor &amp; CO,承建大钟的英国公司的名字,如今依然在经营。</h3> <h3>  在钟楼上俯瞰外滩的景。</h3><h3> 浦江两岸,尽收眼底。</h3><h3> 如此璀璨,如此美丽,让我不禁感叹:这大概就是张爱玲书中的那袭华丽的袍,即便是内里爬满了虱子,也损不了它表面的团花似锦,光芒万丈。</h3> <h3>  </h3> <h3>  大钟之上,还有一层楼梯可攀,这上面,又有什么特别之处?</h3> <h3>  向上,向上,向上,我们不断地克服重力做功,终于登峰。</h3><h3> 这里,是整座大楼的最高处,也是升降国旗的地方。</h3><h3> 这里很小,几乎没有多少落脚的地方,但既然来了,总要把这最后一段路走完,方才圆满。</h3><h3> 很多时候,其实最高处并不一定就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但我们还是会坚持到此一游,也不为别的,就只为了一个“有始有终”。</h3><h3> 谁说不求结果,只为体验过程的?过程虽好,但若是没有一个结果,那所有的努力,所有的坚持,都失在了这最后的临门一脚,终是有些许憾然。</h3><h3> 而人生已经有那么多的遗憾了,若是可以,能圆满的,还是尽量求一个圆满吧!</h3><h3> 至此,我们的整个海关大楼的参观之行,就到此结束了。但魏老师和这座大钟的故事,还在继续着……</h3><h3> 只愿他和它都安好,只愿守钟的这份责任,能如同一种信仰般,继续传承下去。</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