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地球最北端

许建青

<h3>退休后一直关注着北极,向往着北极斯瓦尔巴群岛这块地球最北端人类文明的疆域、这片北冰洋上的冷酷仙境。</h3><h3>北纬76度至81度的斯瓦尔巴群岛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从二三百年前起,这里便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大本营。新奥勒松更是人类进军北极的始发地;英国、美国、挪威的许多探险家历经苦难和牺牲来到过这里;探险时代以后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考站。2004年7月30日中国的北极黄河科考站也在此建立。</h3><h3>中国的建站居然要感谢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此话怎讲?二十世纪初由于斯瓦尔巴群岛的经济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各国纷纷抢夺该岛的权益,为此,世界急需要缔结一个条约,使得该地区得以和平开发;不知出自何种原因,法国政府竟然拉上了中国一起去签,当时正处在战乱中的中国北洋政府虽然自顾不暇,但是段祺端还真派人去签了。没想到这份条约竟让中国以后进入北极舖平了国际法理之路。其实签约后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把它当一回事;直至到1991年中国探险家登义应去挪威时偶然看到了这个条约的英语版,当他得知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时惊呆了,赶紧回国通报,中国才猛然觉醒去积极维护这份国际权益,凭借这个条约,在地理上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中国在北极有了足够的话语权,真的很感谢段褀瑞一百年前为中国留下的这一笔宝贵财富。</h3><h3>在北极黄河科考站建立三十周年之际,我们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h3> <h3>我们六月中旬从上海飞芬兰赫尔辛基,再转机飞挪威奥斯陆;再从奥斯陆坐飞机飞行三个小时,几乎经历了一天一夜的行程时间终于到达了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郎伊尔。带着一身的疲惫,从上海赤日炎炎的盛夏一下子迎来了北极凛冽的寒风和雪花,真的有点受不了;原本考虑一下飞机踏上北极大家拍个合影留念,这时候却什么也顾不上了,穿着单薄衣衫的我们连蹦带跑地回到了郎伊尔简陋的候机楼内。</h3> <h3>郎伊尔小城位于斯瓦尔巴群岛的中西部,是地球人类最北端的小城,群岛共三千多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个小城。这个丰富多彩的小社区有着各式各样的工商企业,其中包括有当地的啤酒酿造厂、医院、学校、幼儿园;这里的大部地方终年冰雪覆盖,每年六月至八月是白昼,而11月以后三个月起都处于严寒和黑暗之中,一直到次年二月底才能见到太阳升起来,据说这座小城在严冬的漫长黑暗中热情也不会冰冻,咖啡馆商店照常营业,快乐生活照旧进行。</h3> <h3>在郎伊尔小城开个车随便转转,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到处转遍。城内大部分是柏油马路,但是也有碎石路甚至土路;由于人迹稀少,所以这个小城看上去还算整洁。</h3> <h3>商店里的商品还算得上丰富,但价格都很贵,朋友买了一个国内也就二三元人民币的普通打火机,这里却要十元欧元;商店还有卖北极熊及北极狐的皮张,我们干脆连价格也懒得去问;郎伊尔所用的货币是挪威币,欧元在这里也能用。超市也接受中国银联卡。</h3> <h3>郎伊尔也有漂亮的教堂。这个小城还有二个奇怪的规定,即不充许生孩子和不充许死亡。前者是如果在这里出生,出生证不属于挪威,当地人希望自己出生地是挪威,妇女临产前都会前往挪威,因此这里医院也就没有妇产科了。后者是由于气候寒冷,冻土中埋葬尸体是很难腐烂的,死亡后尸体都得运往挪威。</h3> <h3>郎伊尔城人口虽来只有三千人,然而周边北极熊却比人多,据说有五千多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北冰洋冰面积也遂年减少,北极熊在冰面上狩猎越来越困难,所以饥饿的北极熊跑到了郎伊尔周边,甚至经常有闯进城内的事例。在郎伊尔小城经常可以见到关于北极熊的警告牌。</h3> <h3>为了防止北极熊的袭击,这里的法律规定凡离开郎伊尔小城,所有成年人必须佩枪,小城有专门的枪店,只耍有挪威持枪证,在这里买枪是很方便的。</h3> <h3>郎伊尔有斯瓦尔巴群岛博物馆,最著名的便是博物馆边上的种子库。这其实就是地球人类农业的“诺亚方舟”;假设一旦地球毁灭,由于这里的地质条件,温度湿度非常适合保存种子(保持零下18度恒温),所以种子库的建成是为了承载地球的未来世界。据介绍这里的地下已经保存了89万个种类的地球上植物种子,每个种类分别有500颗种子。七年前建成后,战火中的叙利亚第一个送上了本国的植物种子标本。由于种子库附近在搞基建排管线,路很难走,于是司机将车开到山坡上,让我们跑到附近山坡上,远远地观看。那个突出地面的混凝土建筑便是种子库的进出囗。</h3> <h3>这里是郎伊尔城的居民居住区,每年六月至九月是郎伊尔的白昼,我们想像中当地人理应挥洒亨受着漫长的白昼,然而这里的居民区似乎人很少非常的空寂,而且大部分房子都空关着;严寒季节使用的雪撬摩托及雪地履带式车辆也随便扔在一旁没有任何物件的遮挡,一排排彩色的房子如同北欧童话中出现的插图。</h3> <h3>由于所处严寒及黑夜很长的地理位置,因此郎伊尔小城无论是商业用房还是住宅用房,房子的颜色都非常的鲜艳。</h3> <h3>二百年前荷兰、英国、挪威的探险家来到郎伊尔留下了众多的遗址;,一百年前这里的煤矿、废弃的矿井和架子当地仍然完好的保存着(下图的山上有输送煤的架子及矿洞囗)。山脚下有死亡的矿工墓地,墓碑上清晰地铭刻着矿难的时间及死亡人员的名单;我们瞻仰这些早年闯入北极的先驱者也成了我们游览郎伊尔小城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内容。</h3> <h3>郎伊尔小城其实也是斯瓦尔巴群岛的一个良港。我们接下去要搭乘的探险船“普兰休斯号”静静的停泊在海边等待着我们。这是一艘建造于1976年具有强化抗冰船体的海洋探险轮船,抗冰级别为1D,排水量3200吨。它的前生是挪威皇家海军的一艘舰船,2009年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海洋探险船。航速12节,载客一百人,携带冲锋舟12艘,因此全体游客能同时登陆或巡游。</h3> <h3>在郎伊尔待了二天后我们十人一组乘上了“普兰休斯”探险船上放出来迎接我们的冲锋舟,行李不随身携带,由船员用冲锋舟单独驳运。当我们乘冲锋舟再攀爬高高的弦梯登上了“普兰休斯”轮时,我们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心。热情的船员很有秩序地把我们分別送入各自的客仓,一会儿我们的行李也随之送入了各人的房内。最初的接待工作,让我们认识到他们很专业。</h3> <h3>上船后稍作安邨就去五层会议室参加船长召开的欢迎会议,船方介绍了船上的设施及行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知不觉中“普兰休斯”号慢慢地驶离了郎伊尔,随即手机的信号没有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没有外界信息的世界。不过如果真有特别紧急事需要对外联系可借打船上的卫星海事电话,费用肯定是昂贵的。</h3> <h3>驶离郎伊尔以后,船上举办的第一个活动便是救生演习,主要是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弃船时各楼层客仓人员的逃生线路和各自乘坐救生船的具体位置。</h3> <h3>“普兰休斯”的客仓主要有四人间和二人间,居说还有八人间。一共五层,载客一百来人;三层有餐厅,顶层五层是观光厅兼讲演厅。平时游客可以在这里喝茶通过落地大玻璃𥦬观看四周景色,咖啡及点心都是免费的,24小时供应;更精彩的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授课形式的演讲,主要是由知识源博的学者讲述相关北极探险的历史故事、讲授有关北极自然和动植物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时船上的探险队员也会作一些行程中的布置和小结。队员中还有二位中国人,其中一位来自于台湾;所以演讲时的中文翻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总之,行程中你能获得丰富的北极历史和地理知识,也不会感到寂寞。</h3> <h3>北极之旅其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每天固定行程,而是一次探险和圆梦之旅;根据在北冰洋巡航过程中的天气、温度、冰层变化以及北极动植物出现的情况,随时由船长和探险队长对廵航方向及登陆地点作出选择决定。每天早餐时会张贴一张当天的行程单,但也仅仅作为参考;由于船上华人约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因此当天行程单有中文版的,便于大家作准备。</h3> <h3>三楼的餐厅一天供应三邨西餐(或许今后中国游客多了会增加中餐),餐的品种和质量都还不错;偶尔还会在后甲板上举办烧烤,主要烤鸡腿、烤牛排、烤鱼及烤土豆和玉米。虽说天气很冷,甚至大风会把盆子刮翻,但是偶尔参加一次这种野餐还是觉的挺有意思的。那天吃完了大家才想起来照张像以作永久的留念。虽说桌面一片狼藉,但背景中皑皑的雪峰作为陪衬,还是弥补了镜头中的不足。</h3> <h3>北极之旅要求穿防水性能很好的冲锋衣裤,主要在冲锋舟巡航中上随时可能被冰凉的海水打湿衣裤,鞋子倒是没有要求。我们在国内出发前己按照要求报出了自己所穿鞋子的尺码,所以到了“普兰休斯”号船上,我们会领到适合自己尺码的靰子,别看样子不怎么好看,但是很实用,外面是橡胶,内衬有厚厚的羊毛呢,下冲锋舟登陆时往往会淌上一段很深很长的海水然后才登上沙滩,没有这靴子根本就过不去的。</h3> <h3>在“普兰休斯”号船上是严禁抽烟的,更不充许将烟头随意扔进北冰洋。唯独只有在这个乘坐冲锋舟上下的平台甲板上有专门的吸烟点,配有扔烟头的桶。</h3> <h3>乘坐冲锋舟的时候,腿的方向和位置事先我们都作过专业的培训,包括探险队员伸手拉你的时候,彼此“水手握”的姿势,其效果其实是很科学的。</h3> <h3>乘坐冲锋舟登陆上岛屿或者沙滩,回到“普兰休斯”号甲板上,都必须自觉的冲洗干净自己的靰子,以保证船上的绝对干净。</h3> <h3>每天乘坐冲锋舟登陆前必须打卡,回来后第一件事也就是必须马上再刷卡,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刷过卡,那么“普兰休斯”号是不会开动的,因为十艘冲锋舟是陆续归来的,如果不刷卡则无法证明游客人数是否全部到齐。</h3> <h3>“普兰休斯”号船长是俄罗斯人,他心情好或者很空闲的时候或许会欢迎游客前往船长室作客,在布满仪表的驾驶台前,坐上船长那高高的专座,偿试着船长的视野和感受,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h3> <h3>在北冰洋的航程中,其实所有探险船只的船长和探险队长也在努力地寻找有趣的北极动物,如鲸鱼、成群的海象,特别是北极熊;一旦发现了,赶紧在广播中告诉游客,例如“二点零五分地方出现了北极熊”,听到广播后大家纷纷走上甲板观看。这里有个规矩,当一艘探险船距离动物很近,在组织本船游客近距离观看的时候,其他友船就不能再靠近。有一次出现了北极熊,由于有艘探险船挨着北极熊很近而且停下不动了,所以我们的“普兰休斯”号只能停在近一公里的地方,只能远远地用望远镜观看。探险船的甲板真是观察北极风光的绝佳位置。</h3> <h3>六月份是北极一年中白昼最明显的月份;太阳二十四小时高高挂在天空。午夜12点钟,我手持酒杯,来到寂静的顶层甲板上,亨受着凛冽新鲜的空气和神奇的午夜阳光,偶尔传来远处冰川断裂倒塌的轰鸣声……这种惬意舒爽的感觉只有亲临北极才能体验到。</h3> <p>斯瓦尔巴群岛所处北纬79度至80度的区域是我们在北冰洋巡航中感觉到最为精彩的部分。站在“普兰休斯”号五层甲板上,船头对着的雪山有着压顶之感,湛蓝的天际下,高大的雪峰闪烁着耀眼的银光、山谷平川白的让人心颤、千年的冰川泛着幽幽的蓝光;雪峰冰川缠绕着袒露出来的黑色石头,美的令人窒息、无以言表;我一直在想用什么词汇来描述北极的这种美?极其震撼?恬静大气?晶莹剔透?好像找不出一个确切的词汇来形容北美的这种壮美。这种感觉只有到了北极才能感受到;其实本篇所有的照片和视频都无法和真实场景比拟。</p> <p>在北极航行,更多的时候,你应该扔下相机,而是用眼睛去好好地看、用耳朵去静静地听、用心去慢慢地感受、用脑去细细地思考……这或许是北极之旅和普通旅游真正不一样的地方。</p> <h3>阴天,灰白色的天空映衬着一望无际的冰层组成了另外一种风格的画面;骄健无比的北欧海鹰在凛冽的寒风中如同闪电一般掠过冰面冲向无垠的天际,这种壮观的场景能够身临其境那便是一生一世的荣幸,一辈子都不会忘𨚫。</h3> <h3>在冰面上航行,你会不时听到一阵阵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也是无法形容的声音,这种物体的爆裂声让人足以感觉到心颤;这是抗冰船碾压和撞击海冰时所发出的奇怪音响。</h3> <h3>北冰洋的冰面其实也是哺乳动物的乐园,这是距离我们船体很近的一对冰面上的海象,巨大的身躯长着一双长长的象牙,可它是高度近视,只要你悄无声息地靠近它们,它们是发现不了你的。听探险队员说,北极近几年时有发生北极熊溺水而死的例子,这是由于北极遂年气温在上升,北冰洋的冰面正在遂年减少,北极熊毕竟不是海洋动物,为了寻找海豹连续游泳十多个小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冰面休息它也会溺水死亡;到了北极你会更加体会到保护地球大气层和生态环境的极其重要。</h3> <h3>今天一整天我们将乘坐冲锋舟在康斯峡湾观光;康斯峡湾是斯匹次卑尔根西北海岸线最大的峡湾;这里有北极巨大的苔原和积雪覆盖的群山,更有十多公里伸入北𣲙洋的雄伟冰川。如果能用一个地方当作北极缩影的话,那么这个地方一定是康斯峡湾。</h3> <p>在康斯峡湾廵游,由于空气纯净度太高,距离的概念变得有点迷茫了,看上去距离我们很近的冰川,冲锋舟居然开了很长时间;探险队员往往把冲锋舟开到距离冰川看似很近的地方,虽说是抵近观察,但是为了确保安全,这个距离也保持在500米至一公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壮丽雪峰衬托下,泛着幽幽蓝光的巨大冰川崩解入海,轰隆之声中巨冰塌陷,湛蓝的海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淡蓝色的浮冰,忽沉忽现,成群结队的北极海鸟在浮冰周边飞翔或停留……如此气势磅礴又极其悲壮的一幕幕,将震摄心灵,只要你亲临现场你一定会刻骨铭心一辈子。</p> <h3>在乘坐冲锋舟廵游的时候,经常发现有成群的海鸟围着我们飞翔,或者停留在浮冰上,场景非常壮观。不由得想起国内公园里围着几只小鸟,周边长枪短炮一大群。说也奇怪,在北极弘大的场景面前,大家都以认真地用眼观察为主,拍摄似乎变得不重要了。</h3> <p>斯匹茨卑尔根西北海岸线上的新奥勒松是地球上最北端的人类居住地,位于北伟78度55分;来自世界欧美诸强国的北极研究机构都设立在这里,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世界著名北极探险家的足迹都曾经留驻在这里。</p> <h3>新奥勒松十九世纪末荷兰挪威的捕鲸人曾经在这里捕鲸炼油,上世纪初挪威人又在这里发现了煤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经是一个北极煤矿开采的基地,然而开采成本高且运输的不便,这里的采煤业遂年荒芜了,留下了许多建筑设施。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根据斯瓦尔巴条约,美、苏、英、北欧诸国等纷纷在新奥勒松建立科考站,挪威政府利用本国地理位置的优势,在这里提供后勤保障及服务,一个科研小镇就这样建立了。这里环境极其脆弱,所以不接待外来人员住宿,仅供各国科技人员居住。这里仅有一个商店,每天也只开二小时。近几年,随着探险旅游的兴起,到新奥勒的人也遂步多起来了。这个老式火车头其实是个摆设,向外来人员展示了新奥勒松昔日的景象。</h3> <h3>我们乘坐冲锋舟登陆了新奥勒松,观看这个地球最北人类居住地的外貌。</h3> <h3>参观其他国家的北极科考站。</h3> <h3>这是中国黄河北极科学考察站,在巍巍雪山冰川陪衬下,这幢在新奥勒松还算最气派的建筑显得很渺小;平时这个站里有长驻人员十来人,在全部是黑夜的三个月内,站里仅留下一个人值班,其余人回国探親;我和一位贵卅籍的工作人员交谈时,反复打听是否真的留下一个人,当他斩钉截铁的回答确实是一个人时,我真的惊呆了,无法想像在近百天的黑暗中,在极度严寒零下五十多度的日子里,这个人是如何生活的。据说这段时间內,各国科考站留下过冬的人员加起来也不过二三十个。</h3> <h3>在北极黄河站门口留影的时候,我又一次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当时中国政府与世界诸列强共同签署的“斯瓦尔巴条约”,再一次为在北极这块土地上有着属于中国的权益而感动。</h3> <h3>在新奥勒松这个地球人类最北端的居住地周边,同样存在的种种的危险;没有持枪禁止跨出居住区范围的标志无处不在。</h3> <h3>新奥勒松的中心位置有挪威探险家阿蒙生的雕塑像。其实北极探险最早的先驱者是英国人富兰克林,1845年5月率二艘船从英国出发前往北极,经过二年多艰苦卓绝的冰海航行,以全队30人全部死亡,探险失败而告终;后人在巴伦支海发现了他们留下的金属筒,內有二年内他们的航海纪录以及浮冰区的祥细分布地图,为以后有人打通西北通道提供宝贵的依据。1900年挪威探险家阿蒙生和芬兰的阿道夫在斯匹次卑尔根地区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北极考察,终于到达了北极点。虽说这些北极探险先驱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商业目的,然而他们的行为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都带有史诗般的壮举,值得后人瞻仰。</h3> <h3>这个高大的铁塔很醒目地竖立在新奥勒松,在皑皑的雪峰陪衬下显得格外壮观。这是1926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美国人诺贝尔的飞艇在当地停靠的㧪杆。他们操作的飞艇从这里飞到了北极点,这又是一段史诗般的航程。现在喷气飞机及大型破冰船穿越北极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一百年前,依靠这种类似热气球一样的所谓飞艇艰苦卓绝的飞往北极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壮举;面对这座铁塔我们不由从心底对其充满了敬意!</h3> <h3>这是我们探险船上的探险队长,一个高大威猛的德国男人,他正在声情并茂地对我们讲北极探险和这座铁塔的故事;一位游客为了听的更清楚,用脚踏上了这个铁塔突出地面的混凝土基础,这位探险队长见到后马上停止了讲解,很不客气地让游客马上离开脚踏的地方,并且一再说我们一定耍努力保护好这里的一切;我觉的这里所有的人,对北极探险的遗址都抱着万般敬畏和䖍诚的心态;我想或许只有亲历过北极,才能对这里的一切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h3> <h3>据说这也是当年勇闯北极的飞艇起飞前做准备工作的操作台,它静静的待在这里近百年,见证了那个北极探险年代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h3> <h3>在新奥勒松的雪原里,北极驯鹿在安祥地吃着苔藓之类植物,这种动物很像北欧童话中圣诞老人拉车的那种动物,在郎伊尔小城内也常见到,只要你不要太走近它,它似乎也不大回避人类;北极的夏季是短暂的,驯鹿还有些东西吃,在漫长严酷的北极冬季,它们是如何生存的呢?很遗憾当时忘记了请教探险队员了。</h3> <p>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廵航中,探险队员经常给大家授课讲解群岛中的几个著名峡湾,除了介绍各个峡湾的特点以外,还放映了当时探险家拍摄的珍贵照片,这是斯匹茨卑根北部海岸线上的马格达莱娜峡湾,这是永冻冰川中的一个海湾;探险队员提示大家,将要在什么时间前往这里。而由于北极气候变化多端,峡湾可能已经改变了模样,但是一旦到了那里,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对照百把年前的图片来识别如今峡湾的模样。“普兰休斯”号静静地停靠在这里,让大家有充分的时间来识别、观赏、拍摄这些美丽的峡湾,来仔细品尝围绕着峡湾产生的感人故事,感悟着博大精深的北极探险的历史文化。</p> <h3>玛德琳峡湾地处北纬79度33分,1796年荷兰海上探险家威廉巴伦支来这里发现这个区域海象的批量种群特别大,由于他的广泛宣传,这里被称为“象牙峡湾”;这里还有一处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即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的捕鲸活动这里留下的遗址。参加此类陆上寻找北极动物的活动,按照规定,每批量游客不能超过45人。</h3> <h3>海象是一种仅次于鲸鱼的海洋动物,通常有二吨左右,每天要吃下50公斤以上的夹克类动物,也会为了争夺食物和栖息地而用长长的海象牙打斗。探险队员有着寻找北极动物的丰富经验,我们必须跟着他们后面去寻找海象群,绝对不能超越。</h3> <h3>“普兰休斯”号上十来个来自各国的探险队员在我们整个行程中起到了导游、警卫、老师三重作用;毎人配备着枪技、望远镜、急救包、照相机、对讲机等装备。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北极野外探险的经验,而且有着较高的学历和渊博的历史、地理、自然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整个行程中这些探险队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二位华人队员,一位来自于宝岛台湾,一位来自于大陆哈尔滨;这位哈尔滨小伙子讲他首先非常喜欢北极探险,同时也认真负责任地打好这份工,他每年四个月(北极每年仅有的旅游时间)在这艘探险船上工作,薪酬在人民币二十万左右;他说这条线原来没有华人游客,近一二年有了,他希望今后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他在北极探险队员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h3> <h3>男探险队员是德国籍的,女探险队员是荷兰籍的。</h3> <p>中国台湾籍的探险队员驾驶着冲锋舟小心翼翼地绕开迎面飘过来的层层冰块,在冰块同冲锋舟相碰撞时发出的奇特声音中带着我们去观看千年的冰川。</p> <h3>这里是斯匹茨卑根北部海岸线上的美丽峡湾红峡湾,此处有终年积雪的𣲙山,有广袤的北极独有的苔原地带,属于永久性冻土;这里能够观赏到北极苔原地貌景观和鲜艳的北极植物。在荒凉的北极大地上徒步数小时,尤如行走在外星球上。</h3> <h3>我坐着的这根圆木或许是遥远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带着一路上的故事漂流过来的。人类在北极的雪峰冰川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唯独壮美的大自然是永恒的。</h3> <h3>北极没有高大的乔木,在碎石遍布的冻土层上,有长着二三公分高、生命力非常强大的虎儿草、有颜色艳丽的斯瓦尔巴罂栗,有黄绿色的大片北极水生苔藓等植物。无论哪一种植物,首先要适应这里极其严酷的自然环境,然后才能在短促的北极夏季争相绽放。</h3> <h3>褔尔兰德海峡附近的卡尔褔兰德王子岛有着许多人类活动的痕迹,现在都被列为保护的对象,目前这里已经被联合国作为可持续旅游目的地认证,为减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的一切都原封不动的加以保护,它们静静地向来人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壮阔的自然风光,古老的船只和矿业,处处散发着北极原始和神秘的美感。</h3> <h3>卡尔褔兰德以其丰富的北极鸟类种群而闻名,我们的冲锋舟载着我们来到海峡峭壁下近距离观察海崖上各种各样海鸟的归巢和筑巢,过去只有在电视中见到的场景,今天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眼前。</h3> <h3>岩石的崖缝中有着海鹦鹅的巢,一种北极特有的美丽珍贵海鸟。</h3> <p>从千年不化的雪峰和冰川、从浩瀚的北极苔原和汹涌的北冰洋,经过万年的进化和适应,才有了在这里生长繁衍的野性生灵。这是我们大家拍摄的部分北极动物,由于美篇的篇幅限制,不能全部展现,然而关于北极动物的故事,我们今后会对朋友、对下一代、对第三代反复的讲述,直到永远……</p> <h3>在回程的最后一天,船上为我们组织了一次畅游北冰洋活动。气候、地点、救援各方面的选择在实地来讲是最隹的,仅管是短促的瞬间,游程简直是以分以秒来计算………我在夏威夷辽阔的太平洋面、在埃及美丽的红海、在法国南部湛蓝的地中海……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海边游过泳,唯独这次北冰洋的游泳是如此的刻骨铭心!</h3> <h3>回程了,经过一夜的航行我们又回到了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郎伊尔,我们又见到了郎伊尔这个具有强烈北极地域特色的标志了。当晚我们告别郎伊尔,经奥斯陆再飞往冰岛。在飞机上我在想,北极归来再游览冰岛是否有一种“黄山归来不看山”的感觉了?</h3> <h3>这是普兰休斯探险船的探险队员们向我们告别,个子最高的是德国籍队长,其余探险队员为挪威或荷兰籍,右边二个中国人,最右边的就是上面介绍过的中国哈尔滨小伙子,非常感谢他们一路上的相伴,让我们渡过一段很难忘的美好时光。</h3> <h3>这是我们一周的航程图,总行程588海里(1089公里)。从整个航程图可以看出,我们的航程围绕看斯瓦尔巴群岛展开;因此我们亲眼目暏了整个斯瓦尔巴群岛的北极风光;由于“普兰休斯”号探险船基本上贴近着海岸线航行,所以我们没有遭遇波涛汹涌的北冰洋海浪,朋友们也就基本上没有晕船现像。</h3> <h3>斯瓦尔巴群岛意为冰岛语“冰冷的海岸”;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崩裂入海的千年冰川、顽强盛开的极地野花、长途跋涉的北极熊、大牙海象和大角驯鹿、冰面上飞翔的成群海鸟,还见到了渺小人类生存的痕迹;这里是真实存在的未被人类开发的纯净之地,是人类文明最后的疆域;北极的夏季是短暂的,但是那日不落的壮美场景将永远地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h3> <p>今年是美篇四周年的纪念日,在二十天征稿的时间内,在40852篇参选的文章中有六篇文章获奖,其中获奖之一有“走向地球最北端”,而且本美篇没有审报过“精华”却唯一以“游记”形式获奖的。</p><p>获奖评语:</p><p>文字、图片、视频,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这是一篇用心书写的游记,不仅仅是记录还有旅行中自己的思考。“在北极航行,更多的时候,你应该扔下相机,而是用眼睛去好好地看、用耳朵去静静地听、用心去慢慢地感受、用脑去细细地思考……这或许是北极之旅和普通旅游真正不一样的地方”,“泛着幽幽蓝光的巨大冰川崩解入海,轰隆之声中巨冰塌陷,湛蓝的海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淡蓝色的浮冰,忽沉忽现,成群结队的北极海鸟在浮冰周边飞翔或停留”,文字表达细腻,富有文采,看着作者的描述,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亲眼目睹此情此景。</p>